《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所通曉的是道義,而小人所看重的是私利。孔子的這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以前的讀書人是恥於談「利」,一談覺得太俗了。而現在的價值觀又正好相反,經濟社會一切向錢看,如談「義」會被視為很滑稽的話題,道德值幾毛錢一斤?
我們學佛人通常羞於談「利」。善知識總是開導:修行人要淡泊名利,常隨佛學。佛是無我的,沒有任何利己心,完全是純粹的利益眾生之心。
阿彌陀佛「求名」,求的是永世的名,眾生只要聞到他的名號,就能獲得無盡的功德;阿彌陀佛「求利」,是為了法界一切眾生都能獲得真實之利。我們的大導師阿彌陀佛在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在《阿彌陀經》中,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為其揚名。阿彌陀佛用種種的珍寶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來迎接法界眾生的回歸。
佛是大覺聖者。然凡夫在迷,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即使是修行人,也難免會對名利有所執著:如果我有了好名聲,又有很多財富的話,就可以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
如何正確處理好名與利的關係,我認為應該採取「接納、覺照」的原則。運用這個方法,可以解決修行路上許多的困惑。
「人隨情慾求於聲名」,業力凡夫追求名利的深層動機多為達成愛慾的滿足。很多修行人不是拒絕、壓制,就是逃避這個問題。修行要想得力,必須透過這一關。因此首先舉一個對治淫慾煩惱的例子,以此說明如何運用「接納、覺照」方法。
儒家講:「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意思是說:萬惡淫為首,主要是看他有沒有越軌的行為,而不是看他心裡有沒有生起過這個念頭,如果說只要心裡生起過這個念頭,就判斷這個人犯了淫戒的話,那麼世上就少有完人了。所以說儒家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主要看他在男女關係上,是否能做到「發乎情,止乎禮」。
修行人也難免會被淫慾問題所困擾,要想戰勝此關,可以採取「接納、覺照」的原則。印光法師在《不可錄重刻序》中有段精彩的開示:「又當淫慾熾盛,不能自制之時。但將女陰作毒蛇口想,如以陽納蛇口中想。則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當下清涼矣。此又窒慾之簡便法也。」「若偶起慾念,即想毒蛇吞己男根。(此法妙極。若是女人,當想毒蛇入己女根。)則欲心直下消滅矣。」(《復陸培谷居士書》)
此念生起的時候,首先要勇於面對,不要壓制、逃避,否則這個念頭可能會更加嚴重地纏繞著你。第二步即覺照到此念頭,即想到自己的男根被毒蛇吞食(若是女人則想到毒蛇入己女根),定會嚇出一身冷汗,身心馬上變得清涼。如此思惟才有可能進一步想到,淫慾心是墮落輪迴的根本。所謂的美貌動人,只不過是蒙著一層薄皮的糞袋而已。這就把淫慾火轉化為智慧光。
記得去年我在雲門寺參學的時候,班首師父在談修行人應安貧樂道的開示中說:作為一個修行人,不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我現在擁有了房子、車子、金錢與美女,那麼我會怎麼樣?還會出來修道嗎?
這麼一思惟還真叫人出了一身冷汗。是呀,有幾個人能在聲色名利中覺醒?又有多少人能在酒醉燈迷中掙脫出來修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富貴學道難」。
班首師父正是運用了「接納、覺照」這種方法的原理,給我們作了一次很深刻的開示。首先他並不是簡單地說,修行人要拒絕、迴避名利,而是先從內心接納它,接著覺照這個念頭,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不要排斥、逃避名利,而是看你有沒有這個德行,來駕馭名利。事物都有雙面性,如果你不能善用它,會使你走向墮落;如果你能善用它,就能使生命境界得到昇華。正如孔子所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說:不要擔心自己沒有榮譽、財富以及職位,要擔心自己有沒有德行來坐在這個位置上。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敬仰你,要擔心自己憑什麼讓別人對自己生起敬仰之心。可見儒家並不是完全排斥名利,而是要看一個人的德行能否承載名利。儒家講:「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說:君子能夠做到用財富來顯發身命的靈性,而小人卻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從而葬送了身命的靈性。如同古語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厚德載福」,也是這個意思。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具足造業之因,凡夫一旦接觸六塵,即生貪戀,隨其所轉,失去覺照。佛菩薩證得六根圓通,能主宰、駕馭六根,接觸到六塵卻不被其所染污,六根對六塵能過後無痕,即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
修行不要懼怕談名利,當慾望的念頭生起的時候,就要看我們能不能保持覺照力。
財色名利,對於一個初入門的學道人來說,事相上要盡量遠離它;從心性上來說,不必排斥、逃避。你若越是排斥、逃避財色名利這個問題,內心反而易對財色名利產生更加強烈的貪戀和渴望擁有的慾望。你若有勇氣面對、接納它,從而保持對它的覺照力,這樣才有可能戰勝和超越它,即轉煩惱為菩提。
有時我也在思惟,假如名譽的光環真的聚焦在我的頭上,並且擁有大筆的財富,我有這個德行來善用它嗎?
想想自己還是個業力凡夫,至少目前還做不了慾望的主人。在名利這個問題上,從願力的角度來說,可以發菩提心,向阿彌陀佛學習,想要擁有無上的榮譽和福德,利樂一切有情;從行持的角度來說,還是老實念佛,仰佛悲願,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下,快速圓成佛果。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廣作佛事,普度眾生,這樣做才是最穩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