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質,微細而複雜,通常人們都生活在自我營造的情感世界中,難能自拔,因此學習佛法,是必須要直面自身的情感問題的。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法中的情感觀。

一、情。古人造字多蘊含大智慧,從造字上就能傳達出其相應義理。情左邊是心,右邊是青。青、青色代表東方,有生長之義。所以情,表達的含義就是心中的種種(妄念)生長。在佛法裡,眾生與有情一詞是同樣的含義,只是新譯和舊譯的不同,眾生的意思,就是心中的煩惱叢生之義,有情也是指我們內心的種種煩惱(妄念)叢生之義。

具體來說,情這個詞外延非常廣博,其範疇可以擴展為情識、情執、情緒、情感、情見、情懷等等,其間都有微細差別。但綜合而言,真正要學佛必須要超越世俗的情感,放下世俗情感。因為佛法最終追求的是解脫,而世俗情(感)帶給我們的主要是纏縛、束縛。不可否認,情感的存在使生命的世界多姿多彩,社會的秩序存在也依賴於情感的作用,情感使人們產生了信任、溫暖、依賴,但是作為學佛者,必須要透析情感的本質,以一種更加超越的「慈悲」來取代狹隘、困縛的世俗情感。

世俗的情感是以自我為中心所建立,通常來說,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等內容,無論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友師長,都是圍繞自身的利益、血緣、信任關係等所建立的一種連接,這種連接本質上也是業力的呈現,如同一條條枷鎖,使我們的一切行為、言語都服務於情感的維繫,如果不能夠看破這些情感的本質,是沒辦法走入解脫的,所以出家僧人,必須要出家,解除原有的家庭關係,去過僧團生活。當然,真正的出離情感是內心的徹底出離,作為一名學佛人,其目標是去除自我的執著,也必然伴隨自我情感關係的超越。

二、欲。欲左邊是谷、右邊是欠,字面的意思,就是食物還有所欠缺,就是還沒有吃飽,還想要,也就是欲。

情,主要是一種纏縛,相互的牽掛。而欲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外的一種貪求。慾望也是驅使人們在業力輪迴中不斷奮進前行的動力,因為欲的存在,而成就了種種煩惱痛苦。

依本文主題,這裡重點談一下情慾。

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不但會有情之纏縛,形成罣礙,多半也會伴隨慾望的傳遞。

1、子女。我們希望子女能夠乖巧懂事、好好學習、成就事業、榮耀自己的家族、傳承家族生兒育女,這些歸根結底,都是自己的慾望。

2、父母。我們希望父母少約束自己、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條件、希望父母健康等等,也都是自己的慾望呈現。

3、夫妻。希望夫妻對自己忠誠、付出、承擔、包容、理解等等這些亦都是慾望。

4、親友。我們希望親友能夠尊重自己,支持自己等等也是含有慾望的。

綜合說來,人如果沒有私慾是極難極難的,但是欲的存在會導致兩種問題,一是自身的慾望過強,會對對方產生束縛、壓迫,從而造成反抗。二是多大的慾望收穫多大的失望,有一句成語叫,慾壑難填,當我們不能認清世界的本質時,就會在現象裡執取不捨,慾望不斷的滋生,把美好的生命浪費在不停的追求慾望的滿足上,最終,因為一切業果的無常性,必然導致愛別離苦和求不得苦。

從佛法來說,是把私慾轉換為聖願,通過修整自我的慾望,最終達到內心圓滿無漏,無慾無求的狀態,因此佛法的修證不是大眾所能行持的,也切不可把俗欲成就之法與清淨佛法混為一談。

三、愛。愛,從古人造字上來看,原義為心之受,也即心之執取。隨著歷史變遷,該詞的含義逐步發生了變化。本文前面講了雙方纏縛的情、一方索求的欲,這裡再談一下對外付出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崇高的、不計回報的。諸如母愛、慈愛、神愛世人、博愛等都表達了這種含義。

喜歡意味的是情與欲,而愛更多意味的是付出。但不論愛有多麼崇高,它依然含有一種執取,這種執取,也必然存在不圓滿之處。但即便是這樣不夠圓滿的愛,其實對很多的學佛人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愛偏向一種聖潔、放下自我,心甘情願的付出。當我們內心擁有愛時,內心能夠升起溫暖、安定,可以說這已經是世俗裡極強的正能量了。

四、慈悲。佛法非是無情,不是形同草木,泯滅情感,而是圓滿於慈悲。慈悲能夠超越情、欲、亦能含容愛。真正的慈悲是圓滿心性的顯發,通過有限的語言來形容慈悲,顯然是蒼白無力的。本文只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談一下:

1、慈悲的圓滿必須在見性後達成。也即只有徹見空性、徹見自性之後才能圓滿慈悲。教理來說,只有成就阿羅漢後,開始圓滿行持菩薩道的菩薩眾才能真正顯發慈悲。心經言,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金剛經言:若菩薩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則不名菩薩。其所談的義理都是在強調,要成就慈悲,必須要在空性的基礎上才能達成。因此成就空性,所以才能達到內心的絕對平等,所以方能冤親平等、七週行慈。

2、具足圓滿的智慧。何謂慈?慈能與樂,佛陀又稱眾生之慈父,因為佛陀透徹諸法,由智慧的圓滿,能夠顯發與樂之慈力。

3、具足廣大的行願。何謂悲?悲能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不厭生死,廣入世間,隨緣度化一切有緣,令一切煩惱得以止息、化轉。這都是由廣大悲心所來,但這種悲心以空性為依,不含有自我的慾望和情感,不對他人產生強迫性、執取性。

以上大概介紹了一下佛法的情感觀,不是要否定世俗情感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而是希望指明次第,有志於修學佛法之人,應明白走出情海困縛之必要性,目前尚深陷情海者,不可以個人情見,錯誤計著佛法,可逐步減低自己的情感纏縛、欲求貪著,慢慢體會佛法的清淨、智慧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