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西方願文解講記

古來漢地流行有幾種淨土文,但以這篇《西方發願文》作得最圓滿,因此得到先賢古德一致推崇。印光大師說:「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意思是這篇淨土文不論文詞、義理,都完備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

根據省庵大師的解釋,這篇願文分為六大章節:一、發菩提心;二、懺悔業障;三、立四弘誓願;四、求生淨土;五、回入娑婆;六、總結迴向。這六大章節包含了淨業行人從始至終必不可缺的發願。以下逐一觀察抉擇:

念佛法門以發菩提心為最緊要的前導,不發菩提心,就難以證入淨土,所以首先要發菩提心。雖然立了菩提志願,但凡夫被煩惱和業障纏縛,不修懺悔,就為業力所障而難以成就,因此需要懺除業障。雖然懺了業障,但不在心中建立四弘誓願,就仍然會懺後重犯,而且沒有堅固誓願,修行容易退轉,因此要建立大誓願。有以上發起大心、懺悔、立願的基礎,淨業就能成就,淨土就容易往生,因此接著對往生淨土祈願。如果往生淨土之後,只求一己解脫,則墮在小乘中,因此要發回入娑婆的大願。

這一整套的發願,不僅有自利的發願,而且有利益一切眾生的發願。不僅有顯發自性佛的發願,而且有求他佛攝受加持的發願。不僅有往生淨土的發願,而且有回入娑婆、遍入十方的發願。從階段上看,對於近期,有發大心、懺障、立願乃至成就淨業的發願;對於臨終,有正念往生的祈願;對於往生之後,有速疾成就普賢行願的發願,所以包括無上佛道從因至果的一切發願。像這樣,做了極圓滿的發願之後,總的以普皆迴向結束。

其次,反顯這六章發願的內涵缺一不可:缺少發菩提心,則淪為人天小果;缺少懺除業障,要受惡趣果報;缺少立大志願,容易滋生懈怠;缺少求生淨土,難免輪迴;缺少回入娑婆,只是小乘行為;缺少總結迴向,因果不圓滿。其他《淨土文》或者只有求生淨土的發願,沒有回入娑婆的發願,或者缺少發菩提心和四弘誓願,或者沒有涉及到懺悔、迴向,或者沒有祈願上上品頓速成就,因此說文詞義理未能圓滿。

解釋名義:

西方發願文

「西方」是所願的目標。「發願」是發誓往生西方。「發」是激發,「願」是希求。激發就像離弦之箭,不達目的,誓不中止。希求就像喜好美色或追求財富,心心好樂,念念希求。如果起初發願往生,不久就退轉懶惰,這並不是發;如果口談淨土,心裡耽戀娑婆,也不是願。所以發願就是以西方為目標矢志不渝,念念不捨地求取。

有人說:像行善生天、造惡入地獄,不必發願也都實現了。念佛往生也一定如此,哪裡是依靠發願才得以往生呢?

答:三界受生都是隨業感召。求生西方是出世正因,如果沒有大願決定心的方向,縱然念佛也不能成就。就像牛走熟路,無人駕御,也知道歸宿。而讓牛走生路,就決定趣向不了。一定要有駕御者手牽繩子,再加鞭策,才能對準目標行進。眾生的心就像牛,三界就像熟路,西方好比生路。願就像駕御者,信心像手,正念像繩子,立誓作為鞭策,往生如行路。無願不能生,如牛走生路,無人駕御則不能趣向。所以要靠發願駕御住自心,使心決定趣向西方。

我們凡夫只要還沒到業盡情空地位,就一定死後有生。而有生,就一定有生處。與其在三界中受生,流轉生死,不如在淨土中化生,永超輪迴。在十方淨土中,又只有西方淨土是凡夫最易往生,往生後又能現前不可思議利益的淨土。因此就認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唯一以西方為歸。這就是只以「西方發願」命名的意思。這要求行者把志願唯一定在西方,專一地趣向。

願有共通、特別兩種,共通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特別是隨自心所發的種種誓願。而求生西方的願,總括了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無一餘漏,因此用「西方發願」作為統攝一切的標題。

這篇願文內涵十分圓滿,事、理周到完備,行願又極為深廣,確實堪作淨業行人盡未來際奉持的願文。有智慧的人應仔細體會其中的大義,努力依之發起行持。果真能這樣實行,就能現前自他極為深廣的利益,成就菩提道的一切因行果德。所以這不只是文字語言、口頭唱誦而已,實在是引導法界眾生速疾成佛的微妙靈文、堪稱千古傑作![4]

初總序歸敬三:初標主;二明願;三請加。

願文的序分是皈依禮敬阿彌陀佛。有三部分:一、標明主尊阿彌陀佛;二、表明自己往生的心願;三、祈請佛加被自己。

初標主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們這麼念時,應該觀想自己在用頭部頂禮西方安樂國土接引眾生的大導師——阿彌陀佛。

稽首是禮佛的儀式,用頭部叩在地上,稍微停留一下再起來。這是為了竭盡自己的恭敬。一想到西方淨土是自己此生的歸宿,阿彌陀佛是接引自己成佛的導師,有一種恭敬至極之心,情不自禁地向著西方、向著阿彌陀佛歸命頂禮。這時全身心都歸向了阿彌陀佛。正這麼禮拜時,實際也真實禮拜了阿彌陀佛、禮拜了極樂世界。

這西方的主尊阿彌陀佛、無量清淨海眾菩薩以及國土不可思議的莊嚴,就是我們歸投禮拜的境界。由於所禮的境無比深廣、不可思議,所以在一頂禮間,就得到無量功德,也一定得蒙阿彌陀佛和菩薩海會攝受加持。所以在此要發出最大的信心和恭敬來頂禮。

【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西方國土無量。今歸敬者。西方之安樂國也。安樂。極樂之異名也。或名安養。或名清泰。其義一也。】

「稽首」,就是把頭叩在地上,恭敬到了極點。所頂禮的方向是西方。西方有無數國土,在這當中,是皈依敬禮西方的安樂國土。安樂是極樂的異名,也叫安養,也叫清泰,都是指同一個國土。

【接。攝取也。引。指導也。眾生沉淪。接取置之善地。眾生迷昧。指導歸之正途。凡知識羅漢菩薩如來。皆接引導師。如畋獵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長。問路之有土民也。惟佛為群導師之中大導師也。大。二意。一普度群靈無遺失故。二究竟成佛無退轉故。】

這是解釋「接引」的涵義:「接」是攝取;「引」是引導。眾生沉淪在苦海中,用慈悲之手把他從苦海中接取出來,安置於善地。眾生處於愚昧迷濛的狀態,引導他,使他歸向光明正路。這就是「接引」的意思。

凡是善知識、阿羅漢、菩薩和如來,都是接引眾生的導師,因為都發了慈悲心,有願力、有行動,要把眾生接到安樂善地,指示他安樂的正途。好比打獵要有人帶路,過河要有船長,問路要有當地的人民,眾生走這樣一條陌生的從未經歷的解脫之路,需要有導師來作指引。在這一切導師之中,只有佛是六凡三聖一切眾生的大導師。

之所以稱彌陀世尊為大導師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阿彌陀佛普度下自五逆十惡、上至文殊普賢在內的一切眾生,無一遺漏。這是從接引的範圍上說,涵蓋了一切凡聖有情。其次,從接引的效果看,一切凡聖萬類往生之後,以佛願力攝持,都必得不退轉,畢竟成佛。

或者解釋為:阿彌陀佛已證得無住大涅槃,不執著生死此岸、不居於涅槃彼岸、不住煩惱中流,以願力從法身中流現報化二身,接引九法界眾生到達涅槃彼岸。這樣的利益遍滿十方、窮盡三世,沒有一剎那停止。這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接引,是盡一切眾生種類的普度,是到達究竟的引導,因此稱為大導師。

這樣認識之後,就把自己的解脫成佛全心托付給阿彌陀佛,因此就一心恭敬頂禮安樂國土主尊、接引法界群生成佛的無上導師——阿彌陀佛。

總之念這兩句,就是在了知阿彌陀佛具有無上智悲力和無上救度的恩德後,做出全心的皈依。

二明願

我今發願願往生

「我今願往生」是在佛前表白自己的心願。

頂禮之後,內心要這樣作意:我現在發願,願往生阿彌陀佛您的國土。這是真心的祈願、一生的所求。所以每一次都要真心發起。

【信行願三。淨土資糧。但言願者。惟信故願。願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願立。願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是以彌陀經中。專說發願願往。不一而足。】

大家知道,信願行是得生淨土的三種資糧。古代去一個地方,必須有資糧,資是錢,糧是糧食;有糧食不餓,有錢能夠坐車、住店。所以資糧是一路安樂順利到達的保證。

那麼,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信願行。拿現在的事情來比喻,到極樂世界是坐阿彌陀佛的願力飛機去,什麼是機票?就是信願行。有了信願行的機票,就能直接登上飛機,順利到達極樂世界。

在信願行中只講一個願字,是因為願是其中的關鍵。怎麼講呢?因為只有真正相信,你才會發願,也就是對彌陀世尊的悲願、極樂世界的莊嚴、淨土法門的簡易直捷、往生所獲的利益等,心裡不是迷信,不是猶豫,而是真實信解,由此就發願求生。所以,人要是發願懇切,他的信心一定真實。再說,實際的修行也是以願力推動才建立的。由於有願力,就會發自內心,為實現所願而行動,所以願懇切的話,自然會真修實行。因此《彌陀經》中有多處專門說到發願往生。

這樣了達三資糧的關鍵是願之後,念到這一句時,就要在佛前表白:佛為我作證,我現在發願,願生您的國土!佛眼圓明,你如是頂禮、如是發願,佛清清楚楚地見到。

三請加

惟願慈悲哀攝受

「惟願攝受」,就是求佛加持護念。佛愛念我,叫「慈」。佛憐憫我,叫「悲」。就像母親愛念孩子,心不捨離,叫做「攝受」。「惟願」,就是唯一希願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哀憫攝受我。

如果你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那沒有什麼好說的。如果你想往生,那就是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你想做佛的弟子,就要求佛攝受你,所以這裡要祈求阿彌陀佛攝受自己。最好把求攝受的心發到最大量,就是祈求佛在今生和未來世一切時,念念攝受自己,永不捨離。能發出這樣的心就成了全心皈依佛。

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說到底就是對阿彌陀佛生起虔信,全心全意地皈投。這就是關鍵!

【願文備矣。】

願文意思明顯,不必多解釋。

【或問。古雲把手牽他行不得。惟人自肯乃相應。何乃求佛攝受耶。】

這問的人偏在自力上。修行人有兩種病:一是執著自性是佛,不求他佛攝受、他力加持;二是只依賴他力,自己不切實用功。其實,自他二力雙修,成就才快。內要發起自己的真實修行,外要祈求佛力加被。問的人偏執一端,他說:古人講,用手牽他是上不了路的,人要自己肯才相應,怎麼還求佛攝受呢?

【答。一者彌陀本願力故。二者求佛攝受正自肯故。三者感應道交正相應故。】

回答有三:一、彌陀本願神力攝受一切有真信切願的人,所以由我誠懇祈求,佛一定以悲願攝受。就像孩子誠懇祈求母親攝受,母親一定會攝受。二、我求佛攝受我,以慈悲光明護念我,正是我自己肯憶念佛、肯求生佛的國土,是我發了真心,是我肯修淨土法門!三、以我的誠懇祈求為感,以佛的無緣大悲為應,自然心與心相通、相應!而且這毫無空過,我的心和佛心之間沒有毫釐許間隔,既然我的祈求之心真實,佛的悲願真實,那就一定當時祈求、當時攝受,絕不會落空。

這樣明白後,就應當發出最大的誠心來祈求佛攝受。

小結:

以上發願的序分要做到三點:一、要把至誠頂禮阿彌陀佛的心發出來;二、要把求願往生的心發出來;三要把求佛攝受的心發出來。念這一頌時,一定要發出這三個心來,不能只是有口無心地唱唱,失去此法的大義。

這三點都真實做到了,就有很好的開端、很好的緣起,往下在佛前正式發願時會很相應、很如法。

二正述願文分三: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驗;三已生淨土大用。

正式敘述西方發願文的內涵,有三部分:

一是求生西方的正因。這方面的發願必須具足。求生西方需要正因,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具足正因,就必然得往生的果。所以發願在此生臨終前的這段時間,如法地修積往生正因。

二是得到往生西方的明顯效驗,也就是祈願這一生臨終得到決定往生的驗相。

三是發起更長遠的往生之後速得成就、現前大用、普度眾生的大願。

所以整個這套發願包括從今生到往生、到成佛之間的一切發願,次第和內涵極為圓滿。能按這樣不斷祈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願力,引導自心往所願之處去實現。

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發起大心;二懺除業障;三立願自要;四求佛冥加;五淨業成就。

對於往生之前還在人世的這段時間,我們需要祈願五個方面:一是發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二是由懺悔來淨除業障;三是立下四弘誓願;四是求阿彌陀佛在冥冥中加被自己;五是祈求淨業有所成就。

初發起大心

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這一句是自己在佛前發心:弟子我普遍為四恩三有,乃至一切法界眾生,為求證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誓求往生西方淨土!

【先出念佛求生淨土之本志也。】

正式願文,首先要發起念佛求生淨土的根本志願。說到「根本」,是因為這裡發菩提心是後面各種發願的所依,沒有發起這一大心,後面種種發願都無從建立。

到這裡,應審查自心:是否立下了為利眾生持名求生淨土的志願?如果沒有立志或立志狹小,就要按此處的願文來建立。

【普為者。兼利為懷。不為自身獨求解脫也。一乘者。佛果為期。不於餘乘妄有希冀也。發如是心。乃修淨土。是謂正因。苟為不然。雖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說到「普為」,就是兼利法界眾生為懷。心中所懷的志願,不是只利益自己一人,而是利益盡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發起普度眾生的大心。

「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就是以佛果為目標,不對人天乘和聲緣二乘有所希求。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佛果是究竟涅槃,其它或者是有漏果,享盡仍然墮落;或者是暫時化城,並非究竟。因此唯一希求無上佛果。這是發起誓求菩提的大心。

發起這樣為利眾生誓求佛果的大心,以此攝持,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成就淨土的正因。要知道,證入常寂光淨土就是成佛,所以,無上淨土的正因是菩提心。不按這樣發起大心,即使精勤念佛,也由於沒有菩提誓願,而不成為佛果種子。對於成佛來說,就是走了彎路,這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四恩者。在家則父母眾生國王三寶。出家則父母師長國王施主也。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

不論在家出家,都受人恩惠,受恩就要知恩圖報。在家有父母生養之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沒有父母,不可能得到寶貴人身。十月懷胎,母親備受辛苦。出生之後,母親三年哺乳,時時小心照顧。之後學走路、說話都要依靠父母。再長大上學讀書、工作、成家,父母又要費盡很多心血。所以,父母的生養之恩重如須彌,不能不作報答!就修行來說,只有得到暇滿人身,才能聞思修行,成辦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利益,這修行所依的人身寶就是父母賜予的。所以父母恩極重,應當時時想著報答。

其次是眾生恩。看看自己穿的衣服、吃的飲食、住的房子、坐的車子,哪一樣沒有眾生的血汗在裡頭!自己的生存樣樣離不開眾生,所以眾生對自己的恩德極大。就修行而言,尤其修大乘法,只有緣眾生才能發菩提心,沒有眾生就沒有諸佛菩提。而且佈施、安忍等的六度萬行,每一樣也都是依靠眾生成就的。

再說國家恩。生在這一方國土,就有國家守護的恩德。沒有國家守護,連基本生存也無法保證。

最後有出世間三寶大恩。因為三寶給我們開示三乘正道,才能得到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安樂,這其中下至夏天一絲涼風的樂受終究也是三寶賜予的。

出家的四恩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其中師長恩,指開示善惡取捨,引導進入解脫正道,指示諸法實相,去往無上菩提等等無比的深恩。施主恩,指出家人不從事工作,衣食住行都靠施主供養。施主以辛苦得來的錢財供自己修行辦道,有大恩德,理應報答。

三有就是三界,指欲有、色有、無色有中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如果我們不發心救度,他們就會無止境地隨惑業漂流生死,往後要受的苦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所以要對三有眾生髮悲憫心、發救度心。

以上發心要把握三個要、三個不要。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不要發只利益自己的心;要發唯一求佛果的心,不要發求人天福報和小乘涅槃的心;要發專心持名期生淨土的心,不要發命終再來人間或來三界受生的心。

如果以前只是願我離苦得樂、願我捨穢土得淨土,這是小乘發心,願很狹小,不叫做發大心。心中希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捨穢土取淨土,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求佛果,而專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就是發起了大菩提心。以此願心為種子,便能成就無上菩提的妙果。因此這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根本志願。

二懺除業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為什麼要懺悔業障?願文中說:又因我業力深重,所修福德又非常輕微,障礙深、智慧淺,使得染污之心容易熾盛,清淨功德難以成就,就像一塊金子要打成金器,由於雜有很多雜質,便難以成就。

凡夫心中貪瞋癡的染心非常強盛,隨境任運就起,而且起得很猛利,清淨功德卻難以成就,三年五載也不見有多少進步,所以急需懺悔業障。

這裡要在阿彌陀佛面前「翹勤五體」,就是做最恭敬的五體投地;「披瀝」,就是披肝瀝膽,表示極為真誠坦白;「一心」,就是誠心誠意;「投誠懺悔」,不是虛假,而是真正對原先所作的罪業,傾注誠心在佛前懺悔。

所懺罪業從造者、時間、起因、種類、數量這些方面來說。第一、造罪者,要想到不是為我一人懺悔,而是包括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內。第二、所懺的罪業不只是今生一世的罪業,而是曠劫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曠劫」就是遙遠不見邊際的劫數,是這麼漫長時劫中造的罪業全部懺悔。第三、造罪的起因是迷失了自性清淨心。我們凡夫是念念不覺,在境界上攀緣執著,由此放縱貪瞋癡,染穢三業,也就是由貪瞋癡,造下身、口、意無量無邊的惡業。「所作罪垢,無量無邊」,從這一生類推無量世,就會知道罪垢無量無邊。就看一天之中造了多少殺盜淫,有多少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又有多少貪瞋癡,再推算到無量世,罪垢當然是無量無邊的。和眾生所結的怨業必然也是無量無邊。像這一切染污三業、一切罪垢、一切冤業都願消除。

【承上雖發大心。恐宿世今生業障多而福慧少。欲淨偏染。故須懺悔。】

這是懺悔的原因。雖然發起大心要成就佛道,但恐怕前世今生業障很多,福慧又很淺薄,自己很想成就淨業,卻偏偏遇到境緣就起煩惱,所以必須懺悔。

【本淨者。心本自淨。因迷成染。今始覺知。慚愧修省。若本不淨。如銷頑鐵欲成真金。縱經百煉終不成就。】

「本淨」就是這一念心性本自清淨,在這心性的體上本沒有惑、業、苦的染污。只因一念不覺,在虛妄六塵裡攀緣執著,由種種執著而造成了三雜染。什麼是三雜染?就是煩惱、業障、生老病死無量苦報。這條路是徹底走錯了,走到生死輪迴裡去了。

我們都是癡迷的人。現在才醒悟,曉得慚愧。一尊天真佛迷在六塵裡幹顛倒的事、起那些貪瞋癡,去做殺盜淫妄,怎麼不令人慚愧?懂得慚愧,就能時時反省自心。既然知道是自己的心起惑造業,把自己推入生死,現在就要念念反省,把心修正過來。

為什麼說是「本淨」呢?如果心性本來不清淨,那再怎麼修也不可能修成清淨。就像銷頑鐵成真金,縱然千錘百煉,也不會成功。但本來是清淨心,只因迷失而成染污,所以只要覺悟,就能現前清淨。

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應當止息虛妄分別,妄情一消,不必另求,本心自然顯現。

【三業者。身業意業口業也。三業各具貪瞋癡故。】

三業就是身體起的造作、內心起的造作、口上起的造作。這裡面動一念、出一語、做一行,無不是業,就有這樣嚴重。而在這三業裡,有以貪造的、以嗔造的、以癡造的,從早到晚念念不斷都是造業,所以懺悔是迫切緊要的事。

三立願自要

懺悔之後,很關鍵是斷相續心。以前造業是因糊塗迷惑,現在已經懺悔認錯,就不能再犯。如果懺了又犯,那就永無了結。怎麼斷相續心?方法是立願自要。以誓願的力量制住自心,使它遠離惡法,只往正道上走。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念這一句時要作意:從今日起,我立甚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身口意的種種惡法都遠離,誓不再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日夜精進修持聖道,發誓絕不退惰。發誓修成正覺,發誓普度眾生。

【雖已懺悔。不發誓願。是謂有懺無悔。】

雖然懺了以往的罪業,但不發起今後永不再造的誓願,那就叫「有懺無悔」,並不能截斷罪業相續。所以懺悔之後最要緊的是立誓。

【要者。猶俗雲脅制。古曰要君。今自要故。】

「要」,好比一般所說的「脅制」,就是以威力控制強迫。古語說「要君」,就是大臣以威勢要挾、控制君主。現在是自己以誓願的力量管制自心。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多生的習氣堅固,沒有強制力量管束它,一遇境界,就會無法自控地隨惡習氣走。現在拿一根鐵鏈子拴住這個像猴子般的心,這根鐵鏈子就是誓願。

【四句。即四弘誓也。遠離句。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勤修句。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誓成句。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誓度句。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這裡四句就是四弘誓願:「遠離惡法」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勤修聖道」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誓成正覺」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誓度眾生」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以這裡是立起四大志願。能這樣立願嚴格要求自心,就把原先迷本淨心、縱貪瞋癡、造殺盜淫一整套都翻過來了。以前是迷本淨心,現在是返染歸淨,一切的行為、心念都按四弘誓願來作,就把原來整個一套翻過來了。從此要修的就是斷惡行善,要求的就是成佛度眾生。

大乘行願的總綱就是這四弘誓願。能至誠發起,人就會真正出現大轉變,跟從前完全不一樣!

所以,念這一句時不能只是口裡溜過。要真心立願:以後一切惡業不去做,要防護好自己的心!然後,一切善行,凡是力所能及的,就要盡心盡力做到圓滿,然後日夜精進,修行聖道,求證菩提。再不把時間浪費在追求世間享受、追求名利上,從此要為普度眾生而努力。這樣的四大志願一定要立起來!

下面是一則事例:

宋朝時,臨安有個叫吳瓊的人,先出家後來還俗。前後娶了兩個女人,生了兩個孩子。他是殺生、賣酒等的惡業無所不為。他做廚師殺雞宰鴨時,先提著雞鴨說:「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阿彌陀佛的孩子們,脫掉此身去超生吧!)」再念幾聲佛,就一刀殺掉。每當切肉時,也不間斷念佛。後來他眼睛上長出了雞蛋大的瘤子,這時恐懼萬分,把妻子、兒女打發走後,自己搭一個草庵,在裡面念佛禮懺,晝夜精進,如救頭燃。

紹興二十三年一天,他跟大家說:「我明晚就走了。」大家不信,反而笑話他。第二天晚上,他用衣服換來酒喝完,留下一偈:「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風。」寫完端坐合掌念佛,大聲說:「佛來了!」隨即坐化往生。

吳瓊原來也是造惡多端的人,但他覺悟到因果可畏之後,就晝夜如救頭燃地念佛禮懺,後來得到大自在,臨終瀟灑往生。所以如果以前造了很多罪業,就要真心懺悔,立誓再做一個新人。這樣的話,以前種種都是一時愚癡做的,未來還有光明的前途,還能成就、還能往生。所以懺罪立誓極為重要!

四求佛冥加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念這一段時,要祈求阿彌陀佛在冥冥中加被自己。具體這樣求佛:阿彌陀佛您以慈悲願力要證知我、要哀憫我、要加被我,願我在禪觀之中,或夢寐之際,見到阿彌陀佛金色之身,遊歷阿彌陀佛七寶莊嚴的淨土,得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以手摩頂、以衣覆體。要這樣祈求佛力加被。

【古淨土文謂。佛以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他心速見。故行人既發大心。佛必證知。既證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憫。既哀憫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顯如禪觀。幽如夢寐。所云金色寶嚴。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誠之極。感應自然。或不精誠與精誠未極。則不能也。】

古代淨土文裡講:阿彌陀佛以天眼通遙觀一切世界,以天耳通遙聞一切世間音聲,以他心通照見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所以行者發起大心後,佛必定現量證知。佛既然證知你內心的祈求,就必以大慈悲垂以哀憫!佛既然哀憫,佛的威神就必然作加被,或者在覺醒禪觀中,或者在夢境裡。所說的佛現金色之身、遊歷寶嚴淨土、甘露灌頂、光明照身、以手摩頂、以袈裟覆體等,都是精誠至極自然出現的感應。如果不精誠或精誠不夠,就不能顯現。

下面是一則事例:

宋朝有一位吳氏縣君,常年持齋戒清修。她有一個侍女也精進念佛。有一天,忽然見到三朵金蓮花現在面前,上面隱約現出雙足。過幾天,又見到膝蓋;又過了幾天,見到身體;再過幾天,面目全部見到,相好莊嚴。中間是阿彌陀佛,左右兩邊是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接著,又見到宮殿、樓閣、樹林,就像看到自己的手一樣清楚,聖眾在裡面經行。像這樣經歷有三年,極樂聖境恆時現在眼前。後來她自己說往生時日已到,坐化而去。

【然行人但須一心精誠。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現。】

這是教誡淨業行人只需自己一心精誠,不必對見光見佛等生耽著,而作意追求。也就是不能一邊念佛,一邊盼望見光見佛。有這樣妄求的心不僅不能得感應,反而容易著魔。

印光大師說:「念佛未得一心之前,斷斷不起想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想見就能當下見,不見也沒有妨礙。如果急著想見佛,心念紛飛,想見佛的念頭盤踞在心中,就成修行大病。時間一久,多生怨家趁著這個躁動妄想,現作佛身,來報宿世的怨債。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氛,一見就生歡喜。從此魔入內心,著魔發狂。」

所以念佛人重要的是一心精誠,不作非分的妄想。印光大師教導說:「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這裡是祈願現生能見佛,並不是讓你邊念佛邊希求見佛,那樣早已不是精誠,而是妄想躁動了。

五淨業成就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這是祈求阿彌陀佛加被自己淨業成就。「淨業成就」,不是指別的,是指現前自性清淨心。因此,求佛加被是求淨業成就、證得本心。

具體這樣作意:阿彌陀佛!請您加被弟子,使弟子宿世以來的種種障礙得以消除,內在的善根得以增長,快速空盡煩惱、頓然破除無明,圓覺妙心豁然開朗,寂光真境恆時現前。(「現前」就是洞然明白的意思。)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內外交資。故障滅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勞肯綮修證也。破而曰頓。不歷階級次第也。了悟圓覺。常住寂光。至是得本淨心。故曰淨業成就。】

既然自己內有精誠一心的力量、外又得佛力加被,這樣自力佛力互相資助,就能迅速消除障礙,生起善根。有這樣的極大利益。

「空而曰疾」,就是不勞勤苦修證,很快就空盡煩惱。「破而曰頓」,就是不經各種階級次第,頓然破除無明。了悟本具圓覺,恆時安住寂光真境。到這裡,「得本淨心」,就是現前了自性清淨心,因此叫「淨業成就」。

【宿障者。貪瞋癡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實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宿障」就是以往所造的貪瞋癡等煩惱障、業障、報障。「善根」是指持戒、禪定、修慧等善法,由於能引生涅槃,故稱為「根」。說到「妙心真境」時,心和境似乎是兩個,其實沒有離心的境,也沒有離境的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下面是一則事例:

清朝省一大師,揚州江都縣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大師十二歲時,因為母親去世,想出家,受到父親阻止。十九歲時,父親去世,於是到天峰寺剃度。

大師從焦山僧聽受淨土法門後,幾年中專修念佛。後來發願閉關,剋期求證。閉關120天,感覺妄念紛飛。期滿出關時,一無所得,心中抱恨不已。就又訂下期限,再次閉關。開始時,跟以前一樣妄念紛飛。到第50天,還歇不下來。大師非常悲傷,念佛卻更加懇切、真誠。大約又過了二十多天,覺得妄念漸漸止息下來,心中稍稍覺得安慰。

又過了許久,感覺一天之中,妄念才出現不過三五次。這時,見到阿彌陀佛在空中卓然而立,面容金色,莊嚴微妙,不可形容。

大師向佛禮拜後,心想:佛已經現前,躺臥、睡眠、便溺都不方便,怎麼辦?轉而又說: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還不因污穢而嫌棄,何況佛呢?由此勇猛精進,持誦更加虔誠。

又過了許久,心境廓然,如太虛空。善念、惡念,以及微細雜念,絲毫也不存在。動靜如一,心口之間,只剩下了佛名,想找一個妄念也不可得。從此,精神氣力倍感充沛,不再躺臥、睡眠,也沒有飢渴。食物送來就吃,也沒有苦受。

在外境上,光明洞徹,極樂世界和此方融通為一個。所在的房屋,牆壁全部隱沒。諸佛菩薩充滿太空。金地蓮池,七寶行樹,以及空中地上的宮殿樓台,視力所及之處,多得不可計數。行坐之處,境界如一,光耀無間。

見到前面有兩朵寶蓮,花上的天人容貌和菩薩相同,而神氣像自己的父母。在他一注視時,其中一位緩步來到面前,果然是自己的母親,非常歡喜地對大師說:「你為我發心出家,現在你已經證道,我和你父親也因為你而得超生淨土。今天阿彌陀佛叫我們特地來安慰你。」

大師想起身,母親制止說:「佛正在前面,不能因為我而擾亂你的定力。你的願已滿足,日後我們在淨土好相見。」說完,隱沒不見。

從證得三昧後,大師的心境及淨土聖境不變不退,直至期滿出關。大師證三昧時才三十歲。此後雖成無事道人,但念佛誦經每日不斷,毫不懈怠。

所以志在淨土的人應當發大願,精誠用功,以期現生有所成就。

二得生西方明驗三:初臨終正念;二感佛來迎;三往生極樂。

這第二部分是祈願得到往生西方的驗相。包括:臨終時正念分明;感得佛與聖眾前來迎接;一剎那間就往生到極樂世界。

初臨終正念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

念這一句時要作意:願我在臨終前預知自己往生的時日,而且在神識即將離體時,身體無有病苦、厄難,內心無有貪戀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喜悅安樂,意根正念分明,在捨棄業報身時內心安詳,如入禪定。

這一段祈願很緊要。先要想清楚為何對臨終這樣祈願。想清楚了,每次發願時就會主動按這樣祈願。

臨終是決定升沉的關鍵時刻,是往淨土去,還是往六道裡走,取決於當時一念。這一念緣著佛就能往生,緣著世間法,就必然入於生死。所以臨終的關鍵是具足正念,這個正念是指心念著阿彌陀佛。

那麼,怎麼才能在臨終保持正念呢?能具足願文中說的這些條件,就能保持正念。也就是預先知道什麼時候往生,提前就做好往生準備,交代好後事,然後謝絕外緣,一心求生;而且往生時身體沒有病苦厄難,內心沒有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那往生就絕對順利。如果臨終出現病魔纏身,起種種貪戀、生種種惡念,或處於昏迷狀態,就都會失去正念不能念佛,一生的修行很可能功虧一簣。

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一位出家師父臨終快要走了,大家為她助念。關鍵時刻,女兒趕來,叫了一聲「媽呀!」,被這一聲驚嚇就死去。還有老太太貪戀兒孫,別人為她助念,勸她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她說:「我不去淨土,我捨不得我的兒孫。」是這樣顛倒愚癡。還有人說:「我到死前再念他一個月佛。」結果佛號提不起。這些都在警示淨業行人,切切要在生前好好祈願,好好用功。

平時常這樣祈願對臨終有什麼作用呢?如果平時沒有這樣祈願,到臨終往往就隨業力走了。但常常猛利祈願,願力就會引導自心往這樣的方向上走。

再一次提醒大家,平時一定要精進用功,平時多做一分功夫,臨終就多一分保證。平常泛泛悠悠、散散亂亂,不精進修集往生資糧,不如救頭燃地辦道,臨終時手忙腳亂,那就危險了!

【至於者。前修淨因。故至臨終。感斯淨報也。平日散心雜念。臨行揮霍[6]慞惶[7]。念佛若至一心。臨終安得不定。】

「至於」是講由於之前勤修淨業,到了臨終就感得如此的淨報。平時只是散亂心雜念,臨終要走時,就猶豫恐慌,做不得主。如果平時念佛念到了一心,臨終怎麼會不定呢!

【然行人但貴已離貪戀迷惑。勿慮或遭病苦厄難。倘遭病厄。當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脫敝衣。得換珍服。如出牢獄。得還故家。不亦樂乎。況古雲還有不病者麼。則亦有不厄者。復何慮哉。】

修行人只貴平時已經捨離貪戀迷惑,不必擔心臨終遇到病苦、厄難。假使臨終遇到了,這時要曉得:我死了得往生,就像脫掉破衣服換上華貴衣服一樣,這是大好事!能這麼想,受點病苦也不怕。你就想:這是最後一次受苦了,這次苦一受完,就換上淨土蓮花化身,永遠超出苦海!一想到這裡,雖然身上有苦,但心裡是歡喜的。又像人長年關在監獄,現在到了刑滿釋放能回家的時候,也就是自己在輪迴裡被囚禁了無數劫,現在就要回極樂世界的故鄉了!這是大歡喜的事,應當安下心來念佛求生淨土。

況且古德說:還有不病者嗎?身體疼痛,這是病者。但還有不病的自性,這是不壞滅的。想到這裡,擔心什麼呢!遇到了厄難,也想雖然身體遭到厄難,但還有不厄難的自性!不必要恐懼!

【病苦者。身所生。厄難者。身所遇。貪戀者。或貪眷屬。或貪財產。不能捨故。迷惑者。心念顛倒。如不知地獄。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病苦」指身體所生的四大不調。「厄難」指身體遇到水火、毒藥、戰爭、兇殺等厄難。「貪戀」就是貪著愛戀,或者貪戀妻子、兒孫,或者貪著財產,心裡放不下。「迷惑」就是當時心已經糊塗,在迷亂中見到一些景象很適合自己的心,就說:「我要去那裡!我要去那裡!」這一過去就糟了,入地獄了!知道這些,平時就要能放下,能把世間事盡可能地捨開,臨終就心無牽掛,自在往生。

這裡有個很好的事例:

清朝杭州有位叫「百不管」的老婆婆。有一次,她去問孝慈庵的道源和尚:「修什麼法門,一生決定脫離苦海?」和尚說:「沒有超過念佛的,但念佛不難,難在持久。持久不難,難在一心。如果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念佛號,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就脫離苦海了。」

她聽了很高興,拜謝和尚回家,把家裡的事全部托付給兒子、媳婦等,自己在一間乾淨屋子裡供佛、修持。

過了一年,她又去和尚那裡問:「承蒙師父開示,弟子捨棄家務,專心念佛。自問可以說做到了持久不懈。但苦於難以做到一心,師父定有什麼方法能教我。」

和尚說:「你雖然把家務拋掉了,但對兒孫眷屬不是心無掛念。這樣愛根沒有拔除,怎麼能做到一心?你現在要用功首先拔掉愛根,一切都放下,然後才能得一心。」

老婆婆說:「師父說得對,雖然我不管身體,但做不到不管心。從此真的要百不管了。」

從此她更加精進念佛,愛心偶爾萌動時,就口裡默念「百不管」來驅除它。有時家人以家事問她,也用「百不管」推掉。

又過了一年多,她到庵裡來致謝,說:「師父沒有騙我。弟子往生西方已經預知時至。」幾天後,沒有任何病就往生了。

這位老人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要想臨終走得自在,平時就應放下世間萬緣。要曉得,世間的緣都是生死因緣,牽扯得多,拉入輪迴的繩索就多。「百不管」就是截斷種種把自己拉向生死的因緣,一心專注在往生淨土的修行上。這樣就能使淨業快速成熟,往生也會越來越有把握。大家要記住:對世間少一分貪戀,對淨土多一分希求,淨業就能多成熟一分;平時能放得下,臨終就走得自在。

再舉近代律航大師往生的事蹟來說明。書上這樣講述:

1960年春天,律航大師把他在台灣住持的慈善寺交給廣化法師接替。從此隱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

農曆五月二十八號早晨,在寮房裡結跏趺坐,隨眾持誦早課。到念完十小咒,就寂然入定,看見一場大法會,非常莊嚴,人數之多,世間從所未見。又見到好多位已往生的蓮友。大師由此知道自己往生的時日就要到了,隨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每天由念一萬聲增加到五萬聲。

初七,他立好遺囑,交代後事。十一號下午,沐浴完畢,到客堂面向西方坐著,向大眾開示說:「你們有幸信佛,又能出家,是幸運中最幸運的人。我現在告訴你們,修行的法門很多,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二十多年,現在臨命終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這是最好的證明。」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看我不是很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後來又說:「這一生多麼幸運,老了能出家,又得到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如果不出家,這時候被妻子兒女啼哭糾纏,哪裡能一心念佛?不能得一心,怎麼能往生?」說完就獨自回到寮房。

不久又叫來廣化法師。廣化法師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大師點點頭。隨即鳴鐘招集大眾助念,大師也隨眾念佛。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漸漸小聲而安定,隨即安詳往生。

律航大師臨終的表現證實了上面的祈願完全能實現。在他身上每一條都有:提前很多天就有往生的祥兆,所以他預先就謝絕外緣,做好一切往生準備。不像一般人不知道走的日期,臨走時手忙腳亂、驚慌恐懼,種種業障、干擾纏在身上。律航大師預知時至,事先就把一切都打點好了,走的時候身體沒有病苦障難,心裡沒有貪戀迷惑,從容安詳地得以往生。所以真修淨土的人,平時信願真切,精進用功,臨終往生就非常順利。

二感佛來迎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念這一句時要祈願:願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西方聖眾,放光照在我身上,然後垂手把我接上蓮花台,同時虛空中出現樓閣、幢幡,飄來奇異妙香、奇妙天樂,西方淨土的寶池、蓮台、樓閣、寶樹等聖境明顯現在眼前,使有緣眾生都見到、聽到,在見聞的同時歡喜感嘆,發起菩提心。

【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也。】

《阿彌陀經》上說:平時執持佛號,達到一心不亂,臨終就自然有佛和聖眾現前來作接引。

【眾見發心。則自他兼利矣。又眾人皆見。其事乃真。獨己見之。或是魔事。】

為什麼祈願臨終現往生瑞相使大眾見到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見到瑞相,會發起道心,這樣就做到了自他兼利;二是大眾見到,就證明是真的。如果只是自己見到,有可能是魔事,因為魔也會變現佛菩薩相等。

下面是一則事例:

唐朝貞觀年間,永安縣般龍村有位姓梁的老母,雙眼失明。有師父勸她念阿彌陀佛,她善根深厚,一教就開始念佛,從不間斷。三年過後,雙目復明。從此念佛更加精進。又過了四年,業報窮盡,安詳往生。

往生的當天,全村的人都見到佛菩薩和幢幡、寶蓋下來迎接她,老母隨著就往生了。全村的人因為敬仰她,不許土葬,共同在村莊西邊建塔供養。村里人往來經過塔時,都恭敬致禮。全村男女老少從此就都開始念佛了。

這位老母就是榜樣,她實現了願文所說的自他兼利。她以臨終的實際表現化導了全村人,使人們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生起信心和歡喜心,從此全體念佛,歸向極樂世界。

平時大家常說發願利益眾生,每次念《普賢行願品》也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臨終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能在臨終時出現願文所說的這些瑞相,讓眾生現場見到,就能使眾生由衷發起念佛的心、求往生的心。古人說:「身教大於言教。」臨終能把奇特的瑞相現出來,這比口頭上說多少都有力量,真正起到了攝持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的作用。所以念這段願文時要這樣做自他兼利的祈願。這是大乘行人應有的發心。

三往生極樂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花中。

這一句是祈願:我在佛與聖眾前來迎接的這時,乘著金剛台跟隨在佛身後,彈指間就生到了極樂國土七寶池的殊勝蓮花中。

「金剛台」就是蓮花座。由金剛所成,稱為「金剛台」。上品上生才有金剛台。「勝蓮花」指金剛台上的蓮花。

【上見佛來。今隨佛去。無來去中而來去也。】

上面見到佛來,現在又隨佛去,這是無來去中而來去。

其實,佛是無來而來,我是無去而去。比如夢中從東走到西,似乎有來去,實際沒有來去。所以是無來去中而來去。不是一尊實有的佛從極樂世界越過了十萬億佛土,一步步地走來。也不是一個實體的人飄飄而去,飄到了極樂世界!實際上只是因緣和合,佛身就現在心前,自己登上了蓮台,剎那間就在淨土蓮花中化生了!

【勝蓮花者。上上品也。】

金剛台、勝蓮花都是指上上品事。

古來有很多修行人都得到上品上生。比如唐朝高僧懷玉,一生念佛誓取金台。平時日中一食、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達到三十萬遍,每天功課念五萬聲佛,常修懺悔。

天寶元年的某一天,忽然聽到空中說:「你頭上已經有了光暈,請結跏趺坐、結手印,等候佛來。」過了三天,屋中遍滿光明。懷玉說:「我聞到妙香,業報就要盡了。」此後香氣充滿虛空,有無數聖眾顯現在虛空中,見到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身體呈紫金色,持著金剛台來迎接。懷玉就在此時含笑往生。

當時的郡太守作偈讚頌:「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意思是:大師一念登入初地,佛國聖眾兩度奏天樂來迎接。門前的古槐樹枝頭低下,只為了托住迎接大師往生的金台。)」

懷玉大師平生立下誓取金台的大願,一生都在為實現這一大願而努力。他日中一食、常坐不臥,全副心力貫注在淨業上,一生誦《阿彌陀經》達三十萬遍,每天功課五萬聲佛號。功夫不負有心人,臨終他如願乘上了金剛台,含笑往生。留下的偈頌說:「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意思就是:這一生的苦行非常值得,超出十劫的修行,由凡夫地頓證初地,從此就能分身十方、普度眾生。所以是極快速地成就。

懷玉大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也要以上品上生作為一生的目標。發願應當往上發,不能往下發。往上發才會勇猛進取,願力大、精進大,成就才大。志願狹小,成就就很有限了。

三已生淨土大用四:初見佛得記;二蒙記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迴向。

這部分是對往生後的祈願。一是祈願往生後,見佛就得到成佛授記;二是祈願得授記後,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三是祈願成就功德後,立即化現十方,普度眾生;最後普皆迴向。

初見佛得記

花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

念這一句時應當祈願:當我生到淨土中時,蓮花當即開放;花開放時,就見到佛、見到觀世音、大勢至等菩薩;一見佛菩薩,就聞到佛為我宣說妙法;一聞妙法,當即就證得無生法忍;一證得無生法忍,就在須臾間分身十方,承事諸佛,親自得到諸佛授記。也就是諸佛給我授菩提記:善男子!當來你在某國土成佛,名號如何,眷屬如何等。

【上言平日求生。臨終得生。然豈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後。親蒙佛記。具足功德。廣度眾生。有如是等大用也。】

上面講了平時常常發願求往生,臨終就能如願往生。但這哪裡只是往生而已呢?生淨土的好處太大,這裡就更進一層地說,往生淨土之後,親自得諸佛授記,然後具足功德、廣度眾生等,有不可思議的大用。

原來在娑婆世界說來可憐,只有三樣東西,一是全分的煩惱,二是無數的業障,三是無窮的生死!但如果往生西方,就會現前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佛力加持之下,自性本具的無量功德會如蓮花開敷般,廣大顯發,所以這哪裡只是生到一個安樂之地呢!這會獲得由彌陀願海賜予的無量利益。

【凡生西方者。花開有遲速。見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後。今是舉念即生。生已即花開。即見佛。即聞法。即得忍。即授記也。皆上上品事。】

凡是往生西方的人,蓮花開的有快慢,見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後[8]。而這裡是祈願上上品成就,所以是:一舉念,就到了淨土;一生淨土,蓮花就開敷;花一開,就見佛聞法;一聞法,就證得無生法忍、蒙佛授記。中間不經過階級次第,都是上上品頓悟、頓證的事。一定要按這樣作祈願。

二蒙記具德

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這是進一層祈願:得到諸佛授記之後,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等的一切功德。

【或疑。如是廣大功德。累劫修習未必能得。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

也許有人懷疑:這樣廣大的功德,恐怕累劫修習也未必能獲得,怎麼一生西方就都成就了呢?

【不知萬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稱念佛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聞智慧辯才遠過阿難百千萬億倍。餘可知矣。】

「萬法唯心」,指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等一切功德法都是心性本具。因此證得一心後,無一法不得。《文殊般若經》稱念佛為「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念佛這一行。證得一行三昧後,所有多聞、智慧、辯才遠超阿難百千萬億倍!其他神通、陀羅尼等功德也是如此。所以修淨土一法能圓成一切功德。

【三身者。法報化身也。】

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

法身好比月亮,報身好比月光,化身好比月影。月亮的功德相、所起的作用都是依月亮的本體而來,這個本體好比法身。月亮的光明好比報身。隨著河水清澈的因緣,就在河水裡現出月影,這個月影好比化身。三身不出一念心性的體、相、用。

【四智者。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智也。】

四智都是本性智慧。只是為了好介紹而說成四個,懂了都融歸一心。

首先,大圓鏡智是以比喻得名,比喻智慧如一面大圓鏡子。「大」指徹照法界;「鏡」是能照之意。在照見法界萬相的同時,沒有「是此、是彼」的分別功用而自然遍照,這就是大圓鏡智。這是後三者——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的所依。也就是,依於大圓鏡智而說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這三智,這裡面有照見法性的平等性智、照見法相的妙觀察智、任運利生的成所作智。

「平等性」指輪涅本來平等的自性,從性體上看,它不偏於任何邊,既不偏在輪迴,也不偏在涅槃,而是週遍一切染淨諸法。如果說性體是此是彼,那就偏於一端,但這是平等性,性體上沒有任何差別相。了達平等性的智慧,就叫平等性智。同時從法相上看,萬象森羅,林林總總,在一心智慧之中,了達這一切,這叫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現種種身語意,作種種利生的事業。這都是一心本具、天然本成的。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

眼是能見之義。肉眼是欲界凡夫的眼睛,只能見障內不能見障外。比如在屋內,被牆壁所障,就只能見屋裡的東西,不能見屋外,這叫肉眼;天眼能見障外[9],就是能見牆壁外或山那邊的事,更廣闊的能見到十方世界的粗細色法;慧眼是見真,就是見到萬法的真如法性或空性;法眼是見俗,就是見到世俗差別事相;佛眼是徹見一切。

這五眼也唯一是心性本具的能見作用。

【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也。】

通是無礙之義。天眼通:普見十方一切粗細色法;天耳通:普聞十方一切粗細音聲;他心通:普見一切眾生心念;宿命通:普見眾生無量劫來的因緣、果報、事相等;神足通:無障礙遍入十方世界,一剎那間就遍游十方,供養諸佛利益眾生;漏盡通:無礙了知從輪迴出離的方法,了知怎樣修道獲得解脫。

這六通也唯一是心性無障礙的作用。

【陀羅尼者。此雲總持。】

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不是一種,而是無量百千。大致分為法、義、咒、忍四類。

「法陀羅尼」,是指對一切佛的教法憶持不忘。佛說的種種教法,都是名詞句積聚的篇章,聽完能一字不忘地記在心中,就叫法陀羅尼。「義陀羅尼」,是指對教法所詮的義理總持不忘。「咒陀羅尼」,是指諸佛在光明中化現的密語,也叫密咒、明咒、真言。「忍陀羅尼」,是指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實相中無有動搖。這四種陀羅尼廣展開來,就是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都是一念心性的妙力。

總之,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陀羅尼門,乃至一切道果功德,都是一心本具,無一法出於心性之外。因此在證得無生法忍之後,就自然會廣大顯發。因此應按願文所說如理作意。

三成德利生

這是祈願淨土成就功德後,遍入十方,普利眾生。往生法門分入、出兩步,先入淨土,後出淨土。為什麼要入淨土?因為雖然發了普度眾生的願,但目前功行不夠,不具智慧、方便,沒有無生忍力、神通變化等,度生的能力極為有限,因此必須往生淨土成就功德。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安住勝解行地的凡夫菩薩以四攝法攝受而成熟有情,除少數得成熟外,絕大多數不能受益,原因是:尚未證得法性真如,以及不能了知有情的意樂等。一至七地菩薩以四攝法成熟有情,絕大多數能成熟。八地以上菩薩以四攝法攝受有情,一切成熟,無一空過。所以,首先一心求生淨土,在淨土成就無生忍力之後,再遍入十方,普度眾生。是為這個目的求生淨土。

省庵大師註解中設有兩重問答。第一問:直接在此土化導眾生有什麼不可以,何必捨此土而去彼方,然後再返回呢?

回答:如果不捨離此方穢土,就墮落有分,憑什麼能化導眾生?如果不去西方淨土,連利益自己都做不到,怎麼能利益他人?就像窮人沒有見帝王而得授官職,連自身的溫飽都顧不過來,怎麼可能周濟鄰里親戚呢?因此,不願度生則已,發願度生就一定要求生西方;不生西方則已,一生西方就必須回入娑婆。

又問:剛想去又想回來,不是進退躊躇,志願不決定嗎?

答:先求自利,所以發願往生;後求利他,所以需要回入。雖然發心時是一次性發下往生和回入兩種願,但做起來有先後次序。如果不預先發起回入娑婆的願,生到淨土再要回入就難了,那時四恩三有怎麼辦呢?因此就知道:在沒有獲得往生之前,絕對沒有再入胞胎的想法;而已經生到淨土,絕對沒有不回入的心。可見志願是決定的,沒有不決定。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這是整部願文到達究竟處的祈願:在我成就一切功德之後,不違安養淨土的同時,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分身無數遍在十方剎土,以不可思議的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使眾生都遠離垢染,還得自性清淨心,共同往生西方,入不退地。像這樣的大願,以世界無有窮盡、眾生無有窮盡,眾生的業及煩惱無有窮盡,我的願力也無窮盡。

「不違安養」,就是法身不動;「回入娑婆」,指化身應現;「分身無數,遍十方剎」,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以眾生善緣所感,自然在其心前化現身相,這是法身妙體任運起用。「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就是不必作意,任運變化;「種種方便」,就是以佈施饒益眾生,令眾生生歡喜心而成為聞法法器;以愛語令眾生對於菩提道生起信解;以利行將眾生安置在菩提道的實修中;以同事令眾生堅持行菩提道,而得解脫。總之,四攝法中包含的種種就是攝持眾生的方便。以方便使眾生遠離煩惱業障,叫做「離染」。使眾生自性清淨心得以顯發,叫「還得淨心」。「咸令離染,還得淨心」是現世利益;「同生西方,入不退地」是後世利益。

【然後者。古所謂既生西方。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也。】

「然後」,就是古德所說:「往生西方證得無生忍後,再來此世界救度眾生。」

我們現在說普度眾生只是初步的發願,實際上做不到。往生之後再來就真正能做到了,那時智慧廣大、神通無礙,有極大的能力普度眾生。

【不違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時時堪忍度眾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

「堪忍」是梵語「娑婆」的涵義。「不違而入」指常住淨土,又常在十方。時時在娑婆度眾生,又刻刻在西方入正定。總之是法身安住不動的同時,在十方世界應化,度脫眾生。

【還得淨心者。上言迷本淨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淨心。非新得也。】

「還得淨心」:就像窮人衣裡本有寶珠,自己不曉得,到處去討飯。後來人家告訴他:你討飯幹什麼,你衣裡就有寶珠!他得見本有如意珠,就獲得尊貴了。這樣的寶珠不是幾十年打工能賺來的,幾輩子也賺不來,但這是本具就好說了。這裡的「還得淨心」,也是如此,不是前無而新得,而是本具,如今重見。

上面說迷失了自性清淨心,即一念不覺,不識自心,反而往外尋求,導致輪迴不已。這裡說:從前在迷中,今天終於醒悟!就像寶貝丟了很久,現在又回到手中,所以只是恢復自性清淨心。

【願無盡者。前來發起無上大心。故今成滿無盡大願也。】

上面發起無上大心,為普報四恩、普度三有誓成佛果而求生淨土,因此在成就功德之後,就要圓滿所發的無盡大願。也就是從此之後,永無休息地普度眾生。

四無盡句是描述願力無盡。世界有窮盡,我的願力才有盡,世界無窮盡,我的願力就無盡。眾生、業和煩惱也是無有窮盡,因此我的願力永無窮盡。

到這裡就明白,求生西方和圓成普賢行願是一件事。《普賢行願品》中明確說到:臨命終時,身體諸根散壞,象馬車乘、國城妻子、什麼東西都跟隨不去,只有願王攝持自心,一剎那頃就往生極樂世界,然後立即花開見佛、得蒙授記、圓滿功德,頓成無上菩提。這就看出本願文和《普賢行願品》完全是一味的。

四普皆迴向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迴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最後要這樣迴向功德:願我這一天的修法,從頂禮阿彌陀佛開始,一層一層的發願,乃至修持念佛等的功德,都佈施給一切有情。總的報答包括父母、眾生、國家、師長、三寶在內的一切有恩,利益一切三界眾生,與法界眾生一同圓滿一切種智而成佛。

這裡要注意兩點:一、要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不要只迴向自己;二、要迴向自他成就佛果,不要迴向成就人天福報和阿羅漢果。

【初始發心求生淨土。本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故。今迴向亦如是。】

初始發心求生淨土的本願是為了報答四恩、利益三有法界眾生。現在修完所得的功德也如是迴向。最初的發心和最終的迴向完全一致。

所以這篇《西方發願文》非常圓滿!考慮得非常周到,義理極為完備。一整套發願把行者如何發心、懺悔、修行,如何與佛相應,乃至臨終怎樣往生,往生之後怎樣成就,整個一套都設計好了。能依照這篇願文而發願,又能由願起行,由行滿願,就會順利完成從凡夫地到往生淨土成就聖果、普度眾生的完整佛道。

末後,盼望大家能把這張大願藍圖銘刻在心間,時時用它引導自心,精修淨業,直趨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