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的是《臨終切要》,《臨終切要》呀,就是講念佛人臨命終的時候,所應該面對的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我們怎樣提起功夫來,怎樣面對我們的死亡,包括助念啊這一些,包括臨命終的時候什麼瑞相現前,到底什麼品位,這個在《觀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
在這裡我們根據印光法師的文鈔裡,給人回答一些書信上的內容來展開一下,從《臨終切要》,《臨終切要》底下有一個小題目《病中開示》,當臨命終的時候念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顯現的是病,得病了,得病的時候我們怎麼給他開示,讓他提起正念。
印光大師在這段的內容「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些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對我們修行人的一種要求,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人生在世,人啊,都是有生老病死之苦的,都不能避免這個生老病死的,特別是病和死,病和死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非常重要。
臨命終的時候得病,包括彌留之際正念提起來的話,就很可能保證往生,如果你這個臨命終正念失去的話,哪怕你平常功夫再高,可能就往生不了,臨命終這一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臨命終提不起正念來,往往罣礙太多,昨天晚上我們講了一個例子,寶智公,智公禪師,大家都知道,寶智公是一個神僧,其中有一次寶智公去一家化緣,遇到這家正在辦喜事,正在娶媳婦,小夥子娶媳婦,還有很多簡單講一點,寶智公進去以後,他是神僧,有很大的宿命通,他說了一首偈語其中有一句話‘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聽說過這個故事嗎?
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上面還有很多,上下還牽扯到和祖母的關係,就說他上一世的關係,因為這家在辦喜事,娶媳婦,他兩口子是誰呢,孫子娶祖母,聽懂這話了嗎?他娶他上一輩子的奶奶。怎樣來的這種姻緣,他奶奶在彌留之際,也是信佛的,在彌留之際呢,想起了三歲的小孫子,把她奶奶放在靈床上,彌留之際給她助念呀,或者勸她呀,或者操辦喪事,不讓小孩看,大人怕死人,小孩不怕死人,小孫子三歲了,小孩趴在窗戶外,從外扒著窗戶往裡看,看他奶奶怎麼回事。
他奶奶彌留之際看到了孫子,因為這個孫子,是她奶奶從小拉扯大的,她幫他媽看孩子,非常喜歡他,看孩子嗎,看到了小孫子,臨死的時候伸著手看他。她臨死的時候就想,我要走了誰照顧我的小孫子,假如我要不走,我照顧我這個小孫子多好呢,就是她來照顧他,他的奶奶臨走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想法,她來照顧這個小男孩,就這一念失去了,還不錯是個信佛的,是個修行人,走了還不錯得了個人身。
得了人身上哪去了呢,很快投生到鄰村投生一個小姑娘,一個小女孩嗎,和她孫子差三歲,她死的時候她孫子三歲了,結果有這一念,和她這個特殊的因緣,這個心念,後來當他媳婦去了。臨終這一念,你看吧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所以說臨命終的正念,那一正念失去了,就是這個含義。
在這裡印光大師和我們說,不管你得病也好,臨命終也好,放下萬緣,既然都有個生老病死,任何人不可能長生不老,既然你臨死了,無所謂,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就死了。應該正確面對,提起正念,念這一聲阿彌陀佛佛號。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氣促是急促,急促什麼意思呢,就是病的特別重,呼吸不夠,這叫氣促,氣短叫氣促,或者臨命終的時候,吐氣倒氣的時候,不可能和咱正常人一樣呼吸正常呀,均勻呀,怎麼辦呢,也可以念阿彌陀佛四字的。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這個心念一定要有。臨命終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至於存摺上多少錢,放哪裡了不要想它。一個老太太這一輩子有好幾個孩子,她這一輩子沒搞明白,她這幾孩子到底誰最孝順,放給老大吧她怕不保險,放給老二吧她也怕不保險,自己往哪裡放呢,那個存摺啊自己這裡掖,那裡放,這裡掖那裡放,她怕孩子們發現了。
開始搞了個很秘密的地方,臨命終的時候就想了,哎呀這個存摺我到底留給誰,這就失去正念了,什麼都不管,孩子自有孩子的因緣和福報。這個存摺他們拿到,他們處理隨著他們的因緣而走,隨著他們的業力而走。如果拿不到也是這樣,明白這個意思吧,餓不死他,因為老的生下孩子,她自己先死了,她的孩子難道都隨她媽走了,一些達官貴人,非常富貴的人,他父母去世了,照常,他父母是一些很早就去世的人,照常,各人有各人的因緣福報,不要罣礙。
所以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有點難度。因為在家人長期處於家庭的糾纏之中,和親情的纏縛,這個一定要知道,臨命終時候必須放下萬緣,一心念阿彌陀佛。
除此一念之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不要祈求病速好,因為這個事,它就是一種因緣,當你這個因緣果報成熟了,得病了,這個病應該病七天,三天很難病就好,一定要知道因緣果報毫釐不爽,不要去祈求,那個意思是不要去貪著,不要去執著。
但是迴向一下是可以的,執著就錯誤了,這是印光大師的本質含義。更不能是我病了吃藥不管用了,是不是給我找個神婆巫漢看一下,再求一些大力鬼神,這種想法嚴格來講已經破了三皈之戒體,與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力相隔了,不是阿彌陀佛不接,是我們阻擋不被接引。我們做了沒被阿彌陀佛接引的業因,就是這個含義。
《印光法師文鈔 淨土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