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復如虛空。
這個地方,是對遍計執的存在性跟它所產生的障礙,產生質疑。說這個遍計執是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東西,你不能說遍計執是由業力所生的,不能這樣講。我這個人業障重,不對!那跟業力沒有關係,那是你自己煩惱捏造出來的。
就是說,遍計執是不存在的東西,那它為什麼會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麼存在的呢?第一個,它是如何存在?第二個,遍計執是一個虛妄的東西,它如何能夠障礙圓成實?它是如何存在的?而且它是如何去障礙圓成實?去障礙我空、法空的真理,使令它不顯現?提出二個疑問。這以下論主加以回答。
「法無而可得」,這個地方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遍計執它是「無」,從聖人的角度,聖人的心中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他吃飯的時候不打妄想。那不打妄想怎麼有呢?凡夫是從「無」當中,自己捏造出一個東西,讓自己去受用、自己去獲得。
這講一個譬喻:「應知如幻等」,就像一個魔術師,從布變現出一隻兔子、一隻小狗,這道理是一樣的。「無染而有淨,亦復似虛空。」遍計執它是怎麼障礙圓成實呢?就好像烏雲障礙虛空一樣,雖然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也存在,理論上來說,它不能障礙虛空,烏雲存在,虛空也存在嘛!
但問題是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不能顯現,你感受不到虛空的存在,因為天空一片的黑暗。當我們消滅了遍計執,所謂「無染」的時候,虛空才能夠顯現。
所以我們說「遍計執障礙了圓成實」,實際上是沒有障礙;但是因為它的存在,使令圓成實性──這個我、法空的真理不能顯現,所以說障礙,就好像烏雲障礙了虛空,使虛空不能顯現。那把烏雲消滅的時候,哦,虛空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安立它障礙了圓成實,是這樣的障礙。
這一段是把依他起跟遍計執,作一個清楚的釐清。大小乘的學者在修空觀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小乘的學者修空觀,是徹底的把心中的妄想空掉,也徹底的把因緣果報的法空掉,我們講滅色取空。
所以你看他的涅槃,我們看《阿含經》佛陀對涅槃的描述,是一個灰身泯智的狀態,他沒有雜染的生命,也沒有清淨的生命。也就是他雖然沒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也沒有萬德莊嚴,從這樣來說,它是一個沒有生命現象的東西。因為你的因地,你把依他起完全否定了,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叫做素法身,雖然是法身,但是他沒有妙用。
但是大乘佛法的因地,這個因果是互相隨順的,他在修空觀的時候,是緣起性空,或者講遍計本空。菩薩在空觀的時候,他知道「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心中,這些妄想所捏造的相似影像,他是消滅心中的相似影像,外面的因緣果報,他是坦然面對的,從因緣果報當中,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因為他不但是破除妄想,他保留依他起,所以他成就涅槃的時候,他涅槃有正報莊嚴、有依報莊嚴,有生命的現象,他不但能夠自受用,還能夠「如來現起他受用」,現出應化身跟報身,廣度一切的眾生。
所以你修空觀,你不能把所有都空掉,你這樣子就是錯損菩提了。就是說你空的是你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個跟外境沒有關係;真正誘惑你去造業、去觸動煩惱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這跟外境沒有關係。
為什麼聖人看到所有的境界,他都不起煩惱?如果境界一定會引動我們的煩惱,為什麼佛陀看到這個境界,他不動煩惱,他生起大悲?問題不在外境,而是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捏造很多的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裡面,開始起惑、造業,這個是我們所要破壞的。
這一科是幫助我們了解,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
《攝大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