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身心與如來清淨法身有何異同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佛陀說我們這個身——這個身其實包括心(我們的五蘊身心)。我們的五蘊身心多諸障礙,舉手投足都是跟煩惱障、業障、報障相應,這就是我們的身心。

而如來的清淨法身——什麼叫清淨法身呢?唯識學上說是「大功德法之所莊嚴」。佛陀的身心世界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與解脫、與安樂相應的。我們的身心世界舉手投足,一動都是痛苦,都是障礙。

把這兩個身心世界一比較,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如來的法身,這種大功德法身的產生原因是因為正遍知的關係。「正遍知」是佛陀的十種通號之一,也就是一種「佛陀的智慧」。

這個「正」就是講到佛陀的根本智,能夠觀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而成就自身的受用。那麼「遍知」——這個後得智是通達十法界的因緣果報來善巧度化眾生的他受用的智慧。

這個正知跟遍知,等於是佛陀的智慧。也就是說,佛陀的大功德的法身是由兩種智慧所成就:根本智、後得智。

我們的五蘊身心是怎麼成就的呢?是由於顛倒的攀緣心。我們剛開始迷惑,然後取著,然後到處亂動,動到最後就產生了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痛苦。

這一段經文,它所要詮釋的是,為什麼同一個清淨本性,它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清淨法身、一個是五蘊身心呢?因為佛陀依止智慧,我們依止顛倒的心,差在這個地方。

我們說明一下。前面佛陀所要發明的是「不二」,就是,端正相跟顛倒相是同一個手臂,可以說是攝事歸理。但是佛陀害怕阿難尊者會執理廢事,所以他就開顯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然本性一樣,但是因為迷悟的不同,還是會產生不同的作用。迷悟的不同,因緣還是不同。

這當中就是因為一個是依止智慧的觀照,一個是依止顛倒的妄想。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我們跟佛陀起心動念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本性是一樣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