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導式的念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屬於事持,一種事相式的念佛;一種是理持,就是他在念佛當中帶有理觀智慧的引導,這兩種。

我們剛開始念佛,一般人在接觸淨土法門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點,就是我們依止一念的信仰,我們剛開始會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彌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們。所以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創造一種念佛的力量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沒有觀照的智慧。這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我們所念的佛號不得堅固。信仰式的修學,你的心是完全寄託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緒上,因為你對妄想沒有調伏力,沒有調伏力你就只好夾帶妄想來念佛。妄想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次了,它一定會受到感受的牽動,而感受一定受到業力的主導。所以當你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當你身心是安穩狀態的時候,你可以把佛號念得不錯。但是當你的生命走到罪業現前的時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時候,你的佛號就提不起來了。因為你夾帶妄想來念佛,妄想是變化的,所以妄想它會給你一個很高亢情緒的信仰,它也會給你一個很低落的情緒來障礙你。

所以,你剛開始在事持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就落入一種波浪式的不穩定式的念佛。就這樣的一個念佛的情況,你一路走過來,走了幾年,總覺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這是第一種情況,不得堅固。

第二個,不得圓滿。因為你帶有感情性的念佛,你有時候是皈依心很強,有時候皈依心很差,因為沒有這種善巧智慧的引導,你這個佛號就不能達到波羅蜜。你所念的佛號在本質方面都是生滅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數偶爾跟道心相應、跟菩提相應、跟淨土相應,所以你的佛號質量太差了。

沒有波羅蜜的力量,沒有智慧引導,就這兩種過失,使你的佛號不得堅固,不得圓滿。

所以當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帶有感情妄想的念佛,開始提升到一種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觀照——帶有理觀性的念佛,這個就是所謂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盡管你是在妄想的當中,但卻可以調伏妄想,可以引導妄想,讓我們所有的佛號更為堅固,更為圓滿。

這種信仰式的念佛跟智慧引導式的念佛,佛陀在經典當中講了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佛陀說:在恆河的一邊,有兩個牧牛人,他們各自領著一群牛在吃草。時間久了以後,這邊的草也吃得差不多了。兩個人就商量,我們應該把牛群趕到恆河的另一邊去,那邊有更加新鮮肥美的草來繼續供給牛群。

那麼第一個人,他在趕牛衝過恆河的過程當中,沒有善巧。他就拿著牛鞭一路地打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用強迫式、信仰式的方式,把牛群給趕過去了。但是,畢竟牛是不會游泳的,所以絕大部分的牛都在過恆河時陷入水中死掉了。只有少數強壯的牛到達了對岸。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牧牛人,他有智慧的善巧。他首先在恆河當中找到一個最短的距離,把牛分成三類:強壯的牛、中等的牛跟最虛弱的牛。他把強壯的牛放在前面,稍微用鞭子打一下,這些強壯的牛一下子就衝過恆河。

第二種中等的牛,看到強壯的牛過去,它受到鼓勵,一看前面都過去了,它們也就順勢一鼓作氣,中等的牛也全部過去了。

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牛都過去了,就在對岸呼喊,那麼這些殘弱的牛,想想這個輸人不輸陣,就趕緊提起自己的願力,最後這些殘弱的牛也一鼓作氣全部過去了。

佛陀講這兩個譬喻是想說什麼事呢?就是說,你在修行過程當中,沒有理觀的智慧引導,你最後的結果就是事倍功半,你所修的一切不能構成波羅蜜。不能構成波羅蜜就是說什麼意思呢?第一個,你所修不能堅固;第二個,所修不能圓滿。

所以,當我們慢慢地從一種信仰式、壓抑式、強迫性的念佛,提升到一種調伏性的、引導式的念佛,我們應該以佛陀的智慧來善調內心,來增長自己修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