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這句俗語千百年來的廣泛流傳,可知觀音信仰早已深入民間。佛國世界雖有無數佛菩薩,但觀世音菩薩卻和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緣分最深。菩薩實是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菩薩現居西方極樂世界,後也將繼位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菩薩得名
釋典所載觀世音菩薩名號功德不可勝計,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往往如影如響。根據經典,菩薩聖號得名有三方面原因:
1. 由宿世志願得名
《悲華經》記載,往昔恆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轉輪聖王,名無諍念,與其千子,各各請佛及僧住於皇宮,四事供養,為期三個月。當時第一太子名不眴,供養佛已,因觀眾生苦,而於佛前發願,以一切善根功德,迴向無上菩提,並願於修菩薩道時,所有苦惱眾生,能稱其名:為其天耳所聞,天眼所見者,皆可離苦得樂。
時寶藏如來,即為不眴太子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2. 由因中修行得名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對釋迦佛稟白:久遠劫前,曾供養一位觀音如來,併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觀世音如來,授其「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因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悟證圓通,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度脫眾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令聞名見形,稱念聖號之人,皆可離苦得樂。因此,觀音如來,於大會中授記菩薩,號觀世音。
3. 由果上利他得名
觀世音菩薩已得佛心,證於究竟,無量劫來,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與樂。《法華經》中,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云:「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應化普陀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以故分身塵剎,隨類逐形,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由菩薩證窮法界,圓彰自性,徹悟唯心,故能悲運同體,慈起無緣,遍法界感,遍法界應。
清淨為心皆普陀,慈觀濟物即觀音。普陀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據《普陀山誌》記載:
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羨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迴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聖號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眾生稱念聖號,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大師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歷。
玄奘大師穿越八百里流沙,亦即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孤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渴極而倒臥在沙漠之中。大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大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乃是觀世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聖」,同為極樂世界的聖者。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共同輔佐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修行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印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