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行

若我們如實覺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麼它們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們無法如實覺知它們,就會否定它們,宣稱不想見色或聞聲,因為我們會受到干擾。若切斷了這些因緣,我們要憑藉什麼進行思維呢?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防護,防護即是戒。有防護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我們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為比丘之前,有次看見馬勝長老正在托缽,心想:「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著整潔,威儀莊嚴。」

舍利弗受到鼓舞,趨上前去致敬並問道:「抱歉,長者!請問你是誰?」「我是一位沙門。」「你的老師是誰?」「我的老師是喬達摩尊者。」「喬達摩尊者教導什麼?」「他教導一切事物都從因緣生,當因緣滅時,就隨之息滅。」

當舍利弗問法時,馬勝比丘給了他這簡短的關於因果的解釋。「諸法因緣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滅,必是因先滅。」他雖然只說了這些,但對舍利弗而言已經足夠。

這是一個佛法生起的因,那時舍利弗六根具足,擁有眼、耳、鼻、舌、身、意,若無感官,他會有足夠的因以生起智慧嗎?他能覺知任何事嗎?但多數人都害怕感官接觸,無論害怕或喜歡,我們都未從中發展出智慧,反而通過這六根放縱自己,貪圖感官享受並迷失於其中。這六根可能誘使我們享樂與放縱,也可能引導我們獲得知識與智慧。

因此,我們應該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當談到修行時,我們不只針對美好或令人愉悅的事,修行並非如此。在這個世上,有些事物我們喜歡,有些則否,通常我們想要和喜歡的,即使對同修的比丘與沙彌也一樣。我們不想和不喜歡的比丘或沙彌交往,只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嗎,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選擇。通常只要是不喜歡的,我們就不想看見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們去體驗這些事,世間解--看著這世間並清楚地覺知它。

若無法清楚覺知世間的實相,我們將無處可去。活在這世上,就必須了解這世間。包括佛陀在內的過去的聖者,都與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們活在這個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這裡達到實相,而不在他處。但他們有智慧,能防護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