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面。我們講到五戒的第四條戒,不妄語戒。不妄語它的過失是屬於口業的過失,那麼它的基本定義就是: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從這條戒的動機來看,他的目的就是要欺騙他人,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心口相違,他內心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相違背的。那麼這種情況我們講出一個公案來加以說明它的內涵:

佛在世的時候在毘舍離國,有一次有七天都沒有下雨。在古時候的農業社會,你七天沒有下雨,這個農作物就糟糕了,大家非常的緊張,不知道這雨什麼時候開始下。那麼這個時候毘舍離國,剛好目犍連尊者在那個地方教化弟子。那麼弟子們知道,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弟子們就派了代表去請示目犍連尊者,請他用神通看一看,我們毘舍離國什麼時候就可以下雨了。那目犍連尊者他入定以後觀察,他就說,大家不要緊張,再過七天一定會下雨的。那麼弟子們信徒們聽了就很歡喜,七天也不是很長,就回去了,等待七天後的下雨。結果到了七天的時候,還是沒有下雨,弟子們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那麼這件事情就告到佛陀那個地方去了。佛陀就說,你把目犍連尊者請過來。

佛陀說,你當初說七天會下雨,你是用什麼內心來說呢?尊者說,我是用真實的心情說的。佛陀說那這個是不犯。

佛陀說其實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在禪定當中是看到一片烏雲飄過來,那麼是後來,阿修羅王一生氣,把這個烏雲又撥走了,所以這個因緣產生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心口相違,不是說他講的話跟實際情況不符合就是妄語,不是這個意思,他可能判斷錯誤,但是他內心所想的,已經實際表達出來了,雖然所表達的內涵跟實際有差距,但這個不能講妄語,那是因為他的判斷錯誤,判斷錯誤不表示他是打妄語。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他判斷正確,剛好被他猜到,但是他心口相違,也算妄語。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對妄語的定義要了解。

那麼這個妄語有輕重的差別,我們看重大的妄語:

一、大妄語——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狂惑世人,名「大妄語」。

那麼這當中講出有四種的情況:

第一,你沒有證果,你說你證果。證果當然是一個聖人;你沒有得到禪定,你說你得到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麼你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說是你明心見性;或者你說你剛剛在念大悲咒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有天人來跟你禮拜,有龍類的眾生、有鬼神來跟你禮拜、恭敬、讚歎。那麼總而言之,這個大妄語就是過人之法——你所宣說的情況是超越一般凡夫的法則,因為凡夫不可能有所謂的證果、禪定、開悟還有天神來禮拜的事情。所以大妄語的重點就是,你所宣說的法是一個過人之法、超越凡夫之法,而且是虛而不實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情,你說是有,那你的目的只有一個——狂惑世人,你要借這個機會來提高你的知名度,或者因為這個得到利養,那麼這個就是大妄語。

大妄語為什麼在律中佛陀制得這麼重?因為它的過失是以凡濫聖。你本來是一個凡夫的相貌,你裝成是一個聖人的相貌,那麼使令眾生對凡夫跟聖人的差別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等於間接地破壞正法眼藏,你把整個佛教的次序搞亂。因為佛教裡面有凡夫、有禪定、有聖人,它有一定的十法界的次第,那麼你以凡濫聖,講出我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我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你就把佛陀所安立的整個十法界的凡聖差別的次序全部打亂,那麼眾生就分不出來,哦,你是個聖人怎麼有這個行為呢?跟經典不符!那麼大家對三寶的信心開始動搖,嚴重地破壞眾生的善根。所以這個大妄語的過失的重就在這個地方。一般來說,如果他是聖人示現,他只有在一個情況才會說的,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是文殊菩薩的示現、是普賢菩薩的示現,他一定是任務完成以後即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他才會宣說。如果他宣說以後沒有入涅槃,那個就是大妄語。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定方式。

好,我們看第二個、小妄語:

二、小妄語: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心。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四、惡口——罵詈咀咒,令他不堪。

小妄語有四種:一、妄言;二、綺語;三、兩舌;四、惡口。

妄言。就是心口相違,欺誑他心。我們剛剛前面說過的,內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講的內涵是相違背的,而目的是欺誑他人。

第二個、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這個一般的文人、寫作的人啊,很容易犯到這個毛病,寫出一些靡靡之音、輕浮的言詞,使令一個人忘失正念、增長放逸,都是屬於綺語。

過去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讀書人很有才華,但是他一生考功名都沒有考上,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上。他覺得這個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就去寺廟,他問老和尚說,為什麼我這樣的才華卻考不上功名?老和尚就細細地問他一生的過程。老和尚說,他說你寫的這個靡靡之音,你這麼有才華,但是你經常寫一些詩詞、來給人家產生放逸的念頭,他說你這樣子就足夠折損你的陰德,他說你不但今生沒有功名,你來生還在三惡道。後來這個文人就害怕了,就至誠懺悔。所以這個地方,綺語就是說,別人看到你所說的話、看到你的文章以後會忘失正念、增長放逸的,這個都叫做綺語。他今天為什麼會放逸,因為他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導火線,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第三個,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離間兩頭就是你向甲方說乙方,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向乙方說某甲對你怎麼怎麼的,那麼再向甲方說某乙對你怎麼怎麼的,那麼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雙方的是非,引起雙方的鬥爭,這就是兩舌。這個兩舌啊,在五戒是制得比較輕,它屬於中品罪。但是在菩薩戒,它是判作重罪,特別是說四眾。所以我們居士去護持三寶,你去護持三寶你的目的是要修功德,所以僧團的是非你最好是不要涉入。因為你將某甲法師的壞話告訴某乙法師,某乙法師的去告訴甲法師,最後破和合僧,那這樣子的話你居士的罪就很重了,說四重過了,說比丘、比丘尼還有沙彌、沙彌尼的過失。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盡量到一個團體,我們做完功德,那麼低調地離開就好,不要牽涉到是非最好。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是,我們受了五戒,不要去碰觸這個因緣。

第四個,惡口——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罵詈就是以非常暴厲的言詞來呵責對方;咒詛就是用不吉祥的言詞來威脅對方,那麼你的目的是要使令他感到難過、不堪。這個惡口會使令一個人的自尊心喪失,就自暴自棄了。

在律中佛陀講一個惡口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他說在劫初的時候,剛開始有人類的時候,這個畜生是會講話的。有一個農夫他養了一頭牛,叫做獨角牛,它的角只有一個,但是這頭牛雖然獨角但是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工作非常勤勉,所以農夫也就非常喜歡這頭牛,給它好的飲食、好的臥具。有一天這個牛就對主人說,主人你平常對我這麼好,我很想報答你。說你怎麼報答我呢?它說隔壁的村莊有在做鬥牛的比賽,就是兩頭牛雙方綁繩子,看哪頭牛把對方拉過去。它說我從小就很有力量,我去參加肯定得冠軍,就把這個賞金送給你。那麼這個主人一看,這個牛果然很有力量,就帶著這頭獨角牛去參加。參加的時候,按規矩,每一個主人都要介紹他自己的牛的特色。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主人介紹獨角牛的時候,說我的牛工作勤勉又有力量,但是唯一的缺點是他只有一個角,大家就哄堂大笑。那麼講完以後一比賽,一比賽就輸掉了,輸掉以後賞金沒有得到,報名費又失掉了。

那麼這個主人牽著牛在回程的路上,就感到非常失望。主人就說,都是你,你好端端地叫我去比賽,你看得不到賞金,害我失掉了金錢。這個牛很委屈地說,主人啊,你實在不能怪我,我本來準備好要為你賣命的,但是你在介紹我的時候,你就介紹我的優點就好了,我一隻角這是我的缺點,你把我的缺點講出來,我就沒有信心了。所有比賽打仗是打士氣,沒有士氣怎麼給你打仗呢?那怎麼辦呢?明天再比一次。再比一次的時候介紹我的時候,獨角這個獨角就不要講,講其它的優點就好。那麼這個主人就知道了,第二次再去的時候,欸,我頭牛又是努力、又有力量,那麼它這個缺點就沒有講了,第二天果然得冠軍了。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應該用鼓勵的方式,他才能增上。罵詈的方式,一個人被罵久了以後啊,不管你教育子女也好、老闆罵員工也好,一個人被罵久了,他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就是皮了,就很嚴重了。

我自己研究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我自己這幾年的心得,我發覺,西方人他們的文化是重法,情、理、法,他是法制第一,重法治。所以西方人在溝通的時候,他們只要講出原則,他們就遵守,權利義務分配好了就會去做,他們重法。你看西方人,西方人要製定一條法令,上車要繫上安全帶,美國人在製定這個法律之前每個人都抗議,他絕不讓你這個法令通過。政府說這件事是為你好。我不要你擔心,我不要你為我好。所有人都要反對。但是只要這個法令通過了,到第二天早上,法令公佈了,所有人上車帶上安全帶。西方人這個情理法,他的感情是法可以攝受的,他的法就代表他的感情。東方文化不可以,東方人是比較重視情感跟理性,要理來疏導這個情感。

所以中國人的文化,你這個法令不合理,沒人要遵守。所以我們看,西方人他們事情可以討論,中國人不能討論。西方人他們很多事情討論的時候爭得面紅耳赤,回去以後大家忘得一乾二淨,來的時候繼續工作。中國人你跟老闆討論,不要說爭得面紅耳赤,只要有一點意見不符,會議結束,這個問題剛剛開始。你第二天起來跟老闆說,老闆啊,昨天是我錯,我不應該跟你講這句話。老闆說,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胸量,我早就忘掉了。第二天開始照樣拐彎抹角地整你。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你去看中國的格言聯壁,你會覺得,為什麼中國人講話都是婉轉、拐彎抹角的,其實他是針對中國人的心態安立的,中國人講話不習慣用直接,美國人講話他絕對是直接的。美國人你跟他作生意,只要十分鐘OK,我們之間誰負什麼權利,誰得到什麼權利、什麼義務,分配清楚,OK了。中國人談生意至少要一個小時,前面的四十五分鐘呢,培養感情,講一些跟生意沒有關係的事情,但是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沒有前面的四十五分鐘的前方便,後面的五分鐘就不能談成。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語言很重要。

我過去在佛學院有一個文書,這個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打字經常打錯,我也很困擾。那如果我一開始就罵他說,你這個人怎麼打字打錯,他一定說你自己打好了。所以我就把他叫過來說,我說你這個人做事實在沒話講,工作很努力,每一個人都稱讚你的好處。但是很多人反應說,有一個小缺點、小瑕玼,就是錯了幾個字,其實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有人反應了,我就反應給你。他說那沒關係,我一定改。

所以說,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啊,避免直接的對立。你看你教育子女也是這樣,你罵他,罵久了,他大不了無所謂,你講你的。當然屬下有錯、子女有錯一定要責罰,這個有錯不能包容、不能縱容,但是重點你要達到效果,不是發泄你的情緒而已。一個小孩子從小就被你罵到沒有自尊心,以後他沒有廉恥觀念,這很可怕。所以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要避免,因為你達不到效果,重點是你達不到效果。而且造成雙方的對立,彼此間的鴻溝建立,以後你講什麼話他都不聽了。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好我們看丙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具九緣成犯:

一、對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虛;四、自知境虛;五、有誑他心;六、說過人法;七、自言已證;八、言了了;九、前人領解。

那麼大妄語有九條因緣成就根本戒。

第一、對境是人,除了淫戒以外,殺、盜、妄,它一定要針對人才犯到根本。

第二、你心中知道是人。

第三、境虛,你所說的境界是虛妄不實的。你說你證果、說你成就禪定、你看到天人等等。

第四、自知境虛。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虛。

第五、有欺誑他人之心。

第六、說過人法,說證果、禪定、開悟等等。

第七、自言己證。你必須是講你自己證得才算是根本,如果你說我師父證果了,這樣子犯到中品而已,你要說你自己。

第八、言了了。你要講得很清楚分明。比如說,你一個人站著,旁邊三個人坐著,你告訴對方說,那個站著的那個人證到初果,那只有你一個人站著嘛,對不對?但是這樣子呢,不算犯根本。因為言不了了,他是用暗示的言詞,暗示的言詞是不能犯根本。雖然只有你一個人站,但是這個也算是言不了了,一定要說我證果了才算。

第九、前人領解,對方領解,就犯到根本。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過人法如果是心境皆虛,內心沒有這種功德,你說出來也是虛妄的,內心也是虛妄,那犯根本。如果真實有功德,諸位要知道,在律上說,你自己有得到禪定、有得到這種功德,你都不能講,如果心境皆實也犯到中品,所以過人法是不能講的。

看小妄語: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

一、對境是人;二、人想;三、違想說;四、知違想說;五、言了了;六、前人解。

小妄語具六緣成犯。第一、對境是人。第二、人想。第三、違想說。違背心中的轉想。第四、你知道是違想說。第五、你講的很清楚是你自己。第六、前人理解。這個就犯了。那麼因為他不是講過人法就犯到中品。我們看丙三、犯戒輕重

我們看大妄語的輕重。

(一)、大妄語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第一、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解。對像是人,你講的是過人法,而且對方理解了,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二、我們看中品的,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解。因為你的對像是天人或者是鬼神,所以這個是中品。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那麼你講的是暗示的,沒有明顯地說你自己得到這個果位,這樣子的話,前人還是有一點點疑惑,所以是中品。向聾癡者說,因為聾子跟愚癡的眾生他不能了解你話中的意思,比方說你跟小孩子說,愚癡的小孩子,他不能明白你話中的意思,或者他根本聽不到聲音的,這樣子是犯中品,因為對方不理解。

第三、向不理解的畜生說或者發心欲言而未言,都是下品。

這個大妄語啊,我們要說明一下:我們有時候打佛七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在打佛七的時候,把自己看到這些特殊的相狀為人宣說,特別是在大眾宣說。他的理由是說,這樣子能夠提高大家對三寶的信心,但事實上這樣子是不對的。你看那個小止觀,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點小小的境界功德,絕對不能宣說。你一宣說,你下一支香再坐的時候,那個功德就失掉了,你自己就失掉了。你好不容易培養一種寂靜的功德,好的功德,你一說出來,這個功德就消失掉。

佛法是這樣,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法是「但得根本不愁枝末」。印光大師說,你重點不在於你看到什麼東西,重點是你的心跟佛號的相應。所以你宣說這種特殊的感應情況,只有讓人家對外境更加地注意。你有這種好的意境是什麼,是因為你專心念佛,所以這個是一時的因緣,路旁的小花。過去南亭老和尚,大家都知道南亭老和尚是聖嚴老法師的師父,他有一次主持佛七。古時候的居士跟現在的不同,古時候人都很用功,他打佛七一打下來都很多感應。很多人聚集在那個地方,你講一段他的感應,他講他的感應。南亭老和尚過來說,你們這些人都見鬼了!喝斥他們,這個是善知識。因為,你修行的時候,你的心已經向外攀緣了,這就不對了嘛!你忘了你的根本是佛號。你好好地念佛,這些差別的影像,增加信心可以,但是你要悄悄地走過去,你去注意這個外境,你忘了你佛號的根本,你就容易著魔。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所有的功德,記得,我們佛法只講道理。我們把修行的次第告訴你,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第三步……但我們不能講個人的修行經驗,不能講,那是個人的事情。這個講出來一定是對自己損害很大。除非,除非你自己內心當中有一種意境出現了,你不知道這個是好是壞,你要請教善知識,私下跟善知識請教,這個可以,不能公開宣說,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二)、小妄語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中品可悔罪。

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是中品。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是下品。它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對方是不是理解來判定是不是犯到根本。

丙四、開緣情況: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

戲笑說——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狂亂壞心。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你跟他講說佛法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很多的位次,但是你沒有說你自己證得,這個是不犯。

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你要說其它的事,結果一時的錯亂,說錯了,你不是故意的,這個不犯。

戲笑說,你是開玩笑的。當然這個開玩笑是說,對方也知道你是開玩笑,那麼雖然不犯重罪,但是也犯到中品的輕罪,因為這樣違背了言說的儀軌。

狂亂壞心,不犯。

這個妄語戒有一條可以開緣的,我們也說明一下:這個是在菩薩戒開緣,這叫做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說,你為了要救度有情眾生的命難,我如果講真話,對方就要死掉了,一定要死掉,這個時候你可以講方便妄語。比方說有人要殺他,那你說你知不知道他在哪裡?你如果講真話那對方就死掉了;說我知道,你就指向另外一個方向去,這樣也是心口相違,因為你心中知道是左邊,你指右邊。但是,方便妄語的意思就是說,菩薩戒的開緣它特別強調,不是救度你自己的命難,菩薩為了保護戒體他可以犧牲生命,救護你的命難不能講方便妄語,是救度別人的命難,這個才算,這個是以大悲心為出發點。

我們看第五條、持犯得失:

丙五、持犯得失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犯戒的果報是三塗,那麼它的餘報——多被誹謗。有些人他經常會被誹謗,這件事情明明他沒有錯,但是很奇怪,就會被別人說到是他做的,那麼這表示他前生有妄語的罪業。為他所誑,這個人他交朋友就容易交到騙子當朋友,經常被騙,這個也是跟前生的妄語罪有關係。

我們看持戒的功德: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麼它的餘報有兩個:一、發言慎重。這個人講話有威德。二、言無誤失。他講話不會錯亂。

我過去有一個信徒,他們兩個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很調皮。有一天我在他們前面,我注意看他們之間三個的互動。這個小孩子他動來動去,他爸爸呵責他,這個小孩子不當一回事,完全不聽,這個話有講跟沒講是一樣。但是他媽媽叫他坐下,他馬上坐下,很奇怪,他媽媽講話有力量。後來我私下打聽,我知道,他爸爸平常講話,隨便講話,就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廢話一大堆。你一個人經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久了以後,你的話就沒有力量,沒有威德。他媽媽的個性比較內斂,不講話則已,一講話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說,發言慎重,他講出來的話別人會產生一種敬重之心。這個口業是這樣子。當然你說我受了五戒以後,我要什麼都講真話,那我這個人就完蛋了,都沒有防護之心。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講話,你不講話可以啊。你說這件事情我不想回答,可以,你可以不回答。就是說這是我個人的隱私,但是我不想說謊話,你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你可以點到為止地回答,但是你不能講妄語,這個原則大家要知道。

好,我們看第五條、不飲酒。

乙五、不飲酒

那麼前面四條戒是叫做性戒,因為殺、盜、淫、妄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來制戒,你犯到殺盜淫妄,法爾就會有罪業、就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不管佛陀制不制戒,所以叫做性戒,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

那麼這個飲酒戒,它的體性不是過失,酒本身不是過失,但是你喝了酒以後容易引生過失,所以為了保護性戒,佛陀加以遮止,叫做遮戒。

我們看第一個、解釋名義:

丙一、解釋名義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名之為「酒」。

那麼什麼是酒呢?它有酒的顏色,第一個;有酒的香氣;第二個,酒的味道。其實它的基本定義主要是下面這一個:飲之能醉人者,就是它的內涵有酒精成份的,不管是用水果做的、用米做的、用什麼東西做的,只要是有酒精成份的都叫酒,它能夠醉人。

丙二、具緣成犯

飲酒戒具三緣成犯:一、是酒。二、無重病因緣。三、飲咽。

有三條因緣:第一個是酒,就是有酒精成份,或者是水果酒,或者米酒。第二個,無重病因緣。就是你這個病沒有重大的因緣,有的病很嚴重,它必須用酒來當作藥引。第三、飲咽犯,只要吞下去就犯。

丙三、犯戒輕重

凡具酒色、酒香、飲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

就是有酒精成份的,你喝下去,就犯中品可悔罪。

凡作酒色、酒香、飲之不能醉人者;飲而未咽——下品可悔罪。

凡作酒色、酒香、飲之不能醉人者——這個酒精成份很小很小,你再怎麼吃都不會醉人,或者是你飲了以後沒有吞下去,含在口中馬上吐出來——下品可悔罪。所以它這個地方的輕重是用酒精的成份來判斷的。我們看開緣情況:

丙四、開緣情況

食中不知有酒而誤飲;以酒煮物,已失酒性;病時餘藥治不瘥,以酒為藥;以酒塗瘡。

食中不知有酒而誤飲,別人請客,這個菜餚當中有酒,你自己不知道,這個不犯。但這個地方要注意,你第一口吃的時候是不知道,但當你知道以後你再吃,第二口開始就結罪了。就是你知道是酒的時候,你繼續吃下去,那麼從你知道以後,所吞下去的酒都是結罪了。當然這個遮戒是不會破戒,但是會讓你的戒體會有瑕玼。

以酒煮物,已失酒性。這個酒性蒸發掉了,完全沒有酒精的成份了,不犯。

病時餘孳治不瘥,以酒為藥引。你有重大的疾病,這個疾病已經影響到你的修行,沒有酒來做藥引的話就治不好,那麼這個是開緣。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酒戒的開緣是因為重大的疾病,你不能沒有事吃補藥,那麼用酒來做補藥,這個是犯到的。他是有重大疾病,為了治病。

以酒塗瘡,那麼這個是用來消毒用的,你不是來喝的,不犯。

這個酒,諸位要知道,幾乎所有的戒,遮戒一定有酒戒,那當然殺偷淫妄是根本戒,那不要講,所以五戒是所有戒法的根本。你看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有殺盜淫妄酒。那麼為什麼所有遮戒裡面,酒,唯獨佛陀特別重視?因為你酒喝了以後啊,失掉理性。你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你喝了酒你就敢做了,平常不敢說的話,你喝了酒你敢說了,那麼它會嚴重地去刺激你前面四條戒的發動,所以佛陀製訂。那從義理上來說呢,一切的迷幻藥,一切的毒品,只要會喪失理性的,都是在酒的範圍當中。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甲三、結示勸修

譬如德瓶,善加守護,不令壞失,功德具足;輕忽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

這是第一段。這講一個譬喻,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後,我們有一個德瓶,我們以前是貧窮人,現在得到一個功德寶瓶,心中有一個願望。那麼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好地來守護這個德瓶,你真的是功德具足。不管你以前活得多痛苦,你好好地把這個五戒的戒體好好地受持,你以後受用無窮。今生決定趨吉避凶,來生一定是所求如願,你要去哪裡都可以,五戒的戒體力量就夠大了,它就足以讓你生天了。如果你不想生天,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個很大的加持力。那麼反過來,你受了五戒以後,輕忽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你好不容易在這個地方熬了六天,也是很辛苦,那麼你得到這個戒體,你回去不把這個戒體當一回事,沒有憶念它,也沒有好好用持戒的行為來保護它。那麼這個戒體我們知道,這個戒體也是生滅之法,它會因為你的發願而生起,它也會因為你的放逸而消失掉,到最後,殘缺破損,前功盡棄。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受戒不是一勞永逸,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都是要戰戰兢兢的。那麼這個是譬喻。這以下合法:

行者亦爾,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常憶受體,於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

—糅合《大智度論》—

那麼我們修行人也是這樣,你要持戒,你好好地持戒,肯定你要什麼有什麼。你希望健康,戒體可以賜給你健康;你希望財富,戒體可以賜給你財富;你希望美好的眷屬,可以賜給你美好的眷屬。所以持戒的人可以仰仗戒體而得到種種的安樂。反過來,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我們如果心平氣和地看這個因緣,其實你破戒是非常地得不償失的,可以說是因小失大。你本來有機會得到廣大功德的,結果你一時的差錯、一念的無明,你把這個功德寶瓶打破,你又回到過去的貧窮、卑賤、沒有資糧、沒有依靠,生命當中沒有依靠,沒有依靠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慢慢地,你修學佛法你會對三寶有信心,它真的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但是你要用心。那怎麼辦呢?

常憶受體,於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

所以,我們明天大家能夠好好地的發願,成就戒體,回去要記得,常憶受體。你要憶念你心中那個光明的戒體,讓它慢慢地擴大,就像一個貧窮人去憶念這個德瓶一樣,好好地把它保護。那麼在過失境界現前的時候,好好地去觀照,你是一個受戒的人,你一定調伏你心中那個生滅的念頭,好好地遵從我們當初的本願,來防護我們的身口二業不要有過失。

我想每一個弟子在修行的時候都希望有一個善終。這個善終是很重要的,慎始善終。我臨終的時候希望能夠正念分明,我臨終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這個死亡現前的時候無所畏懼是不容易的,一個人內心沒有依靠啊,他臨終一定畏懼,因為他不知道來生要去哪裡?我敢保證,如果你生命沒有做規劃的人,你臨終一定畏懼,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失掉你今生所有的東西,你的財富、你的地位、你的眷屬,讓你覺得你今生可以依靠的東西都要失掉。如果你在生前內心當中沒有創造一個功德寶瓶,當這些外在的因緣失掉的時候,你發覺一無所有,剩下就是恐懼的心情。你說我臨終正念分明,不可能!因為你沒有依靠,你怎麼正念分明!

所以,有時候我們想想臨命終的狀態,你就知道你要好好為臨終做一個準備。不管你要去哪裡,只要你來生要去好的地方,你臨終一定要安穩,一定要正念,而能夠保持正念呢,戒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要常憶受體。

好,那麼我們這次五戒就跟大家共同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剩下的時間還有八分鐘,簡單回答一些問題:

問:此地無蟲做蟲想,是不是犯戒?如果反之,有蟲作無蟲想?

師父答:本來沒有蟲,你認為有蟲,比如說今天,你看到前面一塊石頭,看到一塊石頭,在黑暗當中你看到一塊石頭,它是沒有蟲,它本來是石頭,你懷疑它是一個青蛙,你還是把它踩下去。我現在考試,你有沒有犯戒?有犯戒嗎?有心無境。它本身沒有,但是你、你產生懷疑了,你踩下去,那你這個是,肯定是犯戒的,但是沒有犯到重戒,因為有心無境。所以有沒有心是判定有沒有犯戒。

那我們反過來說,下面是一個青蛙,你認為是一個石頭、你踩下去,有沒有犯戒?它是一隻青蛙,你認為它是一個石頭,然後你踩下去,有沒有犯戒?沒有犯戒。那有沒有因果?有因果,那就對了。欸,有及格。

問:第二個,家中花園很雜亂,需要整理,但整理的時候會殺到眾生,怎麼辦?

師父答:這是沒有錯,這是個問題。我們要洗廁所,廁所裡面有很多的細菌,黴菌、細菌,這個細菌是不是有情?是有情。那怎麼辦?佛在世的候,有一個公共廁所,比丘的廁所,沒有人敢掃,因為它太久沒有掃,很多細菌。佛陀說,派一個比丘去掃,他說啊,你不要做這個蟲的想,我叫你去掃廁所,我沒有叫你去傷害眾生,這樣懂嗎?你在做的時候,你要做如是的轉想,我不是做殺害眾生的,你那個動機是很重要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神通,他看到水中,其實我們水中很多蟲,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那你這樣子你連水都不敢喝了。佛陀說你以後喝水不能用神通,用眼睛看就好了。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很多無奈,沒有錯,但是你不能夠什麼都不做,那你死掉了,你更不能夠修行了,對不對?我們必須用最少的損失創造最大的功德,這個大家懂嗎,最少的損失!

你娑婆世界你說你完全沒有過失,不可能!只有初果的定共戒才可以做得到。你喝一杯水也會傷害眾生,你走路的時候,你開車,諸位知道你從台中開車到這個地方來,你這個輪胎會壓死多少眾生嗎?對不對?那你說我這樣子,我動彈不得了。你不能生起這個念頭,大家懂嗎?不能生起這個念頭!你想說我要開車,我不是要壓死眾生;我要去掃廁所,我不是要去傷害眾生,這個念頭要端正。因為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如此,除非你到極樂世界,那當然就是遠離所有的惡因緣。所以,我們因為過去造了很多有漏的業力,所以生長在有漏的國土,在這個情況之下要出離,本來就要付出代價了,這個事我們要認定,但是我們要讓這個代價降到最低,趕快跳出去。

就好像你做生意,哪一個人做生意從頭到尾都賺錢的,有沒有?你一個月,你今天虧了一百塊,明天又虧了三百塊,後天賺了一千塊,一個月加起來,負一千塊賺五仟塊,結果是正的,那就可以了嘛,加起來是正的就可以了,諸位懂嗎?如果說,你完全不虧本,那你連水都不敢喝了,你不敢開車子了,那怎麼辦呢?說你這個人本來沒有守五戒很正常,守五戒就變得不正常了,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學習佛法的開導。修學佛法跟做生意一樣,加起來是正的就可以了。你要趕快用你的生命,一口氣在的時候好好地修學戒定慧,趕快跳出去,因為你死亡的時候你都不能修行了。

問:家中有壞掉、不堪使用的佛學錄音帶,或者有些上面有「佛」字應該如何處理?

師父答:只要是有「佛」字,諸位要知道,這個「佛」是我們所皈依的境。我們講三皈依啊,三皈依裡面有事相的皈依對不對?什麼是佛?佛像、佛號都是佛,這都是你皈依的境。你看到它的時候你就要小心,它是你的皈依境。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第一個,如果你有足夠的地方,你看到這個字,把它剪下來、保存下來,它是你的皈依境。那如果你覺得太多了,而且這個東西已經不堪使用,什麼叫不堪使用——它已經不能夠宣揚,比如這個佛像已經破碎到你看到它不會生恭敬心了,用乾淨的塑料袋包起來,持大悲咒在佛前禱告,然後丟到深海當中去,或者用泥土埋起來,這印光大師教的。就是它已經不能夠產生住持三寶的作用,就是我看到它我不會起恭敬心,這個經書裡面字我已經看不清楚,它寫什麼看不清楚,我不能從文字當中得到道理了。它那個住持的效果喪失了,但是你隱隱約約還知道它是一個住持三寶,你恭敬地把它埋在泥土當中,這個泥土是大家踩不到的地方,或者丟到深海里面去。這大家要注意,那如果你有足夠的房間,盡量把它保存起來。

問:請問法師,我年輕的時候受過五戒,但是結婚後因為墮胎,請問明天可以再受滿分戒嗎?

師父答:這個是邊罪,理論上應該是不能再受。那我不知道這次戒會為什麼沒有問遮難,這個理論上是不能再受了,要先懺悔清淨見到好相。當然你說犯了上品罪,拜八十八佛可以懺除嗎?一定可以懺除!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沒有一個罪能夠永遠地侵入到心性的本體,不可能。問題是你沒有見好相之前,在律上是不能再重受。那這件事我想這樣,我保留給引禮師來處理。我希望有犯到邊罪,就是你以前曾經受過五戒,或者有受過八關齋戒,有犯到根本,犯到根本,大家知道嗎——殺人,殺生,殺人命斷;盜戒呢,盜他物,就是有主物、值五錢;淫,那麼入道受樂;妄,說過人法、對方了解。殺盜淫妄四個,你有犯到一條戒,你所有的戒都不能再受了,犯了佛陀制的戒,就叫做邊罪。這個佛法大海你已經到邊緣,你不能再進去了。但是邊罪不是說你永遠不能夠受,在你懺悔清淨之前,你不能再受了。你要懺悔清淨了才能夠再重受。那麼當然這件事情我尊重戒會的決定,看怎麼做。由開堂和尚,其實這個是開堂和尚決定的。

問:請示法師,為了子女做月子,煮酒給產婦養身,有犯戒嗎?

師父答:你煮酒不是自己吃,在五戒是不犯,因為它是製定你不能吃。但是你要知道,你回去以後煮東西要注意,你受了五戒是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你要吃三淨肉:第一個,不見殺。這隻雞在殺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個肉我就不能吃,因為傷害我的慈悲心太嚴重,我看到它在我眼前被殺。第二個,不聞殺。它被殺的時候發出的哀嚎的聲音我聽到了,我不能吃。第三個,不能為我而殺。我去海產店我指定,這條魚請你幫我處理一下,犯殺罪,你指定。就是說這個魚肉都已經現成殺完了,我沒有去買它都殺死了,你買回來五戒不犯戒,它的死亡不是我引起的。諸位懂嗎?

所以你受了五戒以後,你不能買生的東西回來煮,蛤蟆、那些生魚,都不能,你去到菜市場的時候它已經死了,把它買回來,反正它已經死了,不是因為我而死的,這個可以。

問:弟子在復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講到親近善知識,弟子用幾位法師來做比喻,沒有提到法師的法號,請問犯了說四眾過嗎?

師父答:你的意思就是說,你可能講到一些法師的過錯,但是沒有提到他的法號。當然這個動機很重要,說四眾過他的意思就是有這個挑撥的意思。那如果是教育的性質……所有的戒、所有的業,都是跟內心有關係的,就是那個動機很重要。你是不是有挑撥對方的心念,還是只是用一種教育的方式而不提法號?當然不提法號,就算有也是罪很輕,不提法號這是最好。那麼你只是說,有一個法師或是怎麼樣,那麼你心念當中沒有任何的惡念,是護持三寶的,那麼這樣子是沒有犯戒。

問:在菩薩戒當中,妄語開緣的部份,除了救他人命斷以外,如為不讓他人為難、難堪、不讓他人難過,可否開緣?

師父答:不過在律上的開緣,如果是難過的話,這個妄語戒是不能開。因為難過是很難講,每一個人的難過的定義不同,有些人動不動就要難過,那你這樣什麼都要開緣。所以它這條戒是有生命的威脅,不是難不難過,實際上有生命危險才開緣。

問:破菩薩戒是不是退失菩提心才算破戒嗎?

師父答:其實你菩薩戒,你破了四根本戒,你菩薩戒就破了。我們菩薩戒十重嘛,後面的六重是增上戒,後面那六重破到不算破戒。殺盜淫妄破了以後,你所有的戒都破了,因為這個是傷害菩提心。因為這個殺盜淫妄的罪太重了,它那個傷是直接傷到內心的深處,出離心、菩提心全部傷到。

問:非婚生子,子女是否會有不好的果報?

師父答:非婚生子,就是犯邪淫。子女會不會有不好的果報?子女是無辜的,他怎麼會有果報呢?果報是你要承當果報。子女,他沒有選擇,所以這跟子女沒有關係,這個業跟子女沒有關係。如果子女要因為這樣付出代價,那跟他前生有關係。但是你們兩個非婚生子,對他來說,他沒有造業。那如果說他因為你們兩個非婚生子,他受到別人的歧視,那這個業跟他前生有關係,是這樣子。

問:請法師慈悲,阿闍世王破根本不可悔罪,怎麼能夠往生上品中生?如何稱不可悔?

師父答:當然他懺悔了,因為阿闍世王他懺悔,他向佛陀懺悔,他有那個福報,我們只能向佛像懺悔,所以因緣不同。當然,他所謂的不可悔,諸位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律上說不可悔,為什麼可以取相懺?不可悔的意思就是說,不能用事相的方法來懺悔。什麼叫事相的方法?我向你發露,叫對首,這叫可悔。不可悔就是說你只能夠取相懺,一般的懺悔方法都沒辦法用,但是可以用取相懺。

問:開堂和尚說,五戒正受,納受戒體的時候是在三皈依,那麼受五戒跟受三皈依有什麼不同?

師父答:三皈依是所有修行的總相,你五戒、菩薩戒,你修行戒定慧,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有的善法都要跟三皈依相應。那如果你只是受三皈依而不受五戒、菩薩戒,這叫做但三皈,但就是但是的但。那如果是五戒跟三皈依合起來,叫做五戒三皈。其實,所有的法都跟三皈依有關係,所以在三皈依得戒體。因為你皈依三寶,你才能夠發願。

諸位有沒有知道一個觀念,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們早晚功課做完要打個三皈依?放完蒙山,最後,你看放完蒙山大家不是可以離開了嗎?不行,先打個三皈再離開。諸位會想這為什麼呢?放完蒙山跟三皈依有什麼關係呢?把所有的功德歸向三寶。我之所以做這個功德是三寶的加持。文殊菩薩有一次到十方世界弘揚佛法,度化很多眾生,很多菩薩讚歎文殊菩薩,你實在是有善巧,文殊菩薩講一句話,那是佛力的加被。這樣子有助於修行無我、無我觀,就是我們要把所有的功德都是有三寶的加持,我是妄想凡夫,哪有什麼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很重要,就是,所有到最後都是要匯歸三皈依。所以我們講,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因為仰仗三皈依的關係呢,我修習六波羅蜜才可以成佛的。

問:我曾經撿到錢包沒有歸還對方,那麼事情隔了很久了,但不知道對方的姓名。

師父答:我想這件事你要先懺悔,因為這是盜戒。這個錢你可以做慈善事業也好,護持三寶也好,都可以,但重點是你要先懺悔,不懺悔這個業會影響你來生的果報體。

問:販賣盜版的光牒,買的人跟賣的人所犯的戒有何差別?

師父答:從戒律來說,兩個都犯盜戒,沒有差別,買的跟賣的都犯盜戒。從因果來說,有差別。賣的人比較重,買的人比較輕,從因果來說。

問:如果從事文字的工作不得不寫一些淫慾的現象,那麼別人看到以後生淫慾想,這個有什麼過失?

師父答:這個就是犯綺語罪,我們前面說過。犯綺語罪,折損你的陰德,就是這個過失。

問:戒子全村人都是以種花營生,為了賣得好價錢,不得已,有時候去殺生是否犯了殺罪?

師父答:是的,犯了殺罪。你明明知道這個農藥噴下去這個蟲會死,犯了殺罪,但是不犯根本。我希望你明天發願的時候,先不要管這一些。因為你明天在三皈依的時候是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不能說,欸,有一個要除外,吃我蓮華的這些蟲除外,這個我一定要殺它,那你就沒有辦法得戒體。你以後做得好不好,都有調整空間。但是我們講,慎始善終,你剛開始那個點,種下去那個點,要正確。所以我希望大家先忘掉過去,重新開始。明天是一個生命新的開始,把過去的事先把它忘乾淨,以後再來好好地面對、好好地調整。一切法是無常的,你也不可能一輩子都種花的,對不對?因緣會改變的。你發了願以後,你的生命就會改變了。

問:居家經營賣酒是否犯戒?

師父答:賣酒,當然不犯五戒,但是菩薩戒是治得很重。在菩薩戒很奇怪,在菩薩戒,你飲酒是輕戒,賣酒是重戒。所以我說,人生是規劃,就是說你希望你來生達到什麼目的。如果你的規劃是五戒,那賣酒是不犯戒,它是要以「咽」犯;但如果你以後要有志於要繼續受菩薩戒,那你遲早就不能賣酒,要把這個賣酒斷掉。

問:工作上如果有妄語是否犯戒?

師父答:當然犯戒。生命就是一個抉擇,你願意追求眼前的快樂而犧牲來生的快樂,也是你的抉擇;你願意犧牲暫時的快樂,得到你來生永恆的快樂,也是你的抉擇。所以佛法永遠是自作自受。佛陀是把真理告訴大家,那麼怎麼做,是你個人的抉擇,沒有人有權利去規劃你的生命。就是說,你前生做出了抉擇,你今生有這個相貌;那麼你今生又做出一個抉擇,會影響來生。你看是今生的安樂比較重要,你說我沒有賣酒、我不打妄語,我會失掉很多生意,是的,我也承認。所以我說,是你自己的抉擇。就是說,你到底你希望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你要追求眼前的快樂,還是要追求來生永恆的快樂?

佛法是告訴你,一切法因緣生。你造這個因緣,就有那個果報,你造那個因緣,就有那個果報,那到底你要怎麼做,那你自己要去規劃。你如果覺得來生是無所謂,那麼也無所謂的規劃;你如果是覺得來生是有所謂的,就要有特別的規劃。所以你要先知道你的目標在那裡,你才知道你今生什麼該取、什麼該捨,你要用你的結果來做你現在的判定。你未來的結果是要到天上去,那你今生就是要注意,你要犧牲很多東西了。你來生無所謂,那你今生也可以無所謂。但是因果的招感啊,它一定是有所謂的。你這樣子做,它就有業力,就會產生一定的牽引的力量,這是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人說,不敢受戒,這是非常錯誤的。你不敢去面對,不表示你跑得掉,你反而把事情看清楚了,你能夠知道取捨。你看你不受戒,你不受戒,你眼睛閉著、你什麼都不知道。你說你受了戒你會犯戒,是啊,但是我犯戒我知道取捨,我知道哪些是重的,我還可以趨吉避凶,我什麼都不知道,閉著眼睛這樣子走,那你就到臨終的時候才開始算,你才知道怕。所以,受戒是對的,你才知道哪些該取、哪些該捨。

問:戒子如果烹飪的時候煮到雞蛋,不知是否犯殺生戒?

師父答:這個雞蛋有沒有生命現象,你要判定。如果你明知有生命現像那你再煮,就犯戒了;如果你知道它沒有生命現象,它只是一個副產品,那就不犯戒。最後一個問題,大家再忍耐一下,大殿上的法語「文字觀照實相境界眷屬」什麼意思?它是一個智慧的次第,先從文字產生觀照,由觀照以後悟入實相,由實相當中在境界裡面歷練,然後最後產生眷屬。這個眷屬,什麼叫眷屬?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它是先成就智慧,然後再成就六度。就是般若所帶動的旁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叫眷屬。所以它六度的修學,先成就智慧,再成就其它的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