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面,我們看丙二的「功德想」。

佛教解釋我們的生命現象,主要的觀念,是說諸法因緣生。一個雜染生命的生起,或者一種清淨功德的生起,背後都是有一定的軌則跟章法的。它不會莫名其妙生起,也不會莫名其妙地消失掉,不會的,事出必有因。

那淨土宗臨終的人是怎麼回事呢?說這個人,他本來是一個人,結果他臨終的時候往生到淨土去了。這個就表示一個雜染生命現象的消失,以及一種清淨功德的顯現。因為我們往生不是從零開始,我們現在已經是在雜染的緣起上換了一個軌道,把它從一種生命的輾轉輪迴現象,硬生生停止下來,然後把它轉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軌道去。

所以,我們講「往生」,其實太過簡略,也不夠符合事實。嚴格來說,淨土宗的往生應該叫作「帶業往生」。你沒有把生死業力處理完,你怎麼往生呢?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去往生的。哪一個人是從本來面目的零開始去念佛的?多是在娑婆世界流轉很久、造業很多,然後才開始求往生的。你現在要往生,那過去的業怎麼算呢?只有一個方法,把它帶走。

那麼什麼是「帶業往生」呢?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造了業以後(當然造業是一種身口意的活動),但是造完以後,這個業力會從活動狀態變成一種靜止的狀態,叫作種子位。你造業的時候是一種有為的造作,但是你造完以後,它變成一種寂靜的業種,一種潛伏的功能,一種睡眠的狀態。所以,臨命終的人,要從娑婆世界的軌道、娑婆世界的因緣,轉到極樂世界的因緣,必須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觸動、不能激發過去的業力,這樣你才可能從這個地方跳過去的。

當然有人就問了,帶業往生,你說我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不要去刺激它,這個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可也造了很多的善業啊,比方說我持戒、修福、忍辱,我臨終的時候這個善業也不能激發它嗎?也不可以!

諸位,往生可不是靠善業力!我們修的這個善業算什麼?你去讀讀《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不但罪業不能活動,連善業都不能活動?因為我們造善業的時候,從本質上是有漏。我們造善業,哪一個人依止菩提心、空正見了?多半是為了自己的私心。你造善業的時候,你可是為自己著想,你的心中是想因為這個善業的因緣讓來生快樂啊!你曾經想過要把這個善業迴向無上菩提嗎?這個念頭我看很少,所以你是依止私心。諸位!極樂世界的功德,那是一種無漏的,叫作功德莊嚴。我們這種有漏的善業怎麼去莊嚴無漏的功德呢?不可能,這本質不一樣。所以這第一個,本質不同。

第二個,數量也不同。我們凡夫的有所得心,造善業的時候不能普遍,我們只會對我們喜歡的親屬去造善業,所以我們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業力是有限的。但是我們來看看極樂世界的功德,你到了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體,那叫作一個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啊!這是你的善業莊嚴的嗎?當然不是。

所以,淨土宗,諸位!我們未來的功德,極樂世界,你享受的時候,跟你今生的善業沒有太多的關係,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利用臨終的正念把極樂世界功德給感應出來。哪是你的善業莊嚴出來的?你這個善業,有所得,又有漏。所以我們臨終的時候,罪業不能動,善業也不能動。這就是為什麼臨終不能起惡念,臨終也不能起善念,娑婆世界的念都不可以。臨終只能起正念,不能起善念,因為它跟你的善念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造了善業的意義,只是讓我們臨終無障礙,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如此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用業感緣起的角度來看淨土會覺得很多矛盾:為什麼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結果卻往生了,這個人平常造了五戒十善卻沒往生?這個跟業力根本沒關係。

當然,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必須是經過懺悔。就是你現在這個業還在造作,那對不起,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淨土宗雖然不重視業力,卻很重視你的思想。其實我們造一個罪業,重點不是你所造的業,重點不在這兒,而是你一定有一個煩惱在活動。這種相續的煩惱是最可怕的,因為它臨終的時候一定會去觸動罪業。

所以,淨土宗,與其說業力在主導我們,倒不如說淨土宗的思想更重要。一個明白感應道交的思想的人,會花很多時間去改造思想,而不是去修福。當然,修福也很重要,因為你修福,你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在安穩的環境往生,可能性會比較高;好過你臨終的時候,一天的大部分在那邊急救插滿管子,是吧?你的福德力會扮演一種助行,因為福報大的人臨終會在一種安穩的環境,叫善終。這對你有幫助,但它不是主要因素。

所以,淨土宗生命的改變,從一種娑婆的生命改變到極樂世界的生命,重點不在業力,不在這個地方。你哪是用你的業力去莊嚴淨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哪一個是你修來的?跟你一點都沒關係。這個「他力門,果地教」,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叫作感應道交。所以,淨土的功德是感應出來的,哪是你修來的?凡夫的這麼一點心思,你根本什麼事都做不出來。

舉一個例子。舍利弗尊者在過去生,沒有成就聖道之前,曾經做一個商人,做買賣的,賺了一點錢。但是人各有各的思想習氣,這個人不喜歡錢,也不喜歡房子,他就喜歡黃金。所以他賺到一定的錢,就把這個錢拿去打造黃金寶瓶。一輩子就用所有的錢買了七個黃金做的寶瓶,用一個很堅固的盒子裝起來,再藏在一個山洞。他要是工作勞累之餘,跑到山洞去打開他的寶瓶一看,那叫一個身心安樂。眾生各有各的執著,因為各有各的念想。他的念想就是住在黃金這一塊。

當然,諸行無常,他的生命即將結束。但是妄想的可怕是,生命結束它不會結束,它會輾轉相續,除非你調伏它。他不希望他的黃金消失,因為對黃金的執著,結果來生的時候就變成一隻大蟒蛇,盤繞在這個山洞的附近。誰要靠近它,它就嚇你一下;你再不知趣,它就傷害你了。這個蟒蛇做了多久?做了五百世。

當然,有善根的人還是不一樣,一個有善根的人落入顛倒想的時候,他會迴光返照。一個人開始自我反省、迴光返照,這個人就有希望。它在第五百世壽命快結束的時候,突然間迴光返照,說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我就生生世世守著這個黃金嗎?它就起慚愧心了,它的善根發動了。所以這個蛇就爬到馬路旁邊去,看到一個做買賣的生意人。這個人買賣剛做完,挑了一個扁擔準備回去。這個人是誰呢?釋迦牟尼佛前身。它說,我這個黃金守了五百世了,我現在想要把它供養給三寶,你好不好幫我帶到三寶的地方去?這個人答應了,就扛了一個扁擔,左邊放這個大蟒蛇,右邊放這七個寶瓶,到了寺廟,就如是如是地跟出家師父說。出家師父就跟這個蟒蛇開導,授三皈依,然後開導四聖諦的法門,這個蟒蛇就從蟒蛇的色身跳脫出來,繼續做人。

我現在只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好,從這個公案裡面,舍利弗過去的公案,舍利弗到底做錯了什麼而墮落惡道?你不可以說他貪愛黃金墮蟒蛇,這太超過了嘛,是吧?應該是這樣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阿賴耶識,他那個阿賴耶識裡面本來就有蟒蛇的業,誰叫他去把它啟動起來?他錯就錯在他這個妄想太堅固了。

無量劫來,我們每一個人到現在,講實在話,誰也沒有比誰好,誰也沒有比誰差。諸位!帶業往生,你千萬不要說你業障重、不能往生。你這樣講,是搞錯方向了,這跟業障沒關係。我講實在話,無量劫來,我們流轉到現在,請你讀讀唯識學,阿賴耶識有差這麼一生嗎?我們現在不造罪,主要是不能起煩惱,重點在這個,因為你一造罪就容易帶動顛倒想。

所以諸位!淨土宗,我們現在已經是背負了無量無邊沒辦法處理的業力,現在只有做一件事情,咱們現在不要去觸動它,就做這件事情。成敗關鍵就在這裡。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去造善業,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加強你的正念。也就是說,從淨土宗的角度,因為它是他力門的攝受,說實在,阿彌陀佛福報力是現成的,你只要把它感應出來就好。所以,淨土宗的修學,從娑婆世界的生命現象轉到極樂世界的生命現象,不在業力的改變,而在于思想的改變。你如果明白淨土宗,你會知道關鍵在這裡。你不要一天到晚用功卻方向錯了。

為什麼講千念萬念為了臨終的正念?你第八識裡面有生死業力,有往生的業力,有你曾經在佛堂裡面的憶佛念佛的這個願力。你到底是去啟動生死的開關,你還是去啟動往生的願力的開關,這個是開關的問題,就在你一念之間而已。臨命終是最公平的,因為你平常起什麼念頭,臨終就起什麼念頭,非常公平。當然,從念頭的等流性,你在死亡到來之前,都還有機會去調整它。你還有機會,你現在還有機會,因為你現在的調整一定會影響到未來。你今天的念頭影響到明天,明天的念頭影響到後天,這個念頭是一種水流的思想。所以諸位,我們現在必須要做兩件事情:想辦法把娑婆世界的念想降到最低,這第一件事情;第二個,想辦法把極樂世界的念想不斷地加強,讓它堅定廣大。

所以,整個淨土宗都是在修思想改造,當然還需要配合持名,這我們也說過。我們講過,理觀不礙事修,佛號也不可思議,這個我們會講到。我們也不能說,那我就不念佛了,不能這樣講。佛號還是得念,因為你要仰仗佛力,唯一的橋樑就是靠阿彌陀佛的聖號。你把橋樑丟掉了,你跟誰感應道交啊?你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請問你,誰代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當然在音聲裡面。最簡單的,你要把彌陀功德現前,音聲是最簡單的。當然,你音聲現前以後,你就是要憶佛念佛,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在死亡之前,把娑婆世界的念想慢慢地減少,把極樂世界的念想增長。等到有一天,極樂世界的念想已經遠遠超過娑婆世界的念想,那你就是往生有把握了,因為你生命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了。所以,我們在平時身體健康的時候,加強往生的念想就很關鍵。

丙二、功德想 分六:丁一、身心安樂;丁二、衣食自然;丁三、聞法歡喜;丁四、具足五通;丁五、壽命久遠;丁六、普賢之德那麼什麼叫往生的念想呢?我們這個課程提出三個重點:第一個,莊嚴想。極樂世界的依報,大地莊嚴、寶樹莊嚴、池水莊嚴,你必須有一些基本認識。第二個,當然就是正報的身心莊嚴,功德想。功德想我們提出有六段,來跟大家一起學習。這六段當中我們分成三個主題:一個是安樂的功德,一個是解脫的功德,一個是菩提的功德。第三個是成就想。

丁一、身心安樂(樂如漏盡願 39)

我們先看第一段。丁一,身心安樂。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我想,當我們去憶念極樂世界的正報,就是說,未來我在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個天。那麼這個果報體,到底他的感受怎麼樣?這個感受很重要,因為我們娑婆世界凡夫就是想離苦得樂。你看偉大的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的時候,他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這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極樂呢?你看佛陀沒有講很高的境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陀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先用苦樂的感受來啟發我們。到最後,《阿彌陀經》講到快結束的時候,佛陀話鋒一轉,才講到不退轉的功德,講到解脫跟菩提的功德。所以,對一個生死凡夫來說,當然我們最在乎的就是,我今天到極樂世界去,我這個果報體的身心世界的受用怎麼樣?

我們來看看,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什麼情況。他說,設我得佛,國中天,或者是人(因為凡聖同居土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人,要麼天,它沒有三惡道),你到這個地方得到一種身心世界的時候,你身心世界那個感受,那個地水火風,會釋放一種綿延不斷的快樂,這種快樂會超越漏盡比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諸位!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情況,我們一般做快樂的比較,很少用阿羅漢的快樂做比較。我們一般人說,喔,你這個快樂是欲界的快樂,這個是色界的快樂、無色界的快樂,我們一般都是在三界做比較。但是阿彌陀佛把阿羅漢的滅盡定這種寂滅樂用來做比較,這個地方就有消息了。

首先我們要把快樂分成三個層次,只要你有生命現象,就有三種情況的快樂:一個叫五欲樂,來自於財色名食睡,這種五欲的快樂;第二個叫三昧樂;第三種叫涅槃樂。這三種快樂我們可以區分成兩種:一個是雜染的,一種是清淨的。

什麼是雜染的呢?五欲的快樂是雜染的。因為五欲的快樂它有問題,它必須由外境提供給你,透過六根的感受。這個六根是很粗重的東西,透過六根去感受快樂,有兩種過失:第一個,躁動不安;第二個,引生過失。就是說,很奇怪,你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接受那個快樂,它就很自然會啟動你的慾望,帶動你的煩惱跟罪業。所以,你享受這個快樂,你未來要為這個快樂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就是有代價的快樂,就像你今天吃刀上蜂蜜,一定要被刀子割傷一樣。所以你看佛陀並不怎麼讚歎五欲的快樂。

三昧樂跟涅槃樂相對清淨,因為他的快樂不用考慮外境,而是由內而外,是從內心的禪定、內心的涅槃的功德,是從內心釋放出來給我們色身受用。它沒有經過六根,所以相對寂靜,而且不會有過失。因為沒有經過六根的受,它就不會刺激這個想蘊,它不會讓你打妄想,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是停止的狀態。

那到底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怎麼回事呢?到底是五欲樂,是三昧樂,是涅槃樂呢?我們看,從這個經文,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佛陀根本並沒有把五欲樂放在裡面。他說,極樂世界的快樂是超越阿羅漢的滅盡定的!那能夠超越阿羅漢滅盡定,肯定就是三昧樂跟涅槃樂了,那幾乎別無選擇了,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一種不障礙你修學聖道、一種無過失的快樂。你看我們娑婆世界修行,幾乎每一個宗派都要都攝六根,教你說,我不管你福報多大,娑婆世界的快樂適可而止就好了,差不多就可以了,你的福報省省花。對不對?幾乎沒有一個宗派例外。你現在告訴我,說哪一個宗派可以不用都攝六根的?沒有,幾乎沒有。就像禪宗也不敢這樣做,他開悟以後也要好好保護他的聖胎,也是跑到山中林下。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在修行過程當中,當然我們不能沒有快樂,一天到晚太痛苦也不行,但是對快樂其實是很克制的,要節制的。為什麼?因為它過失太厲害了。

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對快樂,我們看《阿彌陀經》,好像看不出需要都攝六根,感覺不出來。對不對?我們看依正莊嚴,你到了極樂世界去,住在寶樹上,你看看樹葉,欸,樹葉現出十方國土的莊嚴給你看;你到了八功德水,這八功德水流來流去,流動,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說,我們從前面的經文來看,極樂世界的六根似乎不需要收攝,因為它六塵裡面的快樂有一種聖道的力量,他隱隱約約有聖道的力量。

阿彌陀佛他的成功在哪裡呢?他知道我們喜歡快樂。然後就像說,欸,你不喜歡吃藥,對不對?咱們不吃藥,咱們吃巧克力!我就把藥放在巧克力裡面,是吧?小孩子喜歡吃巧克力,恆順眾生嘛。那麼你這個巧克力七吃八吃,就把藥給吃下去了,就這麼回事。也就是說,偉大的阿彌陀佛知道,凡夫六根喜歡攀緣快樂,因為生死凡夫帶業往生,還有凡夫的習氣,所以佛陀似乎並沒有馬上阻止這件事情,反倒是恆順眾生,他把世間的五塵弄得很莊嚴快樂,然後再把聖道的功德放進去,讓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首先知道一件事情,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絕對沒有過失,這是第一個。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隨念願38 )

我們再看第二個,衣食自然。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我們先做說明。前面我們講到極樂世界快樂的相貌,我們這一段講講這個快樂成就的過程,就是你這個快樂是怎麼成就的。前面是講結果,這地方是講因地,這個快樂是怎麼成就的。

我們看看。就是「設我得佛」,你看這個快樂,佛陀一旦講快樂,那就是針對凡夫,要麼就是天,要麼就是人,這兩種人對快樂要求特別高。所以佛陀就說,這個凡夫的天或凡夫的人,他要有日常的受用,比方說衣服,這個衣服是怎麼來的呢?「隨念即至。」你心中心想就事成,這個隨順諸佛所稱讚的如法莊嚴的衣服就自然在身。所以這個過程不要去裁縫(裁縫就是決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就是決定布料的顏色)、浣濯(就是還得要清洗)。它沒有這麼多複雜的過程,它的重點在於「隨念即至,自然在身」。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過失的,那現在我們要探討一下這個快樂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因緣吧。我們讀這段經文,請大家注意,「自然在身」這四個字很關鍵,這個地方有很多的消息,告訴我們很多的事情在裡面。

首先我們來看看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怎麼來的。娑婆世界的快樂有兩種因素:第一個,你要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你說,欸,我很努力!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是吧?成功的在少數啊。這福報是關鍵。第二個,你要有追求的過程。因為僧多粥少,機會只有一個,想要這個福報的人很多,那怎麼樣?就必須要去求。我講實在話,娑婆世界的快樂,你在家裡面待著福報就自然在身的,很少,每一個人都要求。求,就有問題了。古德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當快樂要去追求,就是說,機會只有一個,而有福報的人有五個,那這個地方就有得失的概念了,「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很多問題就出來了。

舉一個例子。印光大師最喜歡舉這個例子,叫作文昌帝君。首先我們來看看文昌帝君的過去,他的來歷是怎麼樣。他不是一般人,按照印祖文鈔裡面的說法,他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就是讀書人。廣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那不是一般人,那叫一個謙謙君子。這十七世做了很多善事。到了第十八世,因為那個時候,秦朝末年,世界大亂,饑荒餓死很多人,他突然間動了一個救國救民的心情。好!他以他十七世的福報,再加上他有一種救國救民的心情,心力跟業力的和合,結果就投胎做漢高祖的愛妃(叫戚夫人)的兒子。

戚夫人生了趙王如意這個兒子,一出來,人家幫他算命,說他有帝王之相。其實在《史記》傳記裡面,漢高祖特別喜歡這個兒子,並不是很喜歡那個太子,就是呂后生的漢惠帝那個太子。他老是覺得這個人「子不類父」,就是說這個人跟我個性差太多了,因為漢惠帝個性比較懦弱。趙王如意的個性反而比較像漢高祖,所以漢高祖私底下跟大臣聊天的時候,就想要把漢惠帝給廢了,要立趙王如意做太子。

當然,呂后也不是一般人,你看看漢高祖的傳記就知道。其實,漢高祖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他幾次差一點被項羽給殺死,都是呂后用計謀把他救出來。我們憑良心講,沒有呂后,漢高祖早就死掉了,呂后這個人太聰明瞭,所以呂后是有戰功的。當初跟他打天下的這些人,如張良、蕭何、陳平,跟呂后都有一種革命情感,他們怎麼能夠允許呢?所以聯名上奏,跟皇帝上書,廢長立幼會禍起蕭牆。你把這個嫡長子給廢了,立趙王如意,這算什麼?這以後會產生戰亂的!漢高祖沒辦法了,那只好作罷。

作罷以後,當然這件事就沒了了。呂后就不高興了,她想,一定是戚夫人在皇帝面前不曉得說了什麼事,因此懷恨在心。當然,漢高祖也很知道呂后這個人胸量這麼小,就在他死之前趕快把趙王如意趕回封地:你趕快回到你的封地去,我的生命不久了。在漢高祖死掉以後,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抓過來,用很殘酷的刑罰把她給殺死——把她兩個眼睛挖出來,兩個耳朵砍掉,然後丟到糞坑裡邊,把她淹死。這還沒了,怕趙王如意報仇,就用計謀把他從趙國引回宮廷,用毒藥把他毒死。

當然,趙王如意不是一般人,諸位!他是修了十七世福報的人。你傷害一個有福報的人,那還得了!他臨死之前就咒願,他說,我跟你無冤無仇,今天大王要立我做太子,也不是我的本意,你如此地傷害我們母子,我一定要報仇的。他就許下一個邪願。因為這個邪願的關係,他就變成一隻毒龍。這後面的故事就多了,我們就不說了。反正他跟呂后兩個人關係就是恩恩怨怨,就沒得了了。後來,這個毒龍為了要殺呂后,誤傷了三千多個居民,罪業就現前了。最終是佛陀把他給救下來。

那我們現在只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好,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請你告訴我,文昌帝君本來是一個謙謙君子,怎麼就變成一個毒龍呢?請你告訴我為什麼。文昌帝君壞就壞在,你不能生在帝王之家,誰叫你生在帝王之家呢?因為帝王這個權利鬥爭太厲害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本來歷史上最殘酷的就是帝王的鬥爭,那叫一個成王敗寇,是吧?你生長在老百姓家多好呢。

所以諸位!當快樂必須要追求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非常複雜了。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就是說,我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他也想離苦得樂,本來都是好事。本來你有福報,你應該去用你的福報去受用你的快樂,但問題是機會只有一個,就創造很多矛盾。為什麼?因為你要求。偉大的阿彌陀佛知道有這個問題,乾脆每一個人發一份,叫作「自然在身」。你不需要求,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有的快樂都是:你喜歡什麼,你就受用你的快樂;你隔壁的受用他的快樂,各走各的。所以他這個快樂沒有經過追求的過程,減少了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快樂,第一個,他的果報現前是沒有過失;第二個,他的過程叫作隨念即至、自然在身,當然就減少了很多彼此的矛盾。

我們從這兩個本願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快樂的相貌。

丁三、聞法歡喜(隨念聞法願 46)

我們以下來看看解脫道。你到極樂世界,也不是一天到晚受用快樂,你得幹一點實事。我們看丁三的「聞法歡喜」,看經文。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講完快樂以後我們要講到解脫了。

古德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你想追求快樂,當然就是修福報;你要從障礙裡面解脫,那當然就是智慧。一個人落入了煩惱業力的障礙,福報是救不了你,所以,有些人有福報,但是他沒辦法脫離障礙。諸位!福報是很脆弱的,因為它沒有化解障礙的能力,它沒有這個能力,它只會讓你快樂。但是這個快樂遇到「石頭」,那福報就不管用了,這就是智慧的問題了。所以,要快樂,那當然靠福報;要化解障礙,就靠智慧。

我們來看看極樂世界的智慧是怎麼獲得的。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講到智慧就講菩薩了,就是隨順他的心中的好樂。眾生各有各的好樂,各有各的念想。你喜歡什麼樣的法,你喜歡修禪定,他喜歡修智慧,你喜歡親近十方諸佛。凡夫在修學智慧,各式各樣的方向,那麼都沒關係,「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解脫,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解脫。佛在世的時候,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叫作須達長者,他幾乎是所有長者裡面最護持三寶的。須達長者成就初果以後,成就四不壞信,他就發願,所有的比丘來跟我乞求東西,我一定滿他的願。你要一個缽,我就給你一個缽;你要一杯牛奶,我就給你一杯牛奶。但是古時候的家宅是很大,它有外院跟內院,他怎麼知道比丘來了呢?剛好他外院的地方有一棵樹,上面有一個鸚鵡。這個鸚鵡經常看到主人供養穿黃色袈裟的比丘,看久了也就習慣了。所以,一旦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到門前,這個鸚鵡就飛到後院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長者須達就走到前院去,問尊者你需要什麼?就給一個什麼。

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在入三昧的時候,看到了這只鸚鵡當天晚上生命即將結束,要被一隻狐狸給吃掉。但是這個鸚鵡對僧寶是有功勞的,所以佛陀就叫阿難尊者說,你明天早上趕快去須達長者的地方,為鸚鵡說四聖諦法門。所以,天一亮的時候,阿難尊者就銜本師的慈命,來到了須達長者的門口。這個鸚鵡一看到,就想要飛到後面去告訴須達長者。阿難尊者說:「你下來,你下來,我今天是找你的。」這鸚鵡就從樹上飛下來,阿難尊者就為它說法。

他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講了三遍。這個鸚鵡聽了以後,它有善根,起大歡喜,就繞著這個樹,繞了七匝,然後就念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念了七遍。到了晚上果然被狐狸給吃掉了。吃掉以後,很多比丘就覺得有點不忍心,就問佛陀說,這個鸚鵡幫助我們做了不少事,它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呢?佛陀說,這個鸚鵡因為聞法的關係,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在諸天的快樂裡面輾轉七次;最後一生變成人,自己在山中打坐,證得辟支佛果。

善根力不可思議。一般來說,從畜生道一出來能夠生天,這已經是個奇跡了。但是它的善根力會不斷地引導它,從快樂裡面慢慢地引導它趨向聖道。為什麼?就是聽聞佛法。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在娑婆世界也可以聽聞佛法啊。但是諸位!你再注意一件事情,我們再看看這四個字,極樂世界的佛法叫作「自然得聞」,還是「自然」這兩個字。

諸位!你求來的佛法跟「自然得聞」還是不一樣。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極樂世界是佛陀的功德來跟大家分享的,所以它本身是大般涅槃,它本身就帶有佛的功德的等流的力量。佛陀其中一個功德叫作普門示現,「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說,佛陀說法跟我們法師說法可是不一樣,他一個音聲出去會產生不同的義理,他會自動調整。你這個人現在喜歡聽業果,他就變成業果的道理讓你聽到;同樣在一個座位上,有的人這個時候適合聽到無常,他就聽到無常。所以,極樂世界在座的,大家同樣在聽聞佛法、同樣在享受五塵的時候,這個聽法的情況叫作普門示現。娑婆世界不是這樣,在娑婆世界你跟法師學習,我們只有一個門,我可沒那個本事普門示現。你要是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隨緣了,就這樣子了。

也就是說,我們作為一個凡夫的菩薩,我們只能講通途性的佛法,原則上是這樣。吸收以後你們各自解讀,我們沒辦法為大家規劃一個個人化的佛法,我們可沒那個本事。你自己要做一個消化跟轉換。就是說,對凡夫的說法只能夠通途性地說,原則上是這樣;至於落實到你的個人化,那對不起,你自己判斷。只能這樣子。誰叫你在娑婆世界呢?到極樂世界你不用轉換,佛陀幫你轉換好了,就是他會知道你需要什麼。所以這個極樂世界的聽法還是不太一樣的,因為它本來就是大般涅槃。

丁四、具足五通(神足無礙願9)

我們看丁四的「具足五通」。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往生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當然,聽聞佛法,他不完全是在極樂世界了。佛法的學習,有時候是遍及十方諸佛的,所以這種神通力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

我們來看看,當我們在極樂世界得到果報體的時候,這個果報體到底具足什麼樣的功能?不僅僅是享受快樂。聽聞佛法,他到底有什麼強大的功能,我們來看一看。

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當然,一講到天人,肯定是凡夫了,就剛往生不久的,他一定有一個神足通。這個神足通是個什麼境界呢?在一念的短暫時間當中,他能夠超越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個億),所以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否則「不取正覺」。

這個神通力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我們稍微用比較,可能會容易清楚。你生長在娑婆世界,你要神通,也可以,但你就要去修;極樂世界的這個,是果報體就提供了,本來就具足神通的。

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沒有神通的,所以必須要修。怎麼修呢?比方說阿羅漢,大阿羅漢像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種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他的神通力可以飛到一個佛國。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聽佛說法,他突然間打一個妄想,他說佛陀的聲音能夠遍滿多遠呢?他就用神通力一直飛、一直飛、一直飛,結果不小心飛太多了,就飛到了其他一個佛國去了,結果飛不回來了。那個佛國的人都很高大,突然間看到一個小人,說,這個小人是誰呀?佛陀說,這個小人就是隔壁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要測試他師父的聲音,就飛到這裡了。結果目犍連尊者就向這個佛陀請示,我怎麼回去呢?他說,你現在要稱念本師的聖號,仰仗佛力。後來他就仰仗佛力回去了。也就是說,一個大阿羅漢只能飛一個佛國,但是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在一瞬間能夠飛越到百千億億的諸佛國。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什麼意義呢?這個神通力到底什麼意義呢?《大智度論》作出了解釋。《大智度論》上說,菩薩為什麼要修學五通呢?有四種理由:

第一個,為了親近諸佛。我們說過,成佛之道,很少人是依止一尊佛成就的,很少。因為我們跟每一尊佛的緣是不一樣的,可能你的禪定要跟這尊佛學,你的佈施要跟另外一尊佛學,你的持戒又要跟另外一尊佛學。「佛度生,生受化,其中淺易難深,總在於緣」,因地緣的不同。所以,我們一般人要從凡夫到成佛,一定是要親近十方諸佛,廣修無量的資糧,而這個時候你的神足通就扮演重要角色了。第一個,他方便你親近諸佛。

第二個,聽聞佛法。你親近諸佛,佛陀不會白白讓你親近,他肯定為你說法。

第三個,堅固菩提。你親近諸佛以後,看到諸佛的功德,就更加強對佛道的好樂,對菩提心有堅固的作用。

第四個,廣集資糧。對你的福德資糧有幫助。有四種因素。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他知道我們在學習佛法,當然不能只是局限在極樂世界,他也提供了一個廣大的神足通,讓我們方便親近十方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