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種子具六義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說出這「六義」的名字。第一個,是「剎那滅」。這個「剎那滅」,就是極短的時間,它就現起了,但是也就滅了,一剎那間就滅了。那麼這是第一個種子義。如果說是沒有生滅的話,有為法都是有剎那滅的,這個種子要具足這個意思。如果說是沒有剎那滅,不生也不滅就是無為法了,無為法不能做種子生起一切法的,不能,無為法沒這個功能。這是第一個義。

「俱有」,這個「俱有」應該加個「果」字「果俱有」,就是它這個種子生現行的時候,這個種子和現行是同時有的,同時存在的,不可以這時候這種子沒有了,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現行,不可能會得果的,所以這是一個意思。

「恆隨轉」,這個種子生現行這件事,這個種子是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內心裡面有種子,要得果報的時候,得果報的時候不是有種子就立刻會得果報的,其中這個種子已經成就了,但是它要現行的時候,可能中間要距離很久。

譬如說我們現在修這個五戒十善,我們可能會得到人天的果報,但是忽然到三惡道去了,到三惡道去了這時候這種子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它還在,它還在你阿賴耶識裡面,等到因緣具足,下面和「待眾緣」,具足了這個時候,當然有「剎那滅」,它在你阿賴耶識裡面存在,不是個常恆住寂靜的面貌,是剎那生、剎那滅的變化的。但是得到果報得時候,雖然距離的時間可能是幾千年,或者是幾萬年,但是種子還在,和得果的時候是「俱有」,那個時候還有種子,種子還沒壞,它得果的功能還在,這一剎那間這果報現行,這個時候就是那個現行的果和那個種子是同時有,同時存在的。

這就是前面有剎那滅,但是它還在,就是還有這麼個意思。如果說只有滅,這種子就消失了,那是不能得果報的,所以是「俱有」。「恆隨轉」這是第三個意思,第三個意思就是剛才說了,就是你內心的分別栽培了種子,和距離得果報也可能幾十年,也可能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它不失掉,它恆隨轉一直隨逐阿賴耶識繼續的剎那生滅的轉動,它不消滅的,這是「恆隨轉」。

另外在時間上說,由栽培因,你造了因去得果,中間也可能很長很久的時間,這個種子不失掉、「隨轉」。另外一個不同的,或者是你出過家,你栽培過戒、定、慧,但是也造了罪,沒有去繼續的修學聖道,跑到天上去了,享受五欲去了,或者到了色界天、無色界天去,或者又來到人間又到了三惡道去了,但是這個種子「恆隨轉」,不失掉,叫做「恆隨轉」。

這個說是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流轉,我們栽培的罪業也好、栽培的善根也好,不失掉;我們也應該生歡喜心,但是也可能不全是歡喜,「恆隨轉」。「應知」,你應該知道這個種子是有「剎那滅」的,種子是與果「俱有」的,或者是「恆隨轉」你應該知道這件事。

「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這下面還有一個「決定」的意思。這個「決定」,是什麼呢?就是你做了善法,你栽培善法了,將來一定是得善的果報,你造了罪的業就得惡的果報,它不變的,所以叫做「決定」。決定它不會混亂的,不會說是造善得惡報,做惡得善報,那就是改變了,現在它是不變的;你做善就得善報,做惡就得惡報,你栽培出世間的善根,那將來得出世間的果報,所以「決定」。

「待眾緣」,但是得果報這件事,要等待眾多的因緣的資助,因緣不來還是不成就的,還是不行。說是農夫種田,你種下種子了,它不一定生果的,你需要下雨,還要施肥,還要做各式各樣的條件會合了,那個種子才能生芽,逐漸逐漸生出來果來的,「待眾緣」。這個「剎那滅」,說是這個我們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那一段文說到,一切法都有剎那滅,當然就是有為法都有剎那滅,這個剎那滅是不待緣的,自然是剎那剎那滅。那麼若生果報是不是也是不待緣?不可以,生果報要待緣。沒有因緣的資助它不得果報,說是你有善根,有善根還要「待眾緣」,不然不行。

所以佛出現世間說法的時候很多人得阿羅漢,這就是「待眾緣」。若是辟支佛,辟支佛不需要佛出世,但他也要努力,也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得辟支佛道,所以是「待眾緣」,要等待眾多的因緣。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你要時時的努力,栽培這個種子叫它有力量,如果沒有力量不行,沒有力量想要生果很難,所以這個我們靜坐這件事,尤其是有些靜坐不相應的人,你就會放棄了,這麼困難我就不坐了,不坐那就更沒有希望;你若常常靜坐,常常熏習那個寂靜住的種子,叫它有力量,那麼你將來得禪定的因緣就容易,就會容易出現,容易成就。「決定」還要「待眾緣」。

「唯能引自果」和那個「決定」有點相似,但是有點不同,就是色法「唯引」色法的果,心法「引」心法的果,它們還是有差別,「唯能引自果」,不能夠混亂的,不能說色法得到心法的果,心法得色法的果,它不能,不混亂的。

這樣加起來這就是六種,「剎那滅」是一。「俱有」是第二。「恆隨轉」第三。「決定」是第四。「待眾緣」是第五。「唯能引自果」是第六。這個具足這「六種義」,這是叫做「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