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輩的,中輩的因地有三個:
一、發菩提心
二、一向專念彼佛
三、多少修善
這個中輩,看經典上的意思,他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因為特殊的因緣,也不能出家、也不能專心的修習福德智慧資糧。但是他雖然在家,這個處世不忘菩提,還是發起菩提心,希求無上菩提,把世間的塵勞看得很淡薄。
另一個方面,一向專念彼佛,他有一定的定課,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對名號能夠皈依相應。
第三個多少修善。在家居士一天裡面很多很多的時間,為了經營家庭的生活,把時間、精神、體力都浪費掉了,所以不能像前面的修諸功德,但是起碼隨緣盡分的多少修善。
這個多少修善,《無量壽經》提出五點:
第一,奉持齋戒,能夠受持五戒、八戒,乃至菩薩戒,受持戒法,這是戒波羅蜜;後面的二、三、四、五是屬於施波羅蜜。
第二,起立塔像,有人蓋佛塔、造佛像,我們多少隨喜功德。
第三,飯食沙門,供養大眾師,用飯菜供養大眾師。
第四,懸繒燃燈。懸繒這個繒是一種很精緻的布料,我們講這個綢緞等等。這個精緻的布料,主要有兩種情況:平面的叫做幡,立體的叫做幢,用這個幡跟幢來供佛。或者燃燈,用種種的油點燈,用光明來供佛。
第五,散華燒香。在經典上講到散華燒香,用這個華,我們用鮮花;或者是燒好的沉香、檀香來供養佛,散華燒香。
這五個叫做多少修善,看這個意思,主要是面對三寶的境界,在三寶的境界裡面去供養,或者持戒,多少修善。
這個中輩往生以後的果報:
第一,化佛現前,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看經典上,它也提到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不只是阿彌陀佛現前,清淨大海眾菩薩也現前。
第二,住不退轉,也成就三不退。
第三,功智次上,功德智慧比前面的稍微次一等。
這是中輩往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