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ing
唐代僧人,譯經家、旅行家。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歷城)人,一說范陽(今北京西南)。14歲受沙彌戒。36歲在長安與處一法師、弘 論師等人決志赴印求法。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他於咸亨二年(671)由長安出發,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爛陀寺,前後留學10年。光宅元年(684)攜梵本三藏50餘萬頌,啟程回國。歸途重經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停留4年,從事譯述。約天授三年(692)末偕貞固、道宏離開室利佛逝至廣州。證聖元年(695)夏回到洛陽,武則天親迎於上東門外。他離京西遊,歷時25年,遊歷30餘國,帶回梵本經、律、論約400部。回洛陽後,一度參加大遍空寺的「華嚴經譯場」,與實叉難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視元年(700)起自行組織譯場翻譯,至長安三年(703)止,先後譯出經、律、論20部,115卷。神龍元年(705)於洛陽內道場譯經4部6卷。神龍二年至景雲二年(711)於長安大薦福寺譯出經、律、論32部,108卷。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先後12年間,曾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孔雀咒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浴佛功德經》、《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法華論》等經、律、論共56部,229卷。此外尚譯有《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譯作頗多。據同時代盧璨所譔《義淨塔銘》所記,共有107部,428卷,可見散佚幾及半數。
義淨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是和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等齊名的大譯師,有獨特的貢獻。新譯《華嚴經》80卷,雖題名為實叉難陀所譯,實際為義淨完成。由於譯文典雅,譯出後即取代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本,成為華嚴宗的根本典籍。所譯《金光明經》、《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等也非常流行。他曾系統翻譯了說一切有部的律典達200餘卷,並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全面地介紹了當時印度戒律的情況,糾正了漢地流行的誤解和陋習。他還在法相宗慧沼協助下補譯了玄奘未譯的要籍,如《金剛經》彌勒的「頌」和世親的「釋」,無著、世親的《六門教授習定論》、《止觀門論頌》等,均為梵本失傳或西藏所缺譯的。所譔《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敘述了初唐時期赴印求法盛況、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會生活面貌等,豐富了當時的史地知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況。在佛學的認識上,他認為大乘無過中觀、瑜伽,兩者同契涅槃,理無乖意,應該和合;並謂般若大宗實即含此二義。於律部則獨尊說一切有部傳統。他特別注意日常行儀,以為含生之類,衣食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郭元興)
佛弟子文庫 > 中國大百科全書 > 正文
(雜語)一行之大日經疏,文句前後,義理不連續,是名爛脫。此不依師,則難讀,藉免破法因緣之善巧方便也。大日經疏...(術語)相宗以第八識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為迷悟之所依。今轉第八識或真如之迷依,而為悟依,以得菩薩涅槃之二...梵語 avadāna,巴利語 apadāna 之音譯。略作婆陀。意譯為譬喻、出曜、解語。佛所說之經典,依其內容、形式之不同...【蔽尸】 或閉尸,或伽那。此雲凝結。狀如就血。或云聚血,或云耎(而兗切)肉,胎三七日。...【粗想細想】 p1473 集異門論十一卷七頁云: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想細想?答:觀待施設麁想細想。復如何等?答:...阿彌陀佛的弘願,是一切眾生一生成佛的真實教法。...(術語)含藏大悲功德之禪定也。佛菩薩住於此三昧而起大悲。...宋代法眼宗僧。嗣天台德韶國師之法,為南嶽第十世,住蘇州(江蘇)承天永安院。撰景德傳燈錄一書,於宋真宗景德元年...為主張萬物系無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見論、無因論師、無因生論。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道...(流派)佛心宗之略,禪宗也。禪源諸詮下曰:所傳心宗,實貫三尊。...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國王大臣欲懺悔者,當修行五事,稱五種懺悔。即:(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必拘...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我們必須遵守一定的交通規則,才不會出交通事故,警察也不會找我們的麻煩;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老子被認為是具有素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有關老子素食思想的文獻並不多,反倒是紀錄他哲學思...
各位有緣,阿彌陀佛。 今天一上午,最後來到這個地方,剛才拜了一下,也借花獻佛把所得的哈達也獻給這個殿主了,為...
人們常說,聰明人就是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而愚蠢的人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面對生活,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是...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佛陀的慈悲開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我們一般說是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其...
我們都是父母生而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因為有很多問題,就成了很多人不願意孝...
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受?從反面來回答,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的,有四種人。 第一種...
自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眾生不能得度矣。《與大...
義淨(635~713)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上篇:一行(683~727) | 下篇:隱元(1592~1673) |
「八正道」之對稱。即身、語、意等所犯之八種誤謬。又作八邪支、八邪法。略稱八邪。即:(一)邪見,指不信因果、功德...
爛脫
二轉依
阿波陀那
蔽尸
粗想細想
弘願一乘
大悲三昧
道原
無因外道
心宗
五種懺悔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大藏經】百喻經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淨因法師:不殺生戒
老子的素食思想

普陀山妙善老和尚的故事

該放下的放下,該舍棄的舍棄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有四種人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