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二卷二十頁云:何因識起,俱托二緣;得所依名,在根非境。頌曰:隨根變識異,故眼等名依。論曰:眼等,即是眼等六界。由眼等根,有轉變故;諸識轉異。隨根增損,識明昧故。非色等變,令識有異。以識,隨根,不隨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餘。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又作惱覺。三覺之一,八覺之一。謂欲加害於他人之心。[無量壽經疏卷上(淨影)] p4084...謂布施、戒行、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為證明菩薩之印契,故稱六種印。[菩薩善戒經卷一] p1...(經名)一卷,失譯,即普超三昧經奉缽品之別譯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飯食使獻佛,佛即置缽於地下...(雜語)數量之名。譯數十萬兆。見本行集經十二。...(術語)七滅諍也。南山戒疏一上曰:以七毗尼,用殄四諍。...(譬喻)愛慾之糠。言愛慾之宜棄如糠也。智度論二十八曰:諸聖人糠已脫。...即六波羅蜜。波羅蜜(梵 pāramitā),舊譯作度。以菩薩六度之行法無窮無極之故,又稱度無極。[增一阿含經卷一]...為鳩摩羅什譯經之處。後秦姚興於弘始三年(401)征伐後涼,迎請鳩摩羅什至長安,並禮之為國師,敕住於西明閣與逍遙...言現見者。謂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現見。 若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850~938)又稱光湧。五代僧。江西豐城人,俗姓章。少學儒典經論,十三歲時即能講解經義。及長,游開元寺遇異僧,...諸經皆有通別二序,在通序(又名證信序)裡,舉出六件事以資證明此經確乃佛親口所說,稱為六成就。例如金剛經之經首說...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解深密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果卿居士曾經提到過,要戒除邪淫有時候仰仗自力還是不夠的。就需要他力或法力。所以果卿居士就提議每天讀三遍楞嚴經...那些在修行路上曾有過的障礙,其實沒什麼大不了,我發現其實凡事忍耐、心中有佛就能挺過去。 打佛七要能忍,克制想...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我們講過,在造業的當下,在身、口、意活動時重視業感緣起。...(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全體轉為煩惱惡業。因茲久經長劫...無伴過患,就是在生死關頭無依無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暗...念一尊佛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佛,何以故呢?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法身是一個法身。所以當我們念一佛的時候,就等於念到...佛教的原貌是清淨光明的,是反求諸己的,是絕對平等無私的。然而,由於欠缺教育的緣故,使社會大眾無法認識其本來面...有一位高僧行腳於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掛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
諸識所依在根非境
【法相辭典】
【諸識所依在根非境】 p1356
上篇:諸行空性決定 | 下篇:諸四大種何處永滅 |
(人名)舍衛國有長者,生一女,頂上自然有一寶珠,因字雲寶珠。有來乞者,即取而施與,施已復生。年長詣佛所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