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禪林行者,盧能為始。爾後凡求剃度而未得買度牒,有發而依止僧寺者,稱為行者。」
舊說曰:「中華行者,與日本所謂行者別。日本行者,剪除鬚髮,而行事同俗。中華則凡剃髮者,唯有僧及沙彌而已。如行者,則不剃落,不披帽,其發岐二,長下垂背後。又中華行者,受五戒。五戒本在家所受,但第三為不邪淫,行者則不淫慾以為異焉。昔六祖受衣缽於黃梅時,亦以行者之形矣。從行者轉得為僧,故有行堂之額,題選僧堂者。」又曰:「行者有二種,謂方丈行者、庫司行者也。」詳見下。
《釋氏要覽》云:「《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缽,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是所修二種行也;者,即五蘊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歲已上,應呼行者。謂男生八歲毀齒,十六陽氣全,以其有意樂信忍,修淨梵行。故自晉時,已有此人,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辟蛇行者。」
《宋高僧傳·南華寺慧能傳》云:「咸亨中,往韶陽,遇尼無盡藏恆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尼深嘆服,號為行者。」
《虛堂愚和尚錄·示行者智潮法語》云:「優婆塞者,吾佛會中四眾之一數也,精持苦行,承事佛僧,先道業而後得度。世尊入滅,道法遐被五天竺國,佛舍僧廬莫不有之。逮教入中國,譯梵語而正唐言,名之曰『行者』,蓋有德有行之所稱也。其數既廣,漢唐以來,設官置局,試經得度。至於海內奇髦俊彥,冒歷寒暑,窮經討論,以試所業,其間獲中僧科者,官給黃牒,剃度為僧。然後肩雲頂絲,履艱涉險,不憚數千里之遙,尋師訪道,究明人天性命之學。醞釀既久,文彩發露,王臣尊禮,為人天師,一言一句,光明殊勝,為後世法。此古今通論,出家兒之大體也。南渡之後,為見吾教日興,出綾紙,易楮幣,庶欲得者寡,而入者稀,殊不知物隨事變,一墮利域,百計紛拏,以謀進納之計。得之者,形服雖殊,升沉事海;失之者,窮困相煎,老斃山澤。要如前人優遊教海,披尋文義,試所得而披法服者,無復得也。」
忠曰:「翻優婆塞曰行者,未知何據。」
忠曰:「如日本今時行者,帶妻啖肉,全非求僧也。然中華上古行者,有復帶妻者。」《傳燈錄·池州甘贄行者嗣南泉章》云:「有住庵僧緣化什物,甘曰:『若道得即施。』乃書心字,問:『是什麼字?』僧云:『心字。』又自問其妻:『什麼字?』妻云:『心字。』甘云:『某甲山妻亦合住庵。』其僧無語,甘亦無施。」
《聯燈會要·亡名尊宿》云:「昔溈山有一僧,下山覓住處,偶宿一行者家。者問:『上座何處去?』云:『覓個住處。』者書佛字,問:『這個是甚麼字?』云:『佛字。』者卻喚妻子問:『是甚麼字?』妻云:『佛字。』者云:『上座與拙室見解一般,爭解住得?』其僧卻回溈山。」
《趙州諗禪師錄》云:「有俗行者到院燒香云云。」
已稱俗,蓋亦是帶妻子者。
義堂《日工集》云:「圓覺行者,實恩至,戒其勿帶刀器,謂行者是僧之基,豈可自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