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洞山禪師,在禪宗裡面是有名的一位大禪師,像雪峰禪師,都是了不起的禪師。結夏安居圓滿了,洞山禪師對大眾說:「結夏圓滿了,各位大德東去、西去(離開這裡,要到別的地方去了,或者到東邊去、到西邊去,南邊去、北邊去參學),不如萬里無寸草處去!」
萬里無寸草處去,你不要到那個有草的地方去,到那個無草的地方去。說完了這句話,洞山禪師又說:「萬里無寸草處怎麼去法呢?」又提出來這麼一個問,然後就不吱聲了,那麼就是散會了。
其中一位禪師就離開了洞山禪師,到別的地方去,到了一個地方就是遇見了一位石霜禪師。石霜禪師就問:「你從什麼地方來?」
「洞山禪師來。」
「洞山禪師有何言句?」他怎麼開示的?說什麼?他說了:「結夏安居圓滿了,東去、西去,不如萬里無寸草處去!就說這麼一句話。」
那麼石霜禪師說:「會下有誰下一轉語?」誰回答這句話呢?說:「沒有人!」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回答這句話。石霜禪師說:「何不言‘出門便是草!’」出了這個門,外面就是草。你就這麼回答就好了嘛。這個禪師聽了石霜禪師說了這個話以後,就又回到洞山禪師這裡來,就是把石霜禪師這個話就向洞山禪師報告了。
洞山禪師說:「大唐國裡能有幾個石霜禪師呢!」這等於是讚歎石霜禪師說得對,這個話回答得是對的。回答對是對,我們聽見這個話,我們去看《禪師語錄》,看洞山禪師語錄看到這裡,你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嗎?我想,你們都是禪師──離言說相,應該是這樣子。我不是禪師,所以我是有言說相,我來解釋這個話。當然禪宗的人認為不要解釋,我認為禪師說不要解釋是不對的,應該解釋。我又說出這個話,又是不對了,禪師又不高興了。怎麼解釋這句話呢?
我們現在學習的《維摩詰所說經》裡邊有一句話,「畢竟空寂捨」,說是:「你維摩詰居士在什麼地方住?」維摩詰居士說:「我在畢竟空寂那裡住,畢竟空寂就是我住的房子。」就是這麼一句話,「畢竟空寂捨」。我這麼想(就是我自己這麼分別),洞山禪師他是讀了《維摩經》了,「畢竟空寂捨」;「萬里無寸草處去」就是從這句話來的,「畢竟空寂捨」。畢竟空寂這個房子叫做「萬里無寸草」,是這麼意思。
畢竟空寂是廣大無邊的,但是這裡邊沒有草,房子裡面當然是沒有草。但是「沒有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草」?「草」就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就是草。你在畢竟空寂這裡學習,常常地學習,就滅除去了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這個虛妄分別滅除去了,就沒有草了。沒有草了,就是你能夠證悟了諸法如,證悟了畢竟空寂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東去、西去,不管你到什麼地方參學,總而言之你還是應該學習第一義諦!就是這麼一句話。你不要弄得老是虛妄分別,那個是空過光陰了!就是這麼一句話。當然這個話,或者說:「你妙境也是虛妄分別!」那麼我也同意,我也同意這也是虛妄分別,但這個虛妄分別還是需要的。
「萬里無寸草處去」,萬里無寸草處怎麼去呢?你怎麼能去到那裡呢?「萬里無寸草」那個地方是第一義諦,那個地方就是諸法如,怎麼能到諸法如那裡去呢?他就不說了,洞山禪師就不講了。這個「不講了」這句話,禪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你自己去看一看吧,你自己去想一想吧,看怎麼樣到萬里無寸草處去。洞山禪師可能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意思我不同意,我不同意。若是洞山禪師有這樣的思想,我是不同意的。那麼這句話傳到石霜禪師這裡來,石霜禪師回答這句話:「出門便是草。」「出門便是草」,若是說個白話是什麼意思?你離開了第一義諦就是虛妄分別,你心裡就有煩惱。與第一義諦不相應了,就是煩惱。什麼是煩惱?不要說「我火了,我無明大火焚燒起來」,不是,那是太粗顯了;你心裡面一有動念,才動眉毛就是違犯了祖師規矩!
就是這樣子。只要虛妄分別,那就不與第一義諦相應,那就是煩惱境界,就是生死流轉的境界。「出門便是草」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話,我認為石霜禪師他也是學習經論的、他也是修止觀的,所以他能回答上這句話。你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常常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觀一切法都是如,那麼就是向第一義那裡去了。
洞山禪師他沒講,我現在講。就是:你舉心動念便與道合,就是行住坐臥、語默,一切時、一切處,你向道上會。誰來罵你一句,你就向道上會,觀這一句話——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到了第一義諦去了。誰讚歎你一句話,「哎呀,你很有道德,你怎麼怎麼好!」你也觀這一句話——即空、即假、即中。「出門便是草」,你就沒有出門,你就是向第一義諦去了,向這個畢竟空寂捨去了,在那裡住,那麼你就不生煩惱,就是這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