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食有四食,即:
(1)段食,亦作揣食、摶食、見取食,即以香、味、觸等色法為體之飲食,資益諸根。
(2)觸食,亦作更樂食、樂食、溫食,即精神之主體透過感覺器官,由取外境(客體)時所起主客接觸作用的心之作用,依此能長養感覺、意志,或資益肉體,故稱為食。
(3)思食,亦作意思食、念食、意食、業食,即意志之作用(思),期求自己所好者存在之狀態;以其能延續生存狀態,故稱為食。
(4)識食,指精神之主體。依前三食之勢力能造作未來果報之主體,以其為保持身命之主體,故稱為食。
一切有漏法具有將存在者繼續生存於世間之作用,其中特以此四食具此作用最為顯者,故稱為食。觸、思、識等三食通於三界,然段食僅限於欲界。復次,依五趣、四生等有情之存在狀態不同,其主食有異,又依四食生存者有凡聖之區別,分為:不淨依止住食(欲界凡夫之四食)、淨不淨依止住食(色界、無色界眾生之三食)、清淨依止住食(聲聞、緣覺之四食,但有學為淨不淨依止住食)與能顯依止住食。能顯依止住食又稱示現(依止)住食,即諸佛菩薩之四食。
出世間食分為:
(1)禪悅食,即行者以禪法資益心神,得禪定樂。
(2)法喜食,即行者聞法歡喜,增長善根,資益慧命。
(3)願食,即行者發弘誓願,欲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以願持身,常修萬行。
(4)念食,即行者常憶持所得出世之善法,心存定意,護念不忘。
(5)解脫食,即行者修出世聖道,斷煩惱業縛,不受生死逼迫之苦。
此出世間五食之名,出自《華嚴經疏》卷二十八;然於《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所說之名稱則略異。禪悅等五食即依禪定之力、正願、正思、離煩惱之自由、學佛法之喜悅,以此五者能養育悟種並保智慧之生命,故稱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