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寺院參加過過堂的居士都知道,寺院中早、中用齋前都要唱念「二時臨齋儀」,敬養諸佛菩薩,普施法界眾生,迴向功德齋主,然後才可用齋。而在供養偈中就有這麼幾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很多人對這其中的「三德六味」十分好奇,究竟是哪三種德,哪六種味呢?
三德六味之說出自《大般涅槃經》,是說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餐具,種種備足,其食甘美,有六種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復有三德:一者輕軟、二者淨潔、三者如法。由此便有了後世以「三德六味」來形容飲食的調和殊勝。下面具體來說明三德和六味的含義:
三德
一、清淨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使精潔,無有葷穢。
二、柔軟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須柔軟甘和,而不粗澀。
三、如法德,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隨時措辦,製造得宜。
六味
一、淡味:薄味也,味之淡者是,乃是能受諸味之本體。
二、咸味:鹽味也,其性潤,能滋潤肌膚,所以做飯調味之時必以鹽為首。
三、辛味:辣味也,其性熱,能暖腑藏之寒。
四、酸味:酢味也,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
五、甘味:甜味也,其性和,能和脾胃。
六、苦味:苦味也,其性冷。能解腑藏之熱。
需要說明的是,佛陀之所以對供佛齋僧的飲食作出這些細節要求,並不是鼓勵後世弟子貪求美味,而是為了假借飲食滋養色身,由此色身修學聖道。所謂「身安則道隆」,故有六味之須。
與此同時,佛陀還常常借助飲食來說法,例如《涅槃經》中就借飲食的六味來比喻佛法中世間的無常、苦、無我和出世間的常、樂、我——苦醋味,無常咸味,無我苦味,樂如甜味,我如辛味,常如淡味——並對弟子們說:「彼世間中有三種味,所謂無常、無我、無樂;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謂常、樂、我,令諸弟子悉皆甘嗜。」真可謂善巧說法,辯才無礙!
希望我們在了解了三德六味的含義之後,日後不僅能在供僧的飲食上多加留心,以此要求來備辦,更應在自己享用食物之時時時依照佛法來觀照,藉斯六味清淨之食,趣彼三德涅槃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