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獨頭意識

唐代傳奇名篇《枕中記》裡記載,鬱鬱不得志的盧生在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自嘆窮困。呂翁聽罷,便取青瓷枕讓盧生睡覺。這時店主正在煮小米飯,盧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覺醒來,店家的小米飯還沒熟,這就是著名的「黃粱一夢」。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般人認為心理學家才研究人的複雜的心理活動,包括潛意識和夢,其實佛教對夢也早有論述,只是它屬於第六意識中的「獨頭意識」。那麼,什麼是獨頭意識?它僅僅指代夢嗎?

獨頭意識的概念,出自《成唯識論》卷七,源自法相宗「八識」裡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包括明瞭、定中、獨散、夢中四種。其中定中、獨散、夢中這三種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是不依靠外境單獨而起的意識,因此叫獨頭意識。

定中獨頭:修行禪定的人,在定中時,雖然前五識不會攀緣顯現的五塵境界,但他的獨頭意識還是能依靠心的觀想,而造五塵境界,從而進行分別和覺知。

獨散獨頭:在日常生活中,當人的意識處於散亂狀態時,如白日夢或發呆時,此時獨頭意識就是緣自於心,現所造境;或緣過去記憶的影像,進行分別取著。雖然不會直接緣現行的前五識,但仍能感知到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夢中獨頭:在睡眠時,前五識暫不起作用,獨頭意識便會獨自造境,並攀緣此境而生分別;或緣過去記憶的影像,而生分別。這就是佛教對夢境產生的解釋。

除去以上三種,還有部分典籍中記載了一種特殊的「獨頭意識」,那就是「狂亂獨頭」:即人在失心、錯亂、瘋狂等精神異常狀態下,能依自己想像,造出種種塵境,進行緣取和分別,或對他人產生懷疑、誤解等。

荷蘭著名印象派畫家梵高,他的作品充滿光感,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堪稱不可替代的世界藝術瑰寶。但梵高疑似患有額葉癲癇引起的精神障礙。有研究說,他為體現畫面的極度艷麗色彩,使用的一種特殊顏料中帶有毒素,讓他逐漸陷入混亂的精神狀態,這便是「狂亂獨頭」。

獨頭意識的出現看似莫名其妙,獨自而起,但實際上仍是受到過去業力、習氣等潛在因素的影響。這些潛在因素在現前適當的條件下被激活,便符合佛法中「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基本原理。

總之,一個精進的修行人,不但要對治清醒狀態下的意識心,也會由於功夫漸深,還能對治微細的煩惱,甚至 「獨頭意識」。《楞嚴經》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能夠觀察、控制好獨頭意識,包括在定中、夢中所見一切,全不執著,生命最終才能完全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