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菩薩若聞菩提心, 乃能貫穿一切法;
即此所有貫穿智, 於諸法中無所著。
雖復了知甚深法, 菩薩於中不生怖;
而亦不起恐怯心, 彼能獲得最勝道。
諸法若因、若所緣, 如實覺了緣生法;
有慧隨順諸法生, 而實不執於邊見。
諸法若斷、若常中, 智者不生於著礙;
覺了中際亦復然, 是故實際不思議。
若法自性本無我, 是中我亦無自性;
諸法無性亦復然, 本來不生皆空寂。
諸法無生亦無起, 空無所取常清淨;
遠離戲論無相門, 一切皆與虛空等。
無心亦復無求願, 遠離一切諸欲貪;
現觀諸色自性中, 其猶聚沫知無實。
受如浮泡暫起滅, 想如陽焰妄相生;
行如芭蕉中不堅, 識如幻法非久固。
所有四界性無動, 與彼虛空界同等;
內、外諸入亦復然, 境互相生而冥默。
應知心法不在內, 亦非於外有所得;
意法無我亦復然, 是中諸識皆無住。
彼一切法無作意, 而亦遠離於我相;
於一切法平等中, 如實覺了於正性。
法本一味無異性, 一道一乘皆同等;
道智如實若了知, 此義顯示於勝義。
智者於義能悟入, 觀聲、非聲能覺了;
世間所有一切聲, 前際後際二俱斷。
若文、若義雖善解, 於中了知無二法;
解此不可說義門, 即能現證真實性。
諸法不生是苦智, 諸法平等是集智,
諸法盡義是滅智, 諸法無為是道智。
於彼身受心法中, 如理隨觀一一法;
無念復無作意行, 此說是為四念處。
若觀法界非界性, 平等正盡而平等;
無斷之斷正法門, 此說是為四正斷。
於心若得大自在, 此說是為四神足。
超越一切有著心, 此即是名為信根;
若於一切法寂靜, 此說名為精進根;
無念之念正法門, 此說是名為念根;
若了諸法無作意, 此說是名為定根;
超越諸法戲論門, 此說是名為慧根;
若法不起於他信, 即能獲得真實智。
於心亦無所覺知, 此名信力、精進力;
若了無生、無滅智, 此即是名為念力;
寂定於心無所行, 此即定力得成就;
非有、非離於分別, 此即是名為慧力。
諸法義中實覺知, 此說是為七覺分。
於法平等無差別, 此說是名為正見;
無二法中如實觀, 無生是觀諸正道。
無生是為無常義, 無起是名為苦義;
無行是名無我義, 止息句是寂靜義。
調伏心即是佈施, 寂靜心即是持戒,
盡法隨向是忍門, 正慧伺察名精進,
畢竟寂止是禪定, 如實了知是為慧。
眾生本來清淨心, 了知此說名為慈,
與虛空等名為悲, 清淨適悅是為喜,
一切所緣無住心, 此說是名為捨行。
若復三輪得清淨, 即能了知一切法;
如是貫穿諸法門, 而復永斷諸見執。
此中所有定及慧, 即此二法能貫穿;
遍入無量境界門, 此說是名正法智。」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若菩薩得如是淨遍淨已,於一切眾生所起無虛假意。若為眾生之所摧壓,不生逼惱及諸障礙,得善覺了智,得決定慧;而彼菩薩,即能於此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無住中住。云何是為安住三摩地根本?謂於一切眾生無障礙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眾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無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隨住諸法,不住癡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智為先導語業具足,智為先導意業具足,若身、語、意諸所作業,一切皆以智為先導,菩薩即能隨智而轉。云何是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謂若眾生應見色身而可化度及調伏者,菩薩即當現威儀相,令彼眾生心得調伏。菩薩雖復如是現相,然無發悟,亦無分別。若或菩薩身起過失,愛著於身,身起異相,身行屈曲,身有動亂,身生計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薩諸有過失集現其前,如斷多羅樹心,而於諸法後不復生。又若菩薩身得清淨,一切勝相莊嚴其身,手足柔輭殊妙可愛,成福生身,諸根無劣身份圓滿。菩薩雖具如是莊嚴之身,然於色相亦不驕恃,身雖嚴好而不生於和合之想。菩薩若見一切眾生種種色相有缺壞者,菩薩爾時不起慢心,為求法故謙下恭敬。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與一切眾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於智。菩薩於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叚身。何名法身?謂以禪悅而為飲食,非分叚食。菩薩為欲順世間故,愍眾生故,示現受彼世間之食,不為身支治瘦劣故。菩薩但於法身,以其法命而為資養,非假世間叚食所資。何名法命?謂所資養,不從因緣所造作故,不越聖行。何名聖行?所謂無貪、無瞋、無癡,離諸煩惱,隨所施設密護於戒,是名聖行。菩薩由此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故獲諸智通,神力成就。以無發悟心,於一切佛剎中普為現身,隨諸佛剎一一眾生,應見菩薩色相光明莊嚴身者,菩薩即住無所發悟無分別中,具足光明莊嚴身相;於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無量無數諸佛剎土。一切地獄、惡趣眾生,蒙光照觸悉得快樂。由快樂故樂觸現前,得樂觸故,一切眾生煩惱燒然,皆悉止息,咸得清涼身心調暢,彼諸眾生得調暢故善作佛事。海意!如是等法,名為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謂若菩薩凡出語言,而常遠離語中一切麁惡過失。海意!何名語中麁惡過失?所謂菩薩常當遠離六十四種語之過失。何等六十四?一者、菩薩無麁澁語;二者、無濁亂語;三者、無壞器聲語;四者、無衰弱聲語;五者、無極高聲語;六者、無極下聲語;七者、無勐惡聲語;八者、無堅硬語;九者、無謇吃語;十者、無逼惱語;十一者、無離散語;十二者、無燒然語;十三者、無迷惑語;十四者、無怨恨語;十五者、無密切語;十六者、無染著語;十七者、無呻吟語;十八者、無童稚語;十九者、無震吼聲語;二十者、無熾盛語;二十一者、無掁觸語;二十二者、無不知時語;二十三者、無貪隨卑語;二十四者、無瞋障礙語;二十五者、無癡狂亂語;二十六者、無驚怖語;二十七者、無慢執語;二十八者、無作破壞語;二十九者、無諂曲語;三十者、無高慢語;三十一者、無離慢卑下語;三十二者、無隨愛覆藏語;三十三者、無非愛訐露語;三十四者、無不實說語;三十五者、無缺失語;三十六者、無虛妄語;三十七者、無鬪亂語;三十八者、無兩舌語;三十九者、無惡口語;四十者、無綺語;四十一者、無破朋友語;四十二者、無極利語;四十三者、無極柔軟語;四十四者、無凡俗語;四十五者、無不藏護語;四十六者、無繁多語;四十七者、無瞋害語;四十八者、無鬪諍語;四十九者、無賤劣語;五十者、無動亂語;五十一者、無輕浮語;五十二者、無面譏語;五十三者、無戲劇語;五十四者、無歌音語;五十五者、無非法語;五十六者、無離間語;五十七者、無自讚語;五十八者、無毀他語;五十九者、無侮翫語;六十者、無激動語;六十一者、無違背佛、法、僧語;六十二者、無譭謗賢聖語;六十三者、無非理作證語;六十四者、無一切麁惡過失等語。海意!如是六十四種語中過失,菩薩凡所發言皆悉遠離,即得語業清淨。凡所發言皆說無間斷語,說如實語,說正真語,說誠諦分位語,說隨諦轉語。隨入一切眾生語言,知一切眾生意樂,令諸眾生皆生歡喜,照明一切眾生根性,息諸煩惱。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發語言,分明顯了,美妙可愛離諸過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於貪攝功德語,不生於瞋深無源底,不生於癡十方世界施設語言。非無義利,隨往一切處皆無作相。海意!此為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所謂菩薩剎那於一心中,遍入一切眾生心行,皆悉明瞭。住三摩呬多中,現諸威儀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眾,悉不能知菩薩心業。遍入一切聲聞、緣覺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薩,終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無少法中而生障礙。於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無表了故,即無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為取證。海意!此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
「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安住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謂即菩薩身、語、意業,皆以智為先導。由其三業智先導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法。海意當知!有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自說。何等為十?一者、初發起行,名為自說深心清淨故;二者、菩薩之行,名為自說六波羅蜜多清淨故;三者、顯示潔白之行,名為自說一切善法清淨故;四者、相好圓滿之行,名為自說無礙福行清淨故;五者、得辯才行,名為自說隨聞法行善令他得清淨故;六者、念定不散亂智,名為自說遠離一切麁重蓋障,現起煩惱清淨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為自說不放逸清淨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毘缽舍那智,名為自說心意識清淨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為自說,一切對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礙悉清淨故;十者、大菩提場莊嚴之智,名為自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淨故。海意!具是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自說。
「海意當知!復有二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淨印。何等二十?一者、內淨名為淨印,我清淨故;二者、外淨名為淨印,我所清淨故;三者、身淨名為淨印,一切見中悉清淨故;四者、一切法無我清淨,名為淨印,本來清淨故;五者、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清淨,名為淨印,一味清淨故;六者、空無相無願清淨,名為淨印,一切解脫清淨故;七者、虛空清淨,名為淨印,畢竟清淨故;八者、眾生界、法界清淨,名為淨印,離諸所作故;九者、現所見清淨,名為淨印,自智通清淨故;十者、日輪光明清淨,名為淨印,常照曜清淨故;十一者、三世無礙知見清淨,名為淨印,離諸障礙清淨故;十二者、表了門清淨,名為淨印,識智無住清淨故;十三者、無為清淨,名為淨印,有為自性清淨故;十四者、了知緣生清淨,名為淨印,善觀緣法故;十五者、隨證力無所畏佛法清淨,名為淨印,無能敵實智清淨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淨,名為淨印,先業清淨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淨,名為淨印,不捨眾生清淨故;十八者、降伏諸魔外道清淨,名為淨印,一切所行清淨故;十九者、破一切煩惱種習清淨,名為淨印,諸法自性清淨故;二十者、於一剎那心中,普盡一切佛法之門,隨知清淨,名為淨印,積集圓滿清淨故。海意!具足二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淨印。
「海意當知!菩薩當坐菩提場時,乃能獲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後,當獲八種不共大神通相。何等為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變金剛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樹林花果枝葉,皆悉開敷俱向菩提樹,低垂曲折作恭敬相;三者、一切眾生於剎那間,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惱害;四者、一切地獄惡趣眾生,悉見菩薩坐菩提場,見已皆獲快樂具足;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現金色光明廣大照曜;六者、大地皆悉震動,然於其中亦無少分眾生而生嬈害;七者、所有十方現住說法教化諸佛世尊,以無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最勝最勝,是大導師。』八者、於一剎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現其前。海意!而是菩薩得彼淨印三摩地已,後獲如是八種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無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此法善淨復明亮, 本無和合與空等;
無住、無滅、無起生, 是印隨攝於佛印。
住彼根本得總持, 長時修習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無喜恚。
等智隨住於法性, 不住癡暗及癡法;
雖住智中無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淨。
智常覺了身所作, 以諸智行利世間;
眾生若見清淨身, 皆得離塵勝佛智。
威儀善戒無散亂, 有無分別中隨行;
身諸過失雖無邊, 本來不生無所斷。
彼獲莊嚴妙相身, 手足柔軟福嚴具;
清淨圓滿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見貧賤苦眾生, 謙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從彼聞法得聖道。
實知自他身法性, 知諸眾生實性身;
獲得淨勝妙法身, 不受分叚身離染。
常受定中禪悅食, 不以叚食益威光;
順世受食非力資, 法命滋養成甘露。
常獲聖行善寂靜, 解脫貪、瞋、癡染聚;
密護戒學無順違, 寧捨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俱胝剎, 隨應現身而說法;
世間瞻覩妙相身, 彼皆獲得身高勝。
身放光明妙清淨, 廣照無邊諸剎土;
光照福勝軟觸生, 眾生悉除煩惱害。
地獄眾生常受苦, 蒙光照觸得快樂;
身意調暢酸楚停, 由斯得離地獄苦。
如是及餘諸身業, 隨智無邊善殊妙;
能開佛事調伏門, 菩薩身業此清淨。
語言妙音淨悅意, 天、人世間聞皆喜;
凡所說法果不虛, 此法能成甘露滅。
語言隨墮語過失, 清淨福智善能斷;
眾生語業及音聲, 普令同等皆歡喜。
相續平等真實說, 言無濁亂皆如實;
凡所說言誠實行, 智隨諦轉善清淨。
語言甘美貪止息, 攝功德語瞋解脫;
甚深無底斷除癡, 於千剎中作善利。
此所說言無分別, 不假勤力隨解脫;
應眾生根歡喜生, 此智所作語清淨。
善修意業常無障, 一剎那心世悉知;
不起滅定現威儀, 魔不能知菩薩意。
聲聞、緣覺不能測, 菩薩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損害心, 無高、無礙智平等。
菩薩隨世善覺知, 無受、無思無伺察;
不入滅定證樂門, 無邊辯才總持具。
聞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無亂住等引;
清淨諸障煩惱除, 極微瑕穢悉不見。
菩提分法無邊量, 悉能普攝離放逸;
智常隨住止觀中, 十地次第今成證。
乃至道樹成智果, 若具十種法清淨;
菩薩得定名自說, 現修諸行淨圓滿。
一切善道淨勝上, 隨諸地位淨諸度;
一切善法超勝高, 相好殊妙圓福果。
坐菩提場善畢竟, 染法勝怨悉能斷;
積諸善法等須彌, 不思議光淨成就。
得是三摩地獲福, 具二十法名淨印;
如日光明照世間, 證大菩提佛勝智。
菩薩當坐道樹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於百佛剎土中, 廣作利樂世間事。
諸佛皆來施無畏, 讚言勇勐汝最勝;
悉能已伏諸魔軍, 證佛菩提勝無上。
獲此身心勝功德, 決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德門若欲修, 當於菩提心堅勇。」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以是緣故,若諸菩薩欲得如是自說淨印三摩地法門,及自說無垢慧者,當住二種之心:一者、無濁亂心;二者、無滓穢心。無濁亂心者,謂心自性清淨明亮,而不容受客塵煩惱;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無所積集,無塵故離貪,無分別故離瞋,無我故離癡;清淨遍淨,畢竟無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實際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空平等,隨住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起諸平等故,如所解脫,有為法亦然;隨住無為法平等故,即此隨住平等之法,無集、無散,非智所知,此說名為無濁亂心。即以此法為他眾生,及餘補特伽羅,顯明開示。於自他法不起動亂之想,此即是為無滓穢心。海意!具是無濁亂心、無滓穢心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甚深。」
佛言:「不得涯底故。」
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見。」
佛言:「離二法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極難覺了。」
佛言:「無我、我所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知。」
佛言:「識、智二法平等知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濁亂。」
佛言:「得無礙解脫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微妙。」
佛言:「離諸譬喻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精實。」
佛言:「得金剛喻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壞。」
佛言:「先後不破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無所著。」
佛言:「一切有著隨超越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
佛言:「離諸癡瞑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清淨。」
佛言:「畢竟無染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無垢。」
佛言:「離貪塵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所行。」
佛言:「三界無行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戲論。」
佛言:「超越戲論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無動。」
佛言:「畢竟寂靜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隨入一切處。」
佛言:「與虛空等故。」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發起勝行?云何當獲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與虛空而共戰敵,時彼虛空乃被甲冑。菩薩亦復如是,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者,應當被於諸法平等甲冑莊嚴。何以故?海意!隨有所滅即有所起。又復,海意!識種子是有為,無表種子是無為,此三摩地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應知無知亦非無知,此三摩地無表了相,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復,海意!我不見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覺;亦不見有法是淨相故,成等正覺。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淨,所謂自性清淨相故。若彼自性清淨相者,即是無相。若其無相即無行相,若無行相,即無少法而可表了,由無表故即一切法無所了知。若法無能表及無所表故,是中即無文字集現。若無文字可集現者,即所說如。此復何名即所說如?謂後如於前,中亦復然,此即是名一切諸法三世皆空。復何名空?所謂無作,即此無作,亦復無作,亦非無作,是故此說名之為空。所言無作,義復云何?無作者,謂無現前諸行造作,以無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說名為無作。復何名為無現前行?謂無身現前行、語現前行、心現前行故,此說名無現前行。若無現前行,彼即無為;若其無為,即無生無滅,亦無處所,即此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亦復無處。何名無處?所謂現前諸行無處,是故此說名為無處。所以者何?所謂識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識無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無領納。若智無領納即無增上意樂,若無增上意樂即無諍論,若無諍論即無動亂,若無動亂即無逼惱,若無逼惱即無燒然,若無燒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無領納,是佛所說。
「海意!此法甚深難見難解,若有得聞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顛倒、煩惱、執著、纏縛等法,悉得解脫,即能任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法藏;為大導師,開示一切眾生無量正道。為大醫王,善療眾生一切無相煩惱之病。是為能以廣大供養普供如來,不久當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所作決定,於此大乘法中能善積集。為大法船,而能濟渡無量眾生出生死海。為大正士降伏諸魔,永不復隨魔境中語。」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
佛言:「海意!若菩薩以無所為心,能於一切普攝受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薩以無所為心,於彼一切所緣相中能發起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當知!魔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蘊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蘊魔;安住空法能降煩惱魔;伺察無生、無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時依止一切意法趣向滅道能降天魔。又復,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之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復,伺察諸行是苦能降蘊魔;伺察諸行無常能降煩惱魔;伺察諸法無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靜能降天魔。又復,菩薩內斷煩惱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於佈施,即能攝伏蘊魔;若菩薩不惜其身亦不繫著,行佈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煩惱之魔;若菩薩能念財富無常,我當與彼一切共用,真實施與,如是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死魔;若菩薩於一切眾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脫慧普攝眾生,行佈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如是即能攝伏天魔。
◎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又復,菩薩於我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蘊魔;於眾生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煩惱魔;於生死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於涅槃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身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蘊魔;心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煩惱魔;了達無生、無起故發起精進,能越死魔;於生死中未甞懈倦,成熟眾生攝受正法發起精進,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蘊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蘊魔;界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煩惱魔;處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死魔;於餘禪支,亦悉一一迴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能以正慧善知諸蘊,能降蘊魔;善知諸界能降煩惱魔;善知諸入能降死魔;雖善知緣生,而於實際亦不取證,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解諸法空,即彼蘊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順諸法無相,即煩惱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求無願,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所造作,亦無疑惑,然於善行心不厭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復,菩薩隨觀身中身念處而修,亦不與身俱起於尋求,能破蘊魔;隨觀受中受念處而修,亦不與受俱起於尋求,能破煩惱魔;隨觀心中心念處而修,亦不與心俱起於尋求,能破死魔;隨觀法中法念處而修,亦不與法俱起於尋求,於菩提意亦無所動,能破天魔。
「復次,海意!汝今當知!此如是等諸有魔業,皆由我為根本。若或菩薩,於根本我而不起者,即於我無我。是中亦無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現量智知。又若菩薩,為彼無智諸眾生故,被大乘鎧者,菩薩應當不與自他俱時依止故被其鎧。菩薩乃自思惟:『我當云何而得此鎧堅固不壞?』又復惟忖:『我所被鎧不為壞我,亦不壞眾生,不壞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意生等類;若或依止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等見,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諸所依止而悉棄捨。』何依止邪?謂於蘊、處、界中顛倒依止。何所顛倒?以諸眾生於無常中而生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若能正知彼想,即為如應說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謂若無受、無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無癡昧,能正知想。」
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過去耶?未來邪?現在耶?」
佛言:「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過去想已盡,未來想未至,現在想無住。是故當知,於三世中想無所得。如是乃能正知於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淨菩薩一切所行之行;復能了知一切眾生種種之行。海意!若菩薩不能清淨菩薩之行,即不能知眾生之行。若復能知眾生諸行,乃能清淨菩薩之行。如是了知眾生行故,即為眾生如應說法,乃能隨諸眾生心轉,所應示現而悉能知。
「海意當知!或有眾生貪意中行瞋,有瞋意中行貪;有癡意中行瞋,有癡意中行貪;有貪意中行癡,有瞋意中行癡;有瞋、癡意中行貪;有癡、貪意中行瞋。又有眾生,假現於貪而取於瞋,假現於瞋而取於貪;假現於瞋而取於癡,假現於癡而取於瞋;假現於癡而取於貪,假現於貪而取於癡;假現貪、瞋而取於癡,假現瞋、癡而取於貪;假現癡、貪而取於瞋。又有眾生先貪後瞋,先瞋後貪;先瞋後癡,先癡後瞋;先癡後貪,先貪後癡;先貪、瞋後癡,先瞋、癡後貪;先癡、貪後瞋,先癡、瞋後貪。又有眾生,於色起貪,於聲起瞋;於聲起貪,於色起瞋;於香起貪,於味起瞋;於味起貪,於香起瞋;於觸起貪,於法起瞋;於法起貪,於觸起瞋。又有眾生,因離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聲;有離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色;有離香故而得調伏,不因離味;有離味故而得調伏,不因離香;有離觸故而得調伏;不因離法;有離法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觸。又有眾生,因身離故而得調伏,不因心離;因心離故而得調伏,不因身離;有亦因身離、亦因心離而得調伏;有不因身離、不因心離而得調伏。又有眾生,因無常聲而得調伏,不因苦、無我、寂靜等聲。有因苦聲,不因無常、無我、寂靜之聲;有因無我聲,不因無常、苦、寂靜聲;有因寂靜聲,不因無常、苦、無我之聲。又有眾生,有因說法神變而得調伏,不因教誡神變;有因教誡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神變;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教誡神變。又有眾生,因說法神變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誡神變故而得遠塵;有因神境神變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利根勤行鈍根解脫;有鈍根勤行利根解脫;有鈍根勤行鈍根解脫;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脫。又有眾生,由因得解脫而不由緣;有由緣得解脫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緣故而得解脫;有不由因、不由緣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因內觀過失故而得解脫,不因外觀;有因外觀過失而得解脫,不因內觀;有亦因內觀、亦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有不因內觀、不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修行於樂成證解脫,不因於苦;有因於苦不因於樂;有亦因苦、亦因於樂;有不因樂亦不因苦。又有眾生,因警發相而得調伏;因安止相而得調伏;因降伏相而得調伏;因善攝相而得調伏;有因善相而得調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調伏;有因瞋相而得調伏;有因三相而得調伏;有因容緩相而得調伏;有因緣生法而得調伏;有因隨順行而得調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脫;有因差別行而得解脫;有因念處法聲,有因正斷聲,有因神足聲,有因根聲,有因力聲,有因覺支聲,有因正道聲,有因奢摩他聲,有因毘缽舍那聲,有因四聖諦聲而得解脫。
「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眾生所行,不可思議眾生心意,不可思議眾生境界。若菩薩入不思議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境界。海意!譬如有人週遍四方以繩為網,是人忽以因緣入其網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網。而以此人善咒力故,其網後時為咒力所加而悉斷壞,是人隨意得出無礙。菩薩亦復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眾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明咒之力,普斷一切眾生煩惱纏縛。菩薩然亦不證佛智,普為一切眾生現起施作一切佛事。」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無量眾生心行,乃至不思議佛智,又復甚奇。世尊!若新發意菩薩,或聞說此無量眾生心行、無量佛智,聞已豈非生驚怖邪?」
佛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師子之子,聞師子吼可驚怖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
佛言:「舍利子!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聞佛如來師子吼已,不生驚怖;聞說無量眾生心行,亦無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於彼一切草木不生驚怖。火亦不作是念:『我無力能燒諸草木。』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智慧光明雖復甚少,而於一切眾生所有煩惱,不生驚怖。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眾生煩惱。』何以故?菩薩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舍利子!又如有火,與彼大地一切草木、樹林、花果,要期盡劫而共鬪戰,至第七日當起戰事。時彼大地草木,並餘一切草木等眾而共集會,乃相謂言:『汝有力能,與我援助。』時諸草木積聚既廣量等須彌,時或有人來謂火言:『草木眾多,汝唯單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敵草木眾?』彼火答言:『我今不須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諸草木雖復眾多,隨彼一切我力能敵,令彼草木悉滅無餘。』菩薩亦復如是,隨彼無量眾生一切煩惱,菩薩即放無量慧火,其力敵勝。又復菩薩起深固意,於一切眾生煩惱聚中,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若或菩薩取證離煩惱法,捨煩惱者,彼即速墮聲聞、緣覺之地。舍利子!以是緣故,汝應當知!若菩薩隨於一切煩惱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實伺察者,即於彼彼一切煩惱力能勝伏。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說已不驚怖者,當知是為善巧方便菩薩。
「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傷[口*赦]而無助伴。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時,亦復單己而無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螢火,不能勝彼百千日輪廣大光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不能勝敵菩薩慧光。又如除毒之藥,狀雖至小,而能解除廣大之毒。菩薩亦復如是,智慧之藥雖復至小,而能息除諸煩惱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隨所墮處,器有差別成種種味。菩薩亦復如是,修集一味解脫之智,隨諸眾生種種根性,種種說法而各有異。又如閻浮檀金出現世間,映蔽一切餘諸珍寶。菩薩大寶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又如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一切小王皆悉歸向。菩薩法王之子亦復如是,若發大菩提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各各頂奉而悉歸向。又如薄福眾生,雖遇寶雨而無所獲;不種善根諸眾生等亦復如是,雖發菩提心而無所成。又如世間若無甘蔗種子,即不能生於甜味。菩薩亦復如是,若無大菩提心種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