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六萬。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所成辯才而無罣礙,頒宣經道常無二言,神足變化不可思議,眾行備悉普無不入。其名曰:無損進菩薩、度響雷震威菩薩、若夜月華菩薩、大雨電言辭菩薩、觀無底度境界菩薩、起山頂菩薩、欣樂令悅菩薩、多離垢莫能當光菩薩、決眾生性誼度菩薩、得堅強如金剛菩薩、於諸音響最妙菩薩、越梵威聲菩薩、稱自在可畏莫能犯菩薩、積諸德本如壘寶菩薩、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如是上首,六萬開士。
於諸賢者,舍利弗在於獨處一心禪思,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彼時世尊坐於樹下,逮寂隨響三昧正定。時舍利弗住遠世尊,遙見大聖威儀禮節寂然和雅,尋即求草敷一面座,而結加趺,直正其身而不傾,猗適坐已竟,心自念言:「至未曾有!如來至真威神光儀不可稱載,安隱道本。由是之故,群生得安,所可逮致無上正慧諮嗟功勳,皆了諸法無不通達。」於時,大聖靜然安和從三昧起,聲揚發音。
時,舍利弗聞佛世尊聲揚發音,善心生焉,得其本願,前進佛所一心而住,稽首歸命志懷踴躍,尋嘆此偈,而讚頌曰:
「若有眾生, 不懷希望, 未曾著念,
於諸經典, 游步世間, 平等獨歡,
則能常忍, 於斯經法。 眾生無能,
見其瑕短, 斯等信解, 如幻自然,
選擇諸法, 了如虛空, 不見吾我,
爾乃大安。 其不思想, 一切眾生,
不念眾生, 若無眾生, 未曾逮得,
一切思想, 不見吾我, 爾乃大安。
從始已來, 不相合會, 不為有相,
之所迷惑, 不令興立, 亦無所住,
不見壽命, 爾乃安隱。 若有明智,
不猗眾生, 則於法界, 而無鬪諍,
棄捐一切。 眾人之想, 無若干念,
乃為安隱。 其常建立, 於禁戒者,
能仁一切, 不懷慳嫉, 而生於法,
無有計數, 不見怯弱, 爾乃為安。
若以忍辱, 安和超眾, 彼未曾覩,
諍訟之貪, 不得精進, 亦不懈怠,
不想忍辱, 爾乃為安。 諦住堅固,
一心禪思, 心無所念, 除其煩亂,
曉了諸法, 而在等定, 其不想禪,
爾乃為安。 若無明達, 亦無智慧,
亦復不從, 無智之教, 不懷了了,
亦無愚冥, 無智慧想, 爾乃為安。
如處閑居, 聚落亦然, 於斯二事,
而修平等, 亦不惟惡, 是為聚落,
不思閑居, 是乃為安。 假使行索,
具足分衛, 亦不念言, 吾身求食,
不自諮嗟, 我行乞食, 無分衛想,
是乃為安。 其從久遠, 著弊壞衣,
受取執持, 於斯身形, 不自嘆言,
我著麁服, 不憍慢人, 爾乃為安。
諸佛所教, 安住勅示, 三品之衣,
不離其身, 不自想念, 我不違禮,
不自欣豫, 爾乃為安。 其能頒宣,
微妙之法, 不計吾我, 不著眾生,
不自譽言, 我為講法, 不猗音響,
爾乃為安。 於諸德本, 不懷妄想,
無堅固想, 不念居業, 心中所懷,
不思清濁, 身不造行, 是乃為安。
若以興起, 無興起想, 有所住立,
不想其處, 夙夜精進, 經行應節,
其無言辭, 是乃為安。 設不思念,
作與不作, 常無妄想, 奇特之念,
如來外學, 不以殊別, 不懷勝相,
是乃為安。 其不計數, 安隱之想,
等如虛空, 無所踰越, 心不懷念,
吾我眾生, 不見殊特, 爾乃為安。
若了幻化, 如夜所夢, 逮得辯才,
志不忽忘, 游於世間, 如水中月,
無有進退, 爾乃為安。 若了善權,
明見真諦, 其言有身, 無一堅固,
則能覺了, 寂然之法, 不行妄想,
爾乃為安。」
於是,世尊讚舍利弗曰:「善哉,善哉!所知深遠,奉行慧義,極究竟矣!以法談言,應道妙歸,何其快乎!今,舍利弗!諸所游止耆闍崛山,周旋學者比丘菩薩,普令會此啟受道教。」
時,舍利弗尋即白佛:「我不堪任請令集會。所以者何?諸大士等,威德過龍、道智無盡,非吾所及。」於時世尊從身放光、照於三千大千世界。尋時佛界諸菩薩眾蒙此明曜,如一念頃皆來集會於靈鷲山,行詣佛所稽首足下,遶佛三匝還住空中。閑居比丘及諸菩薩,來詣佛所稽首於地,還坐一面。王捨大城無數人民百千之眾,行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
於時,世尊見無數眾皆來集會,舉其尊顏瞻文殊面,尋復即笑。文殊師利便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問佛:「向者所笑,為何變應?如來至真未曾虛欣。」
佛告文殊:「今靈鷲山有萬菩薩,俱講經典,經名喻象;於往古昔亦曾所論。」
賢者阿難聞佛所說,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稽首自歸:「善哉!世尊!愍傷眾生令致永安,唯當頒宣此喻象經,斯法難值眾所希聞,願欲時說。一切諸部皆來雲集聽此經典,必當逮得深入光明幽奧玄妙。所以者何?如來至真尊無雙比、三界無侶。向者尊顏觀文殊面,應時即笑,此不虛妄,會當有意。」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汝乃覩察珠異德本,所可識者慧不可限。阿難!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向者笑意。」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信樂斯法,舉動進止如像游步。信此法者,彼等之類如大象游,亦如龍步。愛喜此法真諦義者,為師子步,舉動進止尊無儔匹。」
佛告阿難:「此經典要悅諸菩薩,是經法教順菩薩眾,應當諮受,本宿功德現於目前。我逝之後,此經典者歸諸菩薩,令手執持,志靜意定所以歸空,口誦心思。是菩薩藏,不歸薄德闇塞菩薩,不歸懷毒諂偽菩薩之身也,亦復不歸多願妄想菩薩之手也。」
爾時,世尊即顯瑞應感動文殊。文殊師利應時知之,即自念言:「我欲啟問如來至真深遠之法,一切聲聞及與緣覺所不能逮,諸菩薩眾履跡瑞應以為等類。」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欲啟問如來、至真、等正覺,設見聽者,乃敢自陳。」
佛告文殊:「恣汝所問。諸大眾會悉來集此,併當蒙恩。」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何謂菩薩而得建立諸功勳法,普現一切諸菩薩行,開化無數不可計會眾生之類,現諸佛國如水中月?」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向所問者但舉其要,如來當為具足分別,令致建立功勳之德。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文殊師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文殊:「若有菩薩當行六法,亦能具足道義之教,立於一切功勳之德。何謂為六?若有菩薩,奉行施度無極,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無所貪惜;具足順行不自見身,建立禁戒不犯眾惡;不見吾我而曉了義,成就忍辱柔和安雅,心不懷恨;覩已解脫不在結滯,慇勤精進身無所行;心無所懷分別一切,一心正志於解脫門;曉了便宜定意正受,心常永安不慕一意,解暢智慧以為道業,自覩其身不離五趣,諸所生處皆令蒙度。是為六法。菩薩所行備悉此法,具足一切功德之勳。」
佛告文殊師利:「復有六法,具足此事建立一切功勳之法。何等為六?一曰、菩薩往詣地獄,攝護拔濟燒炙之患使生天上;其在畜生擾攘不安,或憤憒閙不識義理,攝取其性,顯以柔和微妙之法;其在下賤庶民小姓,則以開示轉輪聖王勢貴之位;皆以普現諸生五趣而等開度;所生之處與眾超異,明曉隨時入諸佛國土,而於法身無所動移,無來無去而悉遍現諸佛國土;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其心常定不偏不黨志性蕩蕩。是為六法,菩薩建立一切功勳。」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攝護地獄使生天上?」
佛告文殊:「菩薩大士以大蓮華三昧正受,將護地獄就往拔濟,則令於彼一切得昇天祚之安,用以眾生被苦惱故,顯示忉利最選之宮,見此厄難因則患厭,而得度脫諸所受惱;為地獄人而說經典,令無央數百千之眾度地獄痛,是為菩薩攝護地獄令得拔濟燒炙之患,已常順法無所違失。」
文殊復問佛言:「何謂菩薩攝護擾攘拔濟畜生迷憒之厄,生於人間安樂之處?」
佛告文殊:「菩薩大士有三昧定,名曰寂滅。以是三昧正受之時,因能攝護在畜生者,令心不亂志性和悅,則得安隱生於人間,守護三事為說經法,令無央數眾生之類建立道法,是為菩薩攝護畜生迷憒之厄,令生人間。」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生於下賤庶民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
佛告文殊:「有三昧,名入於清澄定意正受。因其三昧越諸衰種,使皆清淨,雖生小姓,則得更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是為菩薩生於下賤庶民小姓,而受轉輪聖王安隱之德。」
文殊又問:「何謂,世尊!菩薩普顯生諸五趣與眾生超異?」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昧,名遣諸行照明殊特。以此定意正受,菩薩住斯定時,普現五趣導御眾生,令得超異殊特之行,皆發無上正真道也。」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何謂菩薩隨時方便,普入一切諸佛國土,於本法身不動移處不來不去,普顯一切諸佛國土,如月現水?」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昧,名咸入諸音菩薩。以是定意正受,立時能現己身在於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動移處不來不去,住彼定意,覩見十方諸佛世尊,聞所說經,是為菩薩不動移處隨時方便,普現一切諸佛國土,如月現水不來不去,菩薩如是所周旋化亦無往來。」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何謂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聞?」
佛告文殊:「於是菩薩逮得無量迴轉總持,達知無限眾生志性,隨其言語各暢辭聲,分別無數諸響言教,而稱其意達其所趣。逮此總持,演一切音普令得聞,各各開演辭不錯謬,是為菩薩演萬億音暢出言教各令得所。」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諸菩薩等善權方便,難及難及超絕無侶。是經典要,諸菩薩學常所啟受。當以何業至信脫門?」
佛告文殊:「菩薩欲學斯經典者,則當信解虛空之門。」
又問世尊:「何謂虛空?」
佛告文殊:「其虛空者則謂虛無,無有塵污無恚害心,亦不忽忘。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污、無害,亦無忽忘。猶如虛空,不成佈施,不具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永無所及。如是,文殊!一切諸法不成施、戒、忍、進、寂、慧。猶如虛空,以是之故無解無除,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解無除。猶如虛空,有所行者無所造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則無所行亦無造證。猶如虛空,無有闇冥亦無明耀,諸法如是,無闇無明。猶如虛空,曠然無際不可捉持,諸法如是,普無齊限不可捉持。猶如虛空,無有正路,亦無邪徑,諸法如是,無路無徑,亦無邪正。猶如虛空,不建立身離諸漏行,不學聲聞、不志緣覺、不著諸佛無上大乘,諸法如是,不學聲聞、緣覺、大乘。猶如虛空,無有思想無所分別,諸法如是,無有妄想亦無分別。猶如虛空。無舉、無下、無進、無怠,諸法如是,無進、無怠。猶如虛空,無應、不應、無雙、無隻,諸法如是,無應、不應亦無雙隻。猶如虛空,普照眾生無能塵污令不淨者,諸法如是,至於滅度永無塵污。以是之故,不可滅除,無能移去,猶如虛空,無所建立亦無所住,不動不搖無處所故。」
佛告文殊:「菩薩大士解諸眾生無有住處,不當觀察見有處所,逮致本際,不動、不搖、無住、無不住。」
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彼法自然,其欲得見如來至真,則為邪見;其邪見者,求入正見;其正見者是為泥洹,非大德果無大功勳;其至泥洹非大德果、無功勳已,則世眾祐;其世眾祐,則於眾祐無所希望;其於眾祐無希望已,即能具足虛靜之慧;已具靜慧則能速成無所從生法忍。」
時彼眾會六十比丘,皆懷甚慢各心念言:「今者如來頒宣冥路迷惑之訓,諸外邪學悉有是辭,何以為行?向者世尊復演此教,亦如弗蘭迦葉、摩訶離瞿耶樓、阿夷帝基耶!今離披休迦旃先、比盧持、尼揵子等,悉說此言。何因如來亦演斯辭,有何殊別?云何則之?所當遵修以何為業?」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六十人等懷甚慢者心之所念,尋時即告文殊師利:「佛為如來、至真、正覺,頒宣經典,亦與外道異學俱同等無差特,又外異學不能分別如來說法義之所歸。」
六十比丘適聞此言,益懷憂慼意不歡悅,甚不欽樂講是經義,即從座起,無何而去。
文殊師利告諸比丘:「諸賢者等!欲何所湊?」
時諸比丘報文殊曰:「吾等不解是法所說,為何所歸?」
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諸賢者等!斯義善哉!當以此事重白其意。且待須臾,我當啟問如來至真,何故說此?」時諸比丘聞舍利弗宣如是教,還復故座。
時舍利弗則前問佛:「何故如來頒宣此言,令諸比丘皆懷猶豫?唯願世尊,加哀垂恩為決結網。」
彼時,世尊告舍利弗:「於意云何?其有比丘漏盡意解無餘結縛,聞此言教,寧懷狐疑心怖懅乎?」
答曰:「不也。世尊!已見諦者奉比丘行,於一切音諸所言辭,不恐不怖亦不懷懅,何況比丘漏盡意解無餘結縛懷疑恐也。」
佛告舍利弗:「或有愚人意塞沉冥,於未曾有法,而懷妄想逮虛空行。」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唯願大聖!發遣斯教章句所趣,令諸會者蠲除沉吟,心中坦然。」
佛告舍利弗:「其有夢中見如來者,為寧審見真人形乎?如來謂此夢中所覩則非真實,不為堅要,皆因思想。計所思想,審無有想無合會想,無所有已,則解如來無所分別想無審諦想,不懷想想。無合會想,無所有,則解一切眾生萬物皆為虛妄,不見真實,便能曉了諸法迷惑顛倒放逸。已能曉了諸法迷惑,是故如來具足宣暢迷惑邪見。已能分別一切諸法,皆為邪見,則不復隨迷惑邪疑六十二見。是為,舍利弗!若有欲觀如來至真則墮邪見。是故,舍利弗!如來說此。若有欲觀如來身者則墮邪見;除見聞想為觀如來,乃無邪見。」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何謂,世尊!其邪見者令入正見?」
佛告舍利弗:「一切愚戇凡夫之士,諸所妄想念應不應,所可發起立在處所,則於此事而不信之,無所建立精進懈怠無雙無隻,起自見身我人壽命,依猗計吾而貪著我,曉了分別。如此色像見聞念知,喜樂所說悉無所有,如是所有審無所有,是為所生、是為無所生,是為虛妄、是真實,言皆無所有。其虛妄者則當知之,為無疇匹無像之謂,以無疇匹則成邪見。」
佛為舍利弗:「其如是像,見諸虛妄了不以惑,是謂邪見,則與外道邪見俱同。以是之故。舍利弗!知其墮邪見,緣致正見。」
舍利弗復問佛言:「何謂正見施與彼者,其福不大功勳不遠?」
佛告舍利弗:「假使有人如是像施,施彼眾祐則成無為親近無為。其無為者,無有少福無大功勳,無小名稱亦不大稱。所以者何?其無為者皆離一切功勳之報,無有處所。」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如來至真云何講說無為而無處所?本嘆無為,最為奇特功勳無限。」
佛告舍利弗:「愚騃凡夫眾行茂盛,計有吾我及人壽命,如來故為諮嗟無為功勳無量顯其處所;欲令眾人斷終始患,故嘆殊特。又,舍利弗!當察賢聖,非賢非聖亦非眾祐,當作斯觀成就賢聖。離欲眾祐猶如農夫,隨其所種各得其類,反依穀苗,或生荊棘草穢之瑕。於舍利弗所志云何?為是農夫所報實乎?本種荊棘草穢瑕耶?」
舍利弗答曰:「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舍利弗!設如農夫下種於地,依猗於此誕生荊棘,地之荒穢[(陋-(阿-可))-丙+茞]變為蔥。如是,舍利弗!施於賢聖欲立功德不能歡悅,此非好種不成為果將無所獲。若不建立無為之田,則當知之生死果報。是故,舍利弗!欲致平等,是等無為則非大福、非大功勳。」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唯然。世尊!何修無為,非有大福、非大功勳?佈施斯等其福,云何在世眾祐?」
佛告舍利弗:「假使不懷小福之想、無大福想,是為種殖眾祐之德。已能種殖眾祐之德,明靡不曜不受果報,是則無上世間諸類之大眾祐。若,舍利弗!建此施者無盡德田,不受其華不獲其實。以是之故,如此施者,非有大福非大功勳,是世眾祐不受果報。」
舍利弗復問佛言:「云何?世尊!為施眾祐入於眾祐,無受果報乎?」
佛言:「於舍利弗所志云何?所施眾祐依於無為,又計其法有報應乎?」
舍利弗白佛:「無也。世尊!其以無為施於眾祐,不受報應則無果證,其無為者則無所求,賢聖之士亦無所望。」
時佛讚曰:「善哉,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在世眾祐也。假使有人施此眾祐,則無希望。」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云何?世尊!有所施者而無報應,具足空慧。」
佛告舍利弗:「其能曉了一切諸法悉自然者,彼義為實?為是虛耶!」
白世尊曰:「其能曉了諸法自然,則能分別自然如幻;其能曉了諸法如幻,彼應虛無了虛無慧。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自然如幻,是佛所說其如幻者,彼謂虛無虛無之慧。是故,世尊!曉了諸法自然如幻。所以者何?計於彼法不有所成,亦無所獲。」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汝所云。假使有法實有處所,有所有者念行真諦,則不復知眾生滅度無為之義,用一切法虛無無諦而無真實。以是之故,開化度脫如江沙等五趣眾生令得滅度,眾生之類而無損減,悉由眾生因虛無出也。如是,舍利弗!何以故,眾生所想虛無?其所思想無所逮得,是故名曰具虛無慧。因此所學用施眾祐,無報應果,具虛無慧也。」
時舍利弗復問佛言:「云何具足虛無之慧?以是之故,能疾逮成無所從生法忍?」
佛言:「其於虛無而不造證,是則名曰具虛無慧。又,舍利弗!何謂虛無?知身虛無,我人壽命亦復虛無;見於斷滅而計有常,眾事牽連亦復虛無;佛法聖眾無為之想,療治心意諸念思想,心所游逸皆悉虛無故。舍利弗!其能諮受如是像比,當了斯慧以至解脫。此,舍利弗!具虛無慧分別若斯,則能疾逮無所從生法忍。」說是語時,四萬菩薩尋時皆逮無所從生法忍。時六千人發大道意,三萬六千天子值遇慧時當近道跡。
其六十比丘懷甚慢者,漏盡意解至無起餘,異口同音而俱舉聲,白佛言:「我等,世尊!從今以往,奉六師教而因出家,佛非我師、不奉受法、不歸聖眾;從今以往,悉無所作亦無報應,不興重釁亦無惡趣。」
一切眾會聞說斯義,無央數人皆悉驚愕,不知云何?各心念言:「斯等比丘將求迷惑,遠佛違法,捨於禁戒就外異學,所以如是今演此辭。」
時舍利弗知諸眾會心之所念,即時告此諸比丘言:「仁等何故發於斯言:『吾等之身從今以往無佛世尊,因從異學出為沙門。』」
時諸比丘報舍利弗:「吾從今始敬事六師,一切所歸為一相耳,不猗六入,是以不見若干種佛,不想出家為沙門也。」
舍利弗復問:「何故諸賢復發此言:『從今日始不以佛為聖師。』」
諸比丘報曰:「從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鄉,自歸於己不歸他人,己為師主不用他師,是以故往不以佛為聖師。所以者何?其佛正覺不離吾我,其吾我者不離於佛。」
時舍利弗又復更問諸比丘:「眾賢者等!何故復言:『從今以往不啟受法、不歸聖眾。』」
比丘答曰:「不得諸法所可歸念,亦無合集,故不歸法眾。」
舍利弗復問諸比丘:「何故發言:『從今日往,無所造業亦無所作。』」
諸比丘曰:「從今日始曉了諸法一切無作,其無作者亦非不作。以是之故,從今以往無所造業。」
舍利弗應時復問:「仁等!何故向者說言:『從今以往無有果報。』」
諸比丘答曰:「朋愚不解,故趣生死纏綿終始;吾等愚盡無緣無報,以是之故,從今以往無有果報。」
時舍利弗復問之曰:「仁等!何故復發此言:『從今以往無有殃釁。』」
諸比丘曰:「吾等曉了一切諸法皆寂滅度,吾等解了一切諸法無法無報,所以諸法無有果報,因是之故而發斯言:『從今已往無有殃釁。』」
時舍利弗復問言曰:「諸仁何故復發此言:『從今已往無有惡趣。』」
諸比丘曰:「吾等從今曉了一切諸法所趣,永無惡趣,其無開化無不開化,無律不律。以是之故,從今已往無有惡趣,亦無不趣無律不律。」時諸比丘說如是比棄自大義,時彼聞者三千六百比丘,漏盡意解至無起餘。
於是,世尊讚諸比丘曰:「善哉,善哉!其於諸法無所得者乃為真得。」
又問:「世尊!何謂於法有所逮得?」
佛告文殊:「所謂得者,謂逮無所從生法忍。」
文殊又問:「若有菩薩,欲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當云何學?如何建立?何謂奉行?」
佛時欲解:「文殊師利!學法無上,游一切智,諸通慧義,常當遵習無所從生法忍。」
佛爾時頌曰:
「欲慕學佛慧, 一切學中尊,
不受於諸法, 亦復無所捨,
法者無所得, 亦不越成就。
諸法無所有, 愚者欲令有,
欲為除此行, 故為眾說法。
反志樂所生, 不信無所起,
若能棄魔事, 佛道尊無上。
若以生愚冥, 故不了此義,
以興若干種, 愚者見各異。
其生無若干, 一切為一相,
佛者世明慧, 為凡夫說之。
用計吾我故, 不能奉修道,
念言當久如, 滅盡於貪淫。
遠離瞋愚冥, 念吾無塵勞,
無有而想有, 斷滅於滅度。
開化貪慾恚, 故說寂然空,
冥盡無所生, 故嘆於泥洹。
方便讚滅盡, 離佛法甚遠,
想施奉禁戒, 若希望樂道,
是不修佛教, 為慕學思想。
愚者或虛妄, 不解虛無法,
諸法一等想, 及懷若干念。
若曉了此法, 諸法自然想,
如人觀五指, 得道然不難。
道不離人遠, 亦復不在近,
精勤求妄相, 以故離人遠。
愚者行各異, 展轉相求短,
是人奉禁戒, 此者兇犯惡,
善施行正法, 有為悉虛無。
不復受神識, 如幻無所見,
無有奉戒相, 亦復無犯惡,
諸法因緣合, 彼亦無吾我。
若於億千劫, 佈施無等雙,
將養上禁戒, 導師不受決。
若以去思想, 所施無所望,
棄捐諸希求, 然後見授別。
說佈施得福, 持戒生天上,
其無所逮得, 此乃無上道。
愚者猗顛倒, 妄想有所求,
吾當致法忍, 無起無為業。
無所從生法, 心不念所生,
逮法忍不難, 不更億千劫。
假宣有法名, 諸法無所作,
無本無所住, 想皆如虛空。
無數億諸佛, 頒宣上妙法,
令除淫怒疑, 諸法亦無盡。
諸法假使實, 則當歸盡賜,
以無所有故, 是以不可得。
淫怒癡無量, 計之無崖底,
設無有崖底, 彼則無根本。
所種無有芽, 何因生華實?
設不得葉者, 何緣當有花?
無所從生法, 則無有人種,
眾生無眾生, 不生亦不滅。
猶如淫女人, 彼則無有子,
以無有子者, 則無有子憂。
明智觀如是, 諸法無所生,
彼便無恐懼, 周旋生死苦。
愚為虛偽惑, 不解法如幻,
受取虛空擔, 患厭聖善教。
若分別此教, 無量無邊際,
無數不可限, 爾乃不患厭。
如佛說本際, 宣暢無崖底,
當來際亦然, 中際為一相,
無際想有際, 無底際虛無,
吾已了此義, 則解無二分。
本際虛空相, 人際不可議,
其際譬如影, 斯慧不可了。
因以行妄想, 由是退轉心,
當盡斯羅網, 何緣當成佛?
正覺無所想, 彼則無所成,
諸法無所生, 愚者欲令成。
虛空不可捉, 及宿諸處所,
虛空無所住, 無為無形像;
如諮嗟虛空, 解道亦當然;
如分別了道, 曉眾生亦如。
眾生界悉等, 平等虛空界,
其能了此等, 成佛道不難。
不精進求度, 不思念隨順,
不求願諸法, 成佛道無難。
道離諸所願, 一切斷要誓,
心不抱求願, 諸佛道最上。
佈施心自念, 所施用得道,
道者無所得, 上道無所獲。
志常懷禁戒, 想精進有實,
彼不承佛教, 欲求望報故。
諸法無勤修, 而反現精進,
其無所行者, 此上度精進。
其發如是想, 斯法無諸漏,
斯法為有漏, 彼心不隨順。
所講無念法, 讚之如虛空,
不縛亦無脫, 是慧為無上。
其希望奉戒, 亦想犯禁者,
此二俱犯禁, 無二為上禁。
諸法無有異, 無想無殊特,
若解達無見, 此乃奉佛教。
其心無所生, 譬之如虛空,
等受如是決, 乃為真寂志。
其無所想者, 一切無所念,
無心無所生, 佛道不難得。
其不受貪慾, 不為欲所使,
貪則無所生, 佛道不難得。
若不厭劫數, 不畏億本際,
不懼生死難, 佛道不難得。」
於是世尊說此頌竟,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凡人篤信斯經典者,聞之不疑不懷猶豫,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具足解義,則當現致二十事功德之勳。何謂二十事?一曰、諸天神明悉宿左右;二曰、諸大蛟龍而來護之;三曰、諸大鬼神咸共衛之;四曰、心常安隱未曾見亂;五曰、所生之處為眾尊長;六曰、世世在處常識宿命;七曰、生生所處常得五通;八曰、速得法忍,加當復見彌勒菩薩;九曰、專精修此經典之要,心捐睡寐疲極之意;十曰、若以寐時常於夢中得見諸佛,亦復當得見諸菩薩;十一曰、用以篤信此經典故,當疾逮得柔順法忍;十二曰、若有受此經典本者,現世得致滅除諍訟;十三曰、若行蛇蚖毒害之蟲,念是經典終無恐懼;十四曰、思此經卷,則能降伏怨讎嫌隙;十五曰、若能專惟斯經典者,便即逮得普光三昧;十六曰、若能曉了斯經典者,則當知之除一切罪;十七曰、若講斯經,便能獲致不可稱計百千法門;十八曰、世世所在不失道心;十九曰、所生之處面見諸佛,致無量轉總持之要,彼若思惟斯經典時,諸魔波旬未曾得便,所至受身常見諸佛;二十曰、思此經者所願必成,二足、三足、四足毒蟲悉共護之,若有非人欲來恐之,王者群臣飛尸惡鬼欲來恐之,自然有護無能犯者。」
佛語文殊:「是為二十功德之勳。法師比丘聞此經典,欣然篤信而不以疑不懷猶豫,受持諷誦抱在心懷,具足分別為他人說,功德如是。」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譬如藥樹名曰普療,皆能除愈一切疾病。斯經如是,療治一切淫怒癡疾眾想之患。」
佛言文殊:「如仁所言誠無有異。斯經典者,實為消除一切眾生五陰、六衰、三毒、五蓋、十二因緣、九十六徑、六十二疑邪見之礙。所以者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其劫無限不可計會,其數過此。時世有佛,號樂師子步,會無央數無限人民,大眾之中講說經典。時樂師子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有一菩薩,名金剛幢,於其佛所聞是經典,其心不疑不懷猶豫,即時啟受於斯經典功德之勳,持諷誦讀篤信執翫不離其心。行入郡國、縣邑、聚落、州、城大邦,見之歡欣,皆言:『良醫當來治我眾患之疾。』一心相信豫懷欣然。時百千人共相聚會,皆俱往詣於金剛幢菩薩之所,各欲求護。時金剛幢則以篤信悲哀之心,用斯經典咒於眾人,取此經中神咒諸句,將護眾人以德勞之,而以宿衛。文殊師利!彼為何謂神咒句耶?以辭咒曰:
「『無捶(一) 離為(二) 以律捨(三) 善度(四) 不有實(五) 無有處(六) 離迷惑(七) 尊虛空(八) 荒如幻(九) 無所生(十) 不可得(十一) 慈善慈(十二) 愍眾生(十三) 一切下(十四) 求徑路(十五) 義精進(十六) 斯無楚(十七) 此神咒(十八)』
「是神咒章句,將護眾生。若得惱病至於困病,眾患之苦痛不可言,若干諸疾悉得除愈;諸天龍神及與非人所見嬈者,並餘毒蟲蟒蛇、虎狼、蚊虻、蚑蜂,慈念此經無能觸者;病瘡痛癩若得水疾,悉得除愈。」
佛語文殊:「時金剛幢菩薩大士住此經典,為眾生類皆療眾疾,莫不安隱。於文殊意志云何?時金剛幢菩薩大士為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則吾身是。吾於彼世受斯經典,篤信愛樂持諷讀誦,開化饒益一切眾生。是故,文殊!當觀此經如普藥樹。」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其有菩薩,受此神咒章句義者,持諷讀誦當云何行?」
佛告文殊:「若有菩薩受斯神咒章句義者,持諷讀誦,其人發意奉行是經,不服食肉,不以香油、塗薰其身。常懷慈心愍於眾生,饒益一切如普藥樹;常當親近於一切智諸通普慧,令無惱害得其便者。若誦此經,常當清淨柔和其心無穢濁行。諷是經時,淨掃除地令無塵埃,見者悅豫。」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若有菩薩讀是經時,棄捐貪愛不惜身命忽如無形,爾乃隨教。」
佛告文殊:「誠如所云一無有異。」
彼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此經典持諷誦讀,以用加益無數眾生,斯經典者所益無量。」
阿難白佛:「唯諾!當受如聖尊教,宣如佛說。」
佛言:「善哉,善哉!賢者阿難!若受此經奉持諷誦,為諸眾生施作佛事。」
佛說如是,賢者舍利弗、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諸天、世人、阿須倫、鬼神、龍,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無希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