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三(下)

宋求那跋多羅奉 詔譯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詔同注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如世尊所說等。此大慧領如來所說諸妄想意。為致問之端。彼彼者。正言彼諸妄想也。然諸法本無實性。但妄計耳。而大慧猶有疑者。謂若但是妄想自性。非諸法有自性。此自性與非自性相待者。豈非世尊所說染淨諸法皆無實性耶。大慧意以一切法無自性妄想有自性為難。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 答中先可其說。謂諸法無自性為是妄想。有自性為非。非如愚夫等者。言不同彼凡夫計性自性之妄想以為真實。又曰此妄想自性等者。入楞伽雲。此但妄執無有性相。

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上云自性非性者。遣情也。此雲有性自性者。顯理也。然此如實理性。非佛智佛眼。莫能知見故。雲聖知聖見等也。佛既以自證境界示之。大慧即領悟斯旨。又請曰。若果如聖所知見。非凡大知見。故云非天眼非肉眼等也。因復疑而難曰。愚夫既不能覺了聖自性事。云何得離妄想能明此理。因上聖凡所見不同。故云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復自徵釋。謂不覺聖事性者。言凡夫非不顛倒也。不見離有無相者。言聖人非顛倒也。蓋聖眼所見無不真實。不見有一法可捨故也。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聖亦不如是等者。入楞伽雲。聖亦不如凡所分別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彼亦性自性者。言聖人亦有真實性相。聖人既有是性。愚夫固亦有之。故曰妄想自性如是現。然如來真實性相。離乎因緣及無因性。而凡愚妄想自性。則墮性相之見。聖人所行境界既異凡愚。則不如彼墮於性相無窮之失。由不能覺了性自性相故也。亦非妄想自性等。言諸法性相不因分別。云何言分別而有耶。故結難曰。彼凡夫云何得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之不實也。

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言妄想異等。謂凡夫分別有異。見諸法性相之異。言不相似因者。謂因所見之不相似。諸法何常自謂異不異也。各各者諸法也。但愚夫不能如實知覺耳。然如來如是說諸法者。為令眾生離乎妄想了知諸法皆非實有也。世尊何故下。言世尊云何止諸眾生。不著有無諸見執著。而後取著聖智境界。墮於有見。又何故不說空寂之法。而說聖智自性事耶。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答中先拂彼難言離恐怖句者。謂眾生聞空生怖聞有生著故。說聖智自性事以導之。然聖智事固非有無。而著有者乃說空法以治之。是知說空說有皆為眾生。未常說有實法也。故曰我不說性自性相。即示自證之法曰。但我得如實空法。即本住畢竟妙空也。不墮邪倒惑亂常居中道。故離自心現性非性諸見。即得悟三解脫。獲如實印見法自性。了聖境界離有無一切諸著。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 上言妄想與聖智皆空。乃真妄俱遣。是不生義。恐菩薩立此為宗溷於外計。故說此以破之。言一切法不生。則言想俱絕。言之已非。況妄立宗乎。如彼外道立不生宗反生枝葉。故云不應立是宗。所以者何下。徵釋其義。謂宗一切性非性者。意謂宗必有主。若宗一切性性自非性。宗義何在。凡言不生必因生立。既有待對則不生。成生自壞不生義。其不應立宗一也。又彼宗不生。必入一切法中。言不生義遍一切世間諸法之中。言不壞相不生故者入楞伽雲。不生相亦不生故。言諸法本皆不生。豈待立耶。故云彼說則壞。其不應立宗二也。言有無不生者。前以無為不生。此乃轉計有無皆不生。言入一切性者。性即法也。謂有無不生。亦遍一切法中。皆離有無之相縱有轉計有無性相。皆不可得。是亦不生義。其不應立宗三也。五分論多過者。五分論義見前注。多過指宗因喻三過也。初宗有九過。曰現量相違。聖教相違。世間相違。比量相違自語相違。相符極成。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別不極成。次因有十四過。謂遍是宗法性。初相中有四不成。曰隨一不成。所依不成兩俱不成。猶預不成。後二相共十過。有六不定。曰同分異全不定。異分同全不定。俱品一分轉不定。共不定。不共不定。決定相違不定。有四相違。曰法自相相違。法差別相違。有法自相相違。有法差別相違。三同喻有五過。別喻中有五過。同喻中曰。所立不成能立不成俱不成無合倒合。別喻中曰。能立不遣所立不遣俱不遣不離倒離。共三十三過也。展轉因異相者。言彼轉計因相不同。及墮有為有作。其不應立宗四也。又曰謂一切法不生。又曰空又曰無自性。此三者若各立宗則有多宗。其不應立宗五也。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上既斥立宗之非。此顯其是故語大慧雲。應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現不現謂非實有也。及令眾生離見聞覺知之過故。又云當說言除為愚夫者。蓋愚夫墮於有無之見。不說如幻如夢。不能離彼二見。復恐小機聞此不有不無而生怖畏。不受大乘故。誡雲莫令彼恐怖遠離大乘。意令菩薩隨機說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自性無說  無事無相續
 彼愚夫妄想  如死尸惡覺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無所生  性緣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覺者悉除滅

此頌上一切法不生言一切法本無自性豈有言說無說則無事無事則無相續之相。此本之與末皆不生也。但彼愚夫妄起分別。立不生之宗。其惡覺如死尸之無知也。則佛說一切法不生。豈彼外道所立不生之宗。至竟無所生等。言性本不生從因緣而生也。因緣尚不可得。諸法豈有生邪。然慧者尚不作不生想。豈作生想。彼宗言不生者。因生而有不生。是有待對。覺者則無是見。故云悉除滅也。

 譬如翳目視  妄見垂發相
 計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施設於三有  無有事自性
 施設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相事設言教  意亂極震掉
 佛子能超出  遠離諸妄想

譬如翳目等。明邪正之異。翳目垂發並見前注。喻非有而有。三有即三界。謂三有本無。惟妄想現。故云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者建立也。由妄想而有建立。以故如來施設言教以化之。所謂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眾生不達。反於言教而起分別動亂心識。故云意亂極震掉。惟菩薩能離是過超出三有也。

 非水水想受  斯從渴愛生
 愚夫如是惑  聖見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  三脫三昧生
 遠離於生滅  遊行無所有
 修行無所有  亦無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從是生聖果

非水水想受者。言非水妄作水想。由渴愛故爾。是猶渴鹿之奔陽焰。此喻愚夫非有計有。聖則不然。蓋聖人以正智。觀見三界之相。無有煩惱生死故云清淨。三脫慧也三昧定也。定慧既生出離生滅。遊行於無所有。無所有即畢竟空也。言修行無所有者。菩薩能如是修之。亦契乎非有非無之理。故云亦無性非性。如是則有無平等佛果成矣。

 云何性非性  云何為平等
 謂彼心不知  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  心則平等見

佛自徵釋。意謂有無平等凡聖一如。因迷解有異。迷則不知心外無法。為境風之所漂動。解故能壞彼見。則複本心平等之理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 因上明離攀緣是智故。復以智不得為請。如世尊說攀緣事者。言世間塵境。乃愚夫所緣之事。正智觀察皆無所有故云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即前妄想建立境界。境界既不可得。則能取所取二俱無有。故云智則不生。所施設者皆是妄想假名耳。

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上云智慧不得。固以釋之。恐學者未了。又申數問意。令破妄智而顯真智故。一一挾妄反覆為難。初雲為不學性自共相等。謂陰界入等諸法。都不覺知有自共相異不異。故云智不得耶又云為自共相種種諸法自性相之所隱蔽。不得為智耶。如下諸難則智不為智。又顯不釋。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答中言不如是者。是拂彼難。言無智等者。即非智之智而智體亦不可得。故云非非智。若准大論。謂無智者空也。應是智者假也。非非智者中道智也。如是三智一心中得。得而無得。是為智慧不得。言我不如是隱覆說者。佛言我如是說。是顯非隱。雖亦常有隱覆之說。如後文云云。但宜隱則隱宜顯則顯。此則非隱也。覺自心現量下。正顯真智。謂了境有無唯自心量。言外性非性者。諸法本空也。如是而知知而不知。是為事不得也。事即境也。境既不得智亦不生。爾焰智障也。入三脫門智體亦亡也。非妄想者揀妄知也。謂非如一切妄想凡夫無始以來有無虛妄熏習之智不知諸法唯心。知彼事物而不知自性。則喪智於物故。云是知彼不知也。

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此承上而言。謂彼妄知於外境界形相有無分別不斷。此於自心現量妄自建立。計人法二我而生取著。蓋不覺知是自心量。於前外境妄想不斷墮於常見。於後智體能所不妄。轉為智障而起分別。以分別故於外法有無觀察不可得處。而生斷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有境可緣者。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正智則無緣而緣。是為無智。以此無智為非智者。是凡夫妄想之說。此頌上智慧不得之義也。於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者。此頌上自相共相異不異。言不觀察者。即智不得也。餘皆頌上可見。

復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偽。惡邪妄想之所迴轉。迴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宗說通相前既說已。此又說者何也。前通三乘此唯在佛。又前為眾請此佛自述。言愚癡凡夫等者。謂此二法在凡未常無之但為迷轉故全體不知。迴轉者。謂迷自己故迴內迴外。惟著自心現外相等境界。亦著方便言教。故於自心宗本離四句所通清淨之相。不能明瞭。於是大慧因而致請。言不得短者。謂宗通而說不通。其短在化導。說通而宗不通。其短在自行。二者俱通則不得為短也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答中言三世如來有二通者。顯諸佛自行化他之法無不同也。先明說通。言眾具契經者。即前九部攝一切法故曰眾具。而卒歸乎契理契機故云契經。次明宗通。自證之法本不可說。故寄修者以示其相。曰離自心現種種妄想等者。謂不墮一異等四句。則妄想不行。妄想不行則超越一切心識。到自覺聖境界。言離因成見相者。因成即因成假。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之見也。離者離此見也。然如來自證之法。非邪外偏小著空有二邊者之所能知。唯大乘菩薩能修能證。故誡雲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謂二種通  宗通及言說
 說者授童蒙  宗為修行者

童蒙言初機也。既解說通未必惟在初機。為對宗通言耳。宗通雖為修行。而言自證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慾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夫論有世論出世論。故道有正有邪。雖不兩立而未嘗不並行於世。故如來誡其於世論慎勿親近。大慧所以致問。言世論者即外道盧伽耶陀。此翻左世亦云惡論。此論但飾文詞誑惑凡愚。有習近者。惟攝取世間財欲不得法利。答中先斥其非。以彼言論不詮正理故。不可以入真實自通之地。卒歸於二邊而已。凡愚癡惑下。此明受習之非。以自破壞正見故。有諸趣生死相續。無由解脫下文。諸過之相可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此段下引事證失。釋提桓因者。帝釋之異名也。持龍形像者。謂變作龍身也。要約也。入楞伽雲。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論。汝若不如我當破汝千輻之輪。我若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即以釋法者。謂即以帝釋所造論法為難。墮負即不勝。謂帝釋不勝也。乃至畜生者。如變作龍身之類也。又言世間論應當遠離者。謂彼論為害若此。可不慎歟。

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於後時後五十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世論下。重出彼論建立。身覺境界者。謂五陰身覺想之境也。雖彼世論乃有百千。極其宗趣不離情識。豈知有至道哉。後五十年破壞結集者。按金剛功德施論。謂人壽百齡開為二分。初分五十教力增強。後五十歲教力漸微。言正法欲滅時也。或當作後五百年。十字恐誤。破壞如來結集正教。以彼顛倒惡覺苦因邪見盛故。其惡黨類受習其說。自取淪溺也。如是下結斥。言著自因緣者。如所說身覺是已。而不能以理自通故。雲無有自通。由其不能自通。雖廣說百千事門。不過是惑世法。彼不自知。良可悲也。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此顯正教。初大慧反問。如來所說亦同世論。凡有二難。如文云云。如為他方諸天人眾廣說諸法。則隨他意語。豈亦非自通義。亦何異於外道世智言說耶。答中先拂初難。言我不說世論。蓋世論說去來。佛唯說不去不來。來言趣聚會生者。謂來則眾緣和合而生。去言散壞者。謂去則緣散而滅。佛說異是言不去不來。即不生不滅。乃我所通。答次難雲。不墮世論妄想數者。即外道有無分別是妄想數。復自徵釋。謂不著二邊。以不著故。有無妄想所不能轉。良以自相境界非性。非性即空。何轉之有。又言覺自心現等者。既了諸法唯心。妄想復何所生。由不生故入三脫門。空者性空也。無相者相空也。無作者性相俱空。心無所作也。無作又曰無願。謂無願求也。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閑。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報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邪一切異邪。一切俱邪一切不俱邪。一切因種種受生現邪。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邪。無我邪。有此世邪。無此世耶。有他世邪。無他世邪。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邪。一切不剎那邪。虛空邪。非數滅邪。涅槃邪。瞿曇。作邪非作邪。有中陰邪。無中陰邪。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此正引論廣辯邪正。婆羅門是梵語。具雲婆羅賀摩拏。此雲淨裔。亦云淨行。自稱祖自梵天口生。因從梵姓。如梵志即其種也。惟五天竺有餘國無之。又云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承其業。或在家或出家。恃術倨傲言不請空閑者。空閑猶間隙也。請問之儀當待間隙。如禮有請間之語是也。而彼倨傲卒然來問。所以責之也。彼問雖多概以一世論報之。所以拒之也。如是說者。悉是世論無非情見。又曰。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所以外之也。

我惟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惟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 此佛自示正教。不出三道。無始至習氣煩惱道也。種種諸惡業道也。三有苦道也。因者。謂煩惱惡業。為苦道之因也。由不能覺知諸法唯心所現。於彼外法而起妄想攀緣。此乃正因緣之說。非外道所知。又曰。如外道法者。重舉彼計以格其說。言我諸根義三合知生者。謂我及根境。三緣和合而知生。知即識也。佛說異。是故曰。我不說因不說無因。因即因緣無因即自然。唯依妄心以能取所取。而說緣起。非汝及餘外道著我執之不斷者所能測。言涅槃虛空滅。文似孤起。及考大慧之問。謂如來之說亦同外道數論故。乃告雲。此三無為但數有三而非有三。三無為義見前注。

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癡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愛若因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此如來對大慧。述婆羅門所問。及佛所答。然其所問挾佛二三義以為問端。佛皆答以世論者。此乃據彼所知。凡意識流動隨塵計著。無分邪正皆為世論。使彼不得措辭。所以杜之也。彼論既窮。遂有非世論之請。如來言。有非汝所有也。非為非宗乃至譬喻莊嚴皆言非者。謂異其論。雖微啟之而終未與說實。及其再請曰。何等為非非宗非非說。乃復抑之曰。非汝所知。以其於外法妄想計著非唯不能信入亦恐隨語生解增其見過。所以難之也。然後告雲。謂妄想不生令其覺了有無無非唯心所現。則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則妄想永息。是為非世論。始知三世諸佛。初無一法與人。但令妄想不生。則天真妙性不遠而復矣。既述正論復斥其非。自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至於若因計著。皆彼外計妄識。彼論既屈復慚而退。亦不暇辭。且言思自通處。又曰。出於通外者。此皆外道退而有省之言。以佛所說求諸己而不得。始知出於自通之外。而曰無生無相等。觀其所領。亦足以見其有所得矣。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慾不攝受法。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慾及法。有何句義。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諮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繫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慾不攝受法 此是結指所問所答。大慧因復。問貪慾及法之義。答中以取捨等為貪。貪即煩惱。以貪故繫著外塵等即結業也。復生苦陰等。即苦道也。然皆以愛為本。愛復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即人也。皆能攝令生貪。故云攝受貪慾。言不攝受法者。不攝受正法也。

大慧。云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大慧。是名貪慾及法。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此答攝受法問謂善覺知等者。言所攝受非別有法。即覺知唯心所現。見二無我不取於相。離諸分別善知諸地行相。離心意識受諸佛灌頂。具足受行。十種大願。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是名法利。又言不墮一切見等。謂顯自性離諸邪倒。多有外道下。凡墮邊見皆愚人法。非黠慧者。謂斷常邪見。非小乘黠慧。無因論。謂四大性常。不假因成故墮常見。或見外因壞滅。計因緣非性則成斷見又言。我不見生住滅故者。則生而無生住而非住滅而非滅。則異乎斷常。是名為法。結勸可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論  外道虛妄說
 妄見作所作  彼則無自宗
 唯我一自宗  離於作所作
 為諸弟子說  遠離諸世論
 心量不可見  不觀察二心
 攝所攝非性  斷常二俱離
 乃至心流轉  是則為世論
 妄想不轉者  是人見自心
 來者謂事生  去者事不現
 明瞭知去來  妄想不復生
 有常及無常  所作無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論通

初四句頌世論計作所作不知唯自心量則以有無為宗。言作所作者。作謂能作。所謂所作之法。如計梵天微塵等生是也。唯我等者。佛謂唯我以自心為宗。離於妄計能作所作。為諸弟子說此正法令其不習世論。心量不可見者。以心離性執。不可以有無見。不可以能所攝。是謂斷常俱離。二心即有無見也。心為斷常所轉者則為世論。心離分別不為所轉。是明見自心也。若彼外道。計來者為生去者為滅事即生死事也。不現即滅也。薩說無去無來。即不生不滅。故云明瞭知去來。妄想不復生也。後四句惟頌世論。如文可見。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前論二乘所得涅槃與外道。以妄想識滅為涅槃。辯之明矣。大慧於此復有所請者。恐理未盡明見未盡破。或墮邪見。則究竟解脫之道。無上涅槃之城。反致侵毀。本有法身慧命不得而顯。此大慧之所憂。不可不復請也。如來乃告曰。或有外道陰界入滅等作。涅槃想者。按提婆論釋。凡外道妄計。涅槃有二十種。此當第一。論曰。諸受陰盡如燈滅種壞風止。名涅槃。今文則又曰境界離欲等。謂於六塵無染故曰離欲。見諸法無常故。不起心心數法。以不念過現等境故。諸受陰盡如燈滅種壞。受滅則想滅。故曰妄想不生。且約想滅云爾。其實見想不除故斥曰。非以見壞為涅槃也。此總破諸計。

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從方至方者。論雲。第二外道說。最初有方。從方生世間及人。人生天地。次第滅沒還入彼處。說方是常名涅槃因。或謂方猶方所。亦彼此也。謂從彼至此不失本性。又曰。境界想滅猶如風止者。新說雲。風仙外道。計風能生殺萬物。說風性常是曰涅槃。或謂風止則無跡而已。言覺所覺等者。外道言覺多謂覺想。入楞伽雲。不見能覺所覺。名為涅槃。見壞即不見也。言常無常等者。按論。外道言。師名伊賒那。形不可見遍一切處能生萬物。能生是常名為涅槃。所生之物即名無常。解脫涅槃名異體同也。言種種相想等者。此以相想而為苦因。不知相即自心所現。捨相而著無相之見。於此愛樂以為涅槃。

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土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死生者。作涅槃想 言覺知內外諸法等者。即覺想分別根塵等法自共之相三世之異。神我之性不壞以為涅槃。言我人等者。妄謂四相之法滅壞。以為涅槃。言惡燒智慧者。此乃惡見火燒滅正智。自性我見之本也。士夫十六知見之一也。彼二有間。間異也。謂彼自性與士夫。二者有間異也。然自性從士夫所出。如冥初生覺之比。或謂二有從初生覺為一有。從塵生大為一有者。文意不貫。若從其說則不合又云如冥初比。言求那轉變等者。謂依自性轉變能作諸法。以為涅槃。言福非福等者。非福罪也。謂罪福俱盡。皆指盡處以為涅槃。言煩惱盡等者。按論。煩惱與智本為一計。謂煩惱盡依智慧。名為涅槃。言或見自在等者。論雲。自在天能造作眾王生死者。能作名常為涅槃也。

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言展轉相生者。尼犍子論師計。劫初生一男一女。彼時和合展轉相生。一切物滅復歸於彼。謂此外更無餘因。曾不知如是計著是生死因。而彼愚癡不覺。以為涅槃。言得真諦道等者。僧佉論師計二十五諦。從冥初生。謂證真實之道。以為涅槃。或見功德等者。凡外道所謂功德。多指苦行。仍於所起和合處。作四句見以為涅槃。或見自性等者。入楞伽雲。或計諸物從自然生。孔雀文彩棘刺銛利。生寶之處出種種寶。如此等事是誰能作。即執自然以為涅槃也。

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 覺二十五真實者。謂覺了二十五諦真實。又言王守護國者。謂若能受六德論。令萬民安樂。安樂之性以為涅槃。言見時是作者。時敬論師計。時節為因能生世間諸法。時有變遷而作者不異。如是覺者以為涅槃。言性非性等者。入楞伽雲。或執有物或執無物。或執有物無物共。以為涅槃。此雲性性即法法即物也。言有覺等者。謂萬物是喧動。涅槃是寂靜。此二無別以為涅槃。已上外道種種妄計起涅槃見。具如提婆等論廣釋其相也。

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此段結斥文凡有五。言不成所成者。以其皆妄想故。雖計涅槃而不成涅槃。乃為智者所棄一也。又曰。如是一切悉墮二邊者二也。又彼雖妄計生滅。而實彼法何曾生滅三也。然彼所計皆是邪論。以正智觀之無所成立四也。又以彼心想流動乖涅槃性。是故無有得涅槃者五也。以此辯之足顯其妄矣。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如我所說等者。對邪顯正。其文亦五。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一也。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二也。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則能取所取不可得三也。一切度量不見所成者。顯如來涅槃出眾邪外四也。度量即數也。愚於真實不應攝受者。愚即迷也。謂迷於實理隨有所見。不應取著五也。言棄捨彼已者。謂棄彼妄見已。即得自覺聖智之法。知人法無我。離通別二惑。除惑智二障。離分段變易生死。漸歷諸地至於佛地。此皆所證之法。如幻三昧離心意識。皆所以能顯涅槃者。究論三德涅槃。所謂如來秘密之藏。如伊字三點天主三目。不縱不橫絕思絕議。如是安住是為究竟涅槃。故誡學者。應當修學離彼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此頌上諸外道妄計涅槃之見。言各各者。如前文所列。有二十一種不同。然皆起於邪習心想。言無解脫方便者。欲解生死之縛而得解脫。非善巧方便之行。則不可也。既無方便解脫。安能入於涅槃。愚即愚迷。由愚迷故不了所計。邪見是煩惱生死之縛。所以捨離善巧方便欲求解脫。終不可得。眾智等四句言。諸外道苦行成立所得通智。是妄非真也。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此二句是結斥外計也。有無有下。明妄想真實。謂妄想出於言論。為三苦之本。真實反於妄想。故為滅苦之因。意令凡愚反迷歸悟耳。復以喻顯。鏡以喻心像以喻鏡。凡夫不能了境唯心。故見心外有法而起分別。如見鏡中之像而生實想。乃見有二故云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緣即境也。若了心境一如妄從何起。心者下四句。合上鏡像之喻。種種諸境也。既知諸境唯心。則無能相所相。事即境也。言事境之現。如鏡像之無實。但愚迷不了。自生分別耳。

 三有唯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說  亦無有所說

三有即三界外義即外境。謂三界六道生死皆無實體。但由妄想見此種種外境。故云凡愚不能了。此總結迷妄之失也。然如來所說。種種諸法皆說眾生妄想溺於生死。意令眾生反妄歸真安住涅槃。而眾生著於名字言說。不能忘言得意。若能了言說而無言說。則所說之法亦不可得。如得魚兔而忘筌罤。此如來示人之深意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