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三(論第二)
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述
論。有三有為之有為相。具如疏解。然准婆沙三十八雲。如譬喻者諸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少同大乘。即經部本師。然通離識.不離識別在下例破。分別論者說此能相皆是無為。法密部說三相有為滅相無為。立無為者非此所破。下無為中方始例破。此等雖立作有為相非不相應。以論文中標.結但破不相應故 有言已他破竟故此不破 今謂不爾。非他已破今此不破。諸不相應經部已破。今復破故。或雖無為然為能相。今破能相義。下破無為義。二段俱破理亦不違 相似相續沙門所說色法生住老無常體還是色。乃至識法生老住無常體還是識。此下例破不別破之。不爾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有相符失。經部師立准婆沙說。同大乘立一期四相。薩婆多師云。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此意說雲。一期四相但與同分而為能相。非諸有為相。以諸有為剎那剎那皆具四相故。即薩婆多不許依經立一期四相。依世俗諦理即不遮。婆沙三十八多復次解故。諸餘門義如諸論辨。
言非第六聲便表異體等者。外立量雲。有為相言。定別有體。有第六囀言故。如天授之衣等 准此量中有其三過。一宗中比量相違過。過雲有為相言。非定別有體。以有第六囀言故。如地之堅等。宗不言定無別體。但違於彼定別有故。無不定過。二者彼量有不定過。如文可解。三者亦有有法自相相違過。此量不但立別有體。即顯離所相。而是有為能相耶若之衣等。非有為能相。故成相違。離此四相之外。更無同喻。餘皆非有為相。即成異法。第六囀言。因於異轉故。如入正理論立有非實.德.業等量。
論若有為相異所體等者。量雲。汝無為相。應離體別有。說之相言故。如有為相。然有解雲。此量有他不定失雲。堅等異品。說之相言。是不定過。此亦無過。在宗中故。以許有之言。總難令別有此。又云汝無自違過 西明量雲。無為相體。應異所相。為無為中隨一攝故。如有為相 有解雲。此量有兩俱不成。以為無為中隨一攝因。於所相有於能相無 此亦不爾。有為能相是有為。無為能相亦是無為。豈無為能相在有為中雲於能相。無要集隨此。雲有解勝。又破他言。汝有為相體。不異所相。或應無別實相為相。為無為相中隨一攝故。如無為相 要集雲。有說有釋但為此量。此量因中有法差別相違過。量雲。有為相體。應非假不相應。為無為中隨一攝故。如無為相。由此但以道理例破。不應立量者 此說非理。所以者何。以立宗言汝有為相體。即就他宗破他比量。不立自故。如何得與論主。作法差別相違。又假不異所相。實不異所相。別實有。不別實有。是差別故。然准作違。即是有法差別。即應脫一有字。若作有法差別。是差別故。又設若爾彼立違量亦有此過。以實有不相應。非實有不相應。是差別意。立量實有不相應。今與作有法差別違量雲。汝實有為相。應非實有不相應。為無為中隨一攝故。如無為相。故不得成有法及法差別違。即顯彼立異有為外別立能相。如耶若之衣等。量有法自相相違決定。及法差別相違決定。又過如前。由此有說.有釋無愆。
論。又生等相若體俱有等者。本雲。初破古師相用前後。又住異滅下。破新薩婆多三相用俱 西明科雲。並通新舊。有解取前為正 要集雲。取西明為正。以婆沙文義有兩釋。初雲作用時異。即三相前後 又云。婆沙雲滅時老.滅方有作用。故即同時 今謂不爾。前引婆沙三十九雲。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爾應一法亦生.老.滅。作用時異故不相違。謂法生時生有作用。滅時老.滅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有先後。此意即答三相作用皆有前後。不別雲滅與老同時。
論雲為止他宗顯正義故。如譬喻師一剎那中有三相者。即應一法一時亦生.亦老.亦滅。然無此理。互相違故。應說諸行初起名生。後盡名滅。中衰名老。為遮彼執顯一剎那具有三相。問若如是者。則應一法一時亦生.老.滅。答作用時異故不相違。乃至雲。體雖同時用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故無有失。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具有三體故。說三相同一剎那(已上論文)。雲滅時老.滅方有作用者。以老衰法滅時方顯。雲滅時老.滅方有作用。故下總結。體雖同時用有先後。又不說住與滅同時。故知古師相用前後。不應分為二說。文無別故 又俱舍第五破薩婆多雲。又住等三用俱現在。應一法體一剎那中。即有安住.衰異.壞滅。若時住相能住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滅壞。諸說住等用不同時。彼說便違剎那滅義。他既自說相用前後。約俱時難古薩婆多。即有相符難新薩婆多相用前後。亦是相符。故依本正。
論。所待因緣應非本有者。疏答外難雲。虛疎之法雖現有種。便無外緣即不能起。以劣弱故。汝之實法何得相例 要集雲。此釋未能盡理 今謂種體雖恆。所待因緣本無今有。展轉無窮。非恆具足。故非常生。故瑜伽五十一雲。諸行雖有各別生因。然必待緣方得生長。乃至故此論雲。不同外道緣恆非無故不頓生者。今將此釋無異於本更待外緣。外緣即是親種之外。外緣未合即不能生。即緣非恆有故即前因。何勞別說 今更設難。如我識外有外緣。不具不頓生。大乘唯自心。不假識外法頓起 答所緣親境唯自識。不能緣外說唯心。不無增上他有情。此外不具非頓起。外又救雲。汝種雖現有。虛疎待假緣。我法體實有。還待實外緣。若爾即執二生便為無用。
論。所相恆有而生等合者。問此破與前理有何別 答前以彼宗不離無為別立能相。例破有為不令別立。今以有為體恆有。說生等合。例彼無為體亦恆有。應生等合。故二文別。
雲俱舍雲。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若所異之法。即前住所住者。異義不成。非前所住是別法者。即非一法。
論。表此後無為相何失。本疏雲。即現在法於後無時。名之為滅。假言過去。過去體無實非彼世 西明釋雲。滅相是假。行蘊所攝。假依現實。實在過去。若說現在應依異世。此意滅相。論說後一是無故是過去。若說依現。異世相依。自釋難雲。若依過去便無所依。答雲如比量中立法無者。彼因依無亦得成立。非如有量因必有依。滅相是無。依無何失。有解取前本疏為正。後說雖無異世相依。而有異世相表。又已滅無。如龜毛等非有為故 要集意取後說為正 五十二雲。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又四十六雲。依於有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依於無分建立一種有為之相。又此論雲。無時名滅。此中所說時分位者。不可無時說有分位。亦非有時說無分位。由此准知。已滅分位建立過去。更多云云 今謂。本疏所說為正。何者且論立世。世依法立。雖云過.未。過.未無體。還依現法。觀待曾.當立過.未世。滅相在過去。過去既依現法假立。滅相理實依於現在。故佛地論第一說。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此所說時通於三世。但於現在假立三故。
雜集第二雲。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 又第三雲。依止現在假立去.來。故約當得假立未來。約曾得假立過去 又此論雲。表此後無 又云滅表有法後是無。若不依現法觀曾有義。唯取法無已。立過去世及滅相者。既論雲無時名滅。過去實無。滅相及世即俱是實。何得名假。又何得雲表此後無。應雲表前法已無故。復違雜集第三依止現在假立三世。彼約諸法因果曾當。通一切故 又顯揚第一雲。心不相應不可施設與心等法若一若異。滅相既依過去無立。與現在法時體俱乖。云何不可施設為異。又若唯無。何故五十二雲。問如世尊言有過去行。乃至雲。此何密意。答過去諸行與果故有。未來諸行攝因故有。不爾過.未體既是無。如何可說與果攝因。故依現法與果攝因。假名過.未。又如何言於諸蘊中隨觀生滅。滅依過去。過去是無。無非蘊法。
問既依現法假立過去。云何得言無時名滅 又四十六雲。過去行已生已滅。由彼諸行無因可得。亦無自性。又云。即此已生諸行剎那。自性滅壞正觀為滅。答即觀現法有酬前相。假說曾因名為過去。名為已生自性滅壞。非無現法獨說過去。故五十二雲。若已與果種子相續名過去界 既稱種子相續名過去界。明種子體非是已滅 問現法未滅如何立滅。又諸現行可無滅相 答且據種子顯過去界。影彰於現。如未與果。種子相續名現在界。不唯種子獨名現在。如十八界通三世故。或但說種。以恆相續因名界增。或復現行亦得名種。能生果故。如第八會十因二因種子之言。故實種現皆有滅相。由觀現法有酬前用。假說曾滅故。說滅相在過去世。以法謝已。滅相方顯。據實於現由有當滅。亦名為滅。即如論文表此後無假立滅相猶如壞苦樂滅方有。然說樂受亦名壞苦。謂壞時苦故。現法亦爾。當必滅故說過去者。此時顯故。異他宗故約世分故。故五十二雲。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乃至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既於現立住.異二相。明生未來。滅在過去。約世義分。據實假義得通三世。不爾四相不遍有為。現.未無滅應非無常。五十二雲。復次無常差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即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 准此故知得通三世。以重釋前四相差別故 又釋唯現以無別過.未。依現立三故。雖實依現。義通三世。無不遍失。
然有為法因緣力故下。申正。准文五門分別。一說相意。二相相狀即亦辨名。三約世分。四釋妨難。五顯差別。科段如疏。今加出體。出體有二。初辨異宗者。婆沙三十八雲。如譬喻者說。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不相應行蘊無有實體。故有為相非實有體。然末經部不別說在不相應中。分別論者說。有為相皆是無為。若是有為性羸.劣故。則不應能生法住法異法滅法。以有為相體是無為性強盛故。便能生法乃至滅法。
法密部說。三相有為。滅相無為。若無常相體是有為。性羸劣故不能滅法。以是無為性強盛故。便能滅法 相似相續沙門所說。色法生住老無常體還是色。乃至識法亦爾。此意四相不異色等。隨五蘊體相即彼攝。非不相應 經部師說。五蘊出胎時名生。相續時名住。衰變時名異。命終時名滅。然婆沙說。顯彼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此意即說唯依有情眾同分上立此四相。不遍有為。以經部師一剎那法不許立住。時中之極名剎那。由諸法剎那故。准俱舍論第五。經部亦立剎那四相。彼論說雲。又一剎那諸有為法。離執實有物四相亦成。謂一一念本無今有名生。有已還無名滅。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為住。即彼前後有差別故名住異。此意本無今有體起名生。有已還無無時名滅。能引後後剎那嗣前前起名住。即彼住相。或與前念。或與後念。有差別故名住異。約住辨異故云住異。雖是假立不離所相。俱舍第五雲。此中何用生等別物。又如大士相不異大士。又如堅等地等界相非異地等。故雖假立不離所相。薩婆多說。異所相法別實有體。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已辨小乘。大乘所說四相假有。與所相法不一不異。是不相應行蘊所攝。理皆極成故不引證。
二說意者。先辨小乘。婆沙三十九雲。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復次標別有為名有為相。雖釋經中說三所以。亦說相意。相實有四。經中說三。釋此經意有多復次。亦說相意如疏略辨 次顯大乘者。准顯揚十八。為起屬主相應言論故說相等。故彼論雲。屬主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於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說生相此誰之生。觀所屬主起此言論。所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觀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住異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類如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瑜伽四十六有多復次。一令觀無常。二觀行是苦。三知法無我。四令證涅槃。廣如彼釋 雜集說觀生老住意亦同此。若此論文表異無為。假立四相者。意.亦同彼觀無常證涅槃等 相狀如文 約世分者。小乘如常。大乘多說。一說三相現在。一相過去。如此論文後一是無故在過去。此約二世。同瑜伽論五十二說。或約一世。論雲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既表後無故在現在。不爾應雲滅表有法生已無。若隨初解。應雲表生已後即體還無。非現立滅表已後無。二解任取。義意如前 又五十二約三世顯。論雲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彼既生已落謝過去。是故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在時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 准此論意。既於現在唯有住.異明生未來。滅居過去。此亦義說。道理無違。或復四相俱通三世。雖無全文說通三世。以約前後互相準例義則可通。約三世分。生在未來。剎那分別。生即在現。差別分別。亦通未來。五十二雲。若依墮世界生說。始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生。名有上生。此意雖說現生之法。更有勝上。如有為法名為有上。義意亦顯未來更有上法當生名有上生 無常之中。五十二雲。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當有無常者。即四無常在未來世時。名當有無常。此文如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三無常。住.異文中。以影略故論文不說。此論總明生等四相。通情.非情.剎那.相續。假立四相 釋難如論 外難過去體是無。於過去世立滅相。未來體亦無。於未來世亦立相。答過去體曾有。曾有立滅相。未來體本無。未來不立相 又難過去曾有。曾有立相。未來當有。當有立相。答滅相體是無。依已滅無立無相。生等體是有。未來體無不立相 又難表法後是無。依無立滅相表法後當有。未來立生相。答表法後是無。可得依無立無相表法後是有。不得依無立有相。更多妨難略不能舉 顯差別者。經部立二種。謂剎那.一期。有部亦爾。上座.化地部.正量部。如樞要明 就大乘辨。有多差別。一常無常差別。剋性無常。相從是常。攝相歸性常。相用別論無常。故涅槃二十二雲。善男子有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無常生亦無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無常。異亦是常。以住無常異亦無常。壞亦是常。以本無今有故壞亦無常 二遍計依他差別。若遍計性體若空花。不可說作有為之相。常無常亦爾。若依他性依緣有故。是無常相。故中論第一三相品雲。如是三相為是有為能作有為相。為是無為能作有為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生是有為。即應有三相。若生是無為。何名有為相等 三體類差別。如五十二雲。復次生差別。謂剎那生.相續生.增長生.心差別生.不可愛生.可愛生.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有上生.無上生。老差別者。謂身老.心老.壽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住差別者。謂剎那住.相續住.緣相續住.不散亂住.建立軌範住。無常差別如次前列。又有剎那.一期.經劫.窮生死。如顯差別中釋。披文可知。此即時節差別 四五名同體差別。如緣生中生老死支。觸中生老死觸等 何以差別。答緣生支生。據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五蘊實體名為生支。老據發白或復衰朽未死已前。死據臨終將死正死。俱通五蘊實法為體。以彼相名顯緣生支。假實.分位差別不同。一期四相位雖可同。假實有別。又一期滅據已滅名死。緣生支死將死正死。已滅非支故 觸中老死。五十四雲。由時分變異不平等立老。由命根變異不平等故立死。此意老死是果。由依觸分位有彼老死故。因立果名。如飢渴觸體即四大分位假立。唯在色蘊。四相老死通依五蘊。取上別義。四嗢拕南中。通說五蘊體及四相。俱名無常。無彼常故。四十六雲。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與雜集同。經中亦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故。因明論中所立無常。即唯取滅。然通體相。數論相滅。對聲論等即立體滅。若通生滅名無常者。即宗.因無別過類所攝 六體同名差別。或名生住異滅。或名生老住無常。或名生住住異無常。或名起盡等 七遍不遍差別。一期四相約有情辨。剎那四相遍有為法。八十八雲。如是三相依二種行流轉安立。一依生身。二依剎那。依初流轉者。謂於彼彼有情眾同分中。初生名生。終歿名滅等。
破名句文中雲。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此破外計 要集假敘外人反難雲。假不相應名等。應非能詮。以是假故 或云許異聲處不相應假法處攝故。如餘假法 西明釋雲。汝名句等實體不成。義如前破。若不許聲是能詮者。便有量中闕至教量失。此不成釋。前未破故。又復大乘諸師計別。陳那不立至教量故。他許實故。要集雲。外人作比量相違。然彼量有宗相符失故 今謂不爾。量中雲非實能詮可相符失。但云非能詮何名相符 今雲彼量是因中相違決定失。以假實因及異聲處法處所攝各自許故。大乘無過。外人若云假名句文非假能詮。為相違者。此亦非過。何以故。大乘量破彼雲。汝名.句.文定不能詮。以異聲故。如色等。今與大乘作量。雲假名.句.文非假能詮。於因明相違中是何相違。望大乘量總非是過。又大乘名等不異聲故。以假從實即聲能詮。外難不詮。違世間故。故下文雲語不異能詮人天共了。
論。謂聲能生等者。破他可知 問大乘自許假名等詮。言何用名等豈不自違。答外許名等定異於聲。由聲生顯。此聲必有音韻屈曲不爾不生。大乘能詮雖在名等依屈曲聲。非定一異。對破定異。攝假從實雲聲能詮。何用名等。故無有過。
論。若謂聲上等者。牒破可知。然本疏量雲。聲之屈曲應非離所依別有實體法處所收。色蘊上屈曲故。或色.聲二色之上隨一屈曲故。如色處長等 要集雲此量有法差別。法差別量雲。聲之屈曲應非離聲處假法處攝。因.喻同前 此亦不爾。誰許聲體在法處收。以許名等在法處故。名等依聲不即聲故。今對破他計屈曲聲即是名等。異聲別有法處所攝。故舉長等以為量破。然西明雲。汝色上長.短應異色處別有法處自性。有屈曲故。如聲上屈曲 此量亦過。應雲汝色上長短等。應異色處法處所攝。色上屈曲故。如聲上屈曲 今言長短應異色處。別有法處自性。即長.短上生等諸法。法處所攝。即是長等異於色處。有此生等法處自性此言過失也 又量雲。聲上屈曲。應無別體法處自性。以即屈曲故。如色上屈曲 此量言過同前應知。若即准言復有法自相相違過也 問若云聲上屈曲能顯義故。有教性。故。意識所得故。法處收假立名等。他雲我宗亦爾。大乘通雲。不唯依聲假立名等。通依多法故法處攝。長等不然者。問此據緣假為緣實者。若據五識唯緣實宗。長等意得。應法處收。若云雖唯意得。依眼明取故非法處。屈曲之聲明取亦爾。應在聲處。若據緣假。屈曲之聲亦耳識得。應聲處攝。又應耳識亦緣名等。即屈曲故 今正解者雲。大乘師聲上屈曲。雖體非實。仍法處收說為名等者。據攝假從實。非即正取屈曲聲體以為名等。取屈曲上有能詮用說為名等。如無心定等。但取種上能防心用非即種體。相等亦爾。故法處攝。長.短之色無能詮用如屈曲聲。自體性邊俱自處攝。非大許彼屈曲聲體在不相應。彼非色.心。此是色故。設五緣假。耳識但取屈曲聲體不取詮用。故攝處別。疏中但以屈曲之聲。長.短等相例者。且隨他宗為不正釋。及攝假從實雲聲能詮。非是剋體性用別門。取聲體為名.句.文等。故下正解。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更多有問答及以異釋。恐煩不述。
論。若謂聲上等者。外救量雲。聲上音韻屈曲。不能詮。聲屈曲故。如絃管聲 聲上音韻屈曲是有法。不能詮是法 樞要雲。論主為作有法差別相違。內聲屈曲能生名等。不生名等。是差別故。故論雲。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先舉同喻後舉宗法。故作量雲。汝內聲屈曲。不能生名等。聲屈曲故。如絃管聲 此就他宗。彼絃管聲不生名等故。以內聲如彼絃管聲 有解作法差別相違因。破雲。內聲屈曲不能別生實名等。即聲屈曲故。如絃管聲 此說不爾。准外量文。屈曲是有法非法。何名法差別 要集雲。此破末計屈曲有二。法差別相違因者。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故法差別 此亦不爾。他宗說聲不是能詮。名等能詮。別生名等不生名等。在聲不在非詮。何得言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故。若以非詮為法差別。論應雲此如彼能詮。不別生名等。何故云如彼聲 西明雲。雜心許有因俱聲如絃管等。俱舍論破。正理論救雲。誰言一極微二大所造。但約助緣說因俱聲。此中正破雜心所說 不詳此說。雜心因俱即絃管等。似有能詮非實能詮。正理亦同。何故但言偏破雜心。不雲兼破正理何也。疏雲我亦不說弦上屈曲非不能詮。但如汝化人身.語二業非善惡性。今我因俱故者。此意前隨汝宗。屈曲之聲雲如絃管不生名等非善.惡性。亦如汝說化人身.語二業非善.惡性。我絃管聲是因俱故。假通善.惡。亦許能詮。如林聲說法。離質化等。皆通善等。
論。名詮自性句詮差別者。辨自性差別如因明斷。
本疏成立他方有佛雲。除此三千界外他方。亦應時有佛出教化眾生有人天眾生故。猶如此土。不言定有恆有。以有劫中無佛出故。復除成.壞非時有故。簡不定過。有解改因雲。彼有所化人天故。意避成.壞。雖有人天而非所化。根性未成故 要集雲。前量有不定過。為如成.壞劫有人天故無佛出世 今謂不爾。於無過中妄生過想。前量不言恆定有故。自許不定故。今為不定雲。有人天眾生故佛定不出。如成壞等劫。此意餘方定無佛出。以有人天眾生故。如此成.壞劫。此量不定破前定量亦令不定。即似理門似共不定。故理門雲。由用不定同法等因。成立自宗。方便說他亦有此法。由是便成似共不定。今所立量雖非即彼。然似於彼。又無共同喻。以成壞劫大乘亦許有佛出故。前雲時有不簡報化。如法華經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等。
又彼自立量雲。他方世界人天有根性成器者。以住劫減時人天有情故。如此土住劫減時 令謂此量是真不定。為如此有佛住劫減時人天有根性成器。為如此無佛住劫減時人天無根性成器。故成不定 要集又於本第二量。作決定相違量雲。光明等上。定無名等。以非聲故。如虛空等。此亦不爾。無共同喻。大乘亦許名等依空。雖不依如。依識變故。無文障故。
問言便繕那此雲扇.相好.根形.味。此即是鹽。能顯物中味故。味即是文 准此解意。文即能顯。云何前言而體不能顯耶 答顯有二義。一顯名.句。二能顯義。文能顯名.句。名句由文有故。名.句能顯義。文從名.句能顯體。非顯義故。前後義亦不相違 問字體非能顯。從彼名.句說為顯。聲性非能詮。從名說能顯 答名.句依文近。字從名說顯。句等望聲疎。聲不從名顯 問文體非能詮。為因從果顯。字體非能表。為果從因表 答名.句必帶文。文從名等顯。聲不必有字。字不從聲表 問名.句為攬字成。為別有體。若別有體豈可離聲。一剎那聲必有字故。若即攬成。名.句與文體性何別 答有二解。一雲各別。一剎那聲多屈曲故。二雲攬成。總別有異故。三體別。後釋為正。如前第一卷已辨。
論。有執隨眠等者。薩婆多師隨眠是纏。即現行法。成實論師無表雖依思立。然是不相應攝。
論。如是二法等者。緣瓶等心。等取衣食車等心。是何量攝 答本雲非量收。不親緣得法自體故。非比度故。非量所收。非量不要唯竪執故。西明意同。有解似現。即比量攝。故理門雲。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 有云。若開現.比.及非量三法不同。能緣之心可通三量 然要集斷雲。假立瓶等義同名等。雖非法數。然定散意皆得緣瓶。故前三師皆不應理。取第四正 今謂。初二義即如實。後二非理。所以者何。且第三師云。緣瓶之心是似現量。即比量攝理且不然。現.比二量是正智攝。似現.比量迷亂所收。何名比量。若以緣共相故比量收。諸迷亂心及以妄執似比量心。應比量攝。若許爾者真似何別。似比量等非真比量收。似現亦應爾。又理門解比量智雲。從現量生。或比量生。緣瓶心是似現所攝。何得說是比量收耶。然理門論雲。彼聲喻等攝在此中 故唯二量者。據得法體無謬者說。非似現.比亦許二攝。何能自悟。若二皆攝何能自悟。若第四師緣瓶之心.若二皆攝。何能自悟 若第四師緣瓶之心通三量者。違理門說。彼雲。如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輿等皆似現量。於實有中作餘行相。假合餘義分別轉故 八正理論亦云。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非比如前。所說非理 問若爾定心諸佛菩薩。豈不緣瓶 答不障緣瓶。但心不作實有瓶解。得瓶所依四塵自相。於實有中不作餘行相。假合餘義分別轉故。以能了知世間緣彼作實瓶解故現量境。如遍計性聖者達無亦為聖境。非同凡執說為聖境。本疏雲緣瓶之心是非量者。據作實瓶解說。非約了瓶假。亦是非量收。設復緣瓶作比量解。亦似比量。非真比量。無實瓶體故亦非量。非似現比是非量攝。不稱境故邪謬智故。
論。無為非世等。本雲汝宗無為應非無為是無常法。許有用故。如眼.耳等 要集雲。有違自宗 今謂非過。宗言汝故 又云若取他宗因有不定。為如識變無為有作用故是無為耶 此亦不爾。識變無為假名無為。非實無為。前言汝宗無為。即實無為。故無不定。量既無過。何故不得立量以破。雲但理破耶。
論。又諸無為許無因果故等者。舊俱舍雲。無為非因果者。錯翻無字以為非字。若言非者。即不是六因五果。他宗自許六因之內為能作因。五果之中是離系等。今言無因果者。雖為能作因。無取與果用故。無有力能令果生故云無果。雖擇滅無為是離系等果。不從因生故云無因。不礙他生為能作因。由離縛得。擇滅是離系。餘二增上。俱通士用。大乘所說如樞要辨。
疏雲有漏一識因。無漏二識果。無漏三智。或說八識者。七地已前有漏變熏唯第六識。故一識因。在無漏位第七創緣虛空.非擇滅未有漏熏。但由第六。故二識果。無漏三智。或除成事。不說緣理。或通八識。智遍緣故。
然識變者。獨影唯從見。無別種生 西明即許識變無為別熏成種 今謂不爾。若許成種。且有漏心緣虛空等。許別成種。即他界緣.無漏緣。應皆成種。若許成種。後應生現。亦可為質。何得說雲但緣名境。若云雖生他界及無漏質。非真實故說緣名境。若爾應假。假法如無非因緣故。若許彼緣不別生種。變無為等例亦應然。
六八等無為假實分別。識變皆假。依如立者。本及西明說。六中五假。真如是實。八中三實。即三種如。餘皆是假 今為二解。一雲皆假。故此論雲。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又前標中雲。二依法性假設。又下結諸言無簡。雲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二雲真如無為。一三是實。論但說雲真如。亦假施設名。非體假設。雲非定實有者。總結非他。離色.心外非定實有。不言不離色.心者非定實有。未見文斷任意取捨。
增減不同者。依大般若立一。真如無為。約廢詮談旨故 依瑜伽五十三立二。謂虛空及非擇。約世共知故。又世於空但識其義而不識體。但言空常住。不知是無為。於非擇滅。識體而不識義。謂知此法緣闕不生。法體滅無。而不知是無為云不識義 若准此論亦得雲二。一依識變。二非識變。假實異故。依識變者。似非真故。
或有立三。謂隨小乘。又為世出世故。虛空.非擇世間。未離縛故。擇滅出世 或有立四。掌珍.五蘊論。為對他宗及於自義辨假實故。虛空.擇.非擇是共他立。真如無為是自義。前三是假。後一實故 此論立六。依於擇滅分出二種。由依智.定二障別故。不動滅.想受滅。斷定障故。於定難知。又分二種。或由定.不定。不動.想受。永斷擇滅。暫伏非擇。能所依異故立真如。或假實別。
對法立八。於真如中約詮分三。謂善.不善.及無記法。此論約旨故但立一。若據約詮。乃至眾多假立無失。
種類不同有三種無為。一依如立。實是無為。二依識立。相似無為。少分似彼體實有為。三別義立。謂諸無漏。非煩惱作故名無為。從因緣起故有為攝。初非染淨因緣為。次或二為。或非染為。以三性心俱得變故。後非染為。然若剋體。即是有為。從因生故 略問答者。何故斷煩惱障所顯真如。名為擇滅。斷所知障。不名擇滅但名為滅 答由不定故。下第十雲。不動等二暫伏滅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與顯揚同 問煩惱亦爾。何名擇.非擇 答煩惱易而共許與擇等名。所知難而非共故但名滅。或互影顯。或隨應立名。不可齊責 問擇.非擇滅。隨擇.非擇不生處得。不動.想受何故不然 答據究竟斷故作是說。不障分無亦立彼二。據顯如齊解。或約二定所顯真如。餘地未得彼二定故。約得智.定不齊解。隨斷何煩惱必得智故。若苦樂受及想受未滅。未得彼定故 問煩惱不障定。唯約所知分。煩惱亦障定。應通二障說 答實俱障定。但據勝論。以異熟受領下劣定。障於勝定勝餘染法故。偏據所知。不約煩惱說 問識變無為。及緣無為所起相分。何法攝耶 答攝相從見。即四蘊收。見.相別說。法同分攝。或准論文無為有二。一依識變。雖實有為亦無為攝。以相從質以假隨實故。更多問答如餘廣辨。
此二法執細故難斷。要集三解。一雲六.七法執從無始來。與彼我見唯同種起。離我見外無別法執。彼說此正。雲由此法執唯有一百二十八種。與煩惱同 今謂不爾。從無始來執法為有。即執為我。可如所說。涅槃見等雖執法有。不執作我。豈非法執。此等既法執。豈恆我執俱。又小無學我執已斷。豈不起法執。法執若起。許熏種不。若不熏種。何闕不能。若許熏種。可不生現。此既生現。豈與我執恆同種耶。雖說頭數百二十八。不說各各與惑同種 問斷第六識俱生法執。有於漸頓次及超不 答唯漸斷次第不超。無頓得果及超地故 若爾何故二乘斷惑障。先伏後成超。菩薩斷所知。後超先亦伏 答二乘得果易。先伏後成超。大乘證地難。無超可得伏 問大乘難得果。唯次不言超。飼虎及掩泥。如何說超劫 答大乘無超地。據此不言超。由精進促生。何妨得超劫。
論。緣用必依實有體故者。問若無體法雖無緣義。得有所緣者。何故前第一。雲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 答五識不能緣細境故說非所緣。不障第六緣無變相成所緣義 若爾何故觀所緣。雲極微於五識設緣非所緣 答意破所緣。設縱緣義。無實體法望於六識皆不成緣 問假法及無皆不成緣。大乘第六緣兔角等。此相分假。得成緣不。若許成緣。何故破他。若不成緣。豈無親所緣緣耶 答小乘等執識外之法。假實皆無。非所緣緣。故前破之。大乘所緣是不離識。簡遍計故。皆得名實。成所緣緣。
論。如非所緣他聚攝故者。此或無同喻。五七等緣有不遍故。雲如非所緣。第六遍緣十八界故。何非所緣 答據別緣說。他共許故 問佛智遍緣自他同許。何非所緣 答約因說故。又他許佛心能非一切時恆遍緣故。
論。現在彼聚等者。量破於他准文可知。然二十唯識論雲。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此文有徵有解有遂有答。初二句外徵。以前答他除佛已外。雖知他心。然不如實。以他為質。相分少似。不能稱實。與本質異。故不如實故今外徵。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論主為解。不取見分緣自見分。已除佛外皆不能緣。據一剎那非前後量故。如實知故亦非自證。取前後緣。及緣別識。亦變相故不如實知 他復遂雲。云何知自他。俱不能如實 頌第四句不知二字。是論主答。若他心智除佛已外。由法執蔽。若現行若種子。有此無知覆心及境故不能知。即由此覆。不知如佛淨智所行離言說境。一不知言通答前遂。並顯不知如佛所由。准此論意。頌不知言。無知不知合名不知通遂及答。
疏雲。然上座等計。同聚心相應之法亦互能緣。婆沙第九雲。如法密部彼作是說。惠等能了相應受等。此意不說各能自緣。俱互相緣 婆沙復雲。或復有執。心.心所法能了俱有。如化地部。彼作是說。惠有二種俱時而生。一相應。二不相應。相應惠知不相應者。不相應惠知相應者 俱舍法師釋雲。言相應者。與同時起心聚相應。不相應者。即前後念。不與同時心聚相應。此之二惠更互相知。今猶未了緣俱有法言。及西方師義待後檢文。今又釋雲。言相應者即四蘊。不相應者即是色蘊。及前後四蘊。與四蘊俱。不緣自相應。能緣俱起不相應蘊。名了俱有。智相應蘊前後智知。前後起智。即是不與此智相應。能知此智相應四蘊。即前後相應智更互相知 大眾部說。智等能了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燈能照為自性故。能照自他。
論。如有真火等者。本雲。依他之中有似法無似我。法謂軌持。依他中有。我謂主宰。依他中無。法別種起。我無別種。不障名似。但有無別。餘多不了。異釋云云。要集中說人類勐等及緣自共相等皆不得意。設難失宗。煩不能敘。
問疏中立量。如第六識緣張人時。張人身中餘一切法皆應緣著。雖就他宗為此比量。大乘自宗定心緣時。得張人身一切法不。若不得者應非現量。不得自相故。若許得者。人是假法。共相無體。現量證智如何得緣 答現量心緣。得自相者。各附己體而分明得知和合法假說為人。非作一解名得自相。
釋燒心口。外人返難。如汝定心及五.八識得法自相。緣火之時何不燒心 答宗計有別。汝執言說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熱。火以燒熱為自相故。心等亦然。既得自相何不燒熱。此就外道難。非大乘宗。大乘宗者根非所燒。而言得自相者。各附己體分明而得。非分別貫通餘法名得自相。不同外道。若外道餘乘。各執言說得法自相亦同身根。故作此難。大乘不爾故自無過。
言今緣青作青解者。此比量知不稱前法。如眼識緣色。稱自相故不作色解。後起意識緣色共相作青等解 問前言緣瓶雖不堅執是非量收。非青青解何名比量 答瓶依多法作一解。不稱法體非量收。青不依多順法體。由有分別比量攝 若爾定心作青等解不。若不作解 云何遍處勝處作青等觀。若作青等解。定心應比量 答雖作青解各附自體不貫通餘。得是現量。不淨觀等准此可知。
問言假智詮依共相轉。為緣故名轉。為行解名轉。若緣故名轉。共相體無。智緣何起 答共相雖依本質自相增益似有。假智緣時還依本質以變相分。質.相俱無彼共相體。智但緣相。不能緣著彼之共相。義說共相以為所緣。顯詮緣不著。名依共轉。或於行解亦得名轉。但生行解。無彼共相 若爾何故名依共相轉 答依共相解轉 若爾行解.緣用有何差別 答如我執心所緣無我。而自執情妄作我解。即緣妄解能執心生。故論雲。起自心相分別許度執為實我起自心相。疏有兩解。此依後解。法執亦然。此假智.詮雖非堅執。行相似彼 若爾行解所取及以共相。俱無體性。何得成緣 答假智緣時。隨其所應必定質.相心方得生。故成緣義。非無相.質而心獨起 問既論色體實非青.黃。然假智詮詮緣青時。為遮為表。若但是遮。應無所詮緣。如何實色等說有青.黃等。若亦有表。即詮緣青等。如何說言不得自相 答如似色言依法假立。非體如言即實是色。青等亦爾。但遮於餘。意欲表此。說通遮.表。非以有表即得自相。五.八緣時。不作色非色青非青等解。但證相緣故得自相。
問無色界無聲。假智依何起。答有三解。一依多分說。二亦有聲。依定果說。三曾下二界數聞於彼。以串習故假智亦起。
問論雲能詮所詮俱非自相。若能所詮俱非自相。可依共轉。能緣所緣不言非自相。應不依共轉 答能緣假智亦非自相。有分別故言假智 何故不說 答影略故舉境顯心。
論。似謂增益。本雲。自相之上增益共相 西明雲。且如眼識得青自相。名實有相。後尋求心重緣青等。非自相青將為自相。故云似謂增益非實有相 集雲。有釋尋求心等。於非自相將為自相故名增益。此非共相。尋求非量故 今謂不爾。若尋求心所緣非共。離自共相應有第三相。第三相無非共何攝。又尋求心是假智不。若是假智者。前言假智及詮。唯依諸法共相而轉。若非共相違彼唯言。又復定中亦許尋求。豈是非量 問假智及詮俱非自相。依似事轉。似事非實。即假法如無。如何得有表義名言之所熏種 答若彼本質是可生法。相分似彼。由此名言意解之力。令此相分熏成彼種。相分非假故亦無過。
論。能變有二謂因及果。有多解釋。且准論文及本疏意。因變但種子。果變唯現行。設現熏種不名因變。何以故。論但云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既言第八識中二因習氣。七現能熏非在八中。亦非習氣。不同三相。三相諸文互說不定。二變更無異文說故 若爾現熏種是何變收 答是果變。或非二變。何以故。若言因非習氣。若言果五七不能現彼種相故 問若爾二變攝義不盡 答不盡何過。二變據勝故。然樞要中作句數者以義說之。或現熏種亦因能變。若說為果。五七所熏豈是現相。此中意說自證所現名種種相故 若爾云何不說能熏亦為因變 答准下第八現亦名種。然說習氣勝顯相續。現因間絕隱略不說。
論。此中且說我愛執藏等 西明約引.滿異熟果簡。不異本釋 有解別簡。我愛執藏目阿賴耶。持雜染種即目陀那。最初能變異熟果識名為異熟 今謂不爾。陀那通佛。非持雜染故 要集雲。謂我法所依能變。於二位中別簡六識至第七地顯我執位真執藏處。八地已上除金剛位。持雜染種顯法執位俱唯第八。故頌偏說第八異熟。今謂不爾。若兼法執依。即初能變非最先捨。違下文故。今本釋意有二種簡。一簡他。謂餘六識非真異熟。二簡自。八地已去雖真異熟。非是我執恆愛著處。已捨我執故。故下釋雲。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 又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初過重。是故偏說。若以異熟取法執依。攝此果相而為自相。何得藏初過重。又下辨捨。先阿賴耶非異熟識。故今此文顯簡自他。但取我執所依。持雜染種異熟果識。名為能變。非皆攝盡故云且說。頌分或為十一門。以不可知唯此識有。餘識所無故別為門。別離受俱故有十一。或受攝入心所門中即為十門。若不可知即二行相不別為門。即離說受故但十門。
論。能藏所藏等。西明三釋。第一八現望餘現。第二以雜染種為能藏。種能持果故。第三現.種俱能藏。意取第二 要集亦取第二為正雲。雜染品種望本識體但是所依。無因緣義。現行七識望第八現亦無因緣故。第二釋是彼宗也。然三相中因相。與此義意稍異 今謂諸論說能所藏不唯說種。且無性雲。證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能攝藏諸法者。謂是所熏是習氣義。既雲證阿賴耶識名阿賴耶。復雲攝藏諸法謂是所熏。明說第八。非諸法種。若雜染種名為能藏。便證種子名阿賴耶。經部種子亦應如是。何關第八 彼論又云。是故復言一切種子識。與一切種子。俱生俱滅故。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故。展轉攝藏 若即說種名種子識。豈可種子復與種子俱生俱滅。名為展轉攝藏 又若以世親以第二句釋第一句。即證種子名為能藏。何故無著論雲。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謂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又即此識於彼攝藏。既言此識於彼攝藏。即應種子在現法藏。若如是者。何故復雲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豈可執雜染種現以為我。故種子識言不目種子。由現第八能攝種子。名種子識。故諸名中雲或名種子識。能遍住持諸種子故。是故世親以第二句釋第一句。又無性雲。於此攝藏者。顯能持習氣。由非唯習氣名阿賴耶識。要能持習氣。如彼說意識。此意即顯現第八識。能持習氣得賴耶名。以能持習氣。如經部師第六意識。若取諸種即唯習氣名阿賴耶識。舉意識喻亦不相似。此種彼現。有差別故 又此論第三正釋彼頌云。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此建立阿賴耶名。准此豈可但證種子攝藏果法名為本識阿賴耶名 又云亦為有情執藏為我。若說種子。豈可執種以為我耶。若執現識不應言亦。既說亦言。明說現八為能攝藏。復執為我。故說於亦。此論又言。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 又解因相雲。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故偏說之 若爾現八但為種依不生雜染。何名彼因 答種是識用。不一異故。攝用歸體說為法因。無漏法種能所治別。故不說之。若直取種。無漏應取 又識顯現。種子沉隱。以識能持彼種子故。說識為因。義顯種子。如說聞熏為出世種。義顯本有無漏為因。說雜染法與阿賴耶為因緣者。應知亦爾 又親因緣及增上緣。皆名因名緣。經頌俱名因。論釋俱名緣。設就增上名互為因。亦復無妨。持彼熏彼之種子故 又云。三相中因相。與此稍異者 此亦不爾。准此論文。與法為因即是因相。如文具顯。煩不能引。釋賴耶名三藏之義。至下當辨。
問賴耶三相為是體相為是義相 答本疏釋雲。自相是體。餘二是義相 西明二解。一雲自相是體相。餘二是相狀相。二雲三俱體相。故下結雲體相 又無性雲。略有三者。分折此識自相應相 今詳此釋。雖無文判。然本疏為正。何者若說識中諸法種子以為因相。體相有二。果離自相更無別體。但望酬因義分果相。況此論文說能持種以為因相。故下論雲。持種不共故偏說之。離自相體豈有別體為能持種。說為三相不同二障。二障用殊。障性伏斷各各差別。經論誠說二障體別。無文說此三相別體。設有文說。猶有前過。若云相狀體相合說有三。自相有體此即極成。因果狀相為有別體為無別體。若有別體。過即同前。若無別體。即是義相名為相狀。此即前因。何勞別說 又自答雲。於一體上義說三體。故於自相義說極成。
論。此識因相雖有多種。十因幾因。如樞要辨非聲性故非隨說因。是現行故非牽引.生起。若種因相八。除隨說及相違因。種非聲故。是無記故 六因之中能作幾因 雖顯揚論破破薩婆多。離第八識餘現等法非因緣故。雜集論中。依第八識持諸法種。說有六因皆因緣性。且現行識望彼諸法為能作因。能作因寬 又對法雲。依因自性建立能作因故。當知一切因皆能作因所攝。雖現行識非諸法種。據能持種說為因相。攝大乘雲。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此雖說現識。亦得攝用歸體名因。望七轉識既同生滅即俱有因。望自心所即相應因。故攝論雲。俱有因者。即阿賴耶與諸轉識。若離如是俱有因攝內外種子阿賴耶識。所餘因緣定不可得 問俱有.相應二因何別 答俱有通七識。相應自心所。若自心所俱時而生為俱有因 所緣.體等即相應因。望自後念即同類因。通生諸法即遍行因。故無性雲。因相即是增盛作用。熏習功能能為因性。現前能生雜染法故 若薩婆多但說苦下五見.疑.癡。集諦下四二見.疑.癡。除三見故。此能遍生五門雜染。名為遍因。
雜集通說四諦諸惑能為遍因。故雜集雲。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煩惱增長。所以者何。若有隨習貪等煩惱。皆令嗔等一切煩惱相續.增長.堅固等 無性攝論即通說一切。故彼論雲。即異門說阿賴耶識同類.遍行.異熟三因。若離任持熏習因性不相應故。既說賴耶由能任持熏習因性為三因性即任持習氣。不別說染故通諸法。或雖總言意但取染。亦得望後自異熟識為異熟因。即此前引。攝論為證 若據剋性體用別論。現識望餘但能作因。是增上故。若種因相為六因性。能作因通 俱有因者種生於現。既與果俱名俱有因。下云如俱有因者自俱有因。如薩婆多通持業.依主 相應因者。但依主釋 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即同類因。下云如同類者義同前會。諸名言種生於現行亦同類因。種子.現行性皆同故。故下論雲。因果俱是善等性故亦名善等。雜集論雲。謂由彼長養諸種子故。於未來世即彼種類增勝而生。乃至雲立同類因 遍行因者。自種望餘非因緣性。俱為增上由隨轉故假說因緣。異熟因性亦復如是。或可能與遍行為因。以現貪等緣餘嗔等熏種生彼名遍行因種是此因亦名遍行因 如似生因因故亦名生因。異熟因亦爾。現行善等為方便因。能感異熟名異熟因。種子能與此異熟因為因亦名異熟因。或能有異熟立異熟名。與此為因名異熟因。現行善等是能有異熟。然雜集論舉果顯彼能有異熟雲。能攝受自體故。即是異熟因。名與小同。義意有別 又此三相文義意殊。准樞要中一雲此論三相唯現。然曾聞釋三相俱通種.現二法。且對他宗舉顯勝者。又據前總標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以辨三相。故但說現。理實俱通以為了義 因果分別雲。在因具三相。佛果唯二無其果相。非異熟故者 若爾自相亦應非有。以攝因果而為自相。既無果相。攝何為自 答從舊因生為果。攝諸法種為因。包此二種名攝二相 若爾自相中果相。應與果相別 答果相據勝顯。簡他但異熟。自相談其體。果非唯異熟。但云與雜染法互為緣故。由他能熏第八識起亦即果故 或但攝因以體能持諸法種子。即體攝用而為自相。若親因生即是自相。若離因生無自相故。望他業感方名為果。故佛位無。故攝論雲。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此論復說異熟為果 若爾因相佛位亦無。攝論說雲因相者。乃至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復雲聞熏非賴耶攝 答攝論據染。此論即通。但此能持諸法種子。不但雜染。下文又云一切種相應更分別。通一切故。攝論但以種為因相者。性.用別論。親生諸法。現行不爾。餘準可知。
論。又諸有情等。本疏雲。唯引無漏。初引三文。後結。一引楞伽五姓。皆是有性故。第二瑜伽三無漏根。第三地持等性種姓文。皆唯無漏。然疏中並明無上依等者。通舉諸教意取法爾無漏種子故。疏雲。故應定有法爾無漏種子不由熏生。言通證者。是得錯本。又見通舉。謂證二種者不得疏意。
本姓住姓。有人解釋。或取真如。或云住自乘性名本性住姓。又說五姓皆新熏生。又釋真如所緣緣種生 並會五姓文失。並如能顯中邊惠日論。並成立五種姓皆是本有。有漏不能生無漏種。真如不能親生諸法。亦如彼辨。
攝大乘說阿賴耶識等者。彼論第二引瑜伽論第五十一雲。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因緣也。為所依者。由執色根五識依轉等增上緣也 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故。長養種子者。謂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後後轉識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明瞭轉。此因緣也。准此但似與後後轉識為因緣。不言與賴耶而作因緣 今解此意言長養彼種子故。謂同生滅熏習阿賴耶識。即熏八識義。且此意望種子賴耶為因緣性。言與賴耶為因緣性。影顯生現持諸熏習令轉識生 不爾與前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何別 又是轉識與轉識為因。非賴耶因也 又前賴耶且望與現轉識為因。影顯亦與彼種為因。此中轉識且望賴耶種子為因。影顯亦與現行為因。何故如是。生轉識種現能熏勝。隱八不言。生現第八種子因勝。隱現不言。故但說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即現熏種。現是種因 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者。此約業種引當異熟為增上緣 言謂彼熏習種類者。業種是彼名言種類。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即顯由業彼方得生。不爾異熟不能生故。
論。如炷與焰展轉生燒等者。初喻三法。後喻因果。俱喻因緣 西明釋雲。三法喻能生因。後喻依持因 要集雲。無性釋意。燈喻互為因緣生緣。束蘆喻更互依持令住不倒。亦順瑜伽五十一文。彼彼明建立緣性及俱轉相故 今謂無性蘆喻依持。此喻俱有因。故頌前問。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釋頌復雲。於一切時展轉相生互為因果。結雲唯依此二建立因緣。又下云。三法展轉因果俱時。如炷生焰焰生焳炷。亦如束蘆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 又云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故雖云相依。意取俱時喻於因果。簡他前後為因緣性。不以相依之言證依持因。又解無性亦證因緣同時不倒。簡餘持種以為因緣。別時因緣皆悉顛倒。故彼論雲。又如束蘆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不言依持。瑜伽論中識俱轉相。別復次明。非互為緣同處而辨。
論。非熏令長可名因緣等者。本疏雲。現業增果種 西明雲。善.惡業與異熟果應成因緣。能增長異熟果故 要集雲。現業熏有支種。此種能增長現異熟果故。應是因緣 今謂不爾。阿賴耶識隨先業轉。種生現已。更若為增。若至現增。應至後念非剎那滅。又生已方增。不見此理。若未生增。現無果故。故但增種令有力生現異熟果以為正義 然現善惡即增果種。非種增種。現以增故。若現不增。應非行支。唯種是支。既爾何故說行支體通現.種耶。又不應言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業種現在與現果力。何名後法 若言初未與力後方與力名為後法。行應不與識等為緣。以未與力故。若許與力何不生現者。理亦不然。愛未潤故。業未熟故。緣未具故。
言分別論者。或大乘異師。有種子故。或小乘諸部皆名分別。不定一部。故攝論中分別論者傳釋是化地部 婆沙中分別傳說是正量部。此論下文分別論者云是說假部故。今此文略有三釋。一雲即大眾等四部 若爾何故下云何故汝論說有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 答下因便破大乘異師 二雲始終俱是破大乘師 三雲始終俱是破小乘師。大眾部等以本淨心能為因生名為種子。非許有種 或復彼師許有種子。破不相應中雲有執隨眠。即大眾等故。樞要三解。
論。若唯始起無因緣故應不得生。西明雲。三乘初生見道無漏。應不得生。以無現行無漏熏故 今謂此解不依論文。又復因有自不定過。為如汝初生見道無漏。無現行而得生耶 亦有兩俱不成。三乘見道初無漏心。皆不許有現無漏心為能熏生 又亦自違。自初生見道無漏。亦不由現無漏熏方始生故。
論。不善應為善法等種。雲小乘可爾者。假設許之。非小乘許。又六因中小乘許為同類因故。
論。若有漏心性是無漏等。量雲。汝無漏心。應有餘相違性。以漏無漏心隨一攝故。如有漏心性。若言無漏心性。是有漏。漏無漏中隨一攝故。猶如有漏心者。此同喻中無所立過。以有漏心性非有漏故。若云取染心性以為同喻。即因有不定。為如染心性是有漏。為如淨心性是無漏。
資糧等位有漏熏習感總別報。如法華義決略明 然要集斷。若感總報。然無性釋即為無用。又緣起經我不說彼無明行起。故依無性教理相應 今謂不爾。無性論中據無分別。故前問雲。未得佛果已來無分別智。當於何處感異熟果。釋雲。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立彼名者 此無分別種.現通說。見道前種。見道後現。故說對治有漏果法。若是有漏豈為對治。言由此資熏餘有漏業令感異熟者。是無漏餘。此同雜集資糧.加行是道諦攝 然緣起經云。又不放逸內法異生。若造福行及不動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應善心之所引發。雖於善趣感殊勝生。而非無明起增上緣者據勝者說彼是正法如理作意。非無相應.纏.及隨眠為緣起行。若不如是。即應說言內法異生不放逸者不造新業。何故但云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此論復言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 又解攝論據無分別不感異熟。不障有分別者感異熟果。緣起經中增上品如理作意所起聞熏。雲而非無明起增上緣。不妨亦有中下品等因我執心所起聞熏。為順解脫能感異熟。不得說言因我心起非解脫分對法等雲。學人身中有為善法皆是學法。既名學法即解脫分等 此釋應好。至第八卷更當廣解。
論。然諸種子略有六種者。准瑜伽第五種子七義。何故二論多少不同 答開合有異。如樞要辨。今更助釋第三.第五 第三雲。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念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即此第二果俱有義。此言俱有為因為果俱是現有。瑜伽簡他未生已滅為因之者故開為二。此論據因同時為一。故云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 第五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為因非未變異。亦此第五。彼約得緣熟未熟別。未熟非種是種類故開之為二。此待緣同故合為一。故此雲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殊勝即變異 西明釋雲。彼第三相成前俱有隨轉。第五變異成待眾緣 今疑所以。餘何不成獨成二耶。又若成前更無別義。何故瑜伽雲又建立因有七種相。故應思擇。
一無常法是因。本疏雲。亦簡真如受熏為種 要集雲。如雖受熏不為法因。但所持種為法因故 此不識意。攝論雲。此中攝持種子相應。謂有生法俱生俱滅故成熏習。如是熏習攝持種子應正道理 真如常法不是持種故非法因。又下受熏遮無為故。
論。二果俱有至俱現和合。本疏三義名現 西明雲。種與現行果俱在現在故名為現。有解二義。現在.現有。破初顯現。破次非有次非有者。西明說中不簡假法。假法非有。雲現有破 未詳決雲唯簡第七狹而無文。亦破初說 有云二義。一種.果俱現在。二俱在現在一身和合 要集雲。有釋.有云於理為勝 今謂有釋不簡假法如有解破。若云護法宗假法如無非因緣故。不相應行假實門簡故此不遮。亦應常法及諸轉識不須遮簡 出體門中簡轉識訖。四分門中顯是相分。常法轉識非第八相。此何須簡。雲親生自果即引自果。既雲及所生果不一不異。即與果俱後何須簡。故諸門中具義多少。亦須簡假 又云。簡無性第七。諸七轉識有力能熏。皆成種果。亦不顯現應此中簡。其義等故如何留在第三方簡。故於此中但簡前後若種若現。及他相離無和合者 此亦不得疏之本意。以無性人第七恆轉亦具七義。但種果沉隱以此簡之。餘非恆轉故後門簡。
論。三恆隨轉。西明雲。世親且約染說治道。無性通約三性名言。隨所生果恆相續轉。不說治道。今此論中或隨同一。或雙同二故。言至究竟位不說治道生者。名言無記非有治道故。若說隨果轉者。非正生時應非種子。故今但言至究竟位 今疑此釋。若言非果生時亦名種子者。即非六義方為種子。不假果俱故。若云名言無治道者。自性治道善等可無。緣縛治道善等亦有。不爾不應說通修斷等。故本疏正。
問能引自果方名種者。極微既是見分種生。何名引自。以從心種生於色故。若自有種。微何名假。若許微實違諸論說 答無別微種。但由想惠作極微解。假無實體假名為色。行相當心假說種生。不望極微名引自果。對實名皆引自心果 問四無記心。為是一種逢緣起別。為各有種。若是一種逢緣起別。何名引自果。若各別種。何故瑜伽五十五。於異熟蘊及加行別。皆世俗有 答有二解。一雲有同別種。若是異熟無記心種逢緣引別分成三心。除變化心即是同種。由逢緣。別分成三心故名世俗。以變化心不通異熟故。若自力能熏。即各別種。便非世俗。即自在成就攝者。但言是世俗。不說唯世俗故。據性各別心色不同名引自果 二雲三各定別。設自不熏由他緣熏。所緣境別故各成種。言世俗者有緣.發別。發威儀等名威儀等。即是實有。緣威儀等名威儀等。即是世俗。以是異熟由緣此等名威儀等故 問異熟.威儀等各定何性 答若云四無記如名取義。若但云異熟威儀等。初三通三性。變化唯二性 准何得知 答五十五雲。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若依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污。染污言通不善.有覆。今取不善故云二三可得。
論。此種勢力等。此解生.引通於內外。准二攝論皆亦同此。然世親論果有正.殘。因分生.引。無性論文但云若外種子親望於芽為能生因。傳望莖等為能引因。識望名色為能生因。傳望六處乃至老死為能引因。因雖分生.引。果中不名殘.正遠.近。二論名即可同但果取有寬狹。二論內外各別作法。此論總明。雜集但望十二緣生不說於外。與瑜伽第九.第十同。第五但說雜染十因。菩薩地文即說三性十因。俱分生.引。果中不雲殘.正遠.近。廣略不同義皆無違。又伽論.雜集。但於因中去果遠近分於生.引。果中不說。此即影顯。又緣生支有總通現。瑜伽第十雲。要先愚於所應知事即起邪行。起邪行令心顛倒。心顛倒結生相續。結生相續諸根圓滿等 此即假說。非正緣起。故不於此別分生.引 然有解雲。本疏無性唯說正.殘。違無性者是不尋疏 要集雲。有說世親說近.遠。無性雲正.殘 亦途聽耳 問此生.引因且緣生中為行支。是為亦通餘 答既雲能所引俱名為引因。復許通內外故不唯行 問尸骸既許前生力引應通四生。化生何故不有尸骸 答三生漸死。前生有力引遠殘果。化生頓滅。無力引果。問若取老死而為引因。由頓滅故無力引果。此由生支而為引因。何關頓滅不引殘果 答尸骸望生即為殘果。望於老死即為正果。故生望為引。老死望為生。三生有生.引。死後有尸骸。化生闕能生。死後無尸骸 問化生無老死。闕能生故無尸骸。雖化亦具支何得生因闕 答老死位漸死。可能作生因。化生死頓無。不能作生因 問攝論但云。若二種子唯作生因非引因者。收置倉等麥等種子不應久續。死後尸等分位隨轉亦不應有。此即一因義分生.引。何故今說有引無生 答攝論因望近遠果。一法分二因。瑜伽果望近遠因。兩因位有別。此亦互顯。今者此釋且據瑜伽 問准依此論及瑜伽等。但說能所引以為引因。能生為生因。何處說生等。以為生.引因 答論中作法且舉一偶。義准展轉作亦無失。若定如論不應說別。又據增上支支皆緣。不爾如何生緣老死。既說生與老死為緣。為生為引。若非二攝。豈可二因攝因不盡。由此故知。漸次第作於理無爽。是故此論但總說雲。此種勢力生近正果名生因等。不爾設據能所引因為引因。如何三生漸成。有力而為引因 問何故瑜伽等約因位別分生.引。攝大乘等據果位殊分生.引 答因有熟.未熟。未熟遠引近即生。果中有正.殘。近.正稱生。殘.遠名引。各據一義互相影顯。
所熏四義。第一義簡西明二解。一同本疏。一云不簡七轉心所。第三門簡 要集斷雲。此釋為勝 今謂不爾。心王自在尚非所熏。心所依王何獨所熏。故第三門但簡第八相應心所。具前二義故第三簡 要集雲。第七未轉此中不簡簡已轉依。若非一類即簡七識。第八亦轉應不受熏。故初但簡前六轉識。非相續故。第二義中方簡第七未轉依位 此亦不爾。但言相續不簡第七。既言一類即簡第七。以漏無漏性非一類。不同第八未無漏位一類受熏。若無漏位即不受熏。故不相例。第七已轉既在初簡。未轉何故即第二簡。若非無記。已轉第七豈無記耶。
問第八具義說為所熏。三相熏何 答或云熏果報識。即當果相。或云熏自相。是自體故。二解後正。義依體立。無別性故。但以自相酬因邊名果相。持種邊名因相。故唯自相是正所熏。
能熏義中二有勝用。西明雲。業感異熟心心所等。護法無異分別。門人分成兩釋。一雲業感定不能熏。唯法爾起必用業助。若依此說。異熟心心所等。取六識滿業所感心心所等。一雲業感有二。強者能熏。劣即不熏。若依此說等取劣者。三藏意取後解為勝 又云初釋不許影像熏本質種 今謂。此說俱不應理。何者初釋本質非影熏成。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違護法釋。第二解若是業招名為異熟。雖復引.漏二果有別。為業引同俱名異熟。並不能熏。俱異熟故。論不簡故。無文證故。俱是滿果。何獨等劣。應勝劣俱等。若非業引但分別生。即是能熏。性非異熟。是異熟生。異熟生寬。業非業感。俱異熟生。此簡異熟是業感者。性微劣故不是能熏。不假業力強分別起者。此異熟生及威儀工巧非業引者。亦能熏攝。
論。雲此遮異熟心心所等者。舉異熟無記。等取威儀.工巧業所感者心心所法。及此等心心所心所帶相分。俱不能熏。為非業感心心所法。緣變影熏一切不遮。故言第二解勝異熟能熏但等取劣道理無據。
論。俱生俱滅熏習義成者。無性論亦識中種名為熏習。無著本論雲。復次何等名為熏習。熏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釋熏習體。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釋熏習義。既雲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明是種子名為熏習。舉喻復雲。如苣勝中有花熏習。乃至雲。是諸苣勝帶能生彼香因而生。無性釋依字雲。如言依雲而有雨等。舉其因性為顯此中有能隨順生果因體。此意依雲有雨。喻因有果。雲喻因雨喻果。即本識中種子如雲。亦同無著般若論中釋其雲喻。故知熏習不目能熏。據實能所俱名熏習。
論。設名因緣應知假說。本疏但會。雜集第四說十二緣皆名因緣應知假說。有非因故 西明釋雲。會彼六因 要集雲。勝 今謂不爾。顯揚論中具破五因存異熟因。無性許五依異門說。以影互明故此不會。但會緣起 又且會緣起略不舉六因。若言六中有非因緣不會故劣。亦十二支有非因緣。不會亦劣。六因餘有會。緣起未有會。本疏會未會。故本疏為勝。此難他語。據實疏意舉此例餘。餘但會六因不例餘者失。
三法展轉。難雲。新現從種起。現行即能熏。種新由現生。新種即起現 答現行逢勝緣。新現即能熏。新種闕勝緣。未即能生現 又解新現勢用增。才起即熏種。新種無勝用。故不即生現 又解種子不相違。起現即熏種。現果體相返。種未即生現 難受與受等違種不即生現。色多得並起。應新種即生 答新現由緣具。種子得從生。新種未具緣。現色未即起。
問論本頌中具有不可知.執受處.了。何但問處.了。不問不可知。釋中即具明不可知.處.了 答有二解。一雲影略說。二雲總依於別故但問別。釋中具辨故通總.別 又問但據體 答並顯用。故不相違。
論。識以了別為行相故 本釋雲。識自體分以了別為行相。故行相見分也。類體亦然。此意見分名行相者。行應平聲讀。以見分能行於境相。故此見分得行相名。評取初解雲。然本但是行於相義 類體亦然者。以行相不可知。類體亦然 然西明疏並顯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總為三釋評取第三。第三釋行相言者。即了別領納等各不同故。名不同一行相。此意行者即去聲讀。正是能緣之行解也 又解雲。行於相故帶相行故名行相。此即平聲。相通影.質。即同本釋。然要集評取第三釋同。世親.無性俱行解相貌以為行相。此論亦云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若取行於相故名行相者。恐非論意。又不應言行相不同。違教及理。以心.心所行於境相無差別故。何得言不同 今謂錯評。何者汎言行相有三。一境名行相。即十六行諦。二能緣行相。即十二行法輪。三行於相名行相。即無分別智等。前二是局。後一即通。今此了言雖能緣行。釋從通解。第三能變即依局辨。雲了境相麁故。般若經云。彼識不能了故。不通無分別智。第二能變亦從通解。恆審思量無我相故。或相影顯。隨其所應在因在果。故攝論本頌云。諸菩薩行相。復於所緣中。是無分別智。彼所知無相。無性釋雲。於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此釋初句行相。既言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明作平聲。不作去聲而讀行相 然次論雲。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於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真如境。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為行相者。是釋第四句。重顯無分別智行相。行於境相中時。不作行解相狀。不是正釋行相之言 問相者是境。行者是心。如何說了名為行相 答能行於相名為行相。有財釋。或相之行。依主釋。不得難雲若取行於境相名行相即違教理。及心.心所行於境相無差別故者 此意難雲。論說識.受.想等作用各別故違教。心及心所作用各別。若取行於境相王.所同緣。如何各別 此難不然。論雲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者。據能行說不約所行。識即能了行於境相。受即領納行於境相。雲作用各異。約取境用異。不取緣境之時取諸境相行解用異。以無分別智不作諸境別行相故。雖後得智及分別心。緣境之時作諸行解。不取此釋識之行相。以不遍故。今本論意但取心起行於境相名為行相。即通一切。不取行解名為行相。不通一切故。又此正釋本識了言。若以行解相貌以為行相。深乖論旨。本識任運無行解故。若局後得及分別心釋行相者。得約行解名為行相。
論。所緣相似行相各別。本疏引瑜伽第一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有三解 西明三釋。第三釋雲。同一有二。一一故名同一。此即本疏約質故。二相似名同一。即本疏約影。樞要五釋。後人多釋不出於此。諸家不解執取一釋。於中出過 要集復斷有解破本疏。若就本質名同一。無質意識應非相應。雲此破有理。此論唯影不通無漏故。以論云然有漏識自體生時。似能所相現故。瑜伽第一通漏.無漏者 此亦不然。雖言有漏生似二現。下即通餘。故引經頌云。一切唯有覺。成三分中雲。然心.心所一一生時。各有三分故不唯有漏。若以前支但云有漏識生。即證唯依有漏識。亦應瑜伽論中。言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但眼.意識不通餘識。正釋眼識及俱意識故。彼既許通此論何局。故知本疏深得論旨。
論。不應見分是第三果。本疏雲難古師 要集雲。陳那但立三分不遮第四。故護法師不違陳那。但是遮破 今謂不爾。雖言破古非陳那等。如理門論破古因明師。豈即破彌勒等師。但破古來不正諸師。今言破古亦復如是。破唯三分以見分為第三果者。不破許有第四分者。
就此能量所量量果別中。相傳解雲有六師別。一雲覺天說。根為現量。惠為能量。境為所量。根是量果。二雲妙音師。根.境同前。能量取識。三雲法救師。能量惠及識。餘如前說。此皆顯故名現。四雲經部。根.境.識和合生法名之為現。根.識為能量。境為所量境。還以根.識為量果。五雲犢子部。以神我現量。諸心.心所為能量。神我為量果。六雲成實師。以心所中受.想之用為能量。境為所量。識為量果。更當撿文方可為定 本疏問如諸佛及因五.八唯現量應但三分。見分即得為第三果故。答雲此不然。內外定故。見分緣外用亦外也。不得為緣內果 要集雲。若內外定。已轉依位見分。不應緣第三分。內外定故 今謂不爾。不障緣第三。但不親取。要變於相。相是外攝故。言緣外故。論自云前二是外。
論。所取能取纏。本疏雲。此唯眾生四分。故言纏縛。相及麁重二縛具故。無漏心四而非纏縛 西明釋雲。能取所取四分相屬故名為纏。亦通無漏。非謂煩惱之纏縛也 今謂此非。違論釋故。論雲皆有所取能取纏縛。頌言眾生。釋言纏縛。明但眾生有此相縛。不通無漏。安惠可爾。此文且說有漏四分。如三界唯心言。且說有漏唯識。豈以無漏亦唯識。即三界言許通無漏耶。
問既立第三能證第二及第四分。第四復能證第三分。即心能自緣。云何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自指端 答佛地論第三雲。答云不見燈等能自照耶。何知自照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闇障。應不現見 問燈等非闇。何須照耶 答如瓶.衣等體雖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障不得現見。照令闇除衣等現見名為燈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 問燈能照自令現得見。證心能自緣。衣不自照由他照見。證心不自緣 答心性是照本極成。若例同衣不能照。彼有違自.世間等過。
問量雲。心能自照。性能照故。如燈等。此量豈非法自相相違。因.喻所立不成過 答取能照義。以燈為喻故無有過 問豈本不欲證心自緣 答雖言緣自意取顯證。今緣.照雖殊。俱自顯證義 或但相例。不是立量取彼為喻。故無有過。
論。如眾燈明各遍似一。疏及樞要已具解訖 要集彈雲。若由炷.盞發影。可言隨彼有多影。但由一光發。如何有多影。彼自解雲。謂多燈各發一別光。多光相資假立一明光。一光不明多光方明故 今謂不然。取意有別。若二炷相近同生一焰。光即是一但發一影。若炷相離。或多盞相離。即別生焰。焰別光殊便發多影。然光雖別各遍似一。如共業果。炷.盞相近共生一焰。如二眼根共發一識。不爾假光實非是一。何得喻識而是一耶。又假一明光即應唯發一影。如何有多 又且發影為離炎光為即炎光。若離炎光。光既遍室。影亦應遍。既猶炎東影於西發。即不離炎光。不離炎光不得言一。光不離炎炎應成一故。今共果取離炎光喻。二根發識取不離喻。故疏.樞要得二論意 又西明雲。質異同見等四句。有過不成。思之可悉。
論。又諸聖者厭離有色等。本疏據顯言。色界類示 西明雲。此說那含等厭色生無色必不下生。不說色界者。彼有色身往欲界故 今謂不爾。違下文故。下云是故現居及當生者變為此界。不言當往者變。若許往者變。無色亦來佛傍側立。亦應許變。況下又難。設有色身麁細懸隔。此變為彼亦何所用。故本解正。
論。故器世界將壞初成而亦現變。問將成可用餘界生。變壞時何用而餘生變。既餘生變。生變因在。何有盡時 答由彼餘生感界業成熟故變。不爾住時既同此變。此界生無何故即壞。由此故知他壞業變。如在此生他變扶塵沒生他地。或般涅槃他變扶塵。而有膖脹漸爛壞者。壞業力盡三災亦滅。亦由此生本所變界而為引因。下三靜慮涅槃經。說由內過患據引因說。由彼俱業感彼界成故。生餘時災由彼引。不爾餘由引此言何用。故據實義非隨轉門。引因勢盡此等都滅 問維摩經云。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照令知速滅。即佛菩薩神力變起。何但眾生 答變化不遮但非實壞。實壞由業非神通力。若定由神力。壞時節不定。故前難雲。應實變為此雜穢土。若許實變災壞世界。有相符失。今此文中。說實成壞。不據變化 問劫壞之時彼空界色為有為無。有何不壞。無即違經。經云空劫唯有孔穴色現。即空界色 答雖有非壞。非成壞業之所起故。若許可用故他常變。三災可用。他亦常變。若成壞收應有成壞。以此故知。雖他識變非成壞收 問設生他方自地許變。如在此界大海水等。欲界有情為同變不。若許同變。欲界諸天應見下水寧作瑠璃。既見瑠璃明不同變。設不同變天有水不 答論說共用即可同變。海不共用。彼不變水。天上可有 若爾八熱大地獄等聖者不用。應不變彼 答現同地故 若爾水等應然。天現同地 答大海同變。見瑠璃者說別水故 若爾魚等居水即見屋宅。大海之中眾生。亦應見屋宅。若許不見海。即非同地變。若許見海水等。應不作舍宅 答許別舍宅居於海水。如地穴居。由業力別。若餘別水一處四境。理即不遮。由別業故。如孤獨獄等。
言定通等力。西明雲。等取神通。傳三藏亦等願力 有云等取有十能變。定.通.願同四。佛加被力等 今謂不爾。若佛加被即神通力攝。持經.神咒是法力攝。諸受變改力.煩惱力.改寶珠梵行等力。即前業力攝 要集雲。第八三力變。佛等加被與願無異者 此亦不爾。加被是通。非願力也。
論。及隨法處所攝實色。西明解雲。第八緣實不緣假故。然前解處中。即許第八亦緣假色。判為護法正義雲。生相等隱第八不緣。長.短等顯故第八緣。又引鏡智緣十八圓滿證八緣假 若如是者今法處中亦應緣假。何但取實。故本疏判。唯緣實者護法正義。若取鏡智緣方.圓等證八緣假。亦應緣過.未及生.住等假相。鏡智緣故。故因果殊不可相例 又云。異生定所生色亦有實用。雲威德者是根本定。非勝者起名威德定 今謂不爾。若許異生定變實色。何故瑜伽第十三雲。謂超第二阿僧企耶。變有實用。若云彼說通變。此說定變者。此亦不爾。通力是勝尚超第二劫變方有用。定力是劣。云何凡變即許實用。故威德定是勝人起。三十三雲非聖神通不堪受用故 問既許變化。於上下界各變幾塵。西明釋雲。由化心託欲.色異熟本質化。欲界具五。上界除香.味 今謂。上亦變香。法華經云乃至於有頂。聞香知所在。若云彼說法處今說五境者。何故定通變五境耶。應皆法處。若雖定等變非法處收。若爾何等是法處攝。若云雖定等力擊第八變。是業果色故是五塵。若定果等即法處色者。應佛唯有法界。無色等五界。既許定生具十八界。故知上界亦變香境 西明問五根五境隨其所應同在一處。為各別四大造。為一四大造。若一四大造。云何瑜伽雲羯剌藍時。能造身根及眼等。大俱時而有次第造耶。若別大造。何故五十四但說七物與眼同處。彼問雲色蘊中眼幾物所攝。答若據相離攝。唯有一物。謂眼識所依清淨色。若據不相離攝。即有七物。謂眼.及身.地.色.香.味.觸。三藏解雲。同一處者唯一大造。以理推微五根根依同一處者。一地大造。而說造眼四大者。隨所造法。名造眼大。乃至名能造觸大。據實一大。此釋七物有。並會俱時而有。以初即有此能造眼等之功故說俱有 問云何無火等。壽.煖.識三恆不相離除無色處 解雲據實有火等。而五十四但說七物者。據相顯說。以地堅性眼等所依。是故偏說。
論。因緣分別二變西明二解。第二唯第八心王為因緣變。云何名有實用。實用有二。如色一質礙用。二本質用。若爾五識所變為第六質。何非因緣。若云無質礙用不具二義者。第八所變長等亦唯為本質應非因緣。法師自云。若爾初解為勝 問第八在意界。所緣應當唯法界。云何通十八界耶 答依彼六二緣。意處所緣法界攝。不依六二緣。隨彼所緣十八攝。又以闇從明十八界攝 既爾何不別立界處 答處.界.出生.及因義。意處所緣法處收。第八無別出生.因故。亦隨六意處攝 問若五識變相分無礙。與對法第三相違。彼論有對無對分別中雲。諸有見者皆是有對。豈眼識相分非有見耶。彼論雲。謂眼所行境是有見義。故眼識相應名有見。若云有對者。是境界有對。非障礙有對者。理亦不然。彼雲三因故名有對。謂種類故。積集故。不修治故。種類者互為能所礙。積集者極微已上。以一極微無對礙故。不修治者非定起色 今為二解。一雲五識所變並是有礙。且說有見舉此例餘。即對法雲。諸有見色名有對故 一雲無對。非有見故。眼所行境名為有見。眼根但照彼本質故 若爾何故名同境根 答同取本質。如說王所同一所緣 或有對三義。本質具三。相但後二。總名有對。非礙名對。今據所變有質礙對。名為實用。五識相無。若准此釋。七識應是分別變收。但為境故 此亦不然。自在定生既有實用。何非因緣 答定.散別故。自在所生為食等用。不得相例 若爾五識亦因緣變。有段食用故 據此可爾 又解亦非。為他食用是因緣。五變自用故非因緣。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