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為六篇)

佈施第一(施別七緣)

    述意緣
    慳偽緣
    財施緣
    法施緣
    擇施緣
    福田緣
    相對緣

述意緣第一

夫佈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黃金而不悋。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飡。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雲。解衣推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諍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悋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恆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慳貪為本也。

慳偽緣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說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佈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乞何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佈施  藏舉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知者不積聚  為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佈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嚬蹙。當知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苦施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佈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悋。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讚嘆。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掃灑。亦得福報。故成實論雲。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雲。昔佛在世時。跋提城內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里香。塗四部兵並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不盡。奴以一犁田耕七壠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內良賤共諍。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是誰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捨乞食。各欲當分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虛空中現諸神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於他化。展轉七反。餘福此生果報齊等。又淨業障經云。若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財施緣第三

如大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薩地持論雲。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內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內施。若為食吐眾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地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佈施。譬如有人為衣食故。系屬於人為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為利養。但為無上菩提。為安樂眾生。為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捨身佈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二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心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眾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眾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讚歎法師。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捨施所須無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佈。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為惡。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恆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犯暴穀米。恆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佈施。又得十種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具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一切眾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讚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法施緣第四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雲。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清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偈。法施最妙勝過飲食。

又未曾有經云。天帝問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野干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財物。濟一世之乏增益繫縛。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

又大丈夫論雲。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財施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為得無盡智。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財施者為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偈曰。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棄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德分。九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雲。菩薩知彼邪見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慳者當持經與。為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癡瘂。為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便。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緣。未來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因緣。未來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信心無礙。以是因緣。未來世中信心明瞭。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法施勝過財施。今時眾生。但學法施不行財施。未知得不。答為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人慇勤嘆法。令其悟解三事體空。而行財施。速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行。皆藉智慧開導成勝。

又智度論雲。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虛。若唯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無行。如人有目無足不能遠涉。若唯行無解。如人有足無目不能見道。又唯解無行。譬同狂華不結子實。若唯行無解譬同子實不依華髮。是故要須解行雙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緣第五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經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物。若言不能。復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論雲。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翫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又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佈施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弘多。如大寶積經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淨心故。

又地持論雲。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施出家人餘殘飲食。便利涕唾膿血污食。不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蔥食雜污。不肉食。不酒飲雜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論雲。若人鞭打拷掠閉系法。得財而作佈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羇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佈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瞋心佈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寶珠以為瓔珞。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抂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佈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佈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又如有人剛懮強梁。而能佈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佈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靜心修治內心得利轉勝。

又地持論雲。若菩薩佈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欲。為眾生故。寧自棄捨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淨施時。菩薩外不施者。若有眾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來索我之身份。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優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靜坐內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於此。若有淨心為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捨施。即須為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又無性攝論釋雲。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曰。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為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被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諸苦器

又增壹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淨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給物等。渴時與漿。饑時給食。風雨時供送。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情令悅。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福田緣第六

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倍報。施外道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是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得如願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鐘已。不及施主。問若施聖人得福多者。云何經說。智人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佈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修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雲。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

若據敬法重人。職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洹得無量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餘類也。若據平等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故維摩經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難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也。

又賢愚經云。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疊。積心係想唯俟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疊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汝持此壘往奉眾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相對緣第七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俱勝。如將寶施佛等。四田財俱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一疊施大眾。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眾得福尠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財施得富恆多樂捨。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喻經云。施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癡之人祭祠。飲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福慧。是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眾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是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慳貪惡意施邪見外道兩俱愚癡。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廚饍。斯福如五大河流。入於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淨相對。如智度論雲。佛法中有四種佈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受俱淨。四施受俱不淨。且偏解一句。餘類可解。何等二俱清淨者。如佛自供養佛故。是為二俱清淨。如東方寶積佛功德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為二俱清淨(餘句可解)。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拒。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誰有一日不食三摶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乏人。誰有赤體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生。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德。等無差別。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施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法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飢渴等。若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天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佈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果。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

又大丈夫論雲。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於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若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噉者。不以為美。設有惡食。得行佈施然後食者。心中歡悅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餘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麁食。有饑者在前。尚不能施與。況餘勝物而能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尚不能以少水施與眾生。況餘好財。是人於世間糞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悋惜。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但有悲愍心已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複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受。菩薩淚有三時。一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修大施時悲喜踴躍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捨於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聞乞者聲為之墮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菩薩。修行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家斷諸結使。

持戒篇第二(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為德。顯自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或複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稟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渴而死。不飲水蟲。乃可被系而終。無傷草葉。書雲。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代。言行忠信。戰戰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猴。都無製鎖。浮囊既毀。前路何期。德瓶已破。勝緣長絕。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凶黨。更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增甚。轉復沉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果樹。遍體尤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既遙。痛傷難忍。於是鑊湯奔沸。勐氣沖天。鑪炭赫曦。爆聲裂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身。則骨肉俱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緣第二

如大莊嚴論雲。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現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婆塞。兄弟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脇痛氣將欲絕。時醫語之。食新殺狗肉並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為可於市買索食之。飲酒之事願捨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酒。其弟極困急。兄齎酒語弟。捨戒服酒以療其疾。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捨我身命不犯戒而飲此酒。即說偈言。

 怪哉臨命終  破我戒瓔珞
 以戒莊嚴身  不用殯葬具
 人身既難得  遭值戒復難
 願捨百千命  不毀破禁戒
 無量百千劫  時乃值遇戒
 閻浮世間中  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  值正法倍難
 時復值法寶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  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  云何復欲奪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為沮壞。弟白兄言。非為親愛乃是歿敗。即說偈言。

 我欲向勝處  毀戒令墮墜
 捨戒乃如是  云何名親愛
 我勤習戒根  乃欲見劫奪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為重
 今欲強毀我  不時名為親

兄問弟言。云何以酒為戒根本耶。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  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  草頭有酒滴
 尚不敢甞觸  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  在家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  唯佛能分別
 誰有能測量  佛說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唯酒為根本
 復墮惡行中  往者優婆塞
 以酒因緣故  遂毀餘四戒
 是名惡行數  酒為放逸報
 不飲閉惡道  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捨財  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  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  略說而言之
 寧捨百千命  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  所患得消除

又大莊嚴論雲。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估客入海採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將沒水中。於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為水漂。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得板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板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極為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為憂。我今捨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便說偈言。

 我為自全濟  為隨佛語勝
 無量功德聚  名稱遍十方
 軀命極鄙賤  云何違聖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堅持
 為順佛語故  奉板遺身命
 若不為難事  終不獲難果
 若捨佛所教  失於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無上第一樂

既說偈已。即輸板與上座。既捨板已。於時海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罝於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說偈報曰。

 汝真是比丘  實是苦行者
 號爾為沙門  汝實稱斯名
 我今當云何  而不加擁護
 見諦能持戒  斯事不為難
 凡夫不毀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處安隱  清淨自謹慎
 捨已所愛令  護持佛禁戒
 難為而能為  此最為希有

又大莊嚴論雲。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為於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

 我今護他命  身份受苦惱
 更無餘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復不可
 設自得無過  不應作妄語
 我今捨身命  為此鵝命故
 故緣我護戒  因用成解脫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斂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諸使鬪。又說偈言。

 我捨身命時  墮地如乾薪
 當使人稱美  為鵝能捨身

時珠師。即加打棒。以兩手並頭。並皆被縛。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

 捨此危脆身  以取解脫命
 我著糞掃衣  乞食以為業
 住止於樹下  以何因緣故
 乃當作偷賊  汝宜善觀察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繫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鼻口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食血。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涕泣不樂。即向鵝說偈言。

 我忍諸苦惱  望使此鵝活
 今我命未絕  鵝在我前死
 我望護汝命  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答言。

 菩薩往昔時  捨身以貿鴿
 我亦作是意  捨命欲代鵝
 欲令此鵝命  久住常安樂
 由汝殺鵝故  心願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說已。珠師即開鵝腹而還得珠。既見珠已。便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癡故  燒然數百身
 汝於佛標相  極為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  不能善觀察
 為癡火所燒  願當暫留住
 少聽我懺悔  猶如腳跌者
 按地還得起  南無清淨行
 南無堅持戒  遭是極苦難
 能持禁戒者  為鵝身受苦
 不犯於禁戒  此事實難有

又大莊嚴論雲。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系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而繫縛之。捨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於日夕。轉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橫馳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意而獲得
 伊羅缽龍王  以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  命終墮龍中

是諸比丘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我曾往昔來  造作眾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復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乾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爴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寧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田獵。漸漸遊行。至諸比丘所繫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聞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說偈言。

 青草用繫手  猶如鸚鵡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為火焚  犛牛為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  草系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為咒所迷惑  為是苦行耶
 為自厭患身  願速說其意

於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絕
 如似咒場中  為蛇畫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繫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說
 寧捨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忍辱篇第三(此別三緣)

    述意緣
    勸忍緣
    忍益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忍之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瞋。且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惻為用。常應遍游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心安樂。豈容微有觸惱大生瞋恨。乃至角眼相看。惡聲厲色。遂加杖木。結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於鵄鴞。含毒逾於蜂蠆。所以歷劫怨讎。生生不絕也。

勸忍緣第二

如成實論雲。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為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瞋。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雲。由觀五義以除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問於我者恩。二觀一切眾生但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又報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恶心。

又成實論雲。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又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又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又書雲。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云。讚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雲。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云。佈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髮已上。皆當咒願慚愧奉受。

又書雲。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德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云。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如經云。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又書雲。天道無親。唯仁是與。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遠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為依內。若乖斯行翻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捨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為內。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教。便悟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故經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雲。君子讓而得之為義。故常須進勝他人。恆須剋責已躬也。

忍益緣第三

如大寶積經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姓。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捨於飢渴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

又私呵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三於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云。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又五分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使銜之。經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雁銜龜去。龜即瞋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復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瞋語致有死苦。今復瞋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云。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麁獷言少誠信。佛勅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雲歡喜趣前禮佛。佛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為吾洗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訖已。佛語羅雲。此水可用食飲以不。羅雲白言。不可複用。此水本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故不可用。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捨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複用。縱棄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淨故。汝亦如是。口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槃自跳數返。汝惜之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雖惜不殷。佛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多所傷眾。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賢聖不惜。亦如汝言。羅雲聞之。慚愧怖悸。感激自勵。剋骨不忘。精進柔軟。懷忍如地。即得阿羅漢道(略用)。

又羅雲忍辱經云。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門家乞食。悋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復撮沙缽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缽至河。洗頭缽已自說雲。

我自行分衛。無事橫忓我。我痛斯須間。奈汝長苦何。猶利劍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癡溷豬。溷豬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凶愚凶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終當入無擇地獄。獄鬼加痛毒無不至。經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更受蟒身。毒還自害。復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缽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為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四衢路。來往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已魂靈即復更生。鈍頑如前。經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為人常患頭痛。所生之處不值佛世。常在三塗。

又新婆沙論雲。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遊戲林間。經久疲眠。內宮諸女。為華果故游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進其所。到已頂禮圍遶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諸姊生厭。王寤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遶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修忍。我今試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時王復令申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問答。皆如前說。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份。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今釋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精進篇第四(此別三緣)

    述意緣
    怠惰緣
    策修緣

述意緣第一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以策惰。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丘。當勤精進。十力慧日既已潛沒。汝等當為無明所覆。又言。闡提之人尸臥終日。當言成道。無有是處。釋論雲。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惰喪於法寶。是以斯那勇勐。諸佛稱揚。迦葉精奇。如來述證。書雲。夙興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進劬勞無時不可。豈得恣其愚懷縱情憍蕩。致使善根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條彌加枯萃。況覆命屬死。王名系幽府。奄歸長夜頓罷資糧。冥曹拷問將何酬答。當於此時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勸諸行人。聞身餘力預備資糧。常須檢校三業。勿令違於六時。每於晝夜。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剎那。檢校三業。幾心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幾心行厭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色心。幾心行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塗不善業。幾心厭離名聞著我心。幾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間心。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須檢校。勿令放逸墮於邪網。恆省三業。遞相誡勗心口相訓。心語口言。汝常說善莫說非法。口還語。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陞。何勞他控。橫起怨憎。故經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定生惡趣。又如快馬顧影馳走。不同駑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他呵。反憎觸惱。益罪尤深也。

懈惰緣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是時帝釋便說偈言。

 欲求最勝道  不惜其軀命
 棄身如糞土  解了無吾我
 雖用財寶施  此事不為難
 勇勐如是者  精進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勐之心。使彌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有懈怠。又譬喻經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佈施。弟佈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從釋迦出家。得阿羅漢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卻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丘。值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麁食。劣得存命。先知此像是前世弟。便往詣象。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已前因緣。愁憂不食。象子怖懼。便往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王即遺人覓得沙門。問言至象邊何所道耶。沙門答曰。我語象雲。我與汝俱有罪耳。沙門白王具說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門。

又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云。佛告諸比丘。馬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解羈韁時便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跳踉欲齧其人。三態者。便舉前兩腳掣車而走。四態者。便蹋車軨。五態者。便人立持軛摩身抄車卻行。六態者。便傍行邪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值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兜餧之熟視不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惡八態。何等為八。一態者。聞說佛經便走不欲樂聽。如馬解羈韁掣車。走時。二態者。聞說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便瞋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跳踉欲齧人時。三態者。聞說經便逆不受。如馬舉前兩腳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說經便罵。如馬蹋車軨時。五態者。聞說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軛摩身抄車卻行時。六態者。聞說經不肯聽。伭頭邪視耳語。如馬傍行邪走時。七態者。聞說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便死抵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行。八態者。聞說經不肯聽。反念淫妷多求不欲聽受。死入惡道時。乃遽欲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如馬懸兜餧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說馬有八態惡。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丘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策修緣第三

如譬喻經云。羅閱祇國沙門。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終不起。欲睡眠。作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俱羅經云。薄俱羅稱言。我從出家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脇一著床背有所倚。

又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又智度論雲。身精進為少。心精進為大。外精進為少。內精進為大。復次佛說。意業力大故。如仙人瞋時。能令大國磨滅。復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為少。意精進為大。如是諸經廣嘆精進。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須多聞。又毘婆沙論雲。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經云。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總持。三勤於樂說。四勤於正行。

又六度集經云。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時眾中有兩比丘。一名精進辯。二名德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樂止者。睡眠不覺獨無所得。時精進辯謂德樂止言。當勤精進。如何睡眠。時德樂止聞其教招。便即經行。復住睡眠不能自定。詣泉側坐。欲思惟定。復生睡眠。時辯以善權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蜇之。時止驚覺而坐。畏此蜂王。須臾復睡。時蜂飛入腋下蜇其胸腹。止驚心悸不敢復睡。時泉水中有雜色華種種鮮潔。時蜜蜂王飛住華上。食甘露味。時止端坐視之。畏來不敢復睡。蜂王食味不出華中。須臾之頃。蜂王睡眠墮污泥中。身體沐浴已。復還飛住其華上。時止便向蜂說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隱
 不當復持歸  遍及其妻子
 如何墮泥中  自污其身體
 如是為黠慧  毀其甘露味
 又如此華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沒花還合  求出則不能
 當須日光明  爾乃復得出
 長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時蜂王。向止說偈報言。

 佛者譬甘露  聽聞無厭足
 不當有懈怠  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墮污泥
 愛慾所纏裹  無智為甚迷
 日出眾花開  譬佛之色身
 日入華還合  世尊般涅槃
 值見如來世  當勤精進受
 除去睡陰蓋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緣
 其現有著者  當知為善權
 善權之所度  有益不唐舉
 而現此變化  亦以一切故

時德樂止。聞其所說。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羅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德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時俱與彌勒共聽法故。彌勒睡眠獨無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度者。彌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

又法句喻經云。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三寶初無厭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逮得神通。生死已盡。時清信士。得困疾痛醫藥加治。不能得差。時婦在邊。悲哀辛苦。共為夫婦獨受斯痛。卿設無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所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即死。魂神還在婦鼻中化作一蟲。婦甚啼哭不能自止。時道人往與婦相見。知婿命過鼻中作蟲。故欲諫喻令捐愁憂。婦見道人來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時婦洟涕鼻蟲便墮地。婦即慚愧。欲以腳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殺。是卿夫婿化作此蟲。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壽終墮此蟲中。道人答曰。因卿恩愛悲哀呼嗟。起恩愛心。因是壽終即墮蟲中。道人為蟲說經。應生天上在諸佛前。但坐恩愛墮此蟲中。亦可慚愧。蟲聞其言。心開意解更自剋責。即時壽終。便得上生。是以省己為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禪定篇第五(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故經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緣。是三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棲神冥漠之內。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子。降勐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身。從頭至足。三十六物。八萬戶蟲。不淨無常苦空非我。但眾生心性。譬若獮猴。戲跳攀緣歡娛奔逸。不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化[怡-台+龍]戾不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之黐。貫天魔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嶮獄。皆由放散情慮擾亂心神。似風裡之燈。譬波中之月。搖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既不現。照豈得明。所以眾惡賴此而興。福善由斯併廢。良由不修斷惑常起貪瞋。未服無知偏多樂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諍來。妨靜之緣交加競集。五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象之無鉤。似戲猨之得樹。故須念念策心。新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靜塵。後念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時。經嘆一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絕凡懷。若違此理。聖亦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外。或緣於外起染於內心。故知內外相資。表裡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沉。則其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令馳散也。

定相緣第二

如法句經心意品說雲。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靜意游。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饑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又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乘共。何等為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求己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四修定為知眾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五修定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六修定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過諸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與正法。紹隆三寶使不斷絕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陀乞食。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慠慢。六不自高舉。七不毀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飲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又智度論雲。三昧有二種。一佛三昧。二菩薩三昧。是諸菩薩。但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於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諸佛要集經中說雲。爾時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尸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從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而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人從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緣。我動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菩提意。是女因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德未滿。是棄諸蓋菩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經文。嘆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禪。大小乘觀法儀式。備存十卷觀門內。學者別尋。非此明瞭。

智慧篇第六(此別二緣)

述意緣第一

夫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曰無愚。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勝出世間。破除諸有。釋論又言。佛是眾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則智為一切眾生之祖母。故外書雲。睿哲欽明。乃稱放勳之德。仁義禮智。方曰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無宜弗習。能排巨暗。譬滿月之照三途。巧遣眾毒。似摩柢之除萬惡。豈可任其恆沒守此長迷。取相交纏。我心縈結。常多有愛。恆富無明。未達因緣。不修對治。所以欝欝慢山殆高嵩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橫執斷常。偏論即離。神黃神白。我見我知。一腳恆翅。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噉糞如犬。或盛談下諦。寧識中道之宗或封執四違。豈悟大乘之旨。或謂冥初生覺。其外不知。世間定常唯此為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戇昏瞢。庸昧頑踈。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蕕未辯。寧分菽麥。雖知歡笑。將[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識語言。與狌狌而不異。良由不識空理常處無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見。五住煩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纏森然尚在。是故大士。為求八字。不惜軀命。恐在緣中逢苦即退。故自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緣第二

如華嚴經云。菩薩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為法故尚不惜身命。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

又集一切功德三昧經云。釋迦過去久遠。作五通仙人。名曰最勝。又依智度論雲。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進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暴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踴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涅槃經云。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疊纏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阿耨菩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於眾生。以釘釘身。投岩赴火。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眾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云。菩薩為於一字一句之義。能以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王。一偈因緣捨於身命。雖於無量恆河沙等劫修行佈施。不如一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說。常為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經典書論。悉能通達。

又大方便報恩經云。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勐火之地。不以為患。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為眾生故。至心聽法不為利養。為眾生故。不為自利。為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云。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想。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位處。菩薩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上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尚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又未曾有經云。昔毘摩國徙陀山。有一野干。為師子所逐。墮一丘野井。已經三日開心分死。自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恨不貽師子
 奈何死厄身  貪命無功死
 無功已可恨  復污人中水
 懺悔十方佛  願垂照我心
 前代諸惡業  現償皆令盡
 從是值明師  修行盡作佛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聖教久處幽冥。向說非凡。願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無訓。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頭懺悔。憶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法師。諸天即各脫寶衣。積為高座。野干陞座曰。有二大因緣。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報無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應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死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值明師。貪生畏死死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修善。如斯之入惡生樂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誨。全命無功。志願聞施食施法。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者。濟一世之厄。增益生死。說法教化者。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天樂。是故佛說。以法佈施功德無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為是業報。為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天帝曰。我謂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聞因緣。答曰。昔生波羅柰國波頭摩城。為貧家子。剎利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至年十二逐師於山。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靡所不達。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難報。由先學慧自識宿命。由受王位。奢淫著樂。報盡命終。生地獄畜生(自下云雲略而不述)時帝釋與八萬諸天。從受十善。今還天宮。和尚何時捨此罪報得生天上。野干曰。剋後七日。當捨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薩說法教化。七日命盡生兜率王宮。後識宿命。行十善道。又賢愚經云。佛在波羅柰國。於林澤中。為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說妙法。時虛空中有五百雁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迴翔欲下。獵師張羅。雁墮其中為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父母膝上。若八歲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說四諦。得須陀洹果。即還天上(此略出嘆法功德。若廣明求法方軌。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

頌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濟  欲超生死
 先資福慧  鏡徹三輪  珠清六蔽
 在馭成勒  為金則礪  抗跡流水
 齊鏕草系  五忍必階  四勤無替
 心波洞潔  情塵卷翳  業途既坦
 道場斯詣

諸經要集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