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這段文句不在九品往生章的裡面,是在序分義裡面,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往生之處之後,就懇請釋迦牟尼佛教導往生的方法。韋提希心裡在想,往生到西方淨土那樣清淨莊嚴的地方,一定要有很高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要有定善才能往生,她就請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釋迦牟尼佛卻是觀機施教,知道閻浮提的眾生煩惱習氣非常厚重,大多數眾生的心都是散亂動盪,如果不能捨去分別攀緣之心,那麼思惟正受的清淨境界是不可能顯現出來的,所以就不能僅僅是宣說定善之門了,就要為適應更多的散動眾生的機緣來開顯一個方便,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自開三福之行,因為韋提希夫人並沒有請求這樣的三福,她請求定善,然而釋迦牟尼佛卻宣說了散善的三福。

這裡有一個用意,就是眾生對西方極樂世界信心缺乏,信心難以建立的原因就在於智慧的不足。為了培植眾生的智慧,給他們一個過渡,一個橋樑,先讓他們修福,修福修到一定程度,就能轉化為智慧,福至心靈,有智慧他們才能相信念佛往生淨土一法。如果直接從信心契入,這對於少數宿世善根深厚的眾生有可能性,但對於大多數眾生來說,是很難去契入的,所以佛讓眾生先修三福。

第一福是世間的福。「孝養父母」,就是我們念佛行人一定要行孝道。「修十善業」,十善業把殺業放在第一位,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這是止善,如果進一步,從積極的行善來看,不僅不能去殺生,而且還要放生;不僅不要偷盜,而且要去佈施;不僅不要去邪淫,而且要修清淨梵行;不僅不能打妄語,而且要誠實,要質直,要和諍,要柔軟。對於貪慾重的要修不淨觀,對於瞋恚重的要修慈悲心,對於愚癡重的要對因緣觀,要契入,這就是修十善業。那麼這就是修世間的福。

那麼第二個是戒福,與世間的福德相比,那戒德更高了,因為是在修出世間法,由戒能夠感得菩提之果。「具足眾戒」,這個戒有多種了,三皈依、五戒、八戒,乃至於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不犯威儀」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當中,都要為這些戒作方便威儀,怎麼叫方便威儀呢?比如我們的身業,你不能一天到晚就是跑來跑去,搖頭晃腦,坐在這裡也架著一個腿,躁動不安,你身業一定要安靜,端莊。口業,你不能一天到晚就講那些街頭巷尾的事情,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這家長那家短,一天到晚就講這些,言不及義。意業就是不能有邪思邪想,一定要保持正念,觀照諸法的苦空無常無我,係心在佛號當中,一心正念。身口意三業都是很寧靜祥和的,為你的戒律作方便威儀。

那麼第三個就是行福。「發菩提心」,這對於淨業行人非常重要,這個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所以發菩提心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的生命目標是把成就佛果菩提作為我們唯此為大的生命目標,這樣我們的心量一下子就打開了。「深信因果」,一個能夠深信因果的人,他必然在內心建立一個自我防禦系統,他一定能做到自律、慎獨;不信因果,他就是胡作非為,或者是一個偽君子。「讀誦大乘」,就是對大乘方等經典要讀誦,因為這些佛經都是從佛的實相般若流現出來的文字般若,能夠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讀誦經典,就能開發我們的智慧,那麼我們的智慧眼開了,就能夠厭離娑婆的苦,欣求極樂的涅槃。「勸進行者」,這是教我們自己開發智慧得到利益之後,也要讓一切眾生得到這個法雨的滋潤,要把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要傳播出去。

那麼這個三福,佛特別告訴韋提希,這三種行業,是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這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以這個三種行業來莊嚴他的淨土,都以這三種淨業來圓滿他的佛果菩提。佛都這樣做,我們難道還不能這樣去做嗎?針對這三福,善導大師有一個很精闢的論斷,就在這個淨業三福裡面,或者有一個人,只是行世間的福,把這個世間的福迴向往生,他能夠去;或者一個人他行戒福,第二戒福,他迴向戒福的功德也能往生;或者有一個人只是行大乘的行福,迴向也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前面的兩種,世福和戒福,迴向能往生;或者有人行後面兩種,戒福行福,迴向能往生;或者有人三種福都修行,迴向,當然更能往生。這是把種種不同的排列組合表現出來。如果還有人這三福一個都不行,那就是一個邪見之人,就是闡提人了,斷善根的人了。所以這裡善導大師勸勉大家修三福,以三福的功德迴向求往生,都是往生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