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講
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復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佈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
好,請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通過闡述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修行,讓我們了知法藏修淨土法門,它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因為淨土一法是大乘法門,它一定要發大乘菩提心。南無阿彌陀佛!因地,是為我們眾生來發願,來修行,他對我們眾生有大恩德。從我們初發心,持戒念佛,到最終圓成佛果的全過程,阿彌陀佛都在護佑著我們,加持著我們,成辦我們的大事。這樁事情,由於我們在眾生份上,是非常陌生。有時候耳聞了,也不一定會信以為真,所以信心總是很膚淺,對這個要不斷地熏習,熏習。
首先提出眾生在認知層面上狹劣的特點:「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 。我們眾生本有的智慧,應該是廣大無邊的。 然而一念無明妄動,我們受俱生我執,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局限,使我們的知見非常狹小,鼠目寸光。這是受我們的業力、身心的局限性所決定的。所以智慧非常狹小,心量非常小,不能見到廣大的境界。對我們這些「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的凡夫眾生,來講淨土一法,就在認知層面、信解層面上具有很大的難度。比如一個井底之蛙,井裡的青蛙,它看到的就是井裡那麼一點點水,看到的天空就是三尺見方的井口,這就是它整個的世界。你要跟它講浩瀚的大海、廣闊的天空,不是它的境界,它就不相信。你對於春生夏死的昆蟲,來談冬天的景象,它也不會相信。所以對我們凡夫眾生,局限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塵裡的人來說,你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清淨的境界,就像對那井底之蛙描述大海一樣,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深知自己認知的狹劣性,不要去堅固自己凡夫的知見,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放下來,去仰信佛的知見,慢慢地打開我們的心量。
我們為什麼知見會這麼小呢?就是一個執著。碰到什麼執著什麼,不能夠契證空性,所以心量打不開。佛陀二十二年講般若系經典,就是讓我們擴大知見,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但凡夫眾生就是住一切法,執著一切法。本來到這個世間來只是匆匆的一個過客。於是他長大了,成個家,這裡蓋個房子就是我的家,這個家就是我整個的世界。家裡的那個「家」 ,寶蓋頭的一個屋子,下面是一隻豬在那裡,這就是他的家,這樣慢慢地我們心量就越來越小。中午有個居士說,他很有善根,開酒店、賓館,雖然很賺錢,但殺生很多。所以他善心發現,就不想幹這個了。然而家裡、朋友都拽著他,不讓他離開。一般人覺得我能賺錢什麼的,這就是知小。他不知道你殺生,你導致的惡業,現生會身體不好,壽命短,這是你現生的華報,未來的果報要到三惡道裡面去。他就不能「見這個遠」 ,不能「知這個大」 。他就在眼前的利益當中出不去,造作諸多的惡業。
所以佛經裡面,對我們眾生這樣的知見狹劣、造作惡業,就用一個比喻,非常形象,就是小兒對刀刃上的蜜的關心。刀刃上的一點蜜很甜,這個小兒,無知的小兒,就會舔,趕緊舔刀刃上的這點蜜,剛剛嘗到一點甜頭,馬上舌頭割傷了,割斷了。現在我們人類很多愚蠢的行為,都是由於「認知小」 所導致的。他一味地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經濟,把環境破壞了,生態破壞了。然而這些反過來給我們導致了更大的災難,然後又去整治它,整治時可能比它得到的利潤要多付出很多倍,才能整治到原來的樣子。所以我們眾生可憐啊!為什麼學佛要開發智慧,擴大心量啊?要「知大」啊!要「見遠」啊!
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的一切念頭,我們的行為,才叫隨智慧行。如果心量狹小就是隨煩惱行,一定會導致我們眾苦充滿。我們知道自己的認識狹劣,鼠目寸光,沒有智慧,不能見到遠大的事情。佛悲憫我們,不斷地開顯。比如三界六道的輪迴,我們只看到生命當中這一段、這麼小的範圍,於是就不相信因果。「你看那些善人,也沒有得到善報,也很潦倒,惡人還很得志」 。他知這個「小」 ,不能在一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迴、因果錯綜複雜的背景當中,去認知生命的真相。於是我們就想到,佛來到這個世間,講淨土一法是多麼的艱難。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沒有比相信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更難的。
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判根機,相信淨土一法的是上根機所攝。因為認知本身狹劣的人,他本能地就很難相信這個法門。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兩個有你傳達出來,這就是驚天動地啊!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飛碟報告,一看到有飛碟,一下子都會很吃驚啊!我們總認為整個的銀河系、河外星系,只有地球才有人啊!怎麼地球之外還有飛碟過來,科技發展哪有那麼快啊?於是他就琢磨著這肯定是幻覺,是假的什麼東西。但是出現了幾萬,幾十萬起飛碟報告、目擊報告,固然有很多是假的,固然有很多是幻覺,但是這裡面只要有一例是真的,它也傳達了不可思議的信息。地外文明啊,平行的世界啊!
那麼對地球之外有生命,有剎土,這在佛教來看,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整個法界當中有多少微塵數又微塵數的剎土,這些剎土有種種的形狀,依止種種不同的地方,眾生的壽命種種不同,福報種種不同,文化形態不同,語言不同,那是很多啊!對於這樣廣大的世界,像華藏世界這樣的描述,這在凡夫眾生來看,他是夢都夢不到的。所以在這裡講說阿彌陀佛的淨土,要說。盡管很多人不相信,很多人聽了哈哈大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還是要說。畢竟這個世間還是有一些與淨土法門有緣的人,他聽了以後,他會悲喜交集,他會聞即信受,即便當下不能信受,給他聽一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在他的阿賴耶識播下了一顆金剛種子,這就是善根啊,遲早這顆種子遇到因緣,會破土而出。
淨土經典中,釋迦牟尼佛首先詳細地介紹阿彌陀佛的因地。他整個的過程都是發大菩提心、大慈悲心,來為眾生服務的,對眾生有大恩德。但這一點,凡夫眾生卻不知道。不知道,就得告訴他。所以《無量壽經》就描述,在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阿僧祗劫以前,有一尊古佛。開始先講錠光佛,錠光佛在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再滅度。後面次第的有,像月光佛、月面佛、旃檀香佛、水天佛,到最後就是世自在王佛,就定格在世自在王佛那個時代發生的一樁事情。他示現八相成道,是在壽命四十二劫的時代,眾生福報都很大的一個時代示現。
有一位大國王,他來聞經聽法,大徹大悟,頓然捨去王位,捨家棄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來出家修道。由於他是大國王,由於他是以菩提心出家,所以他從一出家的時候,就不是為自己,就是為了救度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惡世界苦眾生。像我們這樣的惡世界就是穢土。十方世界有淨土有穢土,淨土的眾生是快樂的,是安樂的。惡世界,就是惡業所感召的穢土的世界,它是遭受劇苦,就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又到這個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眾生就更苦了。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壽百歲的時候,現在又過了將近三千年了,我們平均壽命七十幾歲,比釋迦牟尼佛應世的時代更苦,福報就更差。
所以法藏菩薩得世自在王如來的加持,以後通過自己的發心修行,得到天眼,用天眼觀察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如何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如何救度,就得要了解這些眾生是什麼樣的狀況,他是什麼根機,他有什麼好樂,用什麼善巧方便才能救度。這樁事情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他不是救度哪一類的眾生,他要救度所有的眾生,九法界眾生。所以他要觀察,還要到他方世界佛的淨土,去攝受他們好的一面。對於穢土方面,如何會導致這樣的穢土,這個濁惡的原因在什麼地方,種種眾生是什麼狀況,他一個願一個願發,針對眾生來發願。這發願的過程都經過五大劫的時間,發出了四十八大願。
在世自在王佛法會上,發四十八願的時候,世自在王佛是非常歡喜了,說這些願能夠令一切與會的菩薩,圓滿各自菩薩的大願,能夠令所有的眾生,由於這些願得到救度。四十八大願的稱性發起來,也就是法界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由此,感得整個大地六種震動,天上雨下無量的妙華,虛空中發出聲音說,「決定圓滿大願成佛」 ,虛空授記。法藏菩薩發了願之後,不是發了願就不管了,就完成大事了,不是這樣。願是需要行來填充,來圓滿的。所以由願導行,法藏菩薩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修菩薩六度萬行,福慧雙修。在這個過程當中,示現種種的身份。或者示現忉利天主身份、夜摩天王身份,以及轉輪聖王身份、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等等身份;乃至在六道,隨形六道,來廣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在這種種身份中,都會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念佛、念法、念僧。
那麼在六度裡面,這裡提出佈施這一度。在法藏菩薩所示現種種身份當中,就光捨金輪王位,捨金輪王位出家的事情,都有無數次。菩薩在行佈施的時候,他是完全無條件的佈施,真的是三輪體空。當他作轉輪聖王的時候,他把所有的金銀財富都打開,所有的國內的貧窮的人,都來給他佈施。如果一個貧窮的人上來了,這個轉輪聖王對他不僅沒有傲慢心,而且會向他頂禮,說「你終於來了,非常難為您老人家,我應該主動送上去」。
跪著給他供養,要什麼給什麼。而這個貧窮的人覺得,這些金銀財寶都得到了,想一想,「我還沒有做過國王啊」 ,他就會把國王的位子讓給他;如果這個窮人覺得「我還沒有老婆,看你的妻子還挺漂亮的」 ,好,把妻子也供養給他;那個窮人得到了皇位,得到了他的妻子,又說「我還要有個佣人才比較好,他要稱我的心啊」 ,這個轉輪聖王又去做他的佣人,幫他服務。這是屬於外面的,國城妻子他能供養。還有如果一個窮人說「我需要你的頭,需要你的眼睛,需要你的腦髓」 ,他都無條件的給予,沒有絲毫的躊躇,歡喜地給予。
菩薩是這樣行佈施的,這就是佈施波羅蜜啊!到家了。不像我們佈施一點,現在賺了很多錢,叫他佈施一點,捨不得呀!心裡很難受啊!拔一毛利天下都不為也,吝嗇。吝嗇就使我們的知見小、心量小、我執重。所以只要我們佈施,一下子就把心量打開了。所以佈施度慳貪。法藏菩薩捨轉輪聖王,這種內、外財的佈施,都不知道有幾千萬億了,這還是他行六度萬行其中的一種。如果加上他的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些行持,那是動經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他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行持,以後佈施到波羅蜜的程度,他自己的福報就很大,很大到什麼程度呢?能夠滿一切眾生對資生用具的需求。他自己的福德很大,他怎麼來滿足呢?法藏菩薩就能從自己的手掌心裡流現出所有的東西。你想要糧食,手掌心裡有糧食;你想要臥具,手掌心有臥具;你想要湯藥,手掌心有湯藥。這手掌心就像無量無邊的功德,凝聚在這手掌心的一法裡,一法具足一切法,無盡的福德,他有這種神通妙用。好,這是行佈施。
而行忍辱呢?「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別人的誹謗、侮辱、殺害都能夠忍下來。「行人所不能行」 ,就是非常精進。他無論行般舟、行什麼,他都是非常精進勇猛,不惜生命,不疲不厭。包括為了救度一個眾生,隨行這個眾生,動經無量劫隨行,一定讓他迴心轉意,把他救度上來,這樣地「圓修萬行」 。怎麼叫「圓修萬行」?他有圓頓的知見,圓融的心胸,來修菩薩的萬行。這樣所積累的功德,到了極處,力極功成。他所行的六度的行持,就會產生一種力量,禪定的力、智慧的力、忍辱的力、精進的力,這些力到了極處,就把自己自性的功德完全顯發出來,這種福德智慧的功德就成熟圓滿。這樣,四十八願就完全用他的功德力,圓滿的功德力,莊嚴成了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它的建成也不像我們所想像的,要搞建築,一磚一瓦把它砌起來,不是這樣的,那就「可思議」 了。要知道,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的時候,他已經是登地菩薩了。所以他的願是稱乎法性實相發起來的。這種法性實相是真實的,所以他的願是真實的願。他不像我們世間人發願,就像上午有同修,他也發願:「我願為眾生效犬馬之勞」 ,它也是願,但一旦效犬馬之勞,別人罵幾句、打幾下、侮辱一下,他就受不了,他就覺得我這個願很難辦。還有的居士,他也發一個大願:「我要代眾生受苦」 ,這一願發起來,真的就病了,生了重病,這樣那樣受不了,就說,「我是不是可以捨這個願」 ,那必然他們都會搖擺的,發了會後悔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從虛妄心裡,一下子情緒激動,發起來的。一旦碰到事情,他就馬上會後退的,所以凡夫的願都是靠不住的。
法藏菩薩發的願是稱性發起來的,他不是從虛妄心裡發出來的,他是從真實心裡發出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以後他在圓滿菩薩六度萬行的時候,四十八大願描述出來的淨土的藍圖,到他的功力圓滿的時候,它也稱性就起來了。它的七寶樹,不是從一顆樹苗,慢慢的一寸一寸、一尺一尺長高,稱性就那麼高了。它的七寶池也稱性就起來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從他的願心裡流現出來的,不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這要注意。等他稱性的大願圓滿,稱性的淨土現前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就由菩薩成了佛了。大家看這個「自」 ,「自成佛」 ,這個「自」 就是法爾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的意思。他並沒想到我非得要什麼時間成佛,他只是想到我圓滿我的大願,因為每一個大願都是為眾生而發的,所以也就在圓滿完成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他也成就了自己,大願圓滿,他也就成佛了,這都是法爾自然成就的。
一成佛之後,四十八大願就在果地上圓滿了。圓滿之後,就開始兌現他因地的大願,就有能力揭開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序幕。也就分身無量,阿彌陀佛分身無量的佛,到無量的剎土去接引眾生。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淨土的蓮華有三十六百千億俱胝的葉子,每一個蓮葉放出三十六百千億俱胝的光明,每一個光明能夠顯現三十六百千億俱胝的佛。這些佛又到東方世界、東南西北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教化利益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首先提到是東方世界,這些佛到東方世界去教化眾生。那麼我們看到,我們娑婆世界從方位上來看,正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東面。由這個經文我們可以有這樣一個連接,就是釋迦牟尼佛也是西方極樂世界蓮華放光所出現的一尊佛。換句話來說,他也就是阿彌陀佛分身無量裡的一尊,來接引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的。用種種善巧方便,方便是什麼?沒有方便度不了眾生。佛說一乘法、實相法,一下子和盤托出,我們不能相信,接納不了。因為佛的知見、佛的法門非常遠大,所以他還要施設種種方便,來循循善誘,給我們很多的過渡。所以法華會上,為什麼說,十方諸佛只願意稱性說一乘法,但是眾生根機不夠的話,就得由一乘法分成二乘、三乘。由實開權,這就是方便。
用方便法來攝受眾生,先讓他修小乘法,讓他證阿羅漢果,就好像在五百由旬的中途,三百由旬的地方,變現一個化城。告訴他,你到那個地方就到達目的地了,眾生就容易咬緊牙關去修行了。到了化城,這時候再告訴真相,這還不是真正的目標地,還要往前走。是這樣,這些都是方便攝化的手段。阿彌陀佛發願,建立淨土、建立名號度眾生,包括他分身無量,以及觀音、勢至也分身無量,這些方便法,也是要令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方便,由於到那去能夠在佛的加持之下很快成就佛果,讓我們遷移到一個淨土裡去,「令生彼國」 。
這樣的發願、這樣的行持,你說是為一人發願也可以,為無量眾生髮願行持也可以,從這兩個層面理解都是可以的。如果說為很多眾生髮願,以眾多來觀之,那麼阿彌陀佛是普為法界一切眾生,來發願修行的。如果以一個人來觀之,非常個人化的,那麼阿彌陀佛就專門是為我一個人發願的。這兩種同時都說得過去,都能成立。就好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普照一切,所有的人都能蒙月光清涼地照射,夜晚都能照明他的道路,所以它是為眾多。但是,也可以說為個人,一個人。比如我在星夜的時候,我一個人往東邊走,就發現月亮也伴隨著我往東邊走。另外一個眾生是往西邊走,他也感覺到月亮也跟隨著他一起往西邊走,它是非常單對一的。「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如來一身,妙色身普現,也讓一切眾生感覺到顯現的是跟他同類的身,這就是不可思議了。連忉利天王都有這個水平,他能變現。比如他有一千個妻子,妃子,一般女同胞都希望有種愛情的佔有欲,那麼這個忉利天王能夠變現一千個化身,使每一個妻子都覺得忉利天王就是愛我,不愛其他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我個人跟阿彌陀佛之間,建立一個非常一對一的關係。
阿彌陀佛這種稱乎法性的大願就是為我發的,他無量劫以來的菩薩大行,就是為我來修行的。他的極樂淨土有四土,這個四土是一個基本常識,用天台的教理來說,西方極樂世界,把它劃為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那麼這四土大家要知道,要有一個基本認知,不要以為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劃了四個區域,就好像一個城裡有富人區,有貧人區,不是這樣。整個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實報莊嚴土,它沒有區別。四土是依據往生者不同的功行、發心的大小,是由往生者心識變現出來的。如果沒有斷見思惑,帶業往生的凡夫所變現的是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的小乘聖者,他到西方淨土所變現出來的是方便有餘土。破一品無明、理一心不亂往生的,他所感得的是實報莊嚴土。斷盡所有無明的,就在常寂光土。一般教下把十方剎土都分為這四種,是從他斷惑的層次所感知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用了這樣的劃分,但是它又跟它不一定完全一樣。那麼這個四土同時是在一土,所以生到凡聖同居土,就能跟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把手同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這樣就是在一土就是圓生了上三土,它有它不同的地方。
那麼這個四土是阿彌陀佛專門為我一個人來莊嚴,來清淨的。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也專門是為我一個人來圓滿的。以至於十劫以來,不同的時期,種種的現身來接引,處處顯示殊勝的瑞相,都是為了啟發我的信心,顯示瑞應。確實往往在剛剛念佛的時候,對淨土信心若有若無的時候,阿彌陀佛很慈悲,往往對這種還在左右搖擺時的人,會顯出一些瑞應。或者在夢中讓他看到阿彌陀佛,或者讓他在誦經、念佛當中忽然聞到一種奇異的香味,或者讓這些助念的人看到蓮華現前、看到佛像現前,顯示瑞應。顯示瑞應,你可不要說,「哎呀,我多麼有本事呀!」這不是你的本事,這是阿彌陀佛太慈悲了,是要讓你產生信心的,是這樣的一回事。這樣,我們個人就跟阿彌陀佛產生了一個非常一對一的關聯。我們這樣的一個宗教信仰,我們跟一種超然存在的溝通,是不需要中介的,是直接可以溝通的。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那種真子、法子,是要接納他的遺產的人、財產的人,是這樣的,都是為我一人。
好,請看下面:【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拌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進一步我們要了解阿彌陀佛跟我們日常的行為造作、舉心動念有什麼樣的關聯。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在關照著我們,阿彌陀佛所圓滿的,為我所圓滿的法身、報身、應化身,就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於是當我在造惡業的時候,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就開始運作,就警覺我,告訴我們不要造惡業。
我們念佛行人可能都有這方面的一些體會:雖然我們念佛,但還是凡夫,見聞覺知五欲六塵、貪慾心各方面都會起來,起來就想做壞事.想做壞事的時候,忽然一下警覺,「我是念佛的,我怎麼能做這個事?」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提起來,所有想做壞事的念頭和行為就阻斷了。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無量光壽,就是我們的良知良能。我們一旦想做壞事,或者想破戒的時候,馬上覺得心裡不舒服。甚至就讓我們頭暈,就讓我們怎麼樣,總在警覺我,讓我們做不下去。這是阿彌陀佛,一切壞事讓我們不能成就,一切好事令我們成就,所以造業的時候警覺我。有一個能警覺我們的力量在旁邊,那就太好了。有時候我們管不住自己,現在阿彌陀佛在旁邊管我們。就好像一個頑劣的小孩,他管不住自己,父母就在旁邊看著你、盯著你,你要做壞事馬上有辦法讓你做不成。
那麼當我受苦的時候,我們多生多劫造作了很多惡業,今生總會要受苦的。你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注定了是要受苦的。你惡業不重不會生到這個時代,不會生到這個世界。所以為什麼外教講贖罪、原罪,為什麼會打動人心哪?確實我們也是由苦難的種子來的,這種子一定會現前,讓我們遭受種種的苦難。所以當苦難現前的時候,我們是那樣的怯弱,是需要一種救度的。那麼,阿彌陀佛就在這裡拔救。在饑荒的時代,佛會變現出糧食,有情和無情都能夠變現出來,來方便地拔濟我們從苦難當中出來。在天災人禍的時候,為什麼很多念佛的行人,能夠從這種苦難當中出來啊?有很多空難的事情、海難的事情,他念佛,他倖存下來了,而不念佛的都嗚乎哀哉了。這就是在受到劇苦的時候拔濟的例子,這方面例子很多。
「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 。我們平時造業,沒有一念的回光。這個逃逝的兒子從來沒有信心。某一個因緣,令我們產生信心,我們也要南無阿彌陀佛了。這時候阿彌陀佛是多麼的歡喜啊!就雙手把我們緊緊的抱住。攝受住我,生怕再又逃跑了。「佛則攝受」 ,我們大家受三皈依的時候,為什麼很感動啊?三皈依之後我們持戒,念佛,為什麼越來越身心安定了,真的各方面都很順利了。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在攝受,在護佑我們的結果。「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 ,我不僅要歸命了,而且還要依教奉行了,那阿彌陀佛就更歡喜了。
你要持戒、你要修行、你天天念佛,阿彌陀佛就在加持我們,這對末法時候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想修行,一下子就想靠自力,去修戒、定、慧。如果沒有佛的加持力,我們碰到的很多麻煩、障礙、魔障,是很難解決的。甚至出現了魔境,我們都沒有分別的能力。所以這個時代修行,離開了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被,我們真的是很難有進步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深信切願,發出廣大心,去修持戒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再來度眾生這樣的行持,阿彌陀佛會加持我們。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就順利了。
我們講十二光如來,名號裡具足阿彌陀佛的十二光。十二種光明就是對治著我們種種的煩惱的。我們最大的貪慾的心,常常起現行,讓我們身心得不到安定。那麼名號裡面具足清淨光,就是對治淫慾心的。我們的瞋恨心,就有歡喜光來對治。我們的愚癡心,就有智慧光來對治。我們的知見的偏執心,就有無邊光來對治。我們的懈怠放逸的煩惱,就有不斷光來加持,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得阿彌陀佛的加被,我們才好辦哪!我們百萬佛號持念,大家也感覺到,一天十萬聲佛號,在其他地方,如果念其它的都很難念。為什麼念佛能念十萬聲,是由於有佛力加被。如果你念其它的一個符號,你去念念看能不能念十萬聲呢。你很喜歡蘋果,你就念蘋果、蘋果、蘋果,南無蘋果,南無蘋果,你念十萬聲看一看,那是念不下來的,因為蘋果對你沒有加持力。
但阿彌陀佛名號對我們有加持力,越念越有力量,越念越在充電,是這樣。所以,佛力加被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佛是這樣不疲不厭的,對我們這樣的警覺,對我們這樣的拔濟,對我們這樣的攝受,對我們這樣加被,為什麼?他對我們這麼好,他是什麼動機?是不是想賺我很多錢?這裡要了解佛心。他對我們這麼好,不過是為了什麼?為了四個目的:不過是希望我去念佛;是希望我往生極樂世界;是希望我永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苦難,享受涅槃的常樂我淨;不過是為了使我成佛,再輾轉地教化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一生補佛位,都能圓成佛果而已。這就是阿彌陀佛關心我、加持我的目的。他不需要賺錢,他的錢無量無邊,地面都是金銀七寶。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商品交換,也沒有貨幣,離開一切買賣。
(徹悟大師)最後就感慨:「唉呀,阿彌陀佛這樣對我們,這麼深的恩,這麼重的德,那是父母對子女的恩德都沒有辦法比擬啊!」為什麼呢?父母只能關心我們這一輩子,這一生。他不能關心我們的後世,百年的父母也關照不了身後的子女,這是第一。第二,父母也是凡夫,對聽話的子女,可能他還比較關照,比較仁愛。如果這個子女一直不聽話,不聽話,父母可能也生起怨恨了,「你這麼不聽話,我跟你劃斷母子關係了!」會出現這個情況。阿彌陀佛不會這樣,他是無量劫都在關注我們,都在關心我們。而且我們再頑劣,甚至謗佛,他也沒有生氣,他還是在慈悲我們,在憫念我們,是這樣,所以他超越父母的恩德。那麼天和地,天生育我們,天就是乾卦的功德,萬物滋生,自強不息的生命能量,生育一切。大地是坤德,在荷載養育一切。所以天地對我們的恩德很大啊!土地不斷地生長糧食來養活我們,天空的太陽、月亮、星星三光在照明我們,天地對我們的恩德是無私的,而且是無言的。所以我們自古以來都要敬天、地、君、親、師啊!天地的恩德。天地恩德對我們很大,但還不足於比況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的高厚。高就指天德,厚就指地德,厚德載物。阿彌陀佛這種慈悲願力,普覆法界一切眾生。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法界當中,一切眾生均被彌陀願力攝受,不會遺留一個,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果。所以天地不足以比況其高厚。
這樁大事因緣,不聞佛言祖語、善知識的開示,我們怎麼可能會知道這裡面的意思呢?這不是凡夫知見範圍的事情,是我們夢都夢不到的事情,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事情。如果不讀佛經,我們哪會曉得這樣的道理呢?哪會曉得有一尊阿彌陀佛,對我們這樣慈悲,對我們這麼關愛?十劫以來盼我們回家的那雙眼,是望眼欲穿啊!金色手臂垂了十劫在深淵,是已經垂下了十劫啊!我們確沒有了解到這雙眼睛,我們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雙金色的手臂,我們是這樣的糊塗。現在,通過讀佛經,才了解了這樁事情。從今以後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這樁事情,那都是百千萬劫稀有難遭之一時了。這就是成就了佛經講的一時了,師資道合的一時。那麼我們就要按照佛陀的教誨,竭盡自己的全力,精進,精進,精一地修持淨土法門,盡此一報身,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歸誠」 ,要用真誠心去歸命,不能用虛假的心。要真正看透這個世間的苦空無常。這幾十年,用幾十年的光景來念佛求往生,在無量的生命的背景當中,它也只是須臾間而已。你用須臾間的哪怕非常苦地去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的壽命和快樂就無有邊際,是非常合算的一件事情。我們溫州人都會做生意,這是一本萬利的事情,這是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可不要錯過。這是一筆大生意,大買賣,而且阿彌陀佛不要我們任何的回報。所以我們就得要「拌命念佛」,就是把生命投注進去,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惟有這樁事情惟此唯大,惟有這樁事情是最大的利益。徹悟大師已經苦口婆心說了這麼多,說了這麼多,說到這裡,「復何言哉」,就沒有辦法再說,只能默然嘍。聽不聽話,那就你們自己選擇嘍!再說下去就太嘮叨了,「復何言哉」。
好,請看下面一段,最後一段:【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好,這段是第四十一段,最後一段,談念佛的功夫,具足「止觀」的問題。在我們的行門當中,「止觀」是重要的一個行門方法。實際上一切法門都貫穿著「止觀」,「止」 就是奢摩他,「觀」 就是毗婆舍那。念佛是不是也具足「止觀」呢?不僅具足「止觀」,而且是非常殊勝的「止觀」。當我們在執持這句名號的時候,這時候全神貫注,注意這句佛號,不去想五欲六塵其他的妄想雜念,沒有其他的念頭,只是這一句佛號,以這一句佛號、這一念攝受百千萬億個雜念,這就是「止」,作「止」的功夫。當我們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耳根聞性,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它聽得明白,這就是「觀」,做「觀」的功夫。所以就在念這句名號當中,「止」和「觀」都是具足的,不是在念佛之外還別有其他的「止觀」。在小乘法裡面,也有它的「止觀」。比如它修「止」,止在鼻端,也是在修一個「止」。包括練氣功,他繫心在一個什麼部位,它也是在修「止」。「觀」有時是不淨觀、白骨觀、九想觀這些。天台講「摩訶止觀」,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內容。
那麼淨土念佛的「止觀」,它是一心專念名號,是如實修行奢摩他。它從「止」的方面來看,包含三方面內容:第一個,當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念這句名號是具足信願的,具足信願就是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這個彌陀名號,就能止一切惡。因為這句名號是至善的結晶,實相的表達,能止一切惡。通過這句名號,止一切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就離開了三界:色界、欲界、無色界這種業力感召的穢土的體性。所以只要我們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種法性實相的內在力量,自然就止住了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惡。然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這種大悲願力住持極樂世界,他是大乘菩薩的法界,他有大乘的力量。所以我們凡夫到那裡去,自然就止了求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心。由於我們我見、我執沒有斷,往往會容易走聲聞、緣覺的道路。但到了西方淨土,自然會被阿彌陀佛的願力住持的力量止住。所以這三種奢摩他的「止」,是從阿彌陀如來如實功德名號所顯現出來的,這是「止」。
從「觀」來看,我們正念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包括對這個名號的如實觀——就是聽清楚,這就是如實相在修行毗婆舍那,修行「觀」。作這種觀有兩種作用,如果從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看,天親菩薩把西方淨土分為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它的依報莊嚴十七種,正報莊嚴,正報莊嚴包括阿彌陀佛的莊嚴和菩薩的莊嚴。這三種功德莊嚴,都是實相顯發出來的,我們觀察這個依正莊嚴就等於觀察實相,觀實相。如果我們淨業行人,能如實的觀這三種功德莊嚴,就能得到如實相的功德。如實相的功德的直接的力量表達,就是能夠決定讓我們任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觀經》裡,除了講前面的日觀、水觀之外,從第三觀琉璃地,你只要觀想琉璃地成就,就能任運往生。象寶樹觀、樓閣觀、蓮華觀,特別是阿彌陀佛觀,作這些觀想都能任運去,為什麼?如實功德任運導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旦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見阿彌陀佛,雖然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馬上就能夠獲得即凡即聖的阿鞞跋致的位置,就能很快地跟八地以上的菩薩一樣,證得平等的法身,直到一生補處,圓滿佛果,畢竟得像佛那樣寂滅平等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止觀」有更殊勝的內容在裡面。不是僅僅靠自力在「止觀」,完全由阿彌陀佛名號功德願力的加持,令我們得到無上的止觀的力。
「止觀」和「定慧」之間具有一種關係,我們有「止」的功夫就會有「定」,所以說「止」是「定」的因,禪定是你修止所得到的果。你修觀,「觀」是你獲智慧的因,你得智慧是你修觀的果,它有這樣的因果關係。「由止得定,由觀得慧」。再上面,就是「寂」和「照」的關係,「定」就是「寂」,我們講「寂定」,「寂」就是無量壽。「觀」是智慧,「觀」就是「照」,照用,「照」就是無量光。所以我們凡夫眾生在因地當中修止觀,獲定慧,得寂照,最終就成就無量光壽這個法界的體性——成佛!
所以止觀、定慧、寂照,它要並運,要等持,兩個輪子不能缺少。如果你光有定沒有慧,就是只有止沒有觀,這樣你就容易枯定,沒有活力。如果你只有觀,沒有定,沒有寂,它就會浮躁、散亂。這兩者一定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等持了,才能使我們到達自性功德的寶所。所以當我們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修止修定,寂的功德,一念不生這個寂。但是了了分明,這就是在寂中有照。在寂中有照,了了分明,這個觀照起來了,觀照的功夫起來了,但是有一念不生的寂定,這就是照中有寂。能這樣來修持,這樣的等持、雙運,我們修淨業才能成就。我們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昏沉,昏沉是由於你的止的功夫偏重,但裡面沒有觀,所以你就容易昏沉。有時候掉舉,坐不下來,或者妄想紛飛,這時候你的觀偏重,你的觀裡沒有止,它就呆不住。一定是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才能夠很安穩的安心在這句佛號當中,等持。
所以我們看到念佛,阿彌陀佛名號當中,法藏菩薩施捨這個名號的功德,對我們修行有極大的作用,善巧方便,裡面有無量壽,就是止、定、寂;有無量光,就是觀、慧、照。這兩種功能同時都在阿彌陀佛的名號裡具足,這樣就用這個名號來給我們修行。所以我們只要以一種深信切願的心來念這句名號。我們念得綿綿密密,念的緩緩平平,我們的心,妄想雜念的心,散亂的心,就由無量壽的德能把它淨定下來。我們昏沉的心就由名號裡具足的無量光的德能,讓我們起一種觀力,不至於懈怠、放逸、昏沉。這些懈怠、放逸、昏沉,都是這個範圍的東西,要用無量光來警策、來調動。所以我們要善於來調伏自己的心,當我們在很昏沉的時候,你可以側重在無量光佛,你可以就念無量光佛、無量光佛、無量光佛;當我們很散亂,要掉舉的時候,你可以深度思惟一下無量壽佛、無量壽佛、無量壽佛。通過這個名號,通過這樣的一個思念、思惟,和我們的意念的調動,把名號當中分別這兩種德能,作為對治的力量,把它調動起來。
所以能夠這樣的善於用心,能夠這樣善於了解名號裡所具足的止觀、定慧、寂照和無量光壽德能的內在關係,然後加以善巧使用,來修行的人,這樣的成就都是上品上生啊!所以阿彌陀佛非常慈悲,已經在名號當中,施捨給我們上品上生的修行的方便在裡面了。一個人這樣地來修,就一人這樣得成就!百千萬億人這樣的修止觀、定慧、寂照,都能成就無量光壽。你看念佛一法,可不就是法藏菩薩,用他多少生命、多少心血,無量劫以來,所給我們的一顆無價的摩尼寶珠嗎!我們還不趕緊把它作為一個命根子緊緊地抓住?唯有抓住名號,我們才能得救。抓不住,我們就完蛋了。
好,這樣我們就對《徹悟禪師語錄》六個段落,作了一個簡單的討論。實際上一共四十一段,每一段都是義理深廣、宗教情懷深厚,都能增強我們的深信切願持名,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能討論六段。
這幾天來到溫州,本人非常受感動。溫州的佛教非常興盛,自古迄今皆然。廣大的信眾、我們的法師們都有很好的宗教信仰和修持,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本人實在是非常慚愧,無論智慧、道德、修持都是小學生的水平,蒙大家錯愛,來這裡斗膽講一點,尤其在我們很多的大法師面前,真有點班門弄斧了,銀行門前數鈔票了。如果有講錯的、不對的地方,請諸位大德法師、諸位修行同修批評指正。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