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太了解,看到淨業行人,念佛求往生,認為這很消極,殊不知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具有著普度眾生的胸懷,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正面效應。
佛法不離世間法,淨業行人日常行為奉行淨業三福,念佛持戒,端身正意,獨作眾善,敦倫盡分,可得人天福報,乃至圓成佛果。而由此建立的道德本位價值,亦是普世價值,自然地在淨化社會,莊嚴國土。
同時淨業行人又以出世的超越意向,關注著這個世界的改善。由於他們建立起了依靠佛力橫超三界,往生淨土,圓成佛果的信念,所以能夠在積極自利利他的同時,又生活得安樂自在。這就好比我們出差到外地,先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辦事到再晚也會很安心,安心了事情就會辦得更好,更有效率。
世出世間不出心性,自古迄今,大凡在世間建功立業不朽者,多來自於具有超越意向的心性的開發。例如中國遠古的黃帝,他既有經邦治世的韜略,又有退隱觀心的修行。黃帝在修行過程中,曾夢遊華胥國,他所描述的華胥國之情景與西方極樂世界相類,很不可思議(參見《列子》)。楊仁山居士說這個華胥國略似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超越意向與現實事業之間的必要張力是有正面效應的。
淨土法門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生存與發展下來,也得於中國自古以來所具有的開發心性的隱逸文化傳統。隱逸文化在魏晉時期形成高峰,隱士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而淨土法門最先就是由東林十八高賢這些隱士們接納與實踐的。所以,淨土法門在廬山東林寺,由慧遠大師引領白蓮社一百二十三位隱逸清高之士,專修念佛三昧,矢志淨土,由此成為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亦非偶然。
隱逸的超越意向無論對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向外拓展的陽剛與向內收斂的陰柔之整合,才能使人活出品味、開發潛能、成辦道業。無論是經商、從政還是從事其他職業,如果有一種出世精神,便不致陷於貪戀執著而自尋束縛與苦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無適無莫,無不逍遙。
現實中許多人活得很累,活得很拘謹,就在於他們只有現實的一面,沒有超越的一面。淨土法門是能夠給人超越的一面的。所以以出世的胸懷從事入世的事業,可以把世間和出世間的利益融會貫通,二者如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裡內蘊著人生深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