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淨土生無生論》
這段經文是出自《首楞嚴經》第八卷。阿難尊者問地獄的情形,像善星比丘、寶蓮香比丘尼、琉璃王等都墮到了地獄,那地獄是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佛回答的這段描述生命現象的經文很長,講得非常透徹。這裡引用一下原文:「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以上為內分,均為黑業,黑業下沉。
「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以上為外分,均為白業,白業上升。
由上可知,內分是由於情愛造作的惡業;外分是其心渴仰、思想善業的一種情形。這是情和想的關係。
在十法界裡,到哪一道去,跟情和想的比例有關係。
如果都是純想的善業,就會超升;如果是純情的貪愛惡業,就會下墜;九情一想,就是在阿鼻地獄了;如果是純想無情,就會生到佛國。
眾生在「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我們來理解一下這句話。
「暖觸」是第八識的表徵之一。第八識表明生命的症狀,叫命根,有呼吸,有暖氣,是生命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第八識一離開,身體就沒有暖觸了,冰冷了,沒有呼吸了。
第八識在生命的生死當中,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死亡的時候是最後走。人臨要死亡的時候,一般是前六識就先比較昏迷了,失去功能作用了,所以看到家親眷屬也不認得了,但是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
這時候要注意,只要第八識還在,哪怕處在昏迷狀態,他的聞性還存在,感知系統還存在。雖然他不能說話,睜不開眼睛,但這時候要對他開示。為什麼臨命終時跟他講臨終開示很重要?他聽得清楚,他明白。
一個人在即將捨第八識的時候,一生的善惡業就會頓然現前。阿賴耶識之所以叫業識,就是因為它藏著善惡業的種子,當第六意識不產生作用的時候,這些善惡業的種子就會頓然出現。
為什麼善業多(情少想多或純想無情)的人死亡之時就比較從容,面帶微笑呢?他看到的都是好的境界——天宮的境界,佛國的境界,當然就非常地愉悅。
這時候,「純想即飛」。就是他的善業,想的成分是純想,他就會向上飛,必定會生到天上去。
造惡業多(情多想少或純情無想)的人,臨死之時看到都是很不好的境界,刀山劍樹地獄境界。他還顛倒地認為刀山劍樹是美好的園林。所以人臨命終時是「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如果「純想即飛」之人心中,平時還能夠修行,這叫「兼福兼慧」。如果具體到淨土法門,就是修淨業三福,這叫修福,有福德;同時他有慧,能信願稱名(念阿彌陀佛名號為最高的智慧),並且還有往生極樂世界的願,那這個願就會引導心王(阿賴耶識)前往極樂世界的。
就像《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到,一個修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臨命終時,什麼權勢、家產、眷屬,一切都會捨去,唯此願王不相捨離。願不相捨離,就會引導這個神識去西方極樂世界。
有福慧和淨願,自然心開,就能見十方的佛國,這叫「隨願往生」。
如果不是專修淨土的,他可能隨著他的好樂生到相應的佛國;對於專修淨土法門的人來說,他平時就是每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時候顯現的就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自然阿彌陀佛會兌現十九願的願力——勤修我皆接引願,前來接引。
這個人就會見西方三聖前來接引的情形。接引情形跟他念佛功夫有關。上品上生的接引場面非常地宏大,有阿彌陀佛來,有一千尊化佛,有觀音、勢至,一個持蓮華台,一個持甘露瓶。
其實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來講,是觀音、勢至共同托著蓮台來的,以後我們可能給觀音、勢至又各自分了一下工——「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台托我足」。
一切法由心想生,我們給兩位菩薩分了個工,這兩位菩薩也恆順眾生——觀音菩薩拿甘露瓶,大勢至菩薩拿著蓮台前來接引。
業障重的眾生雖然有信願,但是造業很多,所以臨命終時,他可能看不到佛,可能只是見到蓮華。所以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見不到佛,他會見到蓮華,那朵蓮華很重要,是他的托質之所。
他的神識到了蓮台裡面就好辦了,雖然見不到佛,佛也就在當下,這就隨佛往生。
這樁事情確實是很奇特的。世間人對這個事情是不會相信的,甚至聽都聽不到的。他認為人死了不就像燈滅了嗎?哪有什麼他方淨土?哪有什麼極樂世界?但是在很多的淨業行人臨命終時,會呈現出這一幕。
所以《淨土聖賢錄》中記載,很多往生者臨命終時,都是含笑往生的。並且他常常會說句話——「佛來了」,說完這句話就走了。佛來了,意味著什麼?真有這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