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攝心方便法

都攝六根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

淨念相繼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繼力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標題的意義,我們這一次的印祖《文鈔》的兩個主題:

第一個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第二個主題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第一個主題的內涵,就是屬於學道的通途。換句話說,我們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應該要觀察一切如母的眾生,在生死大海中,受的種種的苦惱,我們為了要救拔一切的眾生,解脫生死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要追求無上菩提,所謂的為利有情願成佛。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應該要許下這樣的誓願,這個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為了要達到成佛度眾生的一個目的,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個是達到我們成佛的一個方法。要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分判呢,《瑜伽師地論》的意思,它以菩薩的願力為根本法門,以菩薩所修的一切的六波羅蜜為方便法門。要以淨土來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就是根本法門,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一個方便法門,這叫方便法,達到我們成就圓滿佛果的一個方便。

念佛攝心,這個「攝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人的法界,我們有人的業力因緣、人的果報,我們想要從人的法界,要超越到佛的法界,這整個法界轉變的根源,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要有變化,要加以修證,所以講攝心。怎麼攝心呢?念佛,以這一句佛號來攝持我們這一念心,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受到佛號的熏習, 慢慢慢慢的由雜染而轉成清淨,由凡夫的法界轉成佛的法界,這叫念佛攝心。這是這個標題的主要內涵。

我們看這個標題的內容,這個念佛攝心方便法,是成佛的法門,當然是一個大乘的法門。 這個法門的內涵,印祖是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這兩個內容:

都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成就一個專注力;

淨念相繼,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一個相續力。

就是兩種力量:一個專注力;一個相續力。我們加以解釋。

一句彌陀念誦聽,就是一句彌陀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也可以說是一個所歸依的境界,萬德洪名。萬德洪名在我們內心的造作,所謂的熏習,它是有三個次第:念,就是念從心起,這個佛號怎麼會有呢?從我們這一念的信心跟願力,這信願的心,如理的作意給創造出來;如理作意以後呢,第二個次第、誦,靠我們嘴巴嘴唇的活動,把這個聲相給創造出來,使令這個所緣境更明顯。

前面的念從心起,我們只是一種歸依的心情,並沒有聲相,嘴巴一活動以後,就創造一個明顯的聲相;把這個聲相創造出來幹什麼呢?聽,再把這個聲相給聽回去,再聽回去。這樣子的這一個佛號、這個萬德洪名經過我們這三個次第的運轉,它就能夠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相應,我們的心就跟佛號相應。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心,就跟阿彌陀佛的功德大海相應。要以印祖說: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這種境界,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當中的內涵就是專注力。

我們前面講止、奢摩他的時候,什麼叫專注力呢?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你剛開始抉擇一個所緣境,當然前面說過,我們最後的抉擇,是以名號為我們的所緣境,在修行的時候,你必須要使令這個佛號的聲相,在你的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使令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這個明瞭的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這個叫做「善取所緣境的相貌」。

如果你的佛號,在心中根本沒有辦法清楚分明顯現,根本談不上念佛,你只是隨口溜過。所以這個地方倒是蠻重要的,都攝六根,你不能打其它妄想,一定要使令你的所緣在心中顯現,這個就是專注力。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專注力好像貓,貓在老鼠的洞口,它在尋求老鼠的那種境界是一樣的,那貓兩個眼睛,就瞪著那個老鼠的洞在看,特別的專注。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的這一念心,如何的去取佛號的聲相,這兩個道理是一致的,就專注力。

單是有專注力是不夠的,繼續要淨念相繼,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使令我們這種取所緣境的動作要重複,前一念取到的所緣境,下一念還要再取到所緣境,必須使令這種動作要相續下去。當然這當中會有一些困難,怎麼辦呢?印祖講出一個方法:十句成片三三四。就是你可以以十句佛號為一個小循環,這十句佛號我們分成三段,三句、三句、四句,分三口氣來念。這樣子一方面能夠調氣、一方面能夠攝心,構成韻調容易攝心。印祖他用這個方法來調氣攝心,使令我們整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佛號不容易失掉,它能夠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顯現出來,它有這種力量,十句成片三三四。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五點記數法」。這個「五點記數法」它的來源我先簡單的說明一下。差不多是在三年前到四年前左右,學人那個時候跟一個同屆的師兄弟淨法法師住在文殊院裡面,那個時候我講經的因緣比較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修。那個時候也是以持名為主,一方面學習《小止觀》的方便法門、一方面念佛。

我隔壁的同參他閉關,所以我一方面進修;一方面等於護他的關。他閉關怎麼用功呢?他在關中就是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天拜三千拜,每一拜,佛號念十句,他也是「三三四」,下去的時候六句,分成兩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到底的時候又: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頭碰到地;起來的時候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他每天是拜三千拜、三萬聲佛號。他這樣子用功,用功了三年,一千天,他整個加行是三百萬拜、佛號念了三千萬聲佛。我看他這樣子用功,也是不可思議。

我們說你用功個七天,一天三千拜,就拜完。你要用功三年,這件事就就不可思議了,一個人能夠拜佛三千拜,拜三年,這件事是不可思議。我那個時候就有一點好奇,我看他拜佛的時候,拜了三千拜,但是他的相貌看起來也非常寂靜,一點都不心浮氣躁,我就問他說:你是怎麼記數呢?能夠一天拜三千拜,這個記數是一個問題。

他告訴我說,他主要的就是以二十五顆的念珠,拜一拜掐一個,二十五顆掐完以後,他就是用這個五點記數法。右邊的上面,然後右邊的下面,然後到左邊的下面,左邊上面,然後拉到中間,順時鐘,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五點記數法。他這樣子用了三年,我想一個人能夠用這個方法用了三年,一定有他的殊勝處,我就用他這個方法來念,果然不錯,這個方法的確是好,容易攝心。我就把這個方法給取下來了,用了三年多,我也覺得非常的好,所以把這個法門也提供給大家。

「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輪,令必下沉。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滿。

這個法門有四點要注意的,我們看下面的五點記數法,這個法門它也是跟「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配合。你每一個點也都是念十句,根據淨土法門那個方法,一點念十句,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號。因為印祖他很強調,你打坐的時候是不能掐珠,身勞神動、久則成病,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就必須要五點來記數,你一片是五十句,你這一坐,念個十片就是五百句,念個二十片就是一千聲佛號。

在這個念佛當中,有四點要注意: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當初淨法法師他這個法門,他使用三年當中,聽他的描述,他這五點不是安置在地輪,他是安置在這個虛空中,因為他那個時候是動態,他是在拜佛當中。後來我把這個方法取下來,我是在靜中打坐的時候念,就必須安置地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從表法上來說,表示我們是依止大地。什麼是大地呢?菩提心就是大地,生長一切萬物故,菩薩的功德,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忘失了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業。所以我們就以大地為依止,大地就表示我們的這一念的菩提心,這是一個表法。    

從調身的角度來說,令心下沉。這個天台《小止觀》它在講這個所緣境的時候,說這個所緣境有:體真止、系緣守境止,還有制心止有三種。剛開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緣守境止。系緣守境止,智者大師他提出了幾個點:第一個、眉間是一個點;胸口是一個點;下丹田是一個點;腳掌是一個點;大地是一個點。不過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說明說:腰部以上的點,只能夠當對治,不能經常用,你經常制心在眉間,你就頭痛,所以眉間這一點,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不能夠經常時用。

我前一段時間,到水裡一個道場去講課, 有一個法師來找我,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怎麼會頭痛呢?我問他:「你是怎麼念?你是不是觀想觀像?」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他也是持名,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一句彌陀念誦聽,那他怎麼念呢?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這時候,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住在耳朵,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血液也跟上去。

你這個氣血一上衝以後,如果懈怠的人,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身體就受不了了,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就頭痛!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不是在耳朵的地方,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遍滿法界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不是耳根,不是能聞的耳根,而是所聞的佛號,而所聞的佛號,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它是遍法界的,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

在這五個點當中,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大地。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讚歎這個大地所緣境,這個地輪非常的好,尤其靜坐的時候,你依止大地住,你感到非常的穩定,氣血也容易下沉,你氣血下沉以後,你那個甘泉,水,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這個水上升,外道說煉丹,就是甘泉在上面,下面是火,這個是對的。如果你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好像燒鍋子,這鍋子沒有水一樣,就把鍋子燒破了,這個危險。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念佛的時候,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它在大地當中,十句移動一個圈,第一點、第二點、第三、第四、第五,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攝心的方便。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有一個好處,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你馬上能夠發覺,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就是說,你打妄想的時候,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打妄想,因為你走動的時候,你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還是佛號,還是佛號,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什麼是所緣境的相貌呢?就是「聲相」。你在取所緣境的時候,不要取錯了。所以這個地方,你還是應該去取佛號的聲相為所緣境,這個地方要注意,不是取「氣息」,也不是取這「五點」,這個要清楚。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剛開始在運作這五點的時候,你不要急,不要求快,你把每一片的每一點,都念得清楚分明,每一點裡面十個佛號都念得很清楚,我們念佛要要求質量管理,就是說你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隨口溜過的習慣,你說他是老修行,是的,他念佛念得十幾年,但是你看他念佛內心亂七八糟,一點都沒有進步,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麼進步,但是你說他沒有念佛,他一天也念得很多,這種就是境界,上不去,但是也下不來,怎麼回事呢?

他剛開始就養成壞習慣,他也不要求專注,妄想也不對治,這個是很不好的。剛開始你寧可老老實實的,從第一點念到第五點,你中間有差錯,剛開始寧可全面放棄,重來,這有一個好處!你要念到第三點、第四點,你不知道哪一點的時候, 這一片重來, 這樣子對你會有一種警覺作用。就像這個小孩子,你規定這個小孩子:你現在開始從東邊走到西邊,畫一條線。當然他不聽,待會兒,他跑出去,你打他手心一下,他第二次走的時候就會注意。

所以這個修行難在哪裡?難在你打妄想,也沒人管你,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你實在是很難面對你自己的煩惱,因為你打妄想沒有人管你,沒有人知道。所以面對你自己的時候,寧可剛開始嚴謹一點,你念到只要這五點不是相續的,中間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牽出去,使令這五點模糊,我這一片不要,重來!你這種決心`,它就能夠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攝。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寧可要求清清楚楚,不要貪多,這第三點要注意。

第四點「先依記數,再求圓融。」我們念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佛號根本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沒有什麼記數不記數的。但是我們剛開始寧可踏實一點, 你規定你這一坐, 十片、 二十片,先有個規定的一個要期的目標,要求你自己。我這一坐,我念完十片才起坐、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數,中間有這一片有缺,打破一個角,這一片就不要,完整的二十片,這個人就不簡單。完整的二十片,最起碼要四十分鐘。而且你當中妄想要很少,如果你打妄想,這一片不算,你四十分鐘還念不到二十片。但是這樣子念下去,你對佛號那個力量又不同,你經過這樣子很專心的、很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內心: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以所緣、相續安住,你跟佛號的感覺會不同,那個相應的力量就不同。

我們這一次印祖《文鈔》的考試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屬於教量的考試,就是筆試;第二個是屬於證量的考試,證量的考試怎麼考呢?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鐘,就是念這五點記數,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鐘念幾片,然後我會跟你談,整個過程,你的所緣境是什麼個情況,我一聽就知道你是什麼境界了。

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剛開始,早上有止靜、中午有止靜、晚上也有止靜,你先試試看把這五點安置在大地,依止實際理諦而住,然後你念念看,你念六字也好,四字也好,把每一點裡面,放十句佛號,你嚴格要求你自己,中間有差錯,這一片都不要。你聽我的話,你寧可不要養成一個隨便的習慣,你說:我這十分鐘才念三片,沒關係!任何人剛開始都是從這邊下手的,但是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你以後會不斷增上,如果你一開始就養成一個壞習慣,以後誰也沒辦法調整你,你自己也沒辦法。

你說你有沒有念佛?有念佛。念的怎麼樣?這件事就不知道。所以我們我們坐二十分鐘,我來看看你念幾片,然後看你內心的狀態怎麼樣,那個明瞭性、寂靜性怎麼樣,我一聽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情況。這是我們考試,有這個題目,這個是佔百分之五十,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來。但是我不一定說,你念多,我就給你高分,不一定,我要看看你跟佛號這個專一、相續的情況,我會問你幾個問題。這個是講到「念佛攝心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