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以三重大悲憫念眾生

略而計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二者,佛滅度後,福慧日淺,罪障益深,故說此經,咸令未來雖不見佛,佛滅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三者,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後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猶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也。

蓮祖於此段疏文,詳釋釋尊三重悲心。佛心以慈悲為體,以此平等大悲,普攝十方九法界眾生。誠如經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說無量壽經》)釋尊大悲攝化,方便施設無量,概括而論,彰顯大悲略有三重。

一者,釋尊住世時,觀機逗教,先以三乘權法導引行人入三百由旬化城,斷見思惑,證人我空,了脫三界分段生死;進而令行人捨小乘趨大乘,由三百由旬化城,進趨五百由旬之寶所,侵斷塵沙,豁破無明,究竟成就大乘圓教佛果。此一代時教通途佛法,總以自力斷惑證真為主。

然自力修行,如螞蟻上高山,實難成就。釋尊哀憐此五濁惡世之業力凡夫,欲令此等眾生,當生獲得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實利益,稱性宣說此信願持名,仰靠佛力帶業往生極樂之淨土法門。一得往生,便入大乘正定聚,為阿鞞跋致菩薩,一生疾速證得大乘涅槃,安享常樂我淨。念佛一法,如風帆揚於順水,疾登彼岸。

乃由淨土法門至簡至易,且至圓至頓之特質,自然突顯其奇妙難信之特色。釋尊常宣示淨土一法,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誠如經云:「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指《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同部),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佛說無量壽經》)意謂,此世間眾生,若聞此念佛往生淨土一法,能當下擔荷,依教奉行,是為人中稀有人,乃為世出世間難事中,最難的一樁事情。

難能可貴,釋尊一代時教,觀待弟子們淨土善根成熟,便不失時機地無問自說此難信之法。茲由此法門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故,釋尊一代時教五時說法,都在宣說(所謂「通五時」)。此乃釋尊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之法義,這是針對佛在世時七眾弟子而言。

二者佛滅度後,眾生無救無歸,不善修習身戒心慧,國王大臣於三寶所,不生淨信,凌辱輕毀。邪知邪見,充斥於世,不信因果,不信輪迴。眾生福德智慧日漸淺薄,罪業惑障日益深厚。縱有少量修行人,然自力怯弱,定慧力淺,終難成辦自行化他之道業。是故釋尊悲憫我等末法眾生,預先宣說此《阿彌陀經》,咸令未來眾生,雖不見佛,但佛的遺法尚存於世間。

若藉宿世微善,幸得人身,幸遇佛法,尤其得聞此無問自說之淨土法門,猶如旅泊異鄉,忽聞家書,頓萌信根信力,稱佛名號,矢志安養,即可感通彌陀大悲願力。臨命終時,蒙佛垂慈接引,帶業往生彼土,一生成辦道業。此念佛人,堪為人中芬陀利華,乃佛的第一弟子。此乃釋尊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之法義。這是針對佛滅度後的九界眾生而言,我等淨業行人亦含攝在內。

三者如《無量壽經》所言,釋尊滅度久遠之後,值此第九減劫之際,眾生壽命越來越短,身高越來越小,智慧越來越淺,福報越來越薄,容貌越來越丑,種種災難越來越多。當人壽減至五十二歲時,佛經開始消失。始自《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終至大小乘十二分教,漸次於此世間消失。到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到人壽二十歲時,出現疾疫災,瘟疫橫行,缺醫少藥,死尸盈野。到人壽十歲時,入刀兵劫,眾生惡業所感,一切資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隨手拈一莖草,即為匕首,殺心隆盛,不可克制,遂相互殘殺。世間人類基本滅絕,唯有躲進山裡的一萬人用為人種。

於此所有佛法經道滅盡時,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大悲加持,獨留《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眾生。若有眾生值遇此經,信樂受持,稱名十聲,乃至一聲,悉可仰蒙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帶業橫超火宅,逕登極樂蓮邦。過是以往,《無量壽經》最後方滅。

由上證知,刀兵劫中煩惱深重的眾生,於劇苦急難之際,一念歸誠,彌陀願力即可作大悲慈航,運載苦難眾生,安隱抵達極樂彼岸。於大夜深沉,眾生慞惶之時,六字洪名猶可成為灼破無明暗夜之法炬,激揚罪苦凡夫之淨土信根,悲切稱名,感通佛力,頓然超離苦海。此乃釋尊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之法義。乃是針對佛法滅盡之後,處於刀兵劫的劇苦眾生而言。起死回生,轉地獄境為安樂邦,妙德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