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已為可憫。正入鬥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聞而及塔寺。今當鬥爭堅固之時,更為可憫。後之又後者,乃至法滅,倍更可憫,故佛說此經。
疏文詳釋文句義蘊。此段解釋三句:一者已當濁世,二者正入斗諍,三者後之又後。
先看第一句,已當濁世者。蓮祖所處明末之時,早已進入五濁惡世。以佛教判攝,人壽二萬歲是分界線。以二萬歲前,眾生煩惱輕微,邪見薄少,亦信因果,奉持五戒十善,天性淳良,孝順父母,恭敬供養聖人。是故人天眾盛,三惡道稀少,眾生壽命久長,身心康健,乃時劫猶未濁惡故。
於此住劫中,將有千佛出世,是為賢劫。劫初人壽八萬歲,減至六萬歲時,拘留孫佛出興於世。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佛出興於世。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興於世。減至人壽百歲,本師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
據《悲華經》記載:乃往古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前,寶藏如來座下,諸菩薩眾發大願度眾生。然多數菩薩取淨剎成佛度眾生,只有一婆由毗紐菩薩悲心發願取穢土成佛度眾生,然只取人壽千歲時。唯寶海梵志(釋迦前身),大強勇猛,稱性發五百悲願,欲於人壽百歲之五濁惡世,成佛度眾生。於時,煩惱厚重、造作五逆十惡、剛強難化的眾生,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而福德善根者之所遠離。
寶海梵志發願已,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雨種種華,普得十方一切諸佛同聲讚歎,十方菩薩恭敬供養。我等濁世眾生,得聞大乘佛法,尤其得聞當生了脫生死之淨土法門,自當感恩釋尊大悲酬願,示現濁世度化之勝舉。人壽二萬歲時,已入濁世,現距人壽百歲之釋迦佛出,又歷三千年,其濁惡程度又疊加深重,慞惶眾生,情何以堪?
第二句,正入斗諍者。據《大集經》懸記,佛滅度後經歷五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修道純正,但持戒律便能斷惑證真,出離輪迴。第二個五百年,修行人持戒難得清淨,尚可以禪定功夫斷煩惱,了生死。第三個五百年,禪定功夫難以為繼,但還有善根智慧,通過多聞佛法、思惟法義斷煩惱。
第四個五百年,進入像法,佛教日趨式微,雖然有教法,亦不乏修行人,然無有證聖果者;行人亦肯發心修福善,建廟建塔,供養三寶,佈施窮困等,尚不失人天福報。到了第五個五百年,就進入「斗諍堅固」時期,教內宗派林立,各執己見,自讚毀他,佛教法運,江河日下。蓮祖撰述《彌陀疏鈔》時,即屬此斗諍堅固之時。
第三句,後之又後者。意謂隨著時世推移,人心澆漓,漸次轉展,佛教越來越衰落,乃至最終在此世間消亡殆盡。《法滅盡經》記載,法滅時,僧眾所披袈裟自然變白(不守戒律故),《藏經》自然無字(眾生不信故)。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卷,貯於銅塔,繞塔經行,嘆言:釋迦法滅!然後此銅塔沉至金剛際。法燈熄滅,長夜漫漫,眾生無有怙恃,苦海波迅,險狀環生,將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