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裡講得非常好,哪怕就是舉一個手或低個頭,漸漸積累功德,皆得成佛道。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雖然拿著經書,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看到師父卻沒有合掌,這是不合規矩、不如法的。見到師父就應該合掌,合掌就是雙手合十,表示全心全意恭敬三寶。但是對於不知道這個規矩或者不習慣合掌的人,哪怕他舉一個手,也種下了成佛的功德,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所以當看到一些人不合規矩,不要批評得太嚴厲,萬一他下次不敢再來寺廟,那就麻煩了。一個覺悟的人,對於他身邊的人,應該不停地點頭、舉手,表示讚成他們的行為。哪怕他們只有一點點做得對,也要隨喜讚歎,這樣才能利益眾生,去惡向善。從最簡單的身業來說,點一下頭、舉一下手表示讚成,都是有功德的。

《法華經》裡講:「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盡持以供養,皆已成佛道。」以各種音聲來供養佛,也能夠積累功德,成就佛道。你的語言能讓他人產生快樂的、好的傾向,你的功德就已經積累起來了。一個覺悟的人應該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學習音樂是為了讓人感到愉悅,特別是梵唄。我們寺廟裡都有佛樂、有梵唄,以清淨的音聲唱早晚課,讚誦佛的功德,並不是上殿了站在那裡閉上嘴巴,念無字經那樣。真心唱念的功德很大,它表示你的口業正在改善。有些人問我,說:「你講課怎麼都不用講稿?」我在二十二歲以前是很木訥的,不會講話。人家問我一句就回答一句,傻乎乎的。但是有一點我肯賣力,就是任何一次早晚課,包括在上佛學院到現在,只要上殿,我的聲音一定是很響的,從不吝惜自己;幹活的時候我也一定很努力,只要比做得最多的那個人少一點,我就會覺得有點慚愧,因為讓他做得太多了。你意念裡的一個念頭就已經貫穿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業力。你不停地有這種習慣,等因緣成熟了,你的聲音就是響的。所以如果有些人不敢講話,最好上早晚課的時候聲音要響一點,念得清清楚楚。當你習慣了念得非常響了以後,你講出來的話一句就是一句,不會含糊,口業的改善也是從每一句話開始的。佛菩薩、祖師大德並沒有給我們製定演講家那樣的標準,也沒有具體要求我們怎麼去講,而是告訴我們要培養內在的智慧、德行和定力。

最後是意業的修行。覺悟在哪裡?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能夠落實當下的這一念心,你就看自己這一念心是迷的還是覺的?六祖大師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佛。」但是,你的念頭生起是煩惱、是報怨,甚至覺得天下人都不對,你被人騙了,騙到一個魔鬼窟裡了,在這樣的境界裡,你該怎麼辦?不管你經歷的是什麼樣的情景,你當下這一念心應該馬上轉到佛號上來;或者就讓自己清清楚楚,保持無我無人的空靈。如果不能保持空靈,最好還是抓住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因為抓住了佛號以後,你的內心不但跟無念是一樣,還能成就極樂世界佛的功德。所以我覺得,無念、空靈都不如念這句佛號更加圓滿。

無念時,進入了禪定,坐在那裡身心很愉悅,感受到快樂,這樣好不好呢?前兩年一些出家師父修內觀禪,本來過午不食,現在也不持午了;本來念佛求生淨土,現在也不念了,反而還誹謗淨土,原因是他改坐禪了。師父說他已經進入初禪、二禪、三禪了,他說:「我念佛二十年都沒有入禪定,他才教我一天,我就入初禪二禪了,進步多快啊!」其實他修的是世間法,他忘記了淨土法門是出世間最圓滿的法。他反過來誹謗淨土,這真是業障。再繼續誹謗的話,恐怕他的禪定也堅持不了多久了,死的時候也不會生到四禪天,可能直接就到地獄裡了,這很可怕。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在實踐的意義上,你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有力量的。你不要小看這一個念頭,你說:「我煩惱這麼多,就念一句佛有什麼用?怎麼念呢?」其實就是念一句佛有用。你念了這句以後,還可以再念一句,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長期的了,你的生命裡必須要有想念這一句的動力。不要一念佛就要求得一心不亂,這樣先把自己嚇唬倒了,你只有當下的這一念心。如果說,一生時間還有這麼久,全部一心不亂地念下去,你做不到,那麼,念五句阿彌陀佛,你行不行?沒有不行的。哪怕再退一步,就念一句,行不行?你念一句也比不念好。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不是眼高手低,而是眼光要遠,手要低,就抓住一句佛號,今天抓住一句就是一句。有個師父很節約,他說:「佛祖的錢能省一分是一分。」這句話太好了。居士供養三寶的錢都是佛祖的錢,你不要以為在你口袋裡了就是你的錢,佛祖的錢能省一分是一分。我們修行人也一樣,你能念一句是一句,你念一句就是一個「覺」的念頭,這一念就種下了成佛的因,你不停地種,就成佛了。正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種,所以就一直在輪迴。

希望大家在身口意這三業上,不要先把自己嚇唬倒了,而是把握當下,以最低的要求,就念這一句。要求現在我的身體就是合掌向著佛,或者我的嘴裡念著佛號不做惡業。這樣你的生命起碼是正常的,然後在這個力量下,你的生命嚮往覺悟,就是向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