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修多羅」翻「契經」,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這個理跟機,機就是觀機說法,機就是事,事跟理必須得相合。大乘經教義裡頭是這樣說的,「若有眾生能觀無念」的,則為向佛的智慧。

不論男女老少,能依本覺的理,才生起來始覺的智慧,完了以這個智慧再觀那個理。念佛也如是,修觀也如是,參禪打坐、就像咱們學習也如是。觀想你本覺、本來的那個本覺,本來面目是什麼,禪宗就參這個話的,叫「參話頭」。

把你念頭打死了,「許汝法身活」——「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向那個無念處,以有念達到無念,讓你觀,讓你參。這個觀、參,就是你產生一念的正念。一念!要有第二念了,不同了。只是一念。為什麼咱們拜佛的時候、或你做什麼時候,前頭加個「一心」?二心,不行了。叫「一心」。一心,還是有心;有心,達到無心。

一念,這個念是正念,一念正念。念什麼?向無念處去,這一念向無念的念。一念要達到無念,連這一念也沒有了。若有第二念,達不到本心了,那跟心源、跟那本覺不相應了。大乘經是這樣說的,若有眾生能觀到無念的,那才是真正的向佛的智慧。只是一念,一念成佛。

一念是達到,把這一念也沒有,叫無念。如果你念佛能這樣念的話,達到無念處,成了。若是有第二念,就跟那本覺、跟你那心源相反了,一有第二念就相反了。這一念的正念,念到成佛的時候,他究竟成就了,一切的方便善巧都沒有了。方便善巧是你不能達到一念,想一切辦法、想一切方法來度你,來使你產生、達到這一念。一念而達到無念,無念是佛智慧,佛智慧是無念的。

咱們這講的本覺,也就是本覺義,也可說「真如」,也可說「一真法界」,也可說「佛性」,都如是。從十信開始,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經過三賢位子,再經初地、二地到十地,都是一念觀無念,這就是正觀,用這個來照。

這時候先破滅,而後要銷滅異;滅、異破了,再破了住,最後再銷滅生,這叫「還源觀」。生、住、異、滅叫「生起觀」。生起一定要還源,不論哪部經、哪部論所說到究竟處,都讓你觀無念——說我在念,念即無念;拜佛,拜即無拜。

好像我們這說話是圓融的,聽起來好像不合道理的,無念還要念什麼?必須有念才能達到無念。你從你開始的發心,才能達到佛的智慧。有時候這個智,屬於修行人的智。修行人用觀智觀照。觀照什麼?觀照是我向,這個向是能向,向什麼呢?向佛。第一屬於能觀想的觀、向,第二就是屬於佛。你觀無念這個觀,就是能向。無念,達到佛的智慧,那就是所向。

對於這個問題,現在咱們這一部論講就是你生起這麼個信心,不是你能修行得到,現在還沒到這個程度,只要你能夠信,認為這個說法、認為這個佛的教導是對的。咱們最初講體大、相大、用大,無念就是那個體大,就是本體。向這個無念去做,向這個本體去做,得用觀想、用念,念即無念;用觀想,觀即無觀。這屬於方法了,這屬於相跟用。體、相、用。

懂得這個道理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明白了,不論他說好多,一百卷、一千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樣。「大、方、廣」,這是體、相、用三大。為什麼佛在《法華經》上《授記品》給咱們都授記了,給咱們在位都授記了?未來一切只要受過三皈依的,佛都授記了。但是你本來就具足,佛不授記你也是。本覺!人人都具足本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