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
『神者智之淵也』,這個「神」是精神,是智慧的泉源。『神清則智明』,精神清朗則智慧明晰。
『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智慧能夠公正無私,自己內心就可以平和、正直。我們說「無慾則剛」,你有私慾了,這個私慾就會障住你的思想,障住你的內心。所以「智公」,智慧公正內心才會平和;不公正就偏心,好惡就很強,怎麼會平和?所以老祖宗說,平才能安,人心才能安,不然人心會不平。所以這個公正無私的智慧很重要,人處世當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有私心。私心自己的德行在墮落,私心對團體一定有害處,就不公平,鐵定會有是非,會有埋怨出現!
『人莫鑒於流水』。人不會在流動的水當中觀照自己,因為那個水是動的,你照不清楚自己的臉。「而鑒於澄水」,而能在非常平靜的水面照清楚自己的臉,這是譬喻什麼?人的心浮躁、慾望很多,心浮氣躁看不清自己的問題。往往心平靜下來,才容易察覺自己念頭跟言行上的過失。當然時時都保持心平、心靜,這是修養,這是個目標,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心要平靜。為什麼可以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因為平靜的水清澈又寧靜。
「故」,所以從這裡讓我們去體會,一個人精神清朗,心情很平和,這個時候,他的心就能照清楚所有的人事物、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乃能形物之情」,這「情」是指事物的真相就看得清楚了。
有一句格言說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心自照見吉凶」。以自己清淨的心來觀照自己見吉凶,可能大家對心平靜、清淨比較抽像。其實人心要清淨不容易,比方有一個寓言說到,小偷他大白天去一個大戶人家偷金子,找到人家放金子的地方,拿起來正要離開。因為是大白天又是大戶人家,當場逮個正著,送到縣太爺那裡去。縣太爺一了解案情,奇怪了,這個賊怎麼大白天作案?就問他了,你大白天作案怎麼可能不被發現,你沒看到旁邊很多人嗎?這個賊對著縣太爺說,有嗎?有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有人嗎?這個故事我們冷靜想想,人的心只要有一個執著點,他就一直盯著它看,就被它染著,心不平。
比方媽媽、爸爸很在乎孩子的成績,他就只盯到那個成績,其他的什麼都看不到,「反正你就是把書給我讀好就好了」。然後常常在那裡:我這個兒子真不爭氣。旁邊人跟他說,你兒子挺仁慈的,挺有孝心的。有嗎?都沒有!他看不到。這樣當我們只看到成績,都不會去欣賞孩子的好,慢慢的他就沒有信心,慢慢的他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了。你看人的心一執著、一不平、一挑毛病看不清楚別人,也看不清楚自己。
有一個太太很有意思,她跟我交談的時候,我舉了個例子,我說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她腦海里馬上浮出一句話:沒有優點。後來就建議妳回去拿一張紙,寫出妳先生的優點跟妳先生的缺點,妳客觀冷靜的來看一看。她回去寫了一條,錢賺得太少,這個算缺點嗎?您看她有一個執著點、一個不平,就嫌她先生賺的錢太少,就只看到金子,其他都看不到。你說人腦子清楚嗎?「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你有情緒了,怎麼會正?「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為什麼會憂患?我先生賺錢少,我兒子讀書不名列前茅,我多沒面子。她有擔心了心就不正,心就不平,很多事都是情緒在應對,愈搞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