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前面的通序是一個一般性的說明。我們從一般性當中很難看出本經的內涵是什麼。但是別序就不同了,一個會讀經的人,到別序的時候,就能夠讀出本經一些重要的消息。

一個佛陀的內心,在觀察宇宙生命的現象,是認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寂滅相。所以,基於這個理由,佛陀決定不能夠主動說法。一切法寂滅相,你要說法,那不就是多事嗎?所以,只有眾生有了疑問或者有了狀況,佛陀為了對治才說法。比如說《楞嚴經》,阿難尊者去托缽,結果誤墮淫室,這個時候佛陀講首楞嚴大定法門來對治。你看《觀無量壽佛經》,是阿闍世王殺父弒母,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很苦惱,佛陀告訴她觀佛三昧的法門來安住她的內心。所以,佛陀的說法都是要有因緣才能夠宣說的。

那我們看看本經是什麼因緣呢?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這個地方很特別,本經的體裁叫作無問自說。事實上,在聲聞眾、菩薩眾跟諸天大眾集會的時候,沒有人發生什麼事情,也沒有人提出任何的疑問,而是佛陀主動地告訴長老舍利弗兩件事情。

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就歸納出兩層的深意。說為什麼大家沒有問,佛陀就這麼主動來說法?好像違背了佛陀說法的常軌。那當然,背後有理由。

第一個,因為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

你說你跟佛陀,一個是生死凡夫,一個是十法界最尊的佛,這差了四個法界,而你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我們很難理解,一個苦惱的凡夫的心跟一個清淨的大悲心,這兩個心能夠接觸,我們很難理解。不要說我們凡夫很難理解,阿羅漢、菩薩都很難理解。很難理解,所以就沒有人能夠發問。沒有人發問,佛陀怎麼辦呢?佛陀只好主動地宣說。這個法門沒有人可以問,但是這個法門事實上對眾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因為太高了,法門太高,無人能問,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萬病總治,所以不待發起。

我們所有的法門,都是你要有這個根機你才能夠修行。你看,你要持戒也好,你要修天台止觀、唯識止觀,沒有那個根機,你修這個法門反而產生障礙。但是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眾生都可以修學。它不揀別根機,所以就不必有特殊的因緣來啟動。

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大家一片平靜的時候,主動告訴長老舍利弗呢?因為這個法門太深了,沒有人能夠問,而且這個法門是能夠通於一切修學的,所以佛陀就主動地告訴長老舍利弗。

那麼說什麼事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地方的「是」指的我們的娑婆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西方是指方向,它的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土。這個地方有兩件事非常重要:

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兩件事。蕅益大師說,這個發起序是整個《阿彌陀經》的大綱。

其實後面的正宗分都是在發明兩件事,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所以你要是讀到這部經,你要是會讀經的人,就能夠把後面的消息事先了解。

這兩句話,當然一般粗淺的解釋就是說,「有世界名曰極樂」是約著依報的莊嚴。什麼叫淨土的依報?這個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極樂世界。第二個,正報莊嚴。這個國土有什麼呢?有佛陀在那個地方說法。就講到依報、正報的莊嚴。當然,這樣講是很粗淺的。

從歷代祖師的註解當中,又有兩層的深意:

第一個,從「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依報莊嚴,所強調的是一種淨土安樂的功德。你看極樂世界有很多很多安樂的相貌出現。

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說明淨土清淨的功德。你在這個安樂的環境當中,更重要的是你能夠見佛聞法,這個是在我們三界很難遇到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可以聞法,但是你見不了佛,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見到的是佛像,我們見不到佛。這樣講的話,這段經文等於是說明淨土的兩大功德:第一個,安樂的功德;第二個,清淨的功德。也有這樣的說法。

其次,蕅益大師在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認為這段經文是描繪出整部淨土修學,所謂的信願持名三資糧。怎麼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說明了三資糧呢?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解釋。看附表第二。

看蕅益大師解釋本經,你會發覺,他是用信、願、持名來掌控整個經文。你看序分的時候,他把別序判作信、願、持名,正宗分的時候也是信、願、持名,流通分也是勸信流通、勸願流通、勸行流通。換句話說,蕅益大師用信、願、持名來統攝一部《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