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飽的人生

有一個女性朋友正在減肥,贅肉倒是沒減掉多少,可是通過減肥卻總結出一套人生感悟來,令我們刮目相看。

她說她現在一天的進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寧可少一點欠著一點,舒服,胃有空間心靈才有空間。做人也是這個道理,她說,自己以前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可往往事與願違。比如朋友做了錯事,就不予原諒,搞得朋友尷尬,自己疲憊,還錯失了不少朋友。後來經過了一些事,也就漸漸想通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坦然。

她認為,半飽不僅是對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態度,積極但不十全十美,盡人力,聽天命,不給自己過不去,不給朋友找彆扭,對人對事,半飽即可。

這樣的人生豁達而從容,寬厚而仁愛,幸福而美好。當你要求自己盡善盡美的時候,反而束縛了前進的步伐。

她總結出來的半飽理論同樣適用於感情生活中。對待感情,夫妻之間的要求也是以半飽為好。很多夫妻一生都沒鬧明白,為什麼夫妻感情從親密無間漸漸地就變成親密有間了呢?有人認為,夫妻之間應當不再有什麼秘密,毫無保留才能證明夫妻感情的真實,實際上,夫妻之間如果彼此有一點私人的空間,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反而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

香港人歐陽應霽在《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中說:「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天。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裡頭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因為半飽,呵護好自己的腸胃,以及讓精神時刻處於一種半飢渴狀態,能讓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達口中時得到最大的享受;因為半飽,當你在下一個街口發現了新的美食的時候,你才不至於胃口沒有了容量。

一位科學家拿兩窩小白鼠做過一個實驗,一窩給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窩只給予少量的食物,結果餓鼠的壽命是飽鼠的兩倍。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動物或人類的壽命是與攝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許半飽才是最恰當的生命狀態。國學裡也有「不飢而食、食不過飽」的說法,吃飯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半飽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虧損的,實則是丰盈的。

弘一法師放棄繁華,遁入空門;梭羅為躲避世事紛擾,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叢林;而被譽為「韓國梭羅」的法頂禪師,亦是隱居山林三十餘載……他們都是半飽人生的典範。為人不要太過貪心,取捨有度,方為做人最上乘的境界。

只是,塵世中的人啊,又有幾個能夠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