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來求法不施予

《集頌》:「1、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

2、或作變易染違犯,怠情不施犯非染。

3、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調伏無違犯。

4、伺求過短無誠心,以惡威儀無羞愧。

鈍根根性未成熟,於廣教法難持受。

或生違緣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見。

增長邪執絕聽受,多生非福致衰惱。

得法在手妄傳佈,如是不說皆無犯。」

此條是關於法施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提供法施。

1、對於他人來請教法理、修行方法、儀軌或求經書論典等,若懷有「嫌棄」、「瞋恨」、「恚惱」、「嫉妒」等心而「不施予」,或作「答非所問」、「非正法理」的「顛倒錯誤」的「變易」相似答案,皆為「染犯」。

2、若因「懈怠」、「懶惰」等而不施者,則是「犯而非染」。

3、若是因自身生病不能「堪為」,或自己的修學不夠,「法未通利」,或為調伏對方的傲慢等心,或為方便示現「佛法珍貴、難遇難求」等而不施予者,不犯此戒。

4、如果求法者懷著「不誠不敬」的心,來故意「吹毛求疵」、「伺求」「過失或缺點」的;或沒懷「羞愧」心而顯現的「粗惡威儀」的;或是鈍根根性,聽受 「深廣教法」的根基未成熟,難以受持所聽所聞的;或聽受後會生起違願的;或聽受後會生「怖畏」的;或聽受後不但不生信解反生邪見的;或聽受後會增長邪執從而「斷絕」「聽受」佛教其他經法的因緣的;或聽受後生起「邪見邪行」而造「非福(惡)」之業,於現世「損壞」福報,於來時得「惱害」之惡報的;或「得法在手」後,為「名聞利養」、「增益傲慢」而「虛妄傳佈」的。對以上幾種來「求法」者,「不施予」「不犯」此戒。

關於會生「怖畏」,是指難以接受所聽、所聞、所證。《華嚴經》和《天台四教儀》認為:大乘菩薩道的五道十地,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在見道位(初地菩薩)前的加行道位時,又分為: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當行者修行到了「忍位」時,對於佛教所講的空性,才會在「概念心的理解上」有了能接受的相對真實的正確了解和「堪忍」,因為了解空性就會摧毀一個人無始劫來對「萬法」的「顛倒」認知。有一次,當宗大師講解空性時,在座的一位弟子突然緊緊抓住自己的衣服,顯得非常驚恐,似乎長期以來的「我」等什麼也沒有了。宗大師觀察後說:不必驚慌,你已經真正了解空性了……釋迦佛在二轉法輪時才講甚深空性,正是因為在初轉法輪時聽眾根基不夠的緣故。

昔時,提婆達多曾向佛陀和阿難求學神通,都沒被應許,因為佛陀和阿難知道他學了神通後,會造更大的惡業,現世衰損福報,來世墮落地獄……

以上若是違犯,就會障礙「攝善法戒」的「佈施度」功德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