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在上一講中我們講到,入到正文裡面,普門品的救七難,除三毒,應二求。整個圍繞著這個無盡意菩薩問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然後這個,佛就告訴說為什麼叫觀世音,觀其音聲即得解脫,進一步演繹到下面她具體尋聲救苦的事例。那麼我們也尋著古來,這些真的是不可奇跡的感應故事,其實我們現在為什麼呢?像在正史裡也好多來著,大家讀過《印祖文鈔》的話,會發現,印祖有一段話講過,就是唐書吧,唐書有新唐書和有舊唐書,那麼新唐書和舊唐書,後來的新唐書就把舊唐書的什麼呀,其中佛教乃至菩薩感應的兩千多個事都給刪掉了,這也不知道當時出於什麼目的。反正印祖在《印祖文鈔》中也提過這個事兒。所以你想正史裡面都能記載這樣多的(感應故事),想想實際情況不計其數。為什麼家家觀世音?她不知道,沒聽過,家家不起來,一定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時時刻刻都能圍繞著有他的事蹟。所以從這點來講,這就是觀音菩薩的魅力。為什麼?我們常說人家功勳到了那,不是貪圖虛名壘起來的,一件事一件事的做到那的。所以說,接下來這些羅列的都是他具體尋聲救苦的事例。
我們前面講了四難,我們再講第五難,叫「羅剎難」。「羅剎難」裡面,我們來看經文:「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啊,這段話。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學裡面的一個概念,相信諸位都知道,一個世界是一個太陽一個月亮的範圍,上至六欲天,那麼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這個,一個大千世界。由於小千、中千、大千積累了三個層次的千,所以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土,是一尊佛所化的國土範疇。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為什麼這裡說三千國土中滿中夜叉羅剎呢?夜叉羅剎是什麼啊?前面講到羅剎的時候,急急鬼,就是鬼,鬼道眾生。不知道諸位有沒有見過鬼?有的人說到底有沒有鬼?我常跟別人說,給發個愣,說到鬼的時候就常跟我說,到底這個世界有沒有鬼?問我。有的時候大學裡面這些受過唯物主義教育這樣的一種習慣性模式的就來問我。我也反問他,也許在鬼的世界,也有一個鬼問另一個鬼,到底這個世界有沒有人?一樣的道理。鬼,一乍聽,好像說你撞著鬼了吧。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當然鬼的確不吉祥,他的名字就叫恐怯。
不是孔雀開屏的孔雀,是恐怖的恐,怯弱的怯,他老是呼禿呼禿的嚇。其實他很怕人,膽小,藏在暗處,心地暗昧,為什麼我們說你心裡有鬼心裡有鬼。一般胸有正氣的人,見不著鬼,除非你身體不好,或者你這個人本身心術不正的時候老是招這個心鬼,虧心事嘛。那麼我們剛才講到說,有一些鬼是厲鬼,我們平常說的。鬼道,餓鬼道的眾生,普遍來講基本上他是怕人的。因為人有光明,比他正氣。那麼但是有一部分比如說這裡截的,夜叉羅剎這些啊,就是性子比較惡的鬼。夜叉就是前面講到的急急鬼,羅剎叫可畏鬼,也是讓人害怕的。
這些鬼呢,也非常的多。你看,滿中夜叉羅剎,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為什麼這麼多呢?首先一個,你看人的福不如天人的福,所以人就多,那麼畜生又比人多。為什麼?畜生的福不如人的福。這個惡鬼呢比畜生又要多得多得多。他比畜生的福報還不如,這就是我們現在眾生的福越來越陋劣,越來越淺薄。那麼既然這樣多了,所以這裡就用了個「滿是」。我們常說怕鬼是家裡面有鬼,我告訴諸位誰都避不開鬼,整個這個時間維度空度裡到處都是鬼。從經文裡面講的,《地藏經》裡面講過麼,從於聚落啊等等這些,有人沒人的地方都有鬼,都是充滿的。但是呢,不要怕鬼,你看這裡講到,我們每次稱佛菩薩的名號,比如說念阿彌陀佛,一念阿彌陀佛就有四十里的光明自然輻射出來,鬼他怕光麼。所以說,我們剛才講到感應啊,如果你念佛你感應的就是佛菩薩,念觀音菩薩,感應到佛菩薩的時候這也是一種感應,感應佛菩薩就感應不到鬼,同時都在感應。為什麼?
因為你感應佛菩薩的名號就是大光明藏,你是感應的向上的,智慧的,不顛倒的,沒有陰暗的,這也是感應。就看你往哪感,他就哪出來應。有的那同修真是的,他講到家裡有時候去了世了,或者突然間有時候很不好的因緣,聽到聲音了,他從此以後這個心結就放不下了。怎麼給開示他,攆著問說,怕呀,怎麼半夜又響呀,他越想越想,越怕越來,真來,為什麼?感應上了,你老感他他就來應啊。所以說不要想這些,好好念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都是一樣的。那麼有時候像這些羅剎惡鬼或者什麼啊,如果到暗處啊,墳地啊,殺場啊,這些凶地的話比較多。你看我們到了黑暗之中有時候突然間就毛骨悚然,到黑乎乎的突然間一念恐怖心升起就渾身的毛孔就豎起來。
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什麼啊?諸惡鬼以惡眼視我,他的這個感一來的時候,你不由自主的也會應,因為他還是之前有因緣,六道。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一定要大聲念「觀世音菩薩」。這些下意識的害怕呀,頭皮發緊啊,這都是附近處有惡鬼準備惱害。當然,一般他拿我們沒辦法。但如果你被他奪了精氣的時候,很可能就演繹成突然間掉到哪裡,高處墮下來了,車過來莫名其妙的撞了,等等這些都會有,這都是宿世也是有大因緣。不是單純的說怎麼怎麼樣啊。其實呢,說到我們學佛的路上,羅剎也常來惱亂。你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學佛,學佛學的很相應,特別積極。但是過一段時間的話,會心散掉,亂掉,又會覺得說,要不然就學佛這麼久,什麼也沒感覺到好處一樣,沒得到法喜,這有用嗎?太多規矩,什麼也不能幹,還不如世間享受,放縱,到處去吃吃喝喝跳跳,縱欲。這些念頭呀,有時候都是羅剎來參與進去,就刻意地給你干擾,因為他就需要,鑽到人的心意識中惱害。
我們一般發嗔火的時候,上次講嗔心,講那個「黑風難」的時候,黑風吹起來,就是羅剎到我們心意識裡面惱害,一下子窩火就上來了,這時候人就愚癡了,正念智慧一點都沒有了。所以這是什麼啊?滿羅剎欲來惱人,稱其觀音菩薩名者,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相信觀音菩薩名號的功德,這是羅剎難。那麼說實在的,廣義上講呢,其實這些鬼啊,羅剎啊,就是我們世間的誘惑,魅鬼啊,五欲六塵,這都是化身,你念觀音菩薩,正念提起來的時候啊,什麼都可以把他避免掉。你想想,你的煩惱,你的嗔恨,我們有時候凡夫我們仔細捫心自問一下,你發火發得厲害的時候,你突然念觀音菩薩,你好意思發火嗎。別人說你是佛教徒,你還信佛,這就是一種加持。有時候我們覺得很苦惱說,我剛想發火他就拿這個來說我,你不想想那是對你的一種加持,就是你不是學佛了嗎,你怎麼還能這樣啊,管他任何姿態說出來,可是你一定要把他視為加持,是的,人家說得對,立馬就把它戛然而止了。這是這個「羅剎難」。
我們再來往下看這個,杻械枷鎖難。上面說:「設復有人」,有一個關鍵詞,大家要記住,我們進一步作解釋,很容易引起誤會。「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牢獄之災。古人特別看重牢獄之災,那打一個官司那就說明……你看古人算命啊,推相啊,乃至日曆啊,那上面都想著說有牢獄,或者有官司。都覺得說,以前去佛門超個度啊,消災免難啊一定要寫這一條,不要官司,爭訟麼,相互之間有爭訟麼。不像現在的人以打官司為出名的方便。動不動就我告你,你起訴我等等,一點都不引以為恥,反以為榮。古人覺得說跟人家這樣見高見低的,那都是在德行上落了一截了。
所以這就是古人跟我們現代人的福德有差別。那麼,這官司裡面你看「杻」就是我們說的手銬啊。「械」就是腳鏈,套在脖子上的刑具是枷,鎖在身上的是鐵鎖。杻械枷鎖,「檢」就是把它封住了,還記得蘇三起解,不是有一齣戲麼,那蘇三不就是被綁在那兒,來來迴迴唱戲,那就叫「杻械枷鎖」。一旦這樣束縛了就得不到自由了。在佛門有一段書裡叫做《法苑珠林》,是佛門的這個百科全書。那麼呢,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在唐太宗的時候,有大理的一位官員叫做董旬的,他呢,從小就信佛吃素。後來同僚違法了以後呢,朝廷反對,就是嫌疑把他和其他官員一併關起來了。那麼他自己覺得被冤枉,就一心一意的誦這個《普門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普門品》,誦著誦著呢,沒過多久,他自己手上的枷鎖呢自己掉在地上了,而且鎖還沒有開沒有壞。這種情況下這個事情被守牢房的看見了,他就報告給獄使,獄使他不相信,就命人重新給他鎖上枷鎖。董旬也不管他們,照樣念自己的。沒過多久呢,這個鎖又「鐺」的一聲又掉在地上了,更怪。
所以後來獄使過來看用硃砂那個寫的封條一點都沒有壞,這個獄使官叫張守一,記得非常清楚,就記住這個事了,知道他們是無辜的。後來就找個藉口,流放就把他給放掉了。大理大家知道吧?雲南大理啊,全民都信觀音菩薩。去過大理沒有,大理是美麗的古城麼,大理三月好風光,整個大理白族的全民信仰,你看去那個三塔寺,祝聖寺,那裡面供的有一種出土的叫做阿嵯耶觀音。就是很別緻的一個另外的一種觀音造像,而且那裡面有個廟,觀音堂,大理有一座有名的廟叫觀音堂,裡面有一個大石塊,上面有一個亭子,就是這個石塊就是觀音菩薩化成一個老母,就扛著這石頭救了什麼典故來著,救了當地村民很大的一個劫難,所以一直就把它供在那了。不但在東土,在這個邊疆,你看,時時刻刻,分身散影去示現。所以說這樣的災難,牢災難來講,宣化上人也講到了,也講了很多,他那個時候在南華寺的時候,有一個和尚被日本人抓去了,他後來就念觀音菩薩,念得門開了,後來就跑了。就自己說不上來,你說他,用現象界去解釋,為什麼會開?不知道啊,你說他用誠心感,誠心能把這鎖子割斷嗎?
你說念觀音菩薩為什麼呢,反正就忘我地去念,自然冥冥中有感應。在第幾講的時候,我們給大家講過四種感應,冥,顯,不可思議。所以從這點講的話,我們就要知道……那麼特別我們這裡要講一個佛門常被人誤會,什麼呀?你看這裡講到若有罪,若無罪,一般人吃不消的,說你佛門這個,沒有罪的被冤枉了,我佛慈悲,對吧,那他是個罪人,他本人就犯了罪了,你還去,這不是枉法嗎?對吧?你佛教不講道理,你濫行慈悲,那個叫什麼東郭先生,這一點啊,我們就一定要站在菩薩的這種,一切眾生平等。為什麼叫普門?他和以何資格身居普門呢,一切眾生平等性上而言的。大家想想有後果絕對不可能沒前因。縱然他犯了罪了,現生的果報。他被冤枉了,是前生的果報,不會沒有因的。就是為什麼平白無故其他人要冤枉你啊?過去世的宿緣所感的呀,沒有沒有因的果啊。那就說明我們現在的隨經一事,隨見一人,他都是過去有種子在那種下去的。那麼所以從這點上來講,只要心生懺悔就可以改這個因和緣啊,心生懺悔一心稱念就能免。
所以這裡我們叫用了說若有罪若無罪,面面俱到,稱為普門。當然,說白了還是不平等,實際上是有罪的。那麼我們要知道說若有罪若無罪,大家要知道惡報的眾生更可憐。就是這個人看上去說他罪該萬死,生性這個,這個暴惡,那麼他沒有罪的冤枉了應該救度,有罪的,剛才我這個說反了,有罪的冤枉了話,沒有冤枉的話他就該受這個懲罰。可是諸位要曉得,在菩薩眼裡啊,惡人比善人他還要眷顧的多,為什麼?就是他病的厲害。你看他作惡多端的時候,他自己控制不住,隨著業力他終將被這個業力牽引著又去墮這個地獄。所以有時候菩薩救眾生,在差別上來講也是說,先上岸或拽到岸上的先可以放一放,先要救那個溺水最深的人。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是一樣的道理。這個惡報的眾生更可憐,更應當救。在《涅槃經》、《維摩經》裡面都說這個菩薩更憐憫這個罪惡眾生,是一樣的。再者呢,說實話若有罪若無罪,古時候的國法未必合理啊。我們現在沒有那麼殘忍,古人那個時候有腰斬呀、車裂呀、凌遲呀、這些都是很不人道的酷刑。
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念觀音菩薩,也可以消一份牢獄之災。所以我們一定也是要調這個平等心。當然這要是給資深的居士來講。有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的,我們也不能給他灌輸,他就覺得佛法純粹糊塗蛋,哪有這樣兒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他反而就遠離了。比如說,弘一大師這麼大高僧,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還得說一句,下馬念佛,上馬殺賊,為什麼?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我前天在居士林講,他要隨順事俗,還得住持法道。所以說這個就跟我們在放生的時候,不但要放生牛呀,羊呀,魚呀,也會放蛇呀,狐狸呀,等等這些,好像在一般人看來是比較惡性的動物,嗔恨心重的,所以從這點來說他們都是平等的。按說的話,羊一輩子吃素,牛一輩子吃素,比較善良。
蛇呀,蜈蚣呀,蠍子呀,那到處蜇人,可是呢,從平等上來講是一樣的,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這裡就能理解若有罪若無罪,有加這麼一句,這才是真正普門的體現。那麼當然這是就事上而論。如果就理來講自己束縛自己,杻械枷鎖,名譽就是杻,利益就是械;恩愛就是枷,我執就是鎖。整個我們一切的身心世界就這幾大煩惱,把我們束縛的緊緊地,掙脫不了。所以就要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這一切一切都來束縛我們自己,大家為了世間的這一切,不斷的經營自己,躊躇、擔憂、苦悶,這個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話不管你的財產、地位、名譽都如同枷鎖一樣,自己看著快樂不起來,永遠都是自己給自己禁錮了。仔細想想呢,但凡為人皆是如此啦!不要說不學佛的,學佛學的不會用的還是如此,最後把佛法又給包了一層,也有的。特別是我們講放下、放下,有時候越學越執著起來,把佛法當杻械枷鎖的更多了。我們要知道,怨賊、羅剎,皆得解脫,段段壞。
那麼最後一難呢,叫「怨賊難」。我們來讀這段經文比較長,說「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具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你看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這是最後一難了,怨賊難。那麼我們先解釋一下,怨賊也是有說法,傷害性命的叫做怨,奪搶財物的叫做賊,既傷害性命又奪搶財物的人就是怨賊。那麼這裡說「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
什麼是「將」呢?就是帶領。帶領著麼,將領將領,為什麼?「將」就是說能帶領。齎持重寶,「齎」就是抱著。這個商主是領袖啊,商主一般就是能識別貨物的這個貴賤真假,跟我們現在的董事長一樣的。那麼這樣的情形啊,如果遇到這個來打劫的,走過險路的時候,他就說大家都不要怕,不要恐怖,跟著我一起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聽了以後,大家一塊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這樣的什麼呀,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現在這個普門品呀,講的我都覺得蠻有人文關懷的,這好多事情都是古人,包括我們現在,就是生活中的事,對不對?所以說世間的因緣他是面面俱到的,普門麼。當然,這個難更好地體現了共修的作用。為什麼說「大眾薰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就是我們共同的心力湊到一塊,更能夠立竿見影。
相信啊,相信的那種信心,就決定真實不虛,信著就用不著再信了。就是說啊,以前有個法師說不這樣才怪呢。我也講聽過一條公案麼,也是一條船上,大家在過水,水裡面就過河,過河呢,江上面的水流太急了,就把這個船沖的漏了,碰的漏了捆了,水就往上漫,大家都著急的說怎麼辦不會游泳啊,怎麼著急的時候,那船頭就坐了一個人就在那坐著,別人中間有信佛的,就開始教大家念觀音菩薩,他就不念,他是個出家人,不念,不念呢,大家都覺得不應該啊,大家都念你不念?那他說了句什麼,為什麼要念呀?難道觀世音菩薩會不來嗎?他這麼說。他就覺得說,一旦危難之處他就想觀音菩薩不可能不來。誒呀,我說這真是說第一等高超的念。
因為什麼?他的信心是滿分的。我們仔細想想你看是不是這個道理,他都不懷疑說有可能不來嗎?我們念的時候說一定要來,觀音菩薩一定要來,肯定會來,決定來,不斷地給自己打氣。當然我們常人常情形是這樣的,當然這個信心也夠了,觀音菩薩肯定會來。那麼人家的這個,這麼危難情急之下,觀音菩薩說了尋聲救苦麼,還會不來麼?那不來就不對了。你看這樣的一種甚深的信心,這就也是共修的力。領眾的就是說,大家不要怕,大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能夠以無畏施於眾生。所以說到怨賊啊,就是我們的怨業啊。為什麼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怨賊呢?我們每天你想想我們處在人世間,每天除了是就是非啊,大家想想是不是?你能躲開「是非」兩個字嗎?不是怨就是親啊。
那麼這些因果頓現的時候,滿世界都是怨業,怨賊啊,我們自己的怨業,實在是太多了。阿賴耶識裡面,你想我們吃魚,吃牛,是紅燒還是清蒸,都是殺了以後才有的呀,你們每吃一口都是一個怨業,因為你參與其中了。那麼殺生、食肉、惡口、罵人、欺人、誑人、以怨報德,這都是結怨心。一日的,一月的,一年的,一生的怨業,乃至生生世世的積累,佛說了假使惡業有體相者,虛空都納不下,滿世界的怨賊都是這麼感來的。所以說這個大千世界都充滿了怨業,就稱為「怨賊」。有怨業就會有果報,命有命債,財有財債,色有色債,狹路相逢的時候,什麼呀?欠債的還錢,殺人的償命。所以我常覺得說為人一世啊,人在世間,天地這麼大,眾生這麼廣,你能為人一世,狹路相逢者,不是欠,就是還,除了這兩樣沒有任何關係。
那你既然心甘情願的欠,就要老老實實的還,毫不留情,毫不客氣的曾經欠,就要心甘情願的還,是吧?!還完了就沒了。可是欠的時候舒服,還的時候特別痛苦,那就只好念觀音菩薩了。怨賊啊,在這生死海中來相互尋仇、報復,如果沒有出生死,怨業就了無有期,有時候要做馬做牛來報,有時候要做人家的僕人,包括你給人家看孩子,保姆等等這些都要報,做人也要報。以前有個老婦人,家裡突然間雞窩裡面,每天外面來一隻母雞在她家生一個蛋,每天來生一個蛋,過了一年,這個雞就不來了,給她托了個夢,頭是一個鄰居家原來的媳婦,身子還是母雞,她說,這個我是過去吳家就是你鄰居的媳婦,借你的米的時候呢,因為你的眼睛是瞎著,這個老婦人,你的眼瞎我欺你眼瞎,借的時候篩子的口朝上,還的時候篩子的口朝下,都是那扁的麼,你摸一下好像,所以說欠了你一篩子的米現在才剛剛還完,我不欠了,這也是怨啊。
特別是我們現在阿賴耶識裡面,就像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種子,你不是在學唯識麼,裡面的種子散發出來全都是這種惡業的種子,商主這裡就跟阿賴耶識一樣。所以說,這個諸商人,就比如說第六意識的心所,就跟第六意識,為什麼啊?來聽法,聞法,念佛持咒,險路就比如說六道的生死啊,你看經過險路麼,那麼一個人就比喻說慧心,有智慧的告訴大家要念觀音菩薩,這裡面也有表法,這是叫做「怨賊難」。所以說這個前面整個普門品裡面,就叫做「救七難」。
大家要知道在生死關頭能得到菩薩救護的原因呢,不外乎有兩種啊,這個呢我們特別要記住啊,在行門上,第一個就是說平時的修念有功,平時的積累,這個資糧啊,你要閑的時候置下來,忙的時候就能用得上啊,手忙腳亂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就出來了。為什麼我們要持?一旦金剛戒體具足了以後,養成一種慣性呀,那麼有外緣來了,或者你自己的貪心、淫慾心、嗔恨心起動的時候,他就跟一道金剛力士護圍牆一樣,他馬上就現形,影現出來照著你,那你相對的持戒的慣性久了以後呢,清淨久了,身心清淨的久了他就出不來了,這就叫做一個積功累德呀。那我們平常念觀音菩薩,念得久了,慢慢的越來越熟,越來越熟,觀音菩薩是幹什麼的?尋聲救苦的。
每次以這樣的心態,信、願、行去念的話,一旦真的有這個,臨危的時候,觀音菩薩他自然而然的就來救。為什麼?這是你慣性使然,天然的一種力量。不是我們刻意地把他非得請的來,一定得在這救,怎麼怎麼樣,他是說等你自己的感應法門修成功了以後,道交了以後,他是一種天然的作用,法界的天然作用就是每個因緣都是這樣的。只不過你怎麼樣呀,把這個緣起調到相應的頻道上,那他就必須出來這個音樂或者廣播,沒有任何的刻意或者說造作,就跟觀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體現的這個意思。所以說不外乎兩種,第一種就是平時念力有功,臨危的時候菩薩自然而然來救。當然,那普披三根的話就不普了,為什麼,那只有這樣,那平時也有不念的呀,難道情急之下就不救了嗎?也救。
什麼呢?生死關頭,突然間臨危,強大的心力,這種恐懼一下子進行成功的轉化,轉化成動力了,對不對?大家設想一下,我們困難大的時候,其實一下子忘我的時候那個爆發力也是特別大的。我曾經記得,說有一個媽媽呀,很年輕麼,女眾呀,很嬌小的一個女的,一下子那個車子駛過來的話,要軋著他的孩子了,你知道她什麼嗎?她就彭的撲上去,就比那個剎車的勁兒還大,就把那個車硬生生的頂在那,沒有碰到她孩子。你想,平常的話她能推動汽車嗎?那個時候她就無限的人的能量這種爆發力,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念力,那個時候念力絕對大於她的什麼呀?身力。無窮的這種爆發的因緣一聚合呀,怎麼樣?那也是很感應的。他感到那個時空點,當然這個不是屬於時空,他感到那個正念的層面的力量什麼呀,把那個馬上要因緣匯聚果報給衝開了,現形不了。
所以這個就是說,一旦到生死關頭,竭心盡力,由於心力的這種,一個是強大,第二個專一。為什麼臨終十念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有善知識開示給你說,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剛好這個,正好在這個阿賴耶識裡面,一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心升起來,一念命終,馬上什麼呀?極樂世界就蓮花化生。這就是說什麼呀?心力一個要強大,二一個要專一。所以大家你看這個,具發聲音,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這都是真的。諸位同修,說了半天,講的我也聲嘶力竭,反正觀音菩薩就是救,再怎麼說,應該相信他是真的。而且他就是真的,根本不用你相信不相信,他都是真的。這是,如果從物理角度來講這就是一個物理作用。
如果說原子核子,原子什麼這些核子這個離子呀,共振的角度來講就是一個共振。如果說從佛法感應來講他就是一個感應。如果原理來講法界整個的相互作用就是這麼個原理,任何東西都繞不開這個,他就是這樣的。只不過我們依附著佛法的這個載體,佛法的這個表達,語言的這個闡述,把他呈現出來,然後你可以去做,就這麼簡單,這就叫「有求必應」,就叫「尋聲救苦」。為什麼?他是施無畏者。你看,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若汝等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施無畏,佈施,佈施呢有三種,上次講,一個財施,一個法施,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無畏施。無畏施就是說呢,情急之下讓你轉危為安,化險為夷,讓你不要心生恐怖,怖畏嘛。
所以從這點來講你看呢,這第七難呢,就是這個「怨賊難」。最後一句話,是什麼呀,說「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這是對前面整個這七難的一個總結。從這個火難、水難、黑風難,然後這個,刀杖難,再一個這個,羅剎難、杻械難,這個怨賊難,這在《普門品》裡面一個段落就結束了,就叫「救七難」。所有緊緊都圍繞著,無盡意菩薩請問,為什麼叫觀世音?那麼佛告訴他,觀其聲音,而得解脫,一心稱名,作為修行。這個是我們整個《普門品》的第一個大的段落。
下來是對這個七難的總結。接下來呢,就是「解三毒」。如果前面的話,等於說從果報現形的時候進行救度,就是這個果報馬上就要發生了呀,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要匯聚的時候,果報要自受。那麼這種情況下果報已經現形的時候呢,進行救度,這七難。那麼,下面這解三毒呢,就是從因上去排除,因為有果報,有惡果,都是從因上種的種子,所起的現形啊,現形就是變成現實呀,那個種子種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的施肥、陽光、雨露,現在還變成現實了,開始順境和逆境,任何一個境界他就出現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念觀音菩薩能夠「解三毒」,就是我們所謂的熄滅貪瞋癡。那表明,光念這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勤修戒定慧。
這個「三毒」呢,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貪瞋癡,能損壞我們的生命和法身慧命和這個色身,肉身的這個色命,那麼讓人墮入三惡道,所以叫做「三毒」。其他的不說了,你比如說淫慾就是生死的根本,貪嘛,為什麼我們生到欲界來?我曾經真碰到個同修,他說他天生就沒有淫慾心,我說怪了,我說那你是菩薩吧?他說,哎呀我怎麼敢是菩薩呀,我這個修的也不好,但是我就是沒有淫慾心,我說這就說不通了呀,咱們這叫欲界呀,我說等你出現在這個場景的時候,說明你就是這個欲界的眾生,一個食慾,一個淫慾,要不然你來不了這,這是我們的生命基本的特質,一旦我們生到欲界,你就得敞開了說就是帶著這兩大欲,生死根本。
所以大家讀過《楞嚴經》的時候,為什麼不想想你看,《楞嚴經》的緣起是什麼?首先佛帶著弟子,托缽乞食,阿難出去其他地方乞食應供去了沒回來,對吧,這是什麼呀?為了吃東西。第二個,被摩登伽女攝入淫席將壞戒體,為什麼?為了行淫慾,這兩大緣起扯開整個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序幕,每一部經典你一定要看他的緣起,看他的這個說法,裡面的奧妙無窮。你看像《金剛經》一樣,說了那麼多的空,不可思議,可是他最後最重要的篇章竟然是序分,什麼呀?佛陀入舍衛大城次第乞已,然後吃完了以後,敷座而坐,洗足已,飯食訖洗足已,敷座而坐,就是所謂的不思議,過去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才體現的,不是說你有多麼高妙,一下子我就,我那時候我也碰到一個師父告訴我,他看所有的人都不是人了,他已經讀《金剛經》讀的成就了,錯了。
所以你要看甚深的緣起,我們之所以生到欲界就是因為我們有慾望,一定要吃東西,二一個男女之間要交好。在這種情況下,貪婪就是我們的一大本性,你看好多時候其實我們一輩子都用不著的東西呀,他就是要圖這個數字圖這個積累,你想想其實我們一輩子能用多少?就算這點吃這點喝嗎?然後大家都貪,你貪我貪,相互做增上,現在就開始說做生意,炒作,運作,市場經營等等,其實就是貪心互作增上,不斷的積累。大家知道嗎?我們的世界就是這麼運作的,所以佛門也不得已而說「有求必應」。但是我們是求兒、求女、求財、求官,最後最要命的一句,要求涅槃得涅槃。那麼,現在的這個淫慾也是如此呀。我們來再看一段經文,往下看:「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這是對於三毒,貪瞋癡,我們的一個認知。那麼前面講到貪,嗔呢就是發火,愚癡呢,就是無名呀,一旦念觀音菩薩的時候呢,這些呢都能夠起到熄滅三毒的作用,那麼具體的文意,因為我們這是第四講,時間也差不多了,具體的文意呢,我們到第五講裡面再展開,今天的課程呢到此,我們在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四講結束,希望下次呢,我們從第五講開始學習,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