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淨土十疑論

(第一講)

各位同修,請大家隨著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有緣的同修、道友、蓮友們,大家下午吉祥。

今天可謂是因緣又是一次殊勝,所以在聽法之前請大家發心,願跟所有的一切有情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這是我們由這一次緣起講《淨土十疑論》的一個發心,希望大家能夠如是發心,發心特別重要。這次呢,開講《淨土十疑論》,源於我近期讀到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第二代善導大師,他在著作中有這麼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印度降生的時候他的本懷、他的初衷,他從一落地開始,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那麼他的宗結處就是想說彌陀本願海,就是淨土一教。所以,這倒是我一向的心之嚮往,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這部論典,讓我們在淨土的道路上又能夠增進幾分,信願又能夠加切、加真幾分。

那麼,眾所周知,佛法東傳到中國以後,這個法脈一直流傳到現在,由於歷史上不斷的洗滌,不斷的淘汰,不斷的碰撞,以至於最後我們真正的落實到佛法,大家要知道佛法珍貴之處,就是它可以實修,可以改變,可以超越,可以證果。所以說一路走過來,能夠解決問題的有兩大宗派:一個是禪宗,教外別傳的頓悟法門;一個淨土,就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法門。唯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那麼,淨土從它開始啟教,到後來的流傳,乃至到一個全盛相續時期,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到現在我們基本上確確實實淨土法門,已經成之為佛門、佛教代表的主旋律,一句阿彌陀佛唱響在整個我們的正報依報世界中。甚至說,學淨土是我們學佛的標誌,乃至於我們有時候身為法師出去講法,講淨土是基本功,從種種的情形來看,說它淨土的影響,後來到唐宋之後發展成為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整個極樂國土就一個根本道場,所攝的這個國土就是娑婆世界。

所以它的影響,在教法上我們都稱之為千經萬論(同宣),今天我們講《淨土十疑論》是一部論典同宣,十方諸佛共讚,都在讚歎淨土一門,從這個法門抉擇上,一切從古到今的歷代祖師不管他宗他派,不管專修淨土,不管密修顯化,全是勸人最後把淨土當做大靠山,所以說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從功德殊勝上來講,常說方便中第一方便,圓頓中最極圓頓,了義中無上了義,已經把淨土的教緣,這種圓頓,這種廣博,已經發揮到極致了。

所以在認識淨土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之所以能夠呈現這樣的局面,其中原因有三方面,我們來先明確了知一下。第一個就是淨土法門,法門廣大橫吞萬派,淨土一門在這個教言上常說,說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瞭,它的奧妙和義理。為什麼一個凡夫乘佛本願,憑著信心願力,就可以往生到一個佛的報土。這段時間我在備這個,給佛學院講淨土概論的時候就看到,歷史上通途教法的討論中就對這個報土,這個凡夫入報土,有非常大的爭論,大家不能信受,可是它確確實實如此。從這個登地菩薩,印度開始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這就是當時僅次於釋迦牟尼佛,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那麼龍樹菩薩,佛在《楞伽經》裡面授記說,我滅度後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出生,證到初地歡喜地。

大家要知道初地歡喜地,就是已經開始破無明、證法身的地步了,最後是往生安樂國。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裡面,給七百年以後他的一個弟子授記,龍樹菩薩。馬鳴菩薩也在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叫做《大乘起信論》裡邊,也最後把所有的教法講完了以後說,如果有人到末法時期心性怯弱的話,可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樣見佛容易,得不退轉快。

那麼上至這樣的等覺菩薩,那麼文殊、普賢、地藏、大勢至就不用說了,還有覺明妙行菩薩,下至什麼呢,齋公齋婆、販夫走卒,就是一切世間沒文化,我們一般都容易小看沒文化的人,所以印祖也常說「上智不如下愚」,他沒文化他善根及其深厚,一聽永不再疑,老實念佛,最後成功往生了,有的還留下肉身,咱們河北是香河吧是嗎?不是就有一個老太太,就念佛念的肉身就沒壞,還有這個說走就走,自己洗涮乾淨,給兒女們囑託清楚,有的甚至是站著往生的,都有,這個《淨土聖賢錄》裡邊班班列列太多了,是這樣的一個法門。所以說縱然我們學了所有佛教八大宗派之教理,最後還是以淨土行門為靠山。

八大宗派總的來講無外乎一個禪,可是在佛教史上從唐朝有一個慈愍三藏開始,就提倡禪淨雙修,到後來的永明延壽禪師,也是大力弘揚禪淨雙修。其中的律,就是戒律,最有名的歷史上的圓照法師,一開始他是發願說,生生世世在這娑婆苦海中度眾生,結果一次病生得就再不敢發這個願說,原來還是沒有到不退,先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以後乘願再來,棲心淨土。

那麼從天台宗來講,我們講的這部《淨土十疑論》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天台宗素來有「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傳統,那我們看所有的天台祖師最後基本上都是入到淨土一門,等等這些一切來說,就是說這個法門廣大到什麼程度呢,你是陽春白雪也不會屈才,你是下裡巴人也能夠入攝,所以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第一點。再者淨土法門它的特色在哪裡,它是「他力本願、帶業橫超」,這個王牌,這個金鑰匙是一切法門裡面,再沒有能跟它比的,所以我們常稱之為,易行道和難行道,淨土就指的易行道,也有時候叫做聖道門叫做淨土門,聖道門就是在這個世界修因證果斷惑,轉凡成聖成佛的方法,一個路子。那麼淨土門就是說不在這個世界,一定要先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快速的成就,這樣的一個路子,這是後來又一個方向。

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這就從自力和他力的方面進行了一個判別。大家都見過螞蟻上山嗎?不是說螞蟻不能上山,也不是說螞蟻上不了山,但是螞蟻上山大家要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如果我們依著自己的力量在這個世界,說我們登地菩薩先就不要說了,咱們就說證個二乘的阿羅漢果,就是你要證阿羅漢。斷三界內所有的人的本能的這種煩惱,那麼你要把煩惱裡邊見惑和思惑斷得乾乾淨淨,一絲不留,你能夠出三界,離六道輪迴,哪怕說你這個煩惱斷的已經斷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有一絲沒斷,還是依然要在六道中升沉,這是誰都違背不了的一個現在正在,在這個我們世界裡邊就是這樣來劃分凡聖的一個原則,是一個實況。那麼淨土法門它的為什麼說「唯說彌陀本願海」,它的修行訣竅在哪裡呢?它說首先你要相信佛力,佛的威神力,那麼佛的威神力從哪裡體現呢?就從阿彌陀佛這尊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的內容中去進行整合,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邊承諾的什麼,在因地的時候承諾的什麼,他現在已經到了果地了,我們在修學這個法門的時候,他承諾什麼我們就能得到什麼,是以這種反作用力的修法,以四十八大願作為主導力量增上因緣,攝,大家記住,就是一個具足了煩惱一絲都沒有斷的凡夫,可以到阿羅漢憑自己都往生不了的報土,憑的什麼,就是佛的本願力,這是淨土法門所有的核心精髓,殊勝之處就是在這裡,帶業往生,橫超生死。

所以在淨土的經典裡面曾經講到說,有的大菩薩甚至是已經入位的大菩薩,就因為聽不到《無量壽經》,淨土法門而退了道心都有,在他方國土沒有機會。所以,這個帶業往生的核心一定是以佛力的加持為媒介,我們成功的進行從凡到聖的轉化,這就是他立本願、帶業橫超。蕅益大師後來在這個《彌陀要解》中裡邊說到:他方國土都無此法門。聽不到這個法門,無此階位,就是這樣次第修行成就沒有這麼成的,哪有你這麼好的事,無此名相,連這個就是淨土法門橫超這個詞,帶業往生這個法,連這個名相都聽不到,名相就是概念嘛,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儼然突顯出這個極樂世界就是總持國土,法界之都,是這樣的一個法門,這是第二個為什麼它的影響這麼大。

第三個就是時教法運,現前的因緣。就是我們誰也違背不了,你想不這樣都不行,它就是這樣的,現在已經發展成這樣了,存在的才是合理的,為什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它是因緣造就我們時代、此時的末法時期,它一定是以淨土為主的。所以在佛說的一部經典叫做《大集經》裡邊講到說,末法時期怎麼樣呢,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罕就是稀罕的罕,就是億萬人裡邊有一個人得道都算是稀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佛在《大集經》裡邊懸記的我們現在的情況。那麼在這個《像法決疑經》裡邊有這麼一部經典裡邊講到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正法有五百年的流傳,那麼在正法裡邊是大家都持戒特別嚴謹,叫持戒堅固。正法完了以後像法有一千年,像法裡邊大家都以什麼為主呢?以禪定,坐禪修行得堅固,這是在像法時期,就是佛滅度以後一千年的時間,這都到了一千五百年了,末法有一萬年唯依念佛得堅固,念阿彌陀佛。

這是佛在《像法決疑經》裡邊。所以我們想想,在當時佛陀時代,我們可以設想一位覺者,一位智慧,每天都親領著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弟子,游化整個古印度,在那個時代的話,大家都嚴持禁戒,僧團裡邊那個時候所謂的弟子是以僧團為主的,每個初一、十五隻要有一絲一毫毀犯,馬上就自己在那兒懺悔、羯摩,特別有序大家都是真發心修行,確確實實能證果的一個時代,那麼轉至在一千年的時候就開始修禪定,為什麼大法東來,中國有大乘氣象。那麼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最後給慧可法師說:將心拿來。開始演暢這個禪定法門。這有它的時劫因緣,就是過去無量劫來,世界的成、住、壞、空,他方此方轉寄的過程中,他就到了這個時空點上,這麼一方的眾生,他就是這麼個因緣,沒有對錯,沒有早晚。

所以說在正法、像法的時候呢,我們現在看來真的是所謂的百花齊放,春色滿園。但是到了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有時候我們一聽說,又說末法,為什麼老是滅自己的威風呢?我們好好學,好好修不就是正法嗎。確實如此,不是法有毛病,而是人在末世,確實人的根性。那麼在末法時期了,就好比說,佛的正法到了秋冬之際了,大家看看我們現在就入到秋冬了,馬上要入深秋,進初冬的時候,會怎麼樣呢?整個百花齊放都不要說了,一切的樹葉都開始凋零、變黃、枯萎要落了。這個時候是怎麼樣的,唯有蒼松翠柏才能更顯本色,它不會落的,它越到冬天的時候它才越顯得它是綠的,而且這個蒼松翠柏它不是說春夏的時候就是不綠,到了秋冬才綠的,它是一年四季常是綠的,可是在春秋的時候大家都被這個百花齊放給吸引過去了,忘了它的存在。

而今現在我們到末法時期,這個法門時越久,就是佛法拖的越久,機愈契,最適合的就是修淨土。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面世尊說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就是慢慢隨著這個法滅的時候第一個就是《楞嚴經》先滅,第二個就是《般舟三昧經》滅,《般舟三昧經》是講這個修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疾得三昧的一部經典,它裡面是我們到東土翻譯的第一部關於淨土法門的經典,就是後漢時期由這個至支婁迦讖翻譯過來的。那麼大家想想為什麼在一開始法水東流的時候,在翻譯經典就選擇翻譯淨土法門的經典,直接翻譯過來,可見當時印度到中國的翻譯的這些大德們,他也知道淨土在教法中的地位、在當時印度弘傳中的地位。

那麼「經道滅盡的時候,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就是所有的法都滅了,那麼他還會讓淨土法門,這個經就是淨土法門的代表,淨土法門單獨孤軍奮戰還能相續一百年,到一百年以後最後就是說大家都已經,正法已經沒有了,法也沒有了,滅盡了,最後天際出現「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如果有人看見了,念一聲,還能得度,最後就法完全滅了。法滅的時候呢,當時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天上忉利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做了一個夢,夢到山崩地裂,須彌山都崩了,最後夢見下界所有的我們這個南閻浮提的眾生的眼睛都被羅剎給挑瞎了,意思就是說人天眼目沒了嘛。大家想想世尊滅度以後法還在,法滅了以後那就人天眼目徹底沒了,三寶沒了,法也沒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止住百歲就是淨土法門留一百年,「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看能夠碰到這個經,修這個淨土法門,還能夠得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說人人都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包括電視劇裡面唱個歌也是阿彌陀佛,無意中大家都曉得阿彌陀佛,為什麼?這就是存在的才是合理的。

從現在的這個就證明佛的懸授計,我們現在正好修淨土法門,當下的存在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諸位,大家能夠確確實實生起這個現實反觀,伺察一代教法,諸多法門能夠利益,怎麼樣容易,你一定要把這個賬給算清楚,才建立起自己的正知正見的淨土之見,沒有信的能夠生起,已經信的讓它增長。我想這是我們這次講這個《淨土十疑論》的一個初衷,這是第一個小板塊,給大家講講為什麼淨土法門如此影響之大,它有原因的。在下面的我們還得再說一說,從幾方面來梳理一下,從幾個本位。第一個就是從我們當下本位是人的本位而言,我在此也給大家講過百千萬劫難遭遇,現在我們在哪兒呢?我們的日子過的什麼水平,我們生活的狀態是一個什麼狀態?我們有什麼本事?有什麼危險?潛在的危險?有什麼潛在的能量?我們在哪裡?

在凡聖同居世界,是一個凡夫所居的佔多數的土、國土。我們也在欲界,我們每天都有數不清的慾望,下意識的慾望,本能的慾望充斥著整個身心世界,我們在六道裡面我們是作為人而存在的,那大家要知道人來聽聞佛法比上、比下都是有餘的,人道裡面是最容易修行和聽聞佛法和聞思修的,這是一點優勢。

那人道裡面我們還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這個地方只要佛出來降生的時候,只在南瞻部洲來應現。這都是我們現在所具的優勢,我們的本位。所以說所謂的一切的佛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所謂的佛法,都是依著我們現在所存在的本位而展開的,這個我們時時刻刻希望大家要明確。那我們現在大家想,為什麼我們要講淨土,要講淨土呢,我們現在所在的依報,所在的正報。那麼我們說首先我們是在染,我們從染到淨,一定是依著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開始起步,每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認知到我們在染,那麼我要趨向於一個淨,信解行證,教理行果,特別是信願行,所有的這一系列的線索都是提攜著我們往淨的導歸,依著心的淨的增加,而且呈現外在越來越莊嚴的國土,所謂的心淨則國土淨。

那麼剛才講到的,既然是如此的嘛,內在心跟外在的國土都是一個染的狀態,趨向一個淨的解脫,這是我們現在的本位。在這個修行的路途中,一切的修行它都離不開「心淨則國土淨」的這個線索,任何情況下都是以它為主要線索的,以它為主要的功能,這是一,我們的本位大家記住,我們在染在凡,今天在此以人的身份來學修佛法,抉擇淨土法門,這是其一。

第二個呢,我們設想一下,我們立足於佛的本位,為什麼要來回這樣激盪大家呢,就是我們在學習淨土之前,首先要知道它解決的問題,它有多麼巨大的功能。那麼就佛的本位我們來設想一下,從究竟的真如實相,就是佛證到的境界的來講,它是一念的純真心體,就是一個完全沒有分別,沒有染污,沒有起沒有滅的這樣的一個狀態。佛的本位裡超越了染淨之分。第二個我們認為自己的這個色身,依附的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國土,可是在佛的境界裡面它是超越了身和土的之分,這樣的一個沒有漏的不二的一個清淨世界。我們常會把它表達為,比如說有時候叫如來藏,有時候又叫佛性、有時候也講成真如、法界等等這一系列,般若也是這個範疇,大家明白。

那麼佛的本位既然如此,為什麼又講了這麼多的,它是為了配合我們當下凡夫的本位作為引導,大家要聽清楚,故而所以呢,在這個染和淨的無分別中方便說為染說為淨,在這個身和土的無分別中善巧說,有土來攝受凡夫有情,稱之為淨土,我說的大家能明白嗎?這是以佛的本位來講。正如這個有一個大德在《淨土十要》,今天我帶來了一本書,大家希望以後我們能夠尋著這個來學修淨土法門,還有一部書叫做《印光法師文鈔》,《淨土十要》這個《淨土十疑論》就是在《淨土十要》裡面。那麼它講到說,我們怎麼樣定位這個淨土法門呢,它有一段話,特別精要的把為什麼佛說淨土,怎麼個說法,淨土是什麼一個,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如點睛之筆給我們勾畫出來。

今天在這裡之所以要給大家講呢,就是說我們在學淨土的未來的路上還會遇到很多知見上的問題,很多修行上的疑惑,還有許多是自以為是的,我們以為是的矛盾,我們化解不了,所以我們就從制高點、來進行一個對接,從佛的本位來講,淨土法門是怎麼回事呢?它是這麼講的,說:然而彌陀之岸,就是說阿彌陀佛,不是我們在染土嘛,他在淨域嘛。那麼這就是我們在生死這一岸,他們在解脫往生的那一岸,岸邊,那麼他是彌陀之岸本無彼此,從佛的本位來講是沒有彼此的,剛才講到,說這個釋迦之船,釋迦牟尼佛不是說:「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是難信之法」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船啊,淨土法門。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說也沒有來一個娑婆世界接引到極樂世界,其實真如法界之中是沒有這個說的。

但是它怎麼比喻呢,它說譬如一燈,就是一個燈點著了,分照八鏡,各個四圍上下、八個方面都立了一面鏡子,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就是這一面燈發出來的光呢,它是沒有左右前後東西分別的,但是不要忘了施設的鏡子,它東邊的就是東邊的,西邊的就是西邊的。所以說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陀說法,阿彌陀佛攝受眾生,說名號之法,遍光影中,就是任何地方都在。在這種情況下,釋迦牟尼佛就為了配合阿彌陀佛他怎麼樣啊,而釋迦方便獨指西境,這就是為什麼說還有東方琉璃世界呀,還有上方兜率淨土呀,還有阿閦闢佛的妙喜世界呀。可是這些世界,阿彌陀佛說法它是遍光影中的,就是一個燈在八方照,哪裡能找到概定的一個方位的光啊。

但是呢,釋迦方便獨指西方極樂世界,獨指西境,這樣來了解。最後它進一步解釋了是什麼呢,故已到彼岸者,就是已經到了彼岸的人呀,才可以忘彼此,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為什麼要往生呢,當下就是啊,已到彼岸者才有資格說這話,忘彼此啊,當下唯心淨土,這裡也是極樂世界呀。未入法界者,就是你還不能了生脫死做的了主的情況下,不可以泯東西,東就在東,我們是凡夫,娑婆世界,西決定在西,十萬億國土之外,今現在正在說法。這是從佛的真如本位,針對現前凡夫的導歸,我們今天講淨土法門,大家要認知到這一點。 那麼綜上述兩種本位,我們是凡位,立照佛的聖位再來看我們從凡到聖的修學位,我們應該怎麼認知呢,首先我們,我想今天我們也要生起三大的反思,契合大家反觀一下我們現在,所謂以學佛人修行自居的我們的這個心路歷程吧。

首先我們今天講淨土,那麼它辯證的過來發現我們現在的狀態是染土,所以才要講經說法,才要弘宗演教,因為我們生在染鄉,所以特別今天給大家講《淨土十疑論》,這是我們說實在的,是一大悲哀,需要生起反思,我們講淨土。如果我們現在就在極樂世界,水鳥樹木皆說妙法,你講什麼呀,大家需要我這天天在嘚啵嘚嘚啵嘚磨嘴皮子、傷中氣的在這講嘛,往這兒一坐自然而然就念佛念法念僧呀,不經意間就成佛了,何須再要講還要說呢,所以我們講淨土一事,我們今天講淨土需要。再一個講淨土就也罷了,我們還要講淨土法門,當然在座的諸位佛弟子們也常會自豪的給別人說,佛法就是因人而異的,我們佛法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但是大家再深度的挖掘另類一點的來看的話,大家想要這麼多法門幹什麼呢?你為什麼要這麼多法門讓我們學佛的人老是搞不清楚我該怎樣,這麼做對嗎?這是不是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障道因緣。當然我講這個大家要從另外一個旁面的、另類的劍走偏鋒的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說人有八萬四千種根性,那麼為什麼根性不一樣呢?佛才這麼無奈的隨順眾生,一語道破那就說明我們的分別心是罪魁禍首,我們的分別心,在生命的重複的不斷地接觸佛法中,我們的發心有時候真、有時候偽,我們的信心有時候深的、有時候淺的,我們的目的、修學修行的高低等等這些都不一樣,以至於在生生世世學佛的推進中,都會再給它加點因,再給它注點緣,每一位參與者的業力成就以後,導致我們現在這個國土中,我們的大乘佛法裡面才自豪的講,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二乘,有藏通別圓,有頓漸秘密不定、有權有實,好像這個博大精深的佛法由此才體現出來,那我告訴諸位,有時候覺得佛法的這種弘傳博大精深是否太厚重了?這種厚重是否也阻擋住了好多人學佛的步伐?那我們反思這種悲哀是為什麼,就是說不好聽的話,就是因地可以說是各懷鬼胎,學佛的過程中,我覺得應該這樣的,他覺得他學佛對,你說現在是不是這樣,所以才導致了遍地開花嘛,現在所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還要非得專講一下,特別提倡今天我們講淨土法門,這是第二悲哀。

第三個悲哀就是今天我們要講淨土宗。可能諸位聽到說,淨土宗多麼的殊勝,當然自從淨土成宗那一刻起,淨土的倡導,淨土的提倡也引了無數人生起對淨土的信心,最後成功的把生命的凡聖進行了一個轉化得度了,這是它的殊勝之處。可是呢,立一法生百弊,我們再另類的換一個角度,淨土成宗,那麼這個潛台詞就是,說明有人宗、有人已經不宗了,所以我們才今天講這個淨土法門,淨土宗。可是我要告訴大家在曾經的佛弟子,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乃至我們中國一脈相承的隋唐以來,曾經的教內修學淨土法門是明擺著的事,以淨土為大靠山,自利利他,密修顯化,自然而然根本就不需要我們今天還要提倡一回,還要讚歎幾次,在曾經的教內。

為什麼我們現在追溯到佛法初開始的時候,或者說剛剛從印度的,追溯到印度的年代,覺得說似乎記載淨土的很少,好像那會沒有一樣,我們一般容易這樣的理解,殊不知是那個時候的淨土太普遍了,就跟吃飯、喝水一樣,都不需要另外的說了,已經達到這樣的一個地步了。在這個義淨法師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裡邊有這麼一則,記載到《常愍法師傳》,那麼他講到說,常愍法師當時他到印度去取經嘛,大家都知道去者成百歸無十,那麼他在取經的時候呢,他到了這個中天竺中印度的時候呢,有一次坐船渡河的時候,結果這個船就漏了,開始要覆了,翻過去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當時船主呢,不是船上還有小舟嘛,就讓大家入這個小舟趕緊去到岸上去,讓常愍法師先走,結果常愍法師就不走,讓其他的人先走,因為最後小舟的這個承載量是有限的,走了以後他自己沒辦法擠不上去了,最後合著掌面向西方:念阿彌陀佛。裡面記載的是什麼呢,念念相頃,舟沉聲沒,聲盡而終。

你看就一念接著一念,隨著船沉了以後他還在念,沉沒了以後聲音盡了,走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說大義凜然,這種視死如歸,我們覺得是死啊,那真的是回歸到淨土了,自然修成的信願,一旦因緣具足了,時時刻刻他一輩子的修行始終依附在淨土之上,就覺得到極樂世界,那是從修道起步開始就一直伴隨著的一個線索、一個靠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因緣現前他就正睡覺缺個枕頭,順勢就捨報歸西了,就是這樣那種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想想。

所以在《淨土或問》裡面就講到說,發揚淨土一門了,當時在中國到法流東土,特別是禪宗已經鼎盛時期,天下所有的禪寺都叫做禪寺的時候,就是禪宗的天下。我本人雖然這個出家也是依著臨濟宗出的呀,我接法接在哪裡,也接在雲門宗呀,到處都是禪宗的天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祖師們還說到:發揚淨土一門則不約而同。就是基本上大家都是步調一致的,合五家之宗,臨濟、曹洞、法眼、溈仰、雲門宗,這是一花開五葉,後來的六祖慧能大師,不是有他的前輩師父就給他授:「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就是講的合五家之宗,盡天下之禪僧,大家聽了嗎,禪僧就是禪宗門下的學法弟子,不管你悟與未悟,沒有一個人不歸淨土者,就是不管你有沒有開悟最後都會歸淨土,問他為什麼這樣呢,說道說什麼呢,說百丈大智海禪師,說這個百丈大家都知道,馬祖建道場、百丈立的清規。

就是所有出家人共同的祖師,誰都不敢說他的不是,誰都不敢不依他而行。所以這裡講到說,天下的叢林是依他而建的,古今,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敢非議他的,就是說他的不對,天下的清規是依他而行的,沒有一個人敢違其法,就是沒一個人敢公然說我跟他不對,我不能聽他的。這是自從有了叢林以來,就是我們說的道場呀,廟呀,現在大家去的少林寺,最有名的靈隱寺,我們的法源寺,這就叫叢林呀,天下叢林無一人敢違其法,敢違背他所製定的這個規矩,我們所說的出家人無非就是兩樣,一個是戒律,一個是清規。可以戒律來講,都以自己的修行非常重要,可他還只是屬於自己的事兒。清規是什麼呢,你入了這個道場,身為常住的你必須一點都不能違背,就要依著這個來行,所以當時的佛門非常民主的,沒有一個人敢違其法。

但是就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如果有出家人生病了以後,大家知道他們怎麼迴向,出家人生病了怎麼說呢?說:諸緣未盡,早遂輕安。說你的這輩子的緣還沒有盡呢,還有活頭呢,那麼希望迴向早遂輕安,早日能夠康復起來。大命難逃,就是你實在已經大限已到,這輩子的命緣已經沒了,怎麼樣呢?徑歸安養,這個徑就是捷徑的徑,說趕緊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禪宗門下的事實。所以大家都知道,所謂的結緣大德來修淨土,這種遺風現在我們在廟裡邊,大家晚上去做普佛的時候都是依著淨土。所有的人去做超度必須念《彌陀經》,必須念《往生咒》,必須念佛迴向,到現在還是如此。可見淨土在一代教法中的地位,曾經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們現在居然說,我們要講淨土宗,我是學淨土的,我是屬於淨土宗的,那就說明你不是了呀,這是三悲哀。

所以從這點來講似乎說淨土之悲哀就是說,從它成宗的那一天起,就跟律宗、戒律也是有律宗了,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哪有出家人不持戒的呀?哪有學佛弟子不持戒的呀?那如果禪宗的就是,我不是學戒的,我是學天台的,我是學淨土的,我就不持戒嗎?因為有宗的就是我單宗這一派,所以這是一個誤區。我們今天講淨土宗,也是從這樣來講的話,它某種意義也還要反思。為什麼還要講淨土宗呢?這不是半夜說黑嗎?我記得有一次,大家都看過一本《空谷幽蘭》的書嗎?聽過嗎?是一個美國人講的叫比爾·波特,就是講他在中國尋訪隱士終南山裡邊,遇到幾個道士、幾個和尚等等,就是講的給人感覺特別空靈。他有一次我記得去法源寺了,去法源寺了依照著我們另外一個法師,他要接待他,可是他另外有法務,就找我來了,托付給我,讓我來接待這個、寫了這麼一部暢銷書的一個,不知道是耶魯大學還是什麼美國畢業的一個高材生,你說在我這個土老帽,這個知見上的,我還頭一晚上趕緊去查百度,把比爾·波特打進去,出來詞條他在哪裡畢業的?哪裡讀的本科?哪裡授的碩士學位?研究了半天,想著明天來了人家在跟他學點時髦的話,說點什麼呢,最後通過電話說來了,從法源寺山門走進來,我客氣一下迎出去,人家一見我,一合掌:阿彌陀佛。你看這就是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我們還去離開本位、我正準備迎合怎麼樣去跟他能夠溝通一下子的時候,人家來了這麼一句,大家想想,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說彌陀本願海。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講呢,可以確定成佛的意義有多大,我們得到人生意義就有多大。那麼我們能夠聞法的意義有多大,說明我們就離成佛不遠了。特別是今天於八萬四千法門拈出淨土一門,已經將門檻調至最低,是末法眾生,力所能及的得度捷徑。所以大家想想,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就可以把往生跟成佛劃等號,我們現在娑婆世界雖然本有的佛性在,不敢畫等號,因為你佛性在,可是你成佛的可能性不知道何時才在。所以說一會說不幸,一會說萬幸,確確實實,我們今天來講《淨土十疑論》,希望大家把這幾個知見先把它調適一下。那麼時間關係,我們再休息一刻鐘,回過頭來在下半場的講解。南無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這是《淨土十疑論》的第一講,這是我們下半場的講法,那麼剛才給大家大概講了一下,說到這個淨土,為什麼法門如此廣大?我們怎麼樣來認知定位?那麼現前我們起修,希望大家從三方面得到這個受用,這番我們講《淨土十疑論》,希望大家第一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剛才講到了把淨土,能夠當做我們修法的本命元辰吧,把道業安置在這個淨土法門中,因為它下手易、成功高。再一個他受用,利益別人。以這個特別容易解脫的法門來廣結善緣,勸人信、勸人修、勸人往生,以這個淨土我們來弘法度眾,因為他是第一方便。第三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真實受用,不管我們自受用、他受用,一定是真實受用,徹徹底底把全身心靠在阿彌陀佛願力,這輩子要往生,把這當做一回事兒,這樣來生活,那看祖師們說的「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才看我們持名的高下,所以我們聽這個淨土,我希望大家不但能夠入耳入心,還要入神入髓,入到骨髓裡邊,作為一個淨土的真切行人。縱觀我們淨土蓮宗的十三代祖師無有一位不是如此,入神入髓的。所以這次課程大致希望我們能夠得到真實受用,這是我們開講前,給大家講一點序說。

那麼,有時候想想,大夥兒或者現前的眾生,有些時候這個知見是光怪陸離,你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現在好像所有的人都帶個佛珠,發現了嗎?我有時候就看他身上、脖子上、手上帶個佛珠,身為法師,自以三寶自居,我就等他來合掌問候我,結果他理也不理我,或者講點佛法什麼,他根本不知道,有的那個大商場,大聚會或者這些繁華的商業區,進進出出都是一串菩提,星月、正月、高密,都特別講究,編的那是花花綠綠,那上面是無所不掛,這是什麼因緣也不知道。但是大家也不要忘了,佛珠從哪裡來的?就是淨土宗的裡面特別重要的一位人物,是這個道綽大師,道綽大師那會念佛的時候,他念佛是放一碗豆子,這一碗給這一碗,這一共是多少豆子,念一聲摶一升豆子,後來就用那個木患子掐成珠,一顆一顆的掐,這佛珠就是從淨土宗的祖師來的,所以這不知道,其中有什麼甚深的因緣。

但是這些掛著珠子、帶著珠子的眾生也是知見特別光怪陸離,有的是也不聽佛法,盲然地隨著這個業力流轉,就是如此的過活,豪無覺察地去六道裡面升沉,有的是得我們佛法但也不信受,甚至有的不信也罷了,他還誹謗、毀滅甚至以泄恨一樣而置之後快,這就業障比較重吧。

那麼有一些的是反正是佛法,你好是你好,與我無關,不做評論,等等這些,但是有一部分人就是一聽就信,信了就能受持,受持就起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上根器」。所以我們今天開始講《淨土十疑論》希望就是針對上上根人說的,想直接了生死的人說的,想這輩子就想了生死的人說的,想醒人生一輩子春秋大夢的人說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聽得時候一個心平氣和,理性的好好來商量,自己跟自己商量,到底他講的道理在哪裡,因為有時候我們有宗派、有法門知見的時候,一下子我慢依附上去了,就覺得只有自己認為的對,所有的都不對,那麼就很難聞進去。這是我們的生死之事,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去商量。

剛才講了,那麼諸位我們都是以人道來聽聞這個佛法,那麼想想這個了生脫死的法,一旦到了緊急關頭,確實能超凡成聖的時候,我不知道真的是他的殊勝,可能你回過神來再去用心體悟吧。我公開的說一件事,大家還記得坐輪椅的那個小孩,來賣鞋,他前天給我發了一個信息,說這幾天最近的狀態不是很好,他又覺得自己在這個生死之際來回轉悠,他說自己也想拜佛念佛,又覺得父母還在,又覺得有恐怖心,他又覺得這個時候我是不是應該相信佛力?是不是應該什麼也不要想只管念呢?當時我也在路上,我緊接著給他回了一個信,我說確確實實如此,你越到千鈞一髮之際的話,你才能知道這會什麼管用,那麼說實在的咱們現在在場的坐在這四平八穩的來聽,待會回去還有飯吃,今晚有地住,知道明天還能醒來,這輩子還能活些年,那是不會有這種感覺的。

他跟我說的時候,我就回過去,我說你也要放下,什麼都不用想,能活多少年也不要想,活過今天活不過也不用想,父母親這會你就要知道,都是假的,也要把他看破放下,不能讓它來障道,誰知道哪輩子父母都是在不斷的換嗎?他就是你這輩子的因緣而已。聽完了以後,他還回過信來,還說涕淚悲憐,說佛門廣大慈悲,等等又說一定要一心一意念,這個時候入神入髓,有時候我們入耳入心入不了神髓,那個時候他提不起來。所以說這個法門太特別了,解決的問題十分巨大。自佛於方等會上開始說這個法門,一直到我們都知道廬山慧遠大師,啟建東林寺淨土宗第一祖庭白蓮舊社,那麼千百年來讚歎、弘揚、勸信、斷疑的著作就是祖師們寫得東西太多了,我們可以說如山積案,一切的聖賢,異口同聲唱響這個二有法門好多著作。現在《大正藏》裡面經律論,論典就是祖師的著作,不要說印度,東土以來更多,光十三代祖師的著作就真是傳世千古佛門的絕唱。

那麼在這些諸多的著作中,唯有天台智者大師的一部《淨土十疑論》,這是在序裡面有他的弟子們講,為第一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什麼呀?正法就是這個對佛法的詮釋,表達是正確的,眼藏就是給人指路,不會把你帶錯,不會讓你生起邪見,這就叫正法眼藏。所以他講到說為什麼?他其中也講到了三條,其中一條第一個,智者大師是釋迦後身,是大聖人故,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師,在中國稱之為東土釋迦文,現在他這個肉身寶殿還在天台山,天台山的華頂有智者大師的肉身殿。那麼,智者大師在中國特別是教演天台宗的時候,把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它進行一個「判教」,聽到「判教」這個詞我們覺得太專業了,判教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麼多法門,一輩子講了那麼多經,都翻譯到東土來的,那他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講這個經?那個時候說那個法呢?大家都搞不清楚的話,就容易弄亂,為什麼一會兒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會又勸人往生淨土呢?所以他進行了組織、整合又清晰明瞭地做層次、次第性地說明,就叫做「判教」。

那麼智者大師對釋迦牟尼佛判教,也就是他對釋迦牟尼佛整個一代教法的把握和組織說明,是所有判教裡面最出色的,也就是說他完全了解了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說法的背景和意圖,他判的教法叫做五時八教,以此來稱性地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在東土又進行了一個很好的組織說明。所以後來隋朝皇帝都依著他受菩薩戒,把他號稱東土釋迦牟迦文,就是我們中國的釋迦牟尼佛,所以後來在教內都說是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後身,專門又到中國隋朝的時候來弘揚佛法,所以這裡講到說為什麼《淨土十疑論》這麼殊勝,這麼值得信任呢,第一個就是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是大聖人。第二點「陳隋之世,接踵遠祖」。

我們現在大家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搞一些學術或者說專業的研究、討論的一些課題等等,但是在學界的話,它一定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包括我們教界去論證哪個法,一定是什麼呢?最早的文獻、第一手文獻最為可靠,是不是?甚至學術研究上也是這樣,你引用經典、引用原典的時候,你引用的這部典,又是轉引的更早的話,那說明你在學術就不規範,不可以這麼做。你引用的一定是最早的、最可靠的,離這個事件、這個歷史階段最近的你才能作為依據。所以這裡講到說陳隋之世,就是智者大師在隋朝,魏晉南北朝的宋齊梁陳,陳就是說南朝的陳,陳朝的時候,一直到這個隋朝的統一,他是這個年代的人,這個年代的人為什麼要叫做接踵遠祖?就是他最靠近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就是跟他離的最近,時間跨越度短,那麼他就更值得信賴,所以他對於淨土法門修法上理論依據一切疑問,他是應該是比較權威,因為靠慧遠大師時代最近,慧遠大師是淨土中的權威中的源頭,權威中的權威,所以這個理論來講,說應該值得信賴。

那麼第三個值得信賴的是什麼?就是說是《淨土十疑論》,就是十條問答,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覺得說,正念有一會上有一會下,人心是無常的,但是淨土法門的修法、理論依據、一切的疑問,綜合起來在這十道問題裡面就體現出來。我們大家都拿到這個卡了嗎?我們這裡又給大家精心備了一份,這是《淨土十疑論》所有的內容,我們給大家打印的卡,是《淨土十疑論》的十道疑問、設問的,我們回去好好讀一下、熟一下、對照一下,看看是不是跟我們自己內心的疑問有重疊,我也有這樣的疑問,怎麼解答?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步驟。

那麼這十道疑問裡邊可以說是,疑此十疑則遍疑,你在這十個問題上,你自己也有疑慮,那麼幾乎佛法裡面你就沒辦法去信受了,一旦教法裡面疑此則遍疑,淨土法門你就沒辦法去承擔了。那麼斷此十疑,如果你在這十個疑問上你能夠心開意解,那麼就能夠遍信了,其他淨土法門的問題,可以就像勢如破竹一樣、冰釋無痕。所以這就是十疑論的功德,我們今天開始學習,希望通過學習此十疑論我們能夠提起正信,排除我們一個是世間的軟暖情見,一個是對法上的疑慮,二一個抉擇法門的舉棋不定,能夠建立出世丈夫的鋼骨,希望大家能夠勇做七寶蓮池中的蓮花化生人。

好。我們今天首先來看這個論典的題目叫做五個字:《淨土十疑論》,我們一般常規把詮釋整個佛一代總的教法,依照它自己的一個結合點、出發點來進行闡述的論典,就叫做「宗經論」,宗就是宗旨的宗,宗派的宗,宗經論。那麼把單獨註釋,鎖定某一部經典進行個別註釋,就講這一部經典的一個論典,叫做「注經論」,這部《淨土十疑論》屬於什麼呀?屬於「宗經論」,就是整個淨土法門的綜合的十個問題,所以它屬於「宗經論」的範疇。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論題,剛才講到論了,我們現在講一下明瞭一下「淨土十疑」,首先我們就要知道淨土,什麼叫做淨?剛才講了,就是從染到淨的一個趨向,我們整個修學就是為了淨,佛教裡面祖師們常叫「淨極則光通」,這個無染、這個無分別、這個無漏的狀態下的話,一切都是無礙的,是通達的,甚至連染淨的這種障礙都沒有了。那麼,如果說從淨的導歸來講的話,我們剛才講到了一切的行門、法門都是離不開這個淨的指導原則,佛門裡面有時候又叫做妙莊嚴路,在《法華經》裡面把我們淨的過程就叫做「開示悟入佛知見」,《心經》裡面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淨的一個過程和狀態,都是淨。那麼這個淨的過程、步驟,我們在《涅槃經》裡面有一個特別妙的比喻,我給大家講一下,

有一個貧女,就是家裡特別窮的女孩子,在印度,她不知道自己的後家,家裡住的房子也破,天天沒有吃,也買不起好吃的,也穿不上好穿的,但是他們住的這個破地方的後園裡面,就是地裡面埋了一個寶藏,她完全不知道,每天還是過著窮苦的日子,終歸有一天,有一個比較能掐會算的神人,到家裡面給她指導來了,告訴她你家裡的後園有寶藏,這就是說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也可以成佛的一剎那,那麼她就不知道後花園在哪裡呢,這個人就指示給她說,就在這裡,在一個地方指示給她,就打比喻說,原來這個地方我們怎麼下手去修行、知道自己的寶藏呢,這時有人給她指示了,指示了以後就等於說我信了、我解了,對吧?那麼第三個步驟,這個人指示完走了以後,她就開始知道這個地方,就開始挖掘了,挖掘這個寶藏,就等於說我們開始修了、起行了。

那麼起行的過程中,離著佛道越來越近,遠近的近,離這個染污越來越遠,那麼我們的心性就會越來越淨,清淨的淨,我們的這個煩惱就會越來越薄。這個時候就等於說已經開始慢慢地得近,越來越離這個寶藏近了叫做得近了,這等於說我們這個修學已經到了一個甚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到一個功行甚深之中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那麼接著比如說我們證到像觀音菩薩這種地步了,到觀音菩薩這個地步,他已經開始證法身了,就是跟佛的法身是同步了,登地以後從初地歡喜地,上次給大家講嗎,到這個十地的菩薩,登一地破一品無明,登一地破一品無明。最後十品無明破盡就成佛了,在這個階段位叫作分證了,就等於說這個寶藏已經開了,這個寶藏已經完全被她挖掘出來了。

就是貧女後花園這個寶藏,通過有人指點,自己慢慢的走近,開始刨,現在她已經挖掘了、完全看見裡面的寶了,最後一個就是取用了,就把這個寶藏拿出來讓她自己受用了,叫做究竟圓滿了。這在《涅槃經》裡面,我們從凡夫到佛,一個轉染成淨的過程,就是這麼一個貧女寶藏的比喻,在經裡面講的非常流暢,具體我也背不下來那段經文了,想不起來了,但是後來的天台宗就把它作為六即佛的一個教喻,從理即佛到最後的究竟即佛,這個我們倒是不必要再去細講。那麼我們明瞭一下,這就叫做淨,淨極則光通。淨是一個什麼狀態呢,不是我們本來不淨,而是本來的寶藏就在那兒,那麼我們從開始知道在那兒,然後把這個土挖開,最後見到拿出來受用,其實是一個去染的過程,發現了嗎?不是說這個淨是外來的淨把它捏出來、創造出來一個淨,而是我們去染把它洗乾淨的淨,去染的過程。

所以說所有的淨都是跟我們什麼有關呢?跟我們心地有關,一切的外在的國土的呈現,都是和我們的心地有關,所謂的淨土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因為心淨了國土才能淨。那麼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怎麼樣,在這個土中淨心特別難淨,所以往生到一個淨土在那兒,由於國土淨了,心也會淨,所以才要往生,是這麼一個前後關聯,大家能夠聽明白嗎?

那麼在這個本位的認知下,我們就要知道,離開我們現前一念的心,不是說離開現前一念的心,別有許多這個國,那個土,別有這麼多國土,別有這麼多成住壞空的國土,也不是說離開我們現前一念的心地,而始終有一個生住異滅的內心,身和土是步調一致的,心淨則國土淨。

那麼在這個步調一致的情況下,我們作為一個身怎麼來認知外在的土呢?什麼叫做淨土呢?在這裡就給大家講一下淨土的類別吧,挑幾樣給大家講,淨土種種的差別,這幾天我們在備這個淨土概要的課時,歷代的祖師對於淨土的判別闡述,那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太多了說法,後來以至於一片混亂,到善導大師的時候他還楷定古今,說國土就是報土,阿彌陀佛就是報身,要不然那會說極樂淨土有的是屬於這個土、屬於那個土,有的是化土,有的是報土,搞不清楚了,所以今天我們就著這個教來給大家講,一般我們判別淨土有哪個層次,怎麼樣一個方法。剛才講淨土。

首先在此之前,我記得給大家講過課程的時候講到,第一個我們從一心四種淨土來看,一心四種淨土,哪四種呢?就是以前給大家講到的常寂光佛土、實報莊嚴土有時候也叫實報無障礙土,菩薩土,那麼方便有餘土,阿羅漢土,包括我們現在凡聖同居土,這四種國土呢,在以前給大家講的時候,「百千萬劫難遭遇」我記得講過這個內容,就是說凡夫是所居的凡聖同居土,阿羅漢所居的方便有餘土,菩薩才能登實報莊嚴土,唯佛才能居常寂光土。可是如果我們今天再往深層次悟,不是說離開現前的凡聖同居土,別有一個叫實報莊嚴土或者常寂光土,大家明白嗎?就是說現前一念的這個土,我們看見的是染的是凡聖同居土,佛看見的就是常寂光土,菩薩的看見的就是實報莊嚴土,阿羅漢看見的就是方便有餘土,所以整個這四種土層次差別唯以一心的染淨而呈現外在的國土,叫做一心四種淨土。

不是說離開凡聖同居土就別有一個常寂光土,也不是說常寂光土裡面就不包含我們說的凡聖同居土,這是第一種淨土的判別。依照這樣的劃分,那麼淨土在哪裡呢?就在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屬於實報莊嚴土,這是第一種。我們首先來這樣一個判別。第二個我們有時候叫做毗盧遮那淨土,毗盧遮那淨土是最廣、最大也是《華嚴經》形容最無礙的一種、整個法界的全體面貌,這個毗盧遮那土就是諸佛本報的國土,就是只有佛,佛含有法身土和報身土,那麼佛的法身我們用常寂光表達,佛的報身有時候叫實報莊嚴、有時候就叫做「蓮華藏世界海」,是這個《華嚴經》裡面形容的,有十個蓮華藏世界海,一一蓮花藏世界海,最下世界又有十佛世界的微塵數的這個廣大佛剎,都是最清靜莊嚴的,一一廣大佛剎又有十佛世界微塵數的諸小剎圍繞,倍倍增廣,就是呈立次方的增長,所以說這個華藏世界海,它是遍滿虛空、相互攝入,這個淨穢總含,大家要聽懂這句話,淨穢總含就是在它的世界裡面,只是有一個世界無礙存在,沒有一個確定的染淨分別,淨穢總含層層無盡,而且鉅細無礙。就是說從根本上來講,一草一木,一塵一柱都是個個具足著無盡無礙的法界,也叫做遍一切處,大家發現了沒有,阿彌陀佛叫什麼?無量光壽就是遍一切處,所以這個就叫做毗盧遮那淨土。

在這個淨土裡邊,有的經典裡面祖師們也講過說極樂世界在第十三層,也有講過說,娑婆世界的比如說一劫,在極樂世界一日一夜。那麼極樂世界的一劫,在這個袈裟幢世界裡面就一日一夜。所以後來祖師判道說極樂世界是淨土裡面的第一個淨土,娑婆世界是染土裡邊的最後一個染土。最後一染和第一個淨正好對接,十念就能往生。那麼整個這些全部都在毗盧遮那佛,他所證的境界的蓮華藏世界海中都包容了,所以第二個我們判別叫毗盧遮那淨土。第三個叫唯心淨土,唯心淨土就是等我們破煩惱,證實相這個步驟來講,就是修證上來講,唯心淨土。什麼意思呢?當體直下自證,當體無心即是淨土,就是我們《維摩詰經》裡面的心淨則國土淨,裡面講到過《維摩詰經》,裡面大家讀過的話講到說直心是菩薩淨土,就是直心,我們常說的直心是道場,說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什麼是諂呢?不是看著人家吃飯餓的流口水的饞,是諂曲虛偽的諂,就是你這個有分別心、有取捨念,這就叫做諂。所以說菩薩成佛時不諂,就是直心眾生生其國,直心才是淨心,又說深心是菩薩淨土,什麼是深心呢?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什麼是深心?深心就是誠心,就是懇切心,至誠心。

為什麼印祖說過:「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才能轉凡心」。就是你這個虔誠心到極致的時候,它就會達到一個忘我無分別的狀態,所以這就叫做深心是菩薩淨土,我們現在都是淺心,一會兒信,一會兒就不信了,今天信明天就可能退了,後天就又更加的生起絕對的信心了,大後天就完全可能拋之腦後了,天天就是這樣。所以說,再一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為什麼呢?因為小乘法裡面根本不相信有十方三世諸佛國土和佛,這就叫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我們常說的「唯心淨土」,大家想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不是正好是極樂世界的註釋呢?正好是極樂世界的註解,所以從這裡面來講,這叫做「唯心淨土」。那麼第四個叫什麼呢?叫做變現淨土,你們讀過《法華經》嗎?如果有讀過《法華經》的這個同修就知道,《法華經》裡邊佛在講法的時候三變淨土,有一個情節就是說他把諸天人移置在他方了,就是把這個世界的天人就可以放到另外一個淨土中去。這就是他的變現出來,特別是在這個《維摩詰經》裡邊世尊當時以什麼,以足按地,以足按地的時候足還沒有下地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染的大家看見,等這個足按在這個,就是他的腳按在地上的時候,突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的珍寶嚴飾就變成淨土了。

這就是如來以神力為了度化眾生,暫令顯現的如來神力,暫令顯現的這種國土叫做「變現淨土」。而且這個淨土它既然是如來變現的,它就是在場的聽法眾就是自己功德不夠,還不能夠見,只有像智慧如舍利弗這樣的人,才能夠自功德的夠了,感的如來給顯現了,他就能見,所以這叫做臨時變現出來的為了度化眾生,叫做「變現淨土」。那麼,第五個叫「依他淨土」,這個怎麼說呢?就比較難理解了,我們都知道說這個佛證到果位以後,國土裡面還有自受用國土和他受用國土。那麼他受用國土這個國土就是這個淨土他主要針對誰顯現的呢?就是要等登地的菩薩,一定要登地了以後,就是證了初地歡喜地以後,才能見到釋迦牟尼佛的他受用國土。

你看講《華嚴經》的時候,這個毗盧遮那佛就是用毗盧遮那淨土裡邊包含的他受用土給登地菩薩講,那麼在《梵網經》裡面,有受過菩薩戒的嗎?菩薩戒讀了《梵網經》裡面說到什麼了,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台。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就是一個蓮花上就能顯現百億個國,一個國裡邊有一個化身釋迦牟尼佛。這種境界只有什麼呀?登地的菩薩才能夠顯見,像咱們凡夫現在哪能見著說化百億國,一國裡面有一個釋迦呀!登地的菩薩意味著什麼呢?登初地就可以化身一百個國土去分身散影去度化眾生,登二地就可以去一千個國土同時去示現八相成道去度化眾生。所以只有這種菩薩才能夠現分證的報境,就是入地以後才能夠見到依他,他受用的淨土,依他淨土。

這個從教理上比較難理解。當然,第六個「諸方淨土」我們就好理解了,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裡邊聽釋迦牟尼佛的講法,我們知道東方有什麼?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琉璃世界,南方有日月燈明佛的世界,上方有香積佛國,聽過吧?那麼妙喜世界是阿閦毗佛的國土,妙喜世界大家知道有一個特色是什麼嗎?就是裡邊的公民基本上都是以出家人居多,在妙喜世界的出家人就跟咱們這個世界的在家人一樣多,妙喜世界的在家人就跟咱們這邊世界的出家人一樣。那正好相反,所以這些都是諸佛的實報莊嚴,經中有時候會講到,有時候佛以神力再現,又有諸大菩薩到彼國去供養呀!可是像這個妙喜世界裡面還有須彌山、鐵圍山還有鬼神、婦女等等,這叫做「諸方淨土」。

當然我們在講到這個時候,大家覺得聽的這麼玄,這麼多名詞概念,有一個總原則,什麼呢?再怎麼淨,無論如何什麼樣的土,它都是我們現在用理論上來圍繞修因證果、從染到淨的步驟裡邊來從理論上怎麼樣?分別闡述,可是不要忘了它是相互交叉的,我們在理解上的話不要把它隔裂開來,比如說這個「唯心淨土」恰恰就是一心四種淨土的理論,再比如說,這個毗盧遮那淨土那麼它就是整個所有淨穢報總含的淨土。它是有從總、有從別、有從事、有從理,就如同我們所給大家介紹,比如說給大家介紹一件衣服吧,對吧,那麼我們從布料是什麼樣的,設計是怎麼樣的,做工有多好,裁剪是誰的,品牌是什麼等等來各個方面來進行。

但是不要忘了這統歸它就是一件衣服,明白吧?這一件衣服叫什麼呀?就叫做法界。法界就是這麼多的淨土來進行描繪,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就要知道唯有心淨則國土淨,這一條總脈線。那麼在這樣的一種安立下,我們把極樂世界叫做什麼?攝受一切有情,不思議境界,這叫極樂世界。其中的大功德、大智慧、大願力,若有說者,假如用我們的能力表達範圍已經完全夠不著了,所以叫做「不思議淨土」。可以這個淨土它可以攝受十方三世所有國土裡面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共修,聽清淨海眾講法,所以叫做攝受一切有情,有情識的眾生,叫這麼一個淨土,我們要了解一下。

這是淨土,下面我們再講到十疑。當然十是一個數字也,就是形容說講淨土的論典裡邊一共安立了1、2、3、4、5、6、7、8、9、10個問題。那麼這個疑呢,我們在講到疑的時候,我們就要說到,再再地給大家講淨土信願行也是說,淨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這一事實的形成做到,一定要以第一玄關,就是信。還是要講到信,所以大家你看在佛門裡邊有一個論典叫什麼?叫做《大乘起信論》聽過吧?《大乘起信論》以言開法義就是勸人生起正信、決定之信,那麼我們也不要誤會說《大乘起信論》讓人生信,那麼難不成這裡的《淨土十疑論》是勸人生疑的嗎?同樣《淨土十疑論》不是勸人生疑,也是去疑顯信的,是這麼一個功德。那麼「起信論」這一類的論典它是從表詮的角度而論證,就是讓你來信,一定要這樣信。「十疑論」的題目它是從遮詮的方法立題,表的是什麼呢?說什麼是正確的、應該的,什麼是不正確的、不應該的。應該信的不應該疑,一個是往出表,二一個是往回說,說不可以不信,不應該有疑,是這麼一個意思。

那麼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講到疑,我們一般說「疑」一聽就說是懷疑的心態,對這個東西不能首肯,我們一般知道疑不是在「唯識宗」裡面講到就是我們的煩惱心所,人的六大根本煩惱一個是貪、嗔、癡、慢,再一個就是疑,還有不正見。那麼,我們單從這個論題來剖析一下的話,佛法中我們有時候也講到說有煩惱,對吧?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等等好像說這些煩惱就是一塊、一塊地把我們給難住了一樣。那我們一定要從廣義的來講,大家試著這樣理解一下,說一說,所有的煩惱是不是就是疑的體現?就是疑。見思煩惱就是說,說白了見道上、修道上的疑慮。塵沙、無明縛,塵沙就是菩薩道上的懷疑啊,無明煩惱就是你成佛道上的懷疑啊。一切都是疑,懷疑就是與生俱來的不接受,不相符,導致種種障礙,所以我們說的煩惱障也罷,這個所知障也罷,它就是障所知,障所知是什麼?我們應當所知的就是我們應當正信的,對不對?那麼障所知就是我們說白了就是添堵,疑是不是給添堵的呀?你懷疑的時候就不能信這個東西,你相信以後就沒有疑了,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煩惱,所謂的這個障道的這種無明也罷、煩惱也罷,不是說看不清楚,而是意識不到。

就是我們給擋住了,擋住了我們看不清就必然會誤入歧途,枉入輪迴之路,邪知邪見,懷疑真理,信受邪道,不得大莊嚴路。所以說整個所有這些導致的、歸根到底的煩惱其實就是疑的體現,就是我們不信,疑的輻射,疑的凝固,疑的理論依據,或者疑的辯證的這個法理,等等這些只要你在錯誤的時候那就是疑的,錯誤就是煩惱。所以大家想想,比如說我們自己也常在反思人的這種知見。我們看見飛蛾撲火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飛蛾很悲哀,為什麼?因為它相信烈火中可以永生,這個飛蛾的悲哀,它並不完全意義上的說火把它給燒死了,而是它與生俱來就對火的錯誤認知,它認為這個火是光明的,是永生的歸宿,就因為它信而沒有疑,大家發現了嘛,所以導致它自焚了,雖然說它有信呀,它相信火不會燒死它,可是火把它給燒死了,它對於火能燒死這個真理它有疑,火確實可以燒死它,對這個實實在在的真實的道理它有懷疑,那麼它就相信了火燒不死它,就撲上去了。

有時候講講飛蛾跟我們人的狀態差不多,而人現在就是在輪迴中這樣的一種知見,所以說這裡就叫做疑。智者大師當時就是在這個淨土法門裡邊在教法弘揚的過程中,最突出的、最容易產生誤會的十大問題進行了取捨抉擇,鑒別論證,以定古今的這種在佛法大背景下進行了匯通,在這個掃除見地上似乎存在的一些矛盾,解決了一些不是成為問題的問題,這就是《淨土十疑論》。那麼,為了防止後人亂彈琴,亂彈這個佛法琴,也起到了一定的匡正作用。《淨土十疑論》所以在此稱之為論淨土十疑,也可以這麼理解,《淨土十疑論》就是論淨土的十道容易產生錯誤或者懷疑態度的十方面的一個理論依據,是這樣一本著作。

對於淨土的難信,我們也往往很難跨越的過來,因為通途佛法裡面講到的,一些修學方法都是在這個世界顯而易見的。比如說我們講苦集滅道,那麼我們就意識到我們世界是苦樂參半的,那麼我們相信了因果以後,就知道說這是過去的因所集聚於今天感的苦果。那麼我們也知道說既然有生死,也相信有解脫,就一心一意修道,這些法門就特別的接地氣。為什麼我們現在有時候大家不都好參南禪嘛,南傳佛法裡邊現在又修奢摩他、毗婆舍那,都是去修一下。打坐打一會兒,我們心在躁動的時候,天天在這個外圍、每天的日常勞作生活的時候你意識不到,稍微在那兒打坐打一會兒,不要說稍微了,一念正見提起來坐一下就會有感覺,就會有覺受,它就很接地氣,它一下子就覺著說這個東西靠譜。那它就會慢慢就會似乎越走越近,可是這種包括我們講大乘的畢竟空法,那麼我們在有的世界裡邊以辯證講空的話他就覺得信受,這個法是存在的,可能這個真理也確確實實是成立的。但是這個淨土法門講的這個情形,他所呈現的這個所謂的不思議國土,就是超越了我們凡夫可以思議的範疇,離我們太遠。

而淨土法門的講授的過程中,淨土根本經典的描繪上面,他又有很多方面是依照我們這個世界的一些情形來進行一個怎麼樣來說呢?一個比擬,確確實實以我們當真的情,我們的分別能力去辯證的時候,去認知的時候它未必是這樣一種情況,可是它針對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進行了好多的比擬,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伸過來的淺,有時候接應過去的深,在這種教法的滌蕩下,凡夫的心性很難夠匯通它內在的溝通關聯,所以說過於深邃的道理往往用貌似簡單的事相來表現的時候,讓人很難相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封執成迷過不了這坎兒,《淨土十疑論》裡邊的十道問題大部分就著這個而言,比如我們諸法無生,為什麼要求往生呢?第一道問題說這個菩薩應該度眾生呢?怎麼能自顧自的像拉二胡一樣,先管自己去極樂世界呢?這跟整個佛法通常的教理是特別違背的。

甚至說臨終的時候「十念」,一個凡夫一點煩惱都沒有斷,那麼我們通途佛法上斷得剩一點都不能成就,一點煩惱沒有斷,那怎麼就臨終的時候憑什麼往生呢?這都是人之常情的懷疑,智者大師在這積攢了十道問題,進行了講解。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智者大師,這部論典的作者。名師出高徒,我們都知道在隋唐時期佛法的弘傳到了一個特別黃金的時段,那個時候高人林立,都是有修有證的高人,比如說智者大師,我們先不講智者大師,先講講他的師父,智者大師的師父叫做慧思大師,他通過他的師父,他的師父叫做慧文大師,他們一脈相承,就是悟到龍樹菩薩講《中論》時候說什麼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就悟到這個空假中一心三觀就悟道了,證道了。悟一心三關證這個法華三昧以後,就開始弘法了。那麼從慧文大師到慧思大師的時候,慧思大師住在南嶽慧思,可是慧思大師的證量特別高,我們證量能聽得懂嗎?

就是他證的境界已經不是凡夫了,證成聖人了,高到什麼程度呢?後來他走的時候,他的徒弟身邊人問說,你一輩子修學佛法,那麼是師父給講一下你這輩子所證的證量在哪裡?能不能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我們聽一聽,慧思大師就說了:說我初志,就是我一開始的志向,初志,我一開始的志向是期銅輪,就是金銀銅鐵的銅,輪就是轉輪聖王的輪,這是一個證量上的表達。其實就是說從天台宗圓教來講的話,十住裡面就開始破無明,證實相了,那麼這個初住都能到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做佛,那麼就等於說這個慧思大師他從一開始想證到初住,記住是圓教的初住,就等於我們通常說的登地了,就這麼個水平,一開始說他想證到這個地步,後來怎麼樣呢?後來他說領眾太早了,大家看看領眾太早了,就是苦,當法師領眾修行,弘法太早了怎麼呀?只證到銅輪而已。

銅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十信位,初信就斷這個見惑,七信就斷思惑,到八九信的時候,就把塵沙給破了、開始伏無明瞭,就是無明煩惱已伏住了、雖然沒有斷,無明伏住了,就是快登地了,大家想想這個時候他的證量有多高啊?那一些阿羅漢給他提鞋都沒資格,這麼說俗了。阿羅漢已經難以望其項背,就是這樣的一個大聖人,這個慧思大師曾經領著他的弟子到南嶽的時候,就告訴大眾,到一個地方他就讓徒弟們把這個地方給刨開,裡邊發現了這個遺骨,就是說他已過去世有一生,死在這了,就是滄海桑田,土把他自然掩埋了,刨出來的時候他還是坐在那裡的姿勢,為什麼呢?他那一輩子在那兒打坐的時候,過來一些土匪,被賊把他的頭給砍了。你看過去的因緣,償了命債死了,就打坐沒有頭,刨出來的遺骨裡面沒有頭,那麼還有又給指示說,在這兒刨一下,刨出來一些宿世的、這個過去世的一個地基,就是原來這裡有很輝煌的寺廟。

還有指著說這個塔曾經怎麼怎麼樣,給他徒弟講,講他這一世往前推一生二生三生的故事,就帶著他的徒弟到南嶽,南嶽是什麼山來著?南嶽衡山是吧?到南嶽衡山就給他大徒弟就現前給他找來了,大家想想我們現在覺得自己的師父有這麼個本事,那還了得啊!後來佛門裡面佳話就是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這是慧思大師有名的公案。

那麼他見智者大師,見到頭一面的時候就說了一句什麼話,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就講到說,你我師徒曾經同在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講法華的時候,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宿世我們是師徒你現在追上來到我面前今天來拜我為師,宿緣所追現在又來了,這是慧思大師初見智者大師的時候,最後,這個智者大師也修行悟到這個一心三觀的時候,智者大師就派他,你該出去弘法了,而且給他說什麼呢,就是說你已經悟到這個法華三昧了,這種境界只有你能夠證,我能夠知,就是你證到了,我才能給你解答,其他人沒這個辦法,沒有這個功德。那麼從此以後世間普通的文字法師呀,一百個一千個都辯不過你了。就對智者大師囑託的,說讓他好好出去,你該弘法去了。

為什麼呢?他知道智者大師緣分,大家知道有時候你的證量高,你緣分沒有啊,慧思大師就一輩子帶了這麼一個徒弟他就到山裡面清修去了。那麼智者大師呢,他的緣分好啊,連他師父慧思大師最後走的時候給他說,吾解不謝汝,就是我對佛法上的解和證並不差於你,但是什麼呢?緣當相揖,就是你的緣分我比不過,我得給你作揖啊,就是給你合掌讚歎一樣,緣當先,果不其然智者大師後來剃度的徒眾,大家要知道有一萬上萬人,智者大師自成天台教下一派,被尊為東土釋迦文,領眾修行,他走的時候也說: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捨己為人,但登五品。徒弟也是問他證到什麼位呀,這就是智者大師我們常說的名師出高徒,當然今天先講一下名師,時間關係就到這裡,下次我們再講智者大師的一生的生平和他所著的《淨土十疑論》。

現在我們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今天的法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