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的明瞭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可以啟動兩種功德:第一個,啟動阿彌陀佛現世的加持,所謂的他力門;第二個,啟動果地教,能夠得到臨終往生。

但是這個地方都是要有條件的,所謂諸法因緣生,每一件事情出現,都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具足了對名號的信心,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去接觸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確能夠用他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來加持你,讓你消災免難,讓你福報增長,的確是可以的,因為佛陀的福報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這件事做得到的,只要你信心具足;第二個,你必須具足往生的願力。那這時候你願力又具足,你就可以啟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的往生淨土的功德。

如果你只有信心沒有願力,你念佛只是消業障、增福報。所以說,我們必須透過對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來培養我們對淨土的好樂、對淨土的欣求,是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把佛號的功德,全部的把它啟發出來,而不是啟發一半而已。

丙七、壽命久遠(壽命無量願 十三)

那麼,我們這個壽命久遠,我們解釋一下,看第十五頁: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他的願是怎麼發起的呢?說是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如果是有限量(當然壽命是有限量,因為壽命是有為法,除了法身以外,凡夫的壽命肯定是有限量的),這個限量到底是多少呢?下至,就是它不能夠低於百千億億劫,就是我們一般說是無量無邊阿僧劫(例如: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劫),假設不如此,不取正覺。

這個願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所有東西的價值,必須以存在做基礎,存在才有價值。你說這個講堂,誒,不錯哦,燈光不錯、空間也規劃得很好,但是它所有的好,必須這個講堂存在,一旦這個講堂不存在了,它上面的燈光、它的格局、它的莊嚴,全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說:壽者,福之基也。壽命是所有福報受用的基礎,你說你福報很大,結果你死掉了,那什麼都沒有了嘛!

這個時候,我們當然很關心,就是我今天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減少我的飲食、減少我的睡眠,我拼到一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這個果報體身心安樂、自然聽聞佛法、具足五種神通,我受用這個果報的時間有多長呢?這個很重要啊,不能說我還沒有成佛,這個受報就結束了。你看佛陀為什麼不要我們到天上去,它時間太短,短得就要掉下來。

那麼這個壽命,當然對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的障礙。我們資糧位的菩薩,所有的修行,從資糧位到加行位,這一關是最困難的。蕅益大師說,我們整個成佛之道當中,吾人一大事因緣,三界生死,最難透脫,就是分段生死。

蕅益大師說一個人把三界生死跳過去了,後面的成佛之道就一帆風順了。其實我們在成佛之道過程當中最難的、最困難的就是從你凡夫跳越三界這一塊,是最難的,你後面跳過去以後,就像佛陀說的,就像船離開地心引力,你看我們船要離開陸地,前面這一塊是最難的,它要把你吸回來,你要用力劃,但是它離開地心引力以後,就自然的往前走了,風向就帶著你往前走了。這一塊就是我們的三界生死。

那麼三界生死為什麼難呢?因為它有分段生死把我們中斷了。諸位想想看,你能夠坐在這個地方聽聞佛法,你沒有善根行嗎?你想想看。諸位是多生多劫聽聞佛法栽培善根,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我們的功能就是一個小鬧鐘啊,我是喚醒你的善根。

那諸位有善根,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還在這個地方,還是這副德性呢?因為我們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根,被死亡中斷了。你看你前生的時候,三十幾歲遇到佛法,啊!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開始用功,到七十歲、八十歲,身心世界調得最好,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結果死掉了;死掉之後,來生又開始糊里糊塗,莫名其妙過日子,到了三十幾歲又醒過來,在偶然機會聽到某一個法師說法,把你善根喚醒了,又開始用功用功……到八十幾歲又死掉了。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這個水啊,煮快開了把它關掉,煮快開關掉……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中斷,我們不能把每一世的善根,把它累積起來,這是一個問題啊!就是退轉,就是死亡的問題,對我們太厲害,因為我們的壽命,太短了,一旦死亡,我們就忘掉了前生,隔陰之迷嘛!

所以有些人他要在三界裡面,生生世世歷練,我要提醒大家,你要注意死亡的問題。其實,很多藏地轉世的喇嘛,他轉到後面不見得比前世好,這是事實。真的!善根是會退化的,不見得你今生修得比前生好,不見得!諸位要知道,不見得。因為三界的生死當中,善根是不能累積的,你不要以為你今生修的比前生好,不一定,因為我們可能把前生的善根,會忘得一乾二淨。我們前生有些善根,有些善根今生可能還在阿賴耶識的角落,牆角的地方,還沒有啟發起來,因為你沒有因緣,你還沒有遇到你相應的善知識,有可能的。所以死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障礙。

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不同,極樂世界它的壽命夠長,你可以把你每一天的善根,點點滴滴的累積起來。你說我這個人就喜歡懈怠,我走得比較慢,人家拜佛一百拜,我只能夠拜五十拜,沒關係!阿彌陀佛的壽命夠你用了,正常的時間,三大阿僧劫,他給你無量無邊阿僧劫,你慢慢來,沒關係,你只要不離開極樂世界,你遲早到等覺菩薩。

所以說,我們在三界裡面流轉,就是有死亡問題,這第一;第二個,退轉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叫減劫,諸位知道嗎?我們的劫有增劫、減劫,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為增劫的人我慢心特重。減劫就是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啊,善根一代不如一代。你看你兒子很不順眼,對不對?你爸爸看你也很不順眼啊,沒辦法,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一個趨勢,因為我們現在在減劫嘛,五濁惡世越來越濁唄。你看我們跟懺公師父比起來,我們很慚愧;但是我看到我的學生,我也覺得,看不順眼,但是我推想懺公師父看我們也很不順眼,這是沒辦法的。

諸位你們要知道,如果你對現在的三寶很失望,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我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我不相信,這句話是騙人的,我認為這句話有誤導眾生的嫌疑,這句話不合乎佛陀說的末法時代,這個思考不對。來生不會更好,你要相信,所以你今生是唯一的希望。

如果你今生這個環境,你都衝不過去,你來生更難了,我不騙你。你來生遇到的善知識肯定比不上今生,你來生學佛的環境,肯定比今生障礙多,不要對來生有所期待哦,我跟你講。你今生這樣的因緣這麼好你都衝不過去了,你來生更難了,因為它這個環境是怎麼樣?它是往墮落的方向在走,整個時代是往這種退轉的方向走,這減劫嘛,這五濁惡世肯定是越來越濁的了,有可能物質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有可能,但是不隨順於聖道。

所以求生淨土你要拖,你要拖對你沒好處的,越早去就是越好,你雖然說:我善根強,怕啥?你善根強你也要有善知識的啟發嘛,內因也要有外緣力嘛,你得有住持三寶來啟發你,對不對?你看來生的住持三寶,太差的話,你空有善根,但是你所有的善根都在睡眠狀態,沒有人啟發你,那你也是沒有用了。你看看過去生,很多很多的大修行者,到隔世都退轉了,他遇不到他相應的善知識嘛,他善根沒辦法啟發啊。所以,極樂世界它所提供的這個壽命,是很重要的,它能夠讓我們善根增長,不會因為死亡的問題產生中斷。

看第八功德圓滿。功德圓滿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功德,做一個總結。前面是講過程,你在過程當中你衣食自然、身心安樂、具足五通、壽命久遠,那麼這個地方講到結果,我到了極樂世界,我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看經文:

丙八、功德圓滿(一生補處願 二十二)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等於是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最後的結果,做一個比較詳細的描繪。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以外的這些發菩提心的菩薩,他以清淨的信心跟堅定的願力,在臨終的時候來憶念我的名號,跟我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受生到淨土來。那麼來到淨土,他有兩個選擇了:

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有些人在極樂世界,他是希望能夠長久待在極樂世界,這種人一般來說,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薩,就是他能夠在極樂世界待著,他不急著回入娑婆度有情。那麼他在極樂世界一直待著,他可以把壽命全部用完為止,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達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比方說普賢菩薩等等,他可以修到這種程度。當然他應該有時間也會親近十方諸佛,又回到極樂世界。他等於是不急著度化眾生,他以先成就聖道為先,這是屬於智增上菩薩。

另外一個是大悲心特別重的菩薩,他是怎麼樣?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一到極樂世界,大概花開見佛悟無生以後,他就趕緊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他過去一些有緣的眾生。這種人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麼回事呢?自在所化,他肯定具足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教化眾生有兩個方便力,一個菩薩不是說你教化就教化,第一個你要有神通力,第二個你得有辯才了,這兩個缺一不可。對於邪見眾生,先顯用神通,調伏他的高慢;對於比較理智的眾生,說法度化他。所以佛陀度化眾生,就是靠神通和辯才兩種。這就是所謂的自在所化。

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他以大悲利他的心,來依止四弘誓願,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以四弘誓願為這個鎧甲,入於眾生的生死魔軍當中,幹什麼呢?一方面從自利的角度,積集自己的福德智慧兩種功德;從利他的角度,來廣泛的度化眾生,來開啟眾生智慧――弘護正法,開人智慧,把眾生心中的光明把它開啟起來。

那麼這個菩薩是怎麼做呢?具體是怎麼體呢?什麼叫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兩句話,具體的是怎麼實踐呢?以下就解釋這二句話,說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這個菩薩到極樂世界參訪過一次,他到十方諸佛國土修菩薩行。但他就做兩件事: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親近十方諸佛,修福修慧;第二個,來到苦惱的眾生世界,開示度化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把眾生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

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以後,你回入娑婆,你同時可以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同時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當你在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的時候,你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說你從極樂世界回來的人,你有超越一般其他菩薩在這個諸地(就是十地),你跟其他十地菩薩相比,你有一個特點,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有菩薩的功德最為殊勝、最為難的就是普賢之德,時空無盡的願力、時空無盡的善巧。

你看《華嚴經》讚歎菩薩的功德,它以普賢菩薩為根本,它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說十方諸佛菩薩他的長子(就是馬上要繼承佛位)是什麼?就是普賢之德。他每一個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菩薩道是有時空障礙的,說我在美國弘法,我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我們一般的凡夫菩薩,行菩薩道,是有空間、時間的障礙,普賢菩薩沒有這種障礙,他時空無盡。那麼你到了極樂世界,回入娑婆以後,你能夠很快的成就普賢之德,而普賢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普賢之德,他那種時空無盡的願力,那種廣大無邊的善巧。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一直留在極樂世界待著,你就到等覺菩薩,你再回入娑婆,當然這個選擇阿彌陀佛尊重;第二個,你說壽命太長了,我不要了,我趕緊要到娑婆世界去了,眾生都等著我去度他,那麼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一方面游諸佛國,一方面度化眾生,而你在極樂世界參學過以後,你具足其他菩薩所沒有的普賢之德,你的願力比別人強,你的神通辯才善巧也比別人好,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這裡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做一個總結。

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看第三段,前面講信心,其次講願力,第三個講專注,信願念佛。看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當我們開始觀察名號的功德,產生信心,我們也如實的觀察淨土的莊嚴,產生願力,那這表示什麼?表示你有資格念佛了。你已經把心態準備好了,你有資格念佛了。那麼怎麼念佛呢?當然主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先從點狀的專注,然後到片狀的相續。

專注力,印光大師提出了一個方法:一句彌陀念、誦、聽。

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心生起的,如果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你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不對,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叫做佛號從嘴巴生起,不可以了。你念佛要從心起,聲從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音聲。念佛的人一定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卻不出聲,你不出聲變法塵啊,第六意識法塵,法塵的話不是音聲,不是所緣境。

我們看所有的經典,執持名號都是聽音聲的嘛,你自己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你的所緣境在哪裡呢?所以不管你是大聲、小聲,你起碼要聽得到你自己的聲音,或者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因為它不會太辛苦。你嘴巴振動都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你很難攝心,那表示你的所觀境是第意識的法塵,這個跟佛陀的開示是相違背的,佛陀是聽音聲哦,不是看法塵。因為法塵是暗鈍相,很難捉摸的,音聲它所緣境比較明亮。如果念佛人你嘴巴都不動,即使你靜坐嘴巴都要動,止靜的時候嘴巴都要輕輕的動。它要念,念從心起;要聲從口出,要誦。

第三個,聽到你的聲音。念佛人不要聽別人的聲音,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向外攀緣。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三百個……你只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才是你的所觀境。

當我們把這個佛號經過三種操作,念、誦、聽以後,你聽到你的聲音,你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你把這個專注力,把它變成三三四。三三四諸位應該清楚了,讓念佛有節奏――三句、三句、四句;三句、三句、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四句,煞板,剛好形成一個循環。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說的沒有節奏,沒有節奏不容易攝心,很難攝心。三三四它會構成一個節奏嘛,節奏的東西會把心攝住,它不容易跑掉。所以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把這個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總而言之,我們這個強調一個觀念,就念佛你要有種信願。念佛人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心力!心力不可思議。簡單的說,就是念佛要帶一點氣勢啊。我現在考大家一個問題,考大家業力的問題,看大家佛法學的怎麼樣,業感緣起,最基礎的業力的問題。唯識學講這個業有增長業跟不增長業,如果有一個人念佛他是,比說我們打佛七了,他第一天念一百聲,第二天念二百聲,第三天念三百聲……第七天念七百聲,他的業是增長的,這是某甲;某乙剛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聲,第二天變六百聲,第三天變五百聲……最後一天變一百聲。他們二個數量是不是一樣,你覺得某甲容易往生還是某乙?

對,某甲。

為什麼?因為他在造增長業。唯識學上說,哪一種業最容易得果報?增長業!他的業越造越大,那個勢頭就越大。所以越靠近臨命終的業,越容易得果報,因他業越造越大。你看懺悔為什麼把業對治?因為懺悔以後,他次數在減少嘛,變成不增長業嘛。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是越做越多,不管善業惡業,你要注意,它肯定臨終會得果報,會現前,你造一個業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多、越造越多……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年、後年一千聲,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唄,你越念越沒有氣勢,越念越沒有力量?所以你必須讓你的整個業是怎麼?造增長業。念佛你要有一種意樂,當然氣勢不是說你念大聲就有氣勢,那個不是這樣,心靈的那種皈依的心要強。所以念佛人你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斷的進步。我們不希望大家進步很快,但是每天進步一點點,總而言之,讓你生命是變成活水了。修行最怕,因為老參最怕,一潭死水,念起來沒感覺,糟糕了!我要提醒大家,我們不是進步,就是退步。發心容易,相續難,勇猛心易發,恆常心難持,即使初學者,要衝很容易,你看跑道裡面跑,剛開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夠早到呢。

所以你必須讓你自己一個念佛人,每一天都保持意樂,每天進步一點點,重點不在於那個數量,而是那種心態,你是不斷的在增長,你就有希望。你必須讓淨土的念佛,變成增長業。在唯識學上說,所有的業,最容易得果報的就是增長業,越造越多,你的勢頭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沒有滋味,那就糟糕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必須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熏習,讓你對阿彌陀佛的功德、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功德,要不斷的產生意樂,不要把佛號念的好像很沉悶,好像有念,又好像沒有念;好像沒有念,又好像有念,糟糕了!你沒有那個氣勢,那這個是不吉祥的,不吉祥!因為所有的業都是心所造,那個心的意樂失掉了,這個業的力量薄弱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大家,我們必須讓業變成增長業。你必須對佛號永遠保持歡喜心,對往生淨土永遠保持好樂的心,這個是很重要,不管用什麼方法,可以多多聽聞經典、看看祖師的開示……總而言之,你要保持一種強大的信心跟願力,你就有希望,如果這兩個心態沒有了,你念佛就糟糕了,沒有力量了。信願是前導,蕅益大師講了,信願是一個前導者,這兩個前導者失掉了,佛號就沒有方向了,可能變成人天福報了。

我們把附表四跟五把它解釋一下。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附表四是講正念真如,為什麼要正念真如呢,提出它的理由。這段是《楞嚴經》,說一個人他依止妄想的過失。這個地方有兩大段,第一段舉過出由

先舉出它的過失,說明它的原由,總共四小段。我們大家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如果一個人沒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會有什麼過失?有四種過失:

第一個,凡夫的過失。一切眾生,這個地方眾生是偏重造惡的凡夫,他無始劫來,他根據自己的習氣。種種顛倒,這個地方是起煩惱,業種是講造業,自然是講果報,他依循內心的煩惱去造業,後來得到痛苦的果報,就像惡叉聚,惡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個果子同時具足。比喻惑業苦,有一個就有其它兩個,凡夫活在邪惡的妄想當中。

第二個,二乘之過。諸修行人,這個地方是講二乘人,他思惟四諦十二因緣,他不能夠成就無上圓滿的佛果,他也是活在妄想,他活在法執的妄想,活在偏空的妄想,他也沒有真正去憶念真如。以大乘佛法來說,二乘人還是打妄想。

第三個,外道之過。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這個是講造善凡夫。那麼造善凡夫為了追求人天果報,追求感應神通,變成魔王、變成眷屬。他雖然行佈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還是有所執著、有所得。

這三種人,就是不知道內心兩種根本,而錯亂修習,譬如煮沙欲成嘉饌。你把沙當成飯煮,煮一輩子畢竟是沙,因為你還是活在妄想當中。

這兩種根本是什麼呢?我們看下面經文。看經文: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兩種根本,先看生死的根本,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本是什麼?攀緣心。攀緣心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產生一個感受,如果你是善業起現行,你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你是罪業起現行,你產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後,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想像,唯識學上說名言分別,就是想像,然後你就住在想像當中,以它當做你的本來面目,就跟著你的想像走。所以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跟著自己的想像走,這個就是標準的攀緣心。《楞嚴經》的正念真如,就是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要走的出來,不隨妄轉。

這個不隨妄轉,就是我們無始劫來菩提涅的清淨的根本,就清淨心。這個清淨心是怎麼回事呢?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心,由於過去業力的熏習,所產生的妄想,這個妄想所不能攀緣到的就是清淨心。妄想可以攀緣所有的事情,你看我們凡夫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他可以創造太空倉、創造飛機……什麼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他一輩子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為什麼?因為他向外攀緣,他怎麼找得到呢!一個人沒有聽聞佛法,他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創造出來,但是他永遠找不到真如佛性,因為方向錯誤,真如佛性是要迴光返照的。

所以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眾生因為遺失這清淨的本性,雖然終日在那個地方活動,而不能夠自我覺悟、不能夠迴光返照自我覺察,枉入諸趣。這個枉字,特別重要,就是冤枉的流轉生死。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生死為什麼冤枉呢?從《楞嚴經》的角度來看,我們流轉生死是不正常的,不應該流轉生死的,就是心性本來不應該流轉生死的,它是清淨本然啊!以《楞嚴經》的角度,我們流轉生死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我們不應該這樣子的啊!古德說:

夢裡明明有六趣,醒(覺)後空空無大千。

一個人迷惑顛倒的時候,他看到他到人間到天上去,他跟著自己的妄想走,就是好的妄想帶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帶三惡道去,再好一點的妄想,帶到偏空涅槃,但是本質都是妄想,沒辦法成佛。因為本質是妄想,你本質是沙,你怎麼煮出飯呢?但是醒過來的時候,空空無大千。那有人就問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那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生死轉回到底有沒有,諸位道一句,有沒有?

答案是,很難講!很難講嘛。

你要繼續跟著妄想走,對你來說就是有嘛;你要覺悟了,就沒有嘛,就這麼回事,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對不對?你還是喜歡活在妄想,那對你肯定是有,來生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你開始迴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三界的生死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有沒有生死輪迴,是你決定的唄,是你說了算啊。

有一位禪師,他晚上在禪堂打坐完以後,要回寮房休息。走著走著,回到房間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隻蛤蟆。他感到非常慚愧,回去以後不敢馬上睡覺,就在佛堂懺悔拜佛,拜完以後睡覺的時候,感到不安又恐懼,總覺得那只蛤蟆的靈魂,不斷的對他哀怨,向他抱怨,說:你走路怎麼不小心一點,把我踩了。所以一夜沒有睡好覺。第二天早上,早早起來做早課,早課也沒做好。天亮的時候,他的徒弟在那裡掃地,說:啊呀,師父啊,您門前怎麼有一個踩爛的茄子呀?他聽到以後,通身清涼!

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實我們凡夫難道不是這樣嗎?活在你的妄想嗎?所以我們《楞嚴經》就是說,你要問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它也不是外境給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妄想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妄想本來就沒有,那是因緣的假相,你不隨它轉,它就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厲害了,它就輾轉增勝,那你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了。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說,你必須走出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彌陀的光明。

我們看最後附表第五,我們這次淨土宗的修學,有三種憶念,就是你必須要去觀照三個:

第一個,憶念真如:破除妄想、開顯真實。這個有助於我們保持正念。

第二個,憶念彌陀。我們在這個地方提出五點:

光明無量、增長福德、善根堅固、十念必生、臨終接引。

就是包括現世的安樂、臨終的往生,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幫你準備好了,你只要用信心去憶念他就好了,其它你都不要想了,憶念彌陀的功德,產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個,憶念淨土。產生百分之百的願力。我們到了淨土有什麼好處呢?有八種好處:

遠離惡道、國土莊嚴、衣食自然、身心安樂、聞法歡喜、具足五通、壽命久遠、功德圓滿。

你透過這三種憶念,你就可以念念之間之間把臨終的正念,準備好了。這三個憶念準備好,佛號一帶動起來,就馬上就相應了。

甲三、結勸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我們看總結的地方。總而言之,我們念佛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具足皈依之心

第二個,培養專注之念。

具足皈依之心就是信願,你要深信一句佛號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所以智慧無量;無量壽,所以福德無量。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所以這個佛號,它的譬喻就是怎麼樣?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號是一種真實的功德,雖然我們造了很多罪業,但是罪業是虛妄的。

所以曇鸞大師解釋十念必生,他說我們無始劫來,造了很多的生死罪業,怎麼十念就能把它消滅?曇鸞大師說:因為你以前造業是用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虛妄的業,不管你造了多少,它的本質還是虛妄的;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彌陀的真實功德,所以你用真實的心,憶念真實的功德,它的本質就是真實的,雖然少,但它是真實的,真能破妄!好比說這一個房間黑暗了很久,不管你黑暗多久,千年的暗室,一燈即明,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難道光明還要等到多久嗎,對不對?

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怎麼樣?隨順本性、隨順真如、隨順彌陀的本願。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妄想是違背本性的,以《法華經》來說,它是離家出走的小孩子,你憶念真如是把心帶回家,不管怎麼弄,你的本性還是清淨的。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你是用一種隨順本性的心來念佛。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我們念佛的時候,這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業,它畢竟都是一種虛妄的境界,真實是可以破除虛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一樣,不管這個黑暗有多久。

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當我們的信願栽培起來之後,我們念佛就容易了。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我們產生強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號當做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門都可以往生,但是稱念阿彌陀佛是最直截了當的法門,他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邊的功德妙義,所以臨終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不要去在乎這人世間短暫的因緣,人世間是夢幻泡影,不管你今生過得滿不滿意了,它總會過去,它只是一個過程,人世間沒有必要去執著的,好壞都是一場夢而已,重點是你來生要去哪裡比較重要!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