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學人歡迎大家來到佛學院參訪。我們早上參加海公師父的告別式,在回程的車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死亡的問題,一般人是不喜歡談死亡問題。但是我是覺得我們遲早要面對,今天就跟大家談談死亡的問題。
我們一個宗教的修學者跟慈善家,從大乘的角度,其實日常時候,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太多的差別。因為我們也從事於這種慈善的事業,但是宗教師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跟慈善家的心態,可能是不太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今天去面對一個慈善家,你會從他的日常生活的表現,來判定一個人的成敗。但是宗教師判定一個人的成敗,只有一種情況,叫做「蓋棺論定」。
就是從他死亡時,他當時的內心來論定,因為死亡是對我們一個人最大的衝擊。你看你平常丟了一個車子,我們會心痛。但是你死亡的時候,你是失去所有的東西,包括你的財富、眷屬,乃至於我們的身體,乃至於我們熟悉的環境,我們要面臨一個陌生的地方。所以這個時候,就考驗一個宗教的修學者,他內心的「云何應住?云何調伏其心?」他的安住跟調伏的問題,這就是心地法門。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宗教師你平常表現再好,你臨終只要起顛倒,你就完了!因為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當我們從一個生命,要到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成敗關鍵,就是你臨終的正念。
淨土宗更重視臨終的正念,淨土宗可以既往不咎——它可以不管你的過,你做了什麼事情?它可以不管你。你沒有學佛之前是如何的荒唐,它完全可以不管,但是它很在乎你的心地法門,你的信願是不是達到淨土宗的標準。
你如果深入淨土的經典,尤其是比較高層的經典,你不要只看那些太基礎的開示,因為基礎的開示很多都是方便法。我們現在學佛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沒辦法判斷:這句話是祖師、是善知識一時的方便,還是佛陀內心想要說的真實的究竟義?我們搞不清楚「真實義」跟「方便門」,搞不清楚,因為都混雜在裡面。如果你把那些枝枝末末的調味料都拿掉——淨土宗的方便門全部拿掉的時候,到底佛陀想告訴我們什麼?其實淨土宗重視你的信願,高過於你的業力,你是帶「業」往生嘛。但是你不可能帶「念」往生,你不能帶「妄想」往生,不可能!淨土宗可以不管你的行為,你過去的行為。當然你學佛以後,你的行為跟你的心念是互動的,你過去做了什麼,你只要願意改變,它都可以原諒你的。但是你的心念是很重要的!你如何去控制你的念頭?你如何去引導你的念頭?這一點是淨土宗最在乎的,所以叫「隨念往生」嘛!
那麼我們淨土宗的人,在臨終時候的正念,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就是個重點了!可以說你一輩子的修學,你每天做功課,你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臨終的正念,就是這個意思。我個人這幾年,一直在研究臨終正念的問題,當然我的主要思想來自於《彌陀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我發覺《彌陀要解》裡面,它對於正念,蕅益大師,我把它整個《彌陀要解》,經過反反覆覆地研究,我覺得老人家是提出了四個重點,我願意提供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就是我們遲早要面臨死亡,你要如何為死亡做準備?
一、提起佛號
蕅益大師強調:提起佛號,「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取代的!不可以取代的!這就是為什麼在阿彌陀經,佛陀特別要征釋名號,彼佛何故號阿彌陀?為什麼解釋阿彌陀這三個字。就是在強調無量光、無量壽這個名號是不能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當然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萬緣放下,一念提起」。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當這個音聲進入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才算!你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二、 安住空性
蕅益大師其實是強調禪淨雙修的,因為他老人家對於《楞嚴經》是很重視的。整部《楞嚴經》,十卷《楞嚴經》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訴我們「安住空性」。因為我們在修學當中,會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當然這個外在環境,都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容易退失我們的善根,所謂「退轉」。《楞嚴經》要我們「不迷、不取、不動」,就是你要觀想,其實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敗得失,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沒辦法去掌握我們的未來。其實過去、現在、未來,人生三塊因緣: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未來的因緣,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嚴經》裡是很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過去,你就沒辦法面對你的現在;;你沒辦法面對現在,就沒辦法去創造未來,這三個是互動的。《楞嚴經》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忘掉我們過去從什麼地方來?「忘失來時路。」我們太在乎現在的因緣,太在乎現在了!其實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楞嚴經》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說你這個是在大海里面,我們過去生曾經造過什麼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去碰撞到石頭;然後創造一個水泡出來,這個水泡當然它會創造出來,它有一天也會消失掉。那麼我們太在乎現前的成敗得失,就忘掉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辦法去引導我們將往哪裡而去。
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將往哪裡而去了。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我們從空性而來」,這個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說,你本來有身心世界,你本來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本來有一個很成功的事業,你本來是有的,然後你修空觀,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這個意思啦!而是你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從根本上去觀空: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緣把它創造出來的,是因為你一種業力的因緣和合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的時候,「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
這種觀念你沒辦法去體驗,你的心就一直在動,因為因緣會不斷地刺激你。菩薩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所以我們才來投胎的,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是沒有事情來投胎,不是!在座的諸位!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而來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而來。我們是由業力的推動而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業力這樣子推動——「業力吹識入胞胎」,就是業力一吹,就把你的神識,吹到你的父母親的父精母血裡去投胎。所以我們是沒辦法做主,我們是造了很多業力,這業力成熟了,就只好來投胎了,這表示我們人是做不了主的。
其實人生有很多是無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現在,你會發覺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說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不是的!你說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業力不會放過你的。當然有些人業輕,說:欸!他為什麼拜八十八佛,拜了幾部就過去了,我拜了那麼久還沒過去。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為你們造業的時候,全部是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相同的。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訓》,說:喔!《了凡四訓》他怎麼怎麼的,我也怎麼怎麼的。你跟《了凡四訓》不一定一樣。
諸位你了解因果、業果的這種理論,你造業的心態跟大家不一樣,造了業以後,你是不是有馬上懺悔。所以因果是完全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因果是完全一樣的,完全個人化的。佛陀講「因果絲毫不爽」只是一個通論而已,它對應到個人的時候,是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的,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句話是事實。
我們沒辦法去控制現在,當然你可以去開創未來。人生是你沒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開創未來的。人生說活得自在,其實都是在講未來的問題。現在是不自在的,因為你這個是業報身。所以,我們在不自在當中怎麼辦呢?只有要求「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改變外境,說實在的,釋迦牟尼佛貴為佛陀,他的家族被滅的時候,佛陀也只能夠在精舍打坐,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目犍連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這個釋迦族,五百個男眾救起來,希望能夠留點種,結果到最後也變成血水了。釋迦族是被殺了七天七夜,殺到那個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紅色的,整個釋迦族滅到一個都沒有,所有男眾被殺光。
過去的業力、過去的共業成熟,身為佛陀也沒辦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臨終要自在,你要不受業力的干擾,你只有找到你過去的根本,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是怎麼回事。諸位!你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你是怎麼回事?這個是很重要的課題。你沒有辦法了解你的過去,你就根本沒有未來可言,你根本就離不開業力了,業力不會放過你。
業力會讓你高興——你就得高興,它釋放一個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興了;它要你痛苦——它釋放一個所緣境,你就痛苦了。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會不斷地在動,就是活在生滅心當中,「弟子心不安」,你會覺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當我入佛堂的時候,我是法喜充滿;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兒子我就很生氣了,是這樣子!所以你的心永遠都在起伏當中,就是活在因緣、活在外境嘛。
我們一定要從外境裡面走出來,「外境」就是你的業力了。你本來就有這個兒子嗎?你本來就有?你沒有嘛!你本來就有這個家庭嗎?也沒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諸位你想,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空性,是本來無一物。這個有相的東西,你怎麼抓得住?你本來是離相的,結果你追求一個有相的東西,你這不是矛盾是什麼?這怎麼是你能夠抓得住的東西呢!如果你本來就有這個東西,那你去追求,本來就屬於你的東西,這個是合理。關鍵是本來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強做主宰,我們沒辦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緣,但是我們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為業力它是在釋放你的因緣,你今天跟誰結了幾年的緣,你今生是造了什麼業,業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把它顯現出來,這個就是你的所謂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沒有了。他今生很風光,但是他沒有好好修,他來生不一定風光,人生叫做「輪轉、輪迴、不斷地變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來也痛苦,未來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我們如何從今生的因緣裡面走出來,從這麼多錯綜複雜、愛怨裡面走出來?所以諸位!你學過唯識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無解,沒有答案!歷史上這麼多的先聖先賢,他們出世解決人生問題,你覺得人生問題解決了嗎?你認為解決了沒有?沒辦法解決!為什麼?諸位知道嗎?因為太複雜了!我們在六道輪迴太久了!這個恩怨當中互相摻雜: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這就是這個世間上的事情。它為什麼搞得這樣複雜呢?因為我們在三界裡面輪迴太久了,把這個業力搞得很複雜,所以人生實在是無解。
我們現在之所以稍微能夠喘一口氣,只是說放下,暫時不管啦,暫時不要去面對它啦,轉個目標去吃一碗面——這樣的心情輕鬆一點。我們現在是用轉移方式,但是這個轉移方式並不究竟,這個只是止痛藥而已。根本的問題,從人生錯綜複雜的人事因緣走出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來是什麼樣子的,你本來是怎麼回事,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在《楞嚴經》,十卷的《楞嚴經》都在講這個觀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動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而已,還債!真的是還債,人生是在還債。然後在還債的過程當中,又在開創未來。
所以你「提起佛號」,你還要注意「安住空性」,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你一生當中,或者過去生當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緣境現前,你怎麼樣能夠不受它影響?臨終的時候,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會快速地看到,他從小到大造過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會現前。只要你念頭一動,你就完了!你就陷進去被業力牽著走。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今生的因緣,然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根本安住處。
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一個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這樣子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這是第二點。除了「提起佛號」,第二記的「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三、調伏愛取
這個「安住空性」是處理外在的因緣,現在是處理內心的問題。《楞嚴經》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分兩塊:第一個就是空性;第二個是調伏的問題,「安住力跟調伏力」。《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會來投胎,除了這種攀緣外境,其實我們內心是有盲點、有愛取。每一個人愛取不同,有些人對感情特別愛取,重感情;有些人是重財富;有些人重視他的色身,各式各樣都有了。我們最好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你愛取的地方在哪裡?你如果沒有愛取,你不會來投胎的,不可能!找到愛取以後,我們只有思惟苦諦。因為我們今天人生有很多的經驗,父母的經驗就不談,父母的經驗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會馬上遠離它。特別是那種曾經讓你快樂的、幸福的感受,這一點是要注意的,我們往往盲點都在這裡。因為它給你那種快樂的感受,雖然消失了,但你心中會打很多的妄想,然後你會住在那個想像裡面。
那麼,這個就可怕在哪裡呢?就是說當這個外境,給你快樂的時候,觸動你的想像力,然後你心住在上面,你會對未來有所期待,這最可怕了!「愛取」就是說,你希望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讓它再一次出現,這就是為什麼你有強大的生死業力,它是個很大的助緣。雖然它不是根本,但是它是一個很大的增上緣。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影像。諸位!你最好把它找出來,那是你人生的地雷。臨命終的時候,你想要往生淨土的時候,它會把你拉回來。
如果你在死亡之前,不把你心中的地雷,把它消掉,臨終的時候,你會前功盡棄,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雖然你不斷地欣求極樂,但是你對人生一些美好影像的回憶,這是最可怕的!
宗喀巴大師講一句話,說出離心,不是要你放棄一切現在的東西,它不是!你現在該幹什麼,你還幹什麼,你完全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出離心是斷除你未來人生的期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些你特別喜歡的影像。一般來說它會有兩種情況,產生生命的愛取。不是說你偶爾回憶一個東西,就會產生愛取,不是!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它經常出來,你只要把事情放下,喝上一杯咖啡、喝上一杯茶,欸!這個影像就會出來。它會不斷地、不自主地在這地方跑出來,數數現行。
第二個「深生好樂」。你跟這影像接觸的時候,你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而且你希望它再來,希望這個「朋友」再來。只要這個影像是娑婆世界的影像,不管它是善是惡,它只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你就要注意了!它就是生死業力的一個引動者,一個開關。
雖然我們來三界,是我們自己有業力沒有錯,但是這個業力,一定要「愛取」的觸動、滋潤,它才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取,只有業力,他是不可能投胎的。就好像你有種子,你沒有陽光、水分的滋潤,這個種子是長不出花果的。我們到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處理業力的問題了。說實在的,生死業力太複雜了,不是你一生能夠處理的。我們現在只有讓業力沉澱下來,不要去刺激它。我們現在只有說,把業力的開關給關掉,不要啟動它而已,就是《楞嚴經》說的沉澱式的修學,讓它沉澱下來,不要去攪動它。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你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愛取」的影像,你要透過「苦諦」的思惟,明白它雖然給你快樂,但是你同時也付出了代價。你想一想:它給你不純然是快樂,諸位你看,你為了要去嘗一嘗那個美好的感受,你要付出生死輪迴的代價,你認為值得嗎?你想一想,《楞嚴經》上說的,我們看事情往往是片段的,就好像我們只看到刀鋒上的蜂蜜,我們沒有看到蜂蜜後面的那一把刀,這是人生最大的盲點。我們沒辦法全面地了解人生,其實你付出代價更多,你根本就是得不償失!你嘗到了蜂蜜,但是你後面那把刀,你想想看,你要付出幾十年的生老病死的折磨,去得到那個感受。所以,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最好全面地思考,把得失都思考進去。
為什麼要調伏愛取?因為它是你臨終的地雷,會讓你失去正念,它跟你往生的力量會產生牽扯,而且你不是它的對手,往生不是它的對手,它跟你太熟悉了!你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當然每一個人盲點都不一樣,但是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這種影像給你的是短暫的快樂,你卻要付出太大的代價!你一定要慢慢地把它放掉,你只要放掉它,它就不是力量了。你不必刻意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是因為你不斷地去攀緣它,所以它才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我們安住空性以後,我們要找出我們生命的盲點,以「無常」跟「苦諦」的思考,來慢慢地讓自己的內心對這個鬆手、放掉它。你後面有更好的東西,你可以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所以要「安住空性、調伏愛取」。
四、導歸淨土
淨土宗的最根本——「導歸淨土」。
很多念佛人,他都不想淨土這件事情,其實不對的,你要思惟淨土的功德。我們住在一個舊的房子,我們住的這個房子遲早要拆遷的,我們到另外一個別墅,訂了一個房子,你要不斷地憶念你新的房子。其實修學淨土宗要多想來生。很多人都希望我為癌症末期的人開示,我說只有一句話:「想你的來生,不要想你的今生」。你今生這個色身已經……,你不要去想吃什麼藥、做什麼治療,你心住在這裡,你會讓你的臨終提不起正念,你已經賠掉你的身體了,不能再賠掉你的正念,你賠掉你的身體,這是遲早的,你賠掉你的正念,就毀掉你的未來了!是不是?你這個色身已經沒辦法改變了,你的心又投進去,你就完了!
那你的心要投到哪裡呢?「導歸淨土」嘛!你憶念你的來生,你那個新的房子快蓋好了,你為什麼不想想你的來生呢?所以我們提起佛號以後,要具足三種力量:「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就是「導歸淨土」。你臨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成功地「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把心不斷地憶念淨土,然後再有佛號的幫助,你一定往生!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你不再觸動它了,沒有增上緣。
我很喜歡講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叫做吳瓊的居士,諸位在《淨土聖賢錄》會看到,這個居士他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以後他可能也沒有好的善知識的引導,造了一些破齋犯戒的事情——喝酒吃肉,這在佛教裡面是很嚴重的過失。
後來有人跟他說:你這樣子是很嚴重的,那要到地獄去啦!他一怕就還俗了。但是他沒有好好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還在啊,還俗以後,他的業障現前,甚多病痛,過程我們就不講太多了。後來他就自己到山上去,蓋了一個茅棚,就專心念佛,念到最後他自己預知時至,把他旁邊的住家也都找來,跟他一起念佛,就在大眾念佛當中,在佛堂中安然坐化。
這個人是一個造業的人,造罪業的人,不是帶業往生,一般人帶了善業還算了,他還帶罪業。帶業分兩種:一個帶善業(有漏的善業);一個帶罪業。那麼他帶了罪業,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因為他能夠成功地讓業力沉澱下來,不去碰觸它。他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淨土」,臨終的時候,他的心念控制得非常好,就在這個地方。
淨土宗,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也不管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它只看你最後的結果,淨土宗是看最後的結果。臨終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念分明,就看這個而已。這個成功,你一生全部成功;這個失敗,你一生就是失敗了,這是你的心地法門。
我個人這幾年來,我們在學會,諸位都是學會的會員,你們也上過我們很多相對應的課程,我們最近成立一個「淨土教觀學苑」,有些人可能知道。我們的宗旨就是告訴大家,你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你要把一些佛法的智慧觀照引進來。我要提醒所有淨土宗的人,你不能把自己的門關起來,你不能閉門造車,你大乘經典都不看的。誰教你們這樣做呢?
你沒辦法看經典,我問你,你的心這樣錯綜複雜,你怎麼安住你的心?你怎麼調伏你的心?你一句佛號,你就可以「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嗎?沒有錯,佛號是根本,但是這個佛號是誰在推動?是能念的心!推動佛號的那個推手,是你的心!你的心沒有準備好,當你是顛倒的時候,佛號就是處在顛倒的狀態,心是主導者。當你準備好的時候,佛號就是一個往生的力量。
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深入所有的經典,但是你要知道,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對臨終正念是很重要的,你要把它拿過來。我再講一次,淨土宗不能離開大乘的聖道門,這兩個是要互相結合的,我們「淨土門」跟「聖道門」是不能切割的,你不能說:所有聖道門跟我沒有關係。這樣,你會害了你自己,營養不良!我們應該適當地學習大乘的般若思想,把它導歸到我們淨土宗的正念。
所以我為什麼提出一個「淨土教觀學苑」?因為你智慧的觀照,是從教理學習而來的,要不然你哪裡知道智慧怎麼觀照呢?平常你說我不看經典,你不看經典你就活在妄想,只有兩種情況。你日常生活的妄想,不可能給你智慧,你要是有智慧,佛陀就不需要出世了。你日常生活打的妄想,全部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叫「三障」。
我們要得到智慧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向佛陀的聖言量學習,向先聖先賢學習,只有這個方法,沒其他方法了。因為我們生命的經驗,不可能有智慧出現。所以為什麼觀照要學習教理?因為你依教才能起觀。諸位!你點點滴滴地上課,我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撥出了個人修學的時間,晚上參加我們妙法學會的課程,但是我認為值得。
因為你「保持進步」。你每一個禮拜花兩個小時,你只要聽進去一句話、兩句話,對你臨終就是一盞明燈。你心中多一盞明燈,有時候人生就在一念間,你面對境界的時候,你轉得過來,你就超越了!所以我希望大家,我們妙法學會,不是很重視做法會,諸位應該都知道,我們重實修啦,「解行並重」。
我要講的就是:佛號以外,你的智慧觀照是很重要!因為智慧的觀照,影響到你臨終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為這個而開的,讓你臨終「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淨土」,這也是我們「妙法學會」成立的宗旨。
諸位有沒有問題,可以談一談,或者你對學會有什麼樣的期許?請說。
學員:弟子有兩個問題,想要請示師父。第一個是剛師父在課程中講的,我們對於所思、所想,只要是會生起喜歡、歡喜的心情……師父:要數數現行,要一再出現。
學員:那師父剛是說不論是好的,或是壞的。
師父:好的也不可以!
學員:好的也不可以,那我就是不太理解,不好的我的理解是比較相應於五欲的部分。
師父:如果你……我們這樣講,不要說好壞,只要它是有漏的,就是三界裡面的。如果是出世間的,比方說你思惟淨土的蓮花、淨土的寶池;或者寶樹,就是說你執著那個東西,不是三界的東西都可以。
學員:師父,就是說,譬如在修善業,我們很注重累積福慧資糧;譬如說我們在佈施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注意起心動念,而不會落於執著?
師父:那你在造善業的時候,你不能執著善業的本身,你要把這個善業導歸淨土,你要想,我為什麼做善?這個很重要!我為了要求生淨土而做善業,你必須把你的善業跟淨土要搭上線,你要導歸淨土去,否則這個善業很可能會流入到人天福報去。你要把你所做的善業,跟你淨土的功德,要開出一條路,把它導上去,否則這個善業可能會變成人天果報。所以要迴向嘛。
學員:第二個問題,就是師父今天講的,我們「安住真理、安住空性」,(師父:安住空性)那我們要怎麼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在進步,有沒有自我檢視的方法?
師父:這個非常重要!好,請坐!因為他「安住空性」就是在對治你的攀緣嘛!如果你覺得,你的心比較淡薄了,比方說外境對你的干擾降低了;比方說有些讓你很快樂的事情,你以前會很快樂、很快樂……,後來你只是快樂一下而已,這個就進步了!因為你已經慢慢有一種免疫力了。如果有些事情,你以前會很痛苦、很痛苦……,你現在只是痛苦一下而已,你就進步了!就是你發覺,你的心跟外境好像比較遠離了,不敢說完全不隨境轉,但是起碼你覺得,你的心跟外境,沒有像以前那麼地攀緣,那個攀緣力薄弱了。
人生要從淡薄中淡到最淡,然後再起大悲心的,大悲心是這樣修的,否則你的大悲心夾雜著愛取。如果有一天(如果啦),你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了(但是,如果這是外境刺激你,你才講這句話,不算喔!),你是從道理上體驗,好的、壞的,你不能說:我對壞的沒有意思,我對好的還有意思,那不可以!你要對所有都覺得沒什麼意思了,差不多了!對對對……是從道理體會才算喔!一時的外境刺激你,一時之也不算,一時的感觸不算。你覺得人生就這麼回事而已,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喔!你安住空性了,因為人生只是個水泡嘛。
當然大乘佛教它不壞現前因緣,你該幹什麼,你還幹什麼,只是心態不太一樣。我經常講,青山依舊在,但是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夕陽了。太陽、夕陽不斷地改變,這是我們的心態嘛。我們不可能改變青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夕陽。我們只有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心性,因為外境是業力所變現的,我們該受的還得受。只是不同的心態,在受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希望創造一種後續的力量,就是「斷相續」,隨緣消舊業,但是更莫造新殃。
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你受完以後,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這樣人生就沒完沒了啊!是不是?你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又產生愛憎取捨,就創造一股新的力量出來,所以人生無解就在這裡,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你這個輪迴不可能停止的嘛!你受完一個果報,你又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出來,那輪迴怎麼可能停止呢?只有佛陀出世,告訴我們到底怎麼回事,我們開始自己反省以後,原來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結果自己去創造一個因緣,讓自己來承受。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自己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迴就結束了。輪迴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不是上帝送給我們的,所以這個「自覺」很重要!
學員:感恩師父不斷地給我們很多的新的概念,然後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在進步中。(師父:那是你有善根。)現在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示師父,就是人臨終的時候,我們不斷地幫他助念,助念了九個小時,也是很安詳,嘴巴也合起來了,身體也柔軟了,可是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師父:這個沒有辦法判斷。)那如果說他在中陰身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辦法幫他,怎麼樣讓他……師父:喔!中陰身就很難了呢!如果他已經斷氣了,因為中陰身不是一個人,你開示他,他不是一個人就有什麼問題呢?他沒有辦法去學習了,問題在這裡,中陰身了。(學員:沒有辦法學習?)因為六道裡面,人道是最好的,其實我們以前,沒有機會學習。比如做一隻狗,你跟牠講什麼,牠也聽不進去了,是吧?中陰身他不是一個人的果報,所以他沒有辦法去學習、沒有辦法去記憶,問題在這。在《唯識學》上說:他沒有學習能力。所以中陰身你就很難,他只要一斷氣,然後八個小時以後,全身冰冷,這個就不是一個人,這個我們叫做死亡,就是神識離開了,這個時候,你跟他開示,有限了!所以臨終關懷,他沒有經過死亡,叫臨終。
中陰身超度法,其實很難的,不是凡夫做得到的。那他有沒有往生,我覺得我們不要想,我們人生菩薩道,「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不要太重視結果了。因為你也沒辦法知道結果,至少我們盡力了。我們告訴他:「放下過去,也要放下這個世界的未來」。一個臨終的人,你只要成功地把他從妄想裡面帶出來,讓他憶念未來的淨土,這個人就成功了!臨終開示,不管你怎麼開示,只有一個目標而已。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他一定是心有千千結了,一定沉入過去人生的回憶當中,一定是這樣子,百分之一百,一定回憶過去了。但是如果他有上過課,有善根的人,不太一樣,你一提醒,會啟動他的善根,他馬上從過去走出來,「走出過去、面對未來」,這個就成功了,這個佛號就有用了。所以臨終的開示,只有一個就是:不要再想過去了。人生不能再回頭了,臨終不能回頭。臨終最怕你回頭看,人生不堪迴首,不要回頭了,往前走就好了。
問:非常感恩師父的慈悲,讓我們今天能夠這麼親近您,請教師父,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現世的一個部分。剛剛師父有提到,宗喀巴大師的一個教誡,令我想起我曾經,就是在淨土實修班上課的時候,有師長來說:讓我們思惟什麼是好人、什麼是道人?但是這個道人,又要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就是想說這個道人,應該就是有修行的道人,跟成為一個正常的人,這一句話。剛剛師父提到,宗喀巴大師的這一段的教誡的時候,就讓我再一次咀嚼這一句話,我覺得我還是很想請教師父,就是我們在道人跟正常人之間,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這個部分;然後我們有走上這條菩提大道的這個部分。這個在文字上、教理上,其實約略可以抓住一些學處,那這個道人又要變成一個,我們還是要成為一個(師父:正常人)的時候,好像我們又要怎麼入世的(師父:是的),來扮演我現在的角色,可是我現在扮演我現世各種複雜的角色的時候,我就要有那個道心。就是在這個道人跟這個正常人之間(師父:平衡),請師父再來開示一下。
師父:好,請坐請坐。我們一般人開始學《楞嚴經》的時候,會進入到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真的!這個是正常狀態。你如果學《楞嚴經》以後,還很正常,那就不正常了。因為你學完《楞嚴經》以後,你得到的訊息就是「這些都是多餘的」,你本來都沒有嘛,本來無一物嘛,你自己去惹塵埃了,你自己去找的,人生業力是你自找的,一念妄動才有輪迴嘛。你會覺得本來無一物,你何苦去惹塵埃呢?所以一個人學完《楞嚴經》以後,會落入不正常狀態,可能會三年;可能會五年;甚至有些人會十年,但是我覺得我們要有包容心,因為每一個人都要經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叫「從假入空」。他待的時間會由他的善根、悲心不同,有些人慈悲心比較重,入了三年,他趕快就從空性跑出來,又重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但是我告訴大家,每一個菩薩都有一個不正常的狀態,這是正常的!如果你現在是墮入空性當中,你會對有些事情很排斥,你不要太自責自己,每一個人都這樣走過來的,包括我們都是這樣子走過來的。剛開始會先遠離它,帶一點排斥,都有可能的。但是你《楞嚴經》學完以後,如果你走不出空性,我建議你讀《法華經》,《法華經》又不一樣了。《楞嚴經》它把所有相狀的東西,說得一文不值,「離一切相」,它就講這個相狀,根本你就是自己找麻煩,這是灰塵。你為什麼要用灰塵,往清淨的身上灑呢?《楞嚴經》就是這樣。《楞嚴經》告訴我們,所有相狀的東西,都是帶給你痛苦的,是一無是處的。
但是《法華經》就不一樣了,《法華經》叫「借相修心」,佛陀說你要成就無量的莊嚴波羅蜜,你還要去面對眾生相,把你以前丟棄的眾生相再借回來,藉眾生相來修佈施;藉眾生相來成就你的忍辱,這個時候「即一切法」。你要成就佈施的法,從哪裡來呢?從眾生相而來嘛!你不去面對眾生,你怎麼修佈施的法呢?所以相狀不能求,但是法要成就啊。但是你沒有相,你就不可能有波羅蜜的法,萬德莊嚴之法,你不可能要成就阿羅漢嘛。所以阿羅漢跟菩薩最大的差別就是:菩薩入了空性以後,他還有《法華經》把他救出來。
我現在還不敢《法華經》,為什麼?其實很多人在期待,我希望大家在空性的法水裡再多泡一會。因為我們的執著太重,不要急著出來。你讀《法華經》以後,你會有一個衝動:「Do something!」,做什麼事都好,就是幹點實事啊!《法華經》就是這個知識,用大悲心。因為相狀不會傷害你,你換個心態——「借相修心」,它反而是你一種成就。但是現在我告訴你這個,你可能會產生矛盾,你說你要我把相放掉,現在又要找回來,大家會有一種衝擊,是吧!
所以我希望大家《楞嚴經》學完以後,能先沉澱一下。《楞嚴經》的思想,是少一切相,離一切相,這些塵埃都是多餘的。我本來都沒有這些相狀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吧!所以如果你現在落入《楞嚴經》的空性裡面,不要著急,正常過程。在空性的法水裡面,洗滌你的塵埃,先待一會,也不著急著出來。但是當《法華經》講完以後,你會有不同的心態。《法華經》佛陀太厲害了!佛陀有本事把你帶進去,他就有本事把你帶出來。
你《二十八品》聽完,利根人有可能前面幾品就出來了,法說,就從空出假了!中根人在中間一點,中根人是因緣說。後根人佛陀講譬喻說的時候,你肯定要出來,三週說完,一定讓你出來。所以我讀完《法華經》感覺佛陀太厲害了!佛陀有本事,讓你從因緣假相裡面「從假入空」,他用《楞嚴經》的法水,把你從有相裡面帶到空性,他也又用《法華經》的法水把你「從空出假」,從空性把你帶出來。真的!
但是如果你現在覺得好像跟生命格格不入,這是正常情況。每一個人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這是必經的療程。只有極少數的人,他可以馬上從假入空,又馬上從空出假,這是極少數的人。他可以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一次解決,這種人現在幾乎沒有了。
正常都要分成兩個療程,兩個階段,先從假入空,經過《楞嚴經》三年的法水的洗滌,五年、十年都沒關係。但是你學完《法華經》的時候,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你會覺得相狀沒有錯,「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實因緣假相,它本來不會沾惹到你的,你只要「安住空性」,你還可以借這個相狀,它反而是你修行的一種增上緣,「轉因緣成菩提道」。但是這個法,我們現在不急著傳授,我們希望大家先在《楞嚴經》的空性裡面,先待一會。你先深入一下空性。
但是你不用緊張,佛陀後面還有藥,會把你從空裡面拉出來的。佛陀太厲害了!你只要把《法華經?二十八品》聽完,你自己會受不了,從空性跑出來。因為那個相狀,它不但不是過失,反而是你一個成長的增上緣,歷事練心、借假修真。
問:謝謝師父,然後第二個問題。
師父:現在我要講的就是說,同學之間,如果有些人,他學了《楞嚴經》會變得很奇怪,希望大家多一點包容。因為他從一個攀緣外境的情況,他要經過第一個療程,這個是正常的,這正常的!因為你不斷地去指責他,他自己會惶恐,是不是我自己做錯了,其實他沒有做錯,這個是正常過程。好,請說!
問:然後第二點問題就是,從我們這個班,我在第一個學期結束以後的作業,那邊我有提到,我一個願處就是,我能夠真正是這一念心,安住到真如的這個部分。那事實上這一段時間,我也一直在學習,包括可能聽師長的一些開示跟教誡。我想要請問的就是說,我們常常用風、浪、還有水,來形容外境、煩惱跟般若這個部分。所以經常在晚上要入睡前,我就會想到說,我今天一整天的塵勞,能夠把它安定下來的時候,我就會想到說,如果我今天這個心,一直在波動的話,我就會去想像那個畫面,就像剛剛師父說的,就是有一個想處。然後我就想像說,我想到那個水的最深層部分,就是很奇妙的,我想到我那個心,落入到那個水的最深的部分的時候,我的心就定下來了。然後這個時候,我就有點聽不到說,外面誰在吵、誰在講話,什麼……,我就比較容易這樣子沉澱下來。
可是問題來了,就是這個時候,我雖然已經收攝到大海的深處了,但是我覺得我這時候就忘記,我要去念佛號,因為我睡前,我會念「南無阿彌陀佛」。我的意思是想要請師父開示,為我指點迷津。就是剛剛師父您提到的,一個是安住真如,一個就是那個提起正念的那個部分(師父:導歸淨土)。我覺得我這兩段,我沒有辦法!我要嘛就是進入到那個大海的深處;然後要嘛我就是又回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師父:你要強迫自己,告訴你自己,空性不是你的究竟處,它是你的過程而已,你一開始的定位就要很清楚了。所以小乘人修空跟大乘人修空是不一樣,小乘人把空性當究竟,所以他跑不出來。我們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我們是把空性當成一個休息站而已,這兩個心態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一開始在修《楞嚴經》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它不是一個究竟的法門,它是一個過渡,你一開始就要告訴你自己了。所以你才有辦法從空裡面,再提起淨土的莊嚴了。所以你的心態就是說,當你在修空觀的時候,你就告訴你自己,這只是個休息站,它不是你的終點站。你的終點站,一定要導歸到淨土去。你安住空性以後,那個空性一定要跟你淨土的功德,做最後的連結,一定要連結到淨土去,這個才算是你大功告成了。
「空性」我再講一次,空性只是讓你暫時的休息,它是你回台北中間的一個休息處而已,你的目標是台北的,你不要忘了。所以空性會給你一時的寂靜,你會覺得人很輕鬆,因為你從因緣裡面,暫時跑出來了,你不再受因緣的這種喜怒哀樂的干擾,你覺得我沒有必要去活得這麼辛苦,所以你會覺得很輕鬆。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你究竟的,這種輕鬆一時而已。人生不是追求輕鬆而已,是不是?「你是要往生淨土的」,關鍵在這!所以你的目標很明確。
為什麼要發心?你一開始發心就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目標要很明確,因為佛陀佛法太廣泛了,法門太多了,它不像基督教只有一部經典。你深入佛陀法海,你會覺得它有很多很多的法門,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引導。所以學佛之前,為什麼要先發菩提心?就是設定你的目標,你的定位是什麼?這麼多的佛法進來,你怎麼去安排你的定位,最後就是你的目標、發心。你的發心,你是為了要求生淨土,才修學佛法的,目標要很明確。所以你看,諸位!我們其實上了很多般若的經典,我們也偶爾都會再講一講淨土,我們一般是這樣,我們的規劃就是:大概一部般若,然後頂多兩部般若的經典,讓「大家離一切相」,然後再講一講淨土,有沒有!會提起一下,講講淨土,然後再講般若,再講講淨土,就是這樣!怕你在離相的時候,你就忘了你最終的目標了。
所以諸位你自己內心的操作,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次第啦!你現在走在哪裡,走到哪一個階段,你自己要很清楚。你自己心中的歷程要很清楚,你要善調其心!諸位我再講一次,「是你要去引導內心,不是用內心來引導你的」,你說:哎呀!我在空性裡面感受很好。你不能聽它的,你不能聽感覺的,你要照你的規劃來引導你。不行!這不在我規劃當中,我規劃是一定要從空性當中跑到淨土去的。你在面對你內心的時候,你永遠要有一種主導權,你要具足主導權在你身上,不但是世間法如此,佛法也如此。你要用你的目標,來檢查你的內心,看你的內心跟你的目標,是不是相隨順,如果不是,你要強迫地調整它,你必須做得了主。而不是說你的感覺很好,你很輕鬆的,關鍵這不在你的規劃當中,就不可以的!
問:師父意思說我們修淨土的人,如果沒有往生淨土,這一生就等於算失敗了。(師父:我這樣講可能有點不太好哦!)沒有,你看我就是覺得……師父:可是為了要提醒大家,我講得比較嚴重,但是不能講失敗啦!因為你念的每一句佛號都沒有失掉。但是我為什麼要講那麼嚴重呢?因為我不講嚴重一點,你會覺得說,那也亂不了,那我來生再來唄!對不對?因為我要斬斷你的後路,這個要下重藥,治亂世用重典。
問:最近家裡的人往生,那就像師父說的,對於生死不明,特別感覺這一切,記得師父曾經開示過,人往生的時候,就是進入悶絕狀態。那在這時候,我們是安住在佛號,等佛光出現,我們是怎麼安心?還是就像睡著一樣,因為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師父:你是說誰?你是說你?)往生的人。
師父:他不能睡著呢,他睡著的話,(學員:是在持佛號的狀態,還是……)師父:他第一個,我剛說「他佛號要提起來」。第二個「他的心要很清楚,安住空性」,清楚地告訴自己,我本來就沒有這個人身,「本來無生死啊!」對不對?本來就沒有生死,你說一個人要了生死,本來就沒有生死,站在沒有生死的角度。因為你今天要死亡了,本來就沒有生死,哪有什麼死亡不死亡的問題。你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安住在空性」;第二個「調伏愛取」。人生有很多我們自己認為美妙的東西,但是這個地方,你後患無窮!人生所有的快樂都要付出代價,你不能去碰,讓你自己內心的影像沉澱下來,調伏愛取。
第三個「導歸淨土」,你要去哪裡?你要想著你的淨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然後提起佛號,這個時候,這個人叫「正念分明」。就是這個臨終人,他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他觀照力都要現前,他三盞電燈泡都要打開來,三道光明。
諸位!你上課上這樣久,就是養兵千日,我們不斷給大家上課,就是給大家充電。我今天意思為什麼要很明確,告訴大家一個方向,就是諸位你學習,你的目標就是往「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三個三力去會。因為我們臨終一定要做好準備,你早一點準備,早一點上路。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遲早問題,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是不是?當然,如果你能夠用這三種力量,來引導這個臨終人,那功德無量。但是就看看他有沒有這種善根,他如果沒有栽培這種善根,也很難!
學員:在這個三力的準備之下,就等佛光出現,等佛陀來?
師父:你不要等佛光出不出現,你等佛光出現,你這是一種攀緣,就不是安住空性了。佛光出不出現,這不是你的事情,那是佛陀的事情。你做你該做的事情就好了,佛陀該做的,他會做的。我們只問因地,不要問結果,這是很重要的。你相信佛陀他一定會兌現他發的大願,佛陀的大悲心沒有離開我們,無所不在,你做好你的事情就好。因為諸法因緣生嘛,你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結果唄!
學員:這個是阿彌陀佛的事情?
師父:對!阿彌陀佛的事情,你就不要多心了!阿彌陀佛他會做得比我們更好。請說!
學員:不好意思,我想要接續剛上一位學長的問題,就是當我們臨終的時候,我看《地藏經》好像有寫到,有時候會有一些冤親債主,現我們眷屬的形象,往生的眷屬形象,來引導我們。那如果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形象,我們除了剛剛那個三力外,就是實際實修,我們看到這樣的境,我們要怎麼處理?就不要理它嗎?
師父:你安住在三力,你就不可能隨它轉。對對……因為你看到它,你就是念佛嘛!你這個時候不能動念頭。(學員:繼續念佛,這個時候,心不要動搖。)絕對不能動,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你應該就可以過關了。不管它是來幹什麼的,因為你安住在佛號,它就不可能傷害你了。但是如果你去攀緣它,那就不同了。那是你自找的,你投入它的因緣,你跟它感應,那是你自己的這種顛倒。好,你先說好了。
學員:師父,我請問一下,就是接續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在往生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諸根敗壞了,然後身體通常都已經是非常的疼痛,那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是可能需要靠一些藥物,就是可能像嗎啡之類的。其實很多往生的人,他在往生之前,已經是不太有知覺了,他只剩下……師父:這一點我要提醒大家,來 ,坐、坐!你要不斷地發願,發兩個願:第一個,願我臨終無障礙;第二個,你不要貪戀生死,年紀大的人都會貪生怕死。其實你貪戀死亡,你生病的時間會拖很久,因為你不想走,問題在這裡。我講實在話,你拖得愈久,你的正念就慢慢地流失掉。一個人,真的!你要走就早點走。你臨終的時候,在病痛中拖得愈久,對你是愈不利啊!因為這個色身已經不是一個非常好的色身,它只會耗損你的正念而已。
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迴向,我們一旦面臨病痛,不能救的時候,真的要趕快走。這個包括第一個業力的迴向;第二個就是你的心態,不要貪戀你的色身,不要貪生怕死。因為你一貪戀,他就不容易走,問題在這裡。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因為你色身敗壞以後,你不斷地打藥,你的心不斷地暗鈍、暗鈍……你的功力是愈來愈低、愈來愈低,你平常的功夫就很難提起來,因為你沒有明瞭性,你怎麼提起你的功夫呢?所以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如果病痛拖太久,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
因為你沒有機會隨念往生了,你只有隨業,那就糟了!你沒辦法用你的念力,來引導你的業力。你前面那個念力沒了,那只有隨業。照正常的業力,我們是不可能往生,我們沒有一個人念到「業盡情空」;沒有一個人念得「念佛三昧」嘛!我們只是靠正念來往生的,所以提醒大家:臨終人不要怕死。因為你可以想繼續活著,也可能是你的子女,會給你一些期待,給你一些負面的思考,說啊:你要好起來怎麼樣…!你自己要告訴自己,不可以的!該走就趕快走。請說!
學員:因為師父在安住空性裡面,有談到《楞嚴經》裡面開示的時候,常常提到「不迷、不取、不動」(師父:是!),以我們女眾的修行來講,那要在這個「不動」上面,我覺得是不可能!比如像我來講……師父:「不迷、不取、不動」的核心思想在「不取」,你不取自然不動,不迷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第一念一定迷惑,但是迷惑以後,你面對它,你不要取著。所以這個六字真言裡面,核心思想在「不取」這兩個字。我們到百貨公司去,看到我們喜歡的東西,可能會多看幾眼,但是多看幾眼就該走了,你不要「取」,多看幾眼是可以理解,多瞄幾眼……(學員:那是不是說我們不去「取」,好,多瞄幾眼,我們走開,可是你的念頭還在。)你走了,那你就費事了,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你的東西了唄,你幹嘛記得這個東西呢?那本來就不屬於你的東西。
(學員:所以不取在放下)
對對對……所以你要用道理來跟你自己溝通,你要學一個理論,佛陀就是告訴你一個佛教的真理。你這個道理要跟自己溝通,不斷地教化自己,可能我們會一時忘念,但是你要把《楞嚴經》的道理,跟自己再講一次,所以六字真言在不取。你看到你很喜歡的包,多看幾眼這可以理解,但是你看完就該走了,不能去櫃檯把它買下來,買下來就是「取」了。
(學員:我沒有取的時候,可是我的念頭還再轉啊!)在轉,不怕!你有佛陀的真言,你就坐下跟你溝通,你到底想要什麼?你真的喜歡那個包嗎?還是只是滿足你的妄想而已?那你每一次都滿足妄想,你人生什麼時候是個頭呢?因為你每一次都增長它的勢力。
(學員:對不起!我是應該說,欸!我思考下:我要這個包幹什麼?或者我轉念,就持佛號,把這個事情忘掉,還是先把它弄清楚……)如果你可以用佛號,把它對治掉,當然最好。但是最好你用道理跟自己溝通一下,因為你強壓它沒有用,你壓到最後,你所有的壓,偷偷地還是把它買下來。因為你壓的東西,它會反彈,哪一天你剛好提不起正念的時候,不管啦!還是把它買下來了。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溝通的,不能用壓的,壓的東西不持久的。
諸位!我們學佛,不是說我們就是一個聖人,我們還是有凡夫的感情,但是我們多了一份道理。就是懺公師父說的我們心中有法寶,常轉法輪,你可以啟動你的法寶,我們不可能二六時中,安住在法寶,這一般人做不到。我們還是有我們的感情,有自己的愛憎取捨,但是我們在愛憎取捨當中,我們多了三道的開關。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你的法寶打開來,跟自己溝通。把你平常上課的道理,講一次給自己聽。諸位絕對不能用強壓式的修行,你用佛號一次一次地壓它,沒有用的!當它壓不住的時候,反彈力量會更高啊!它反彈勢力起來,是更可怕!要轉,轉識成智,你要用道理跟自己溝通。
你平常上課幹什麼?你平常是儲存能量嘛!聽了課你回去以後,思惟一下、調整一下,哦!今天上了什麼課?反正般若的思想,一定是,要嘛就是跟空性有關;要嘛就跟假觀有關,有相的東西。空性有關的一定是安住力,「安住空性」。
假觀有關的就是兩種:一個是「厭離娑婆」;一個是「欣求極樂」。第一個告訴你娑婆世界的過失——調伏愛取;第二個講到淨土的功德——引導力。所以你要整理一下,把每一次上完課的東西,加強三力,上課就是充電,生活就是歷練,最後就是追求臨終的正念。
諸位!我告訴大家,平常就是一種戰鬥,你平常放過一個念頭,你臨終就多一份風險。因為你遲早要面對它的,所以最好是每一次都讓你能夠成功地把妄念調伏下來,最好是這樣子。尤其是越到晚年越要小心,你可能到五十五歲,你幾乎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念頭,因為每一個念頭都要你的命啊!你不能跟它妥協的。因為你放過這個念頭,這次滿足它,它會一次次地出來,它不會放過你的。所以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的念頭,幾乎沒有協調的空間,就是你要聽我的,我不能再聽你的。當然你必須要有法寶,你不能強壓的,我這樣講過,你要用道理跟自己溝通,要轉,轉識成智。你要教育你的內心,讓它在這一種調伏的狀態、安住的狀態、引導的狀態。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來聽我們的課程,點點滴滴。人生學佛,如果說,有哪一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講這麼多話,哪一句話最重要?一句話就夠了,四個字,這四個字最重要——保持進步。沒有什麼東西比這四個字更重要了!因為不進步,你就退步了,那是很可怕的!一個最悲哀的人,就是他在退步當中,那糟糕了!你只要保持進步,你人生就永遠有希望了。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我不管做什麼,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進步一點點,讓你的生命是活水,這個太重要了!
這所有的法門裡面,最重要的法寶就是這一句話了——保持進步,你臨終就有希望了!那「保持進步」就要上課了,要不然你怎麼保持進步呢?是吧?因為你的內心不是光明就是黑暗,兩種而已,你不是法寶就是妄想,兩種而已嘛!你沒有光明,黑暗就做主了!我現在暫時退到幕後,未來我們會有一些課程,就是由淨心師父帶大家,我們的課程是沒有變的,我們的思想就是禪觀跟淨土的結合,我想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諸位都知道。
現在念佛人最大的盲點:一言以蔽之,現在人會把佛號創造出來,但是他不知道引導佛號,這是非常悲哀的!現在很多人的佛號,都沒有到淨土去,都到娑婆世界打轉了。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樣「調伏愛取、導歸淨土」,他的心態沒有準備好。所以現在人他只會念佛,但是這個佛號跑哪裡去了,他不管的,這個是不對的,你做了一半而已,其實也可以說,你只做了四分之一而已。你只有提起佛號,你沒有「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你只有四分之一,不及格!「念佛不一定往生,往生一定要念佛 」,很多人以為說,念佛就一定往生了,不是這個意思,你的心態要準備好。
所以,我一直希望淨土宗的修學者,你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你的心態比念佛的數目還重要!你心態準備好了,一句佛號、十句佛號,照樣往生;你心態沒有準備好,你一百句佛號都沒有辦法往生的。因為它的根本在你的心,能念的心。是你的心來主導佛號,我們不可能佛號來主導你的心,不可能啊!你這個佛法,你的因緣所生法,就是他生的思想,離開你的心有一種外在的力量來引導你,你這個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樣的,念佛念到跟上帝思想一樣。是你的心是什麼,是這樣,諸法因緣生,因緣的主軸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什麼水平,你所念的佛號就到什麼水平。你的心的水平是一種人天乘的水平,這個佛號就讓你來生變成一個大富長者、一個大國王;你的心的水平是到淨土去,這個佛號就帶你到淨土去。是你的心來主導佛號,而不是佛號來主導你的心,這個大家不要錯亂了。
所以,提升我們內心的水平,就很重要了!因為你心靈提升了,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提升了;你所修的法門都提升了。就是諸法無性嘛,法門沒有高低,盡隨心轉。「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心為淨土,一切法趨淨土;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 」。法門它本身沒有方向,叫「諸法無自性,盡隨心轉」。
聽經我們學習佛陀的教理,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跟佛陀的心相隨順。雖然我們達不到,起碼我們是順從佛心、順從本願。我們現在回台北,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回到台北,至少我們是走到回台北的路線上,叫「相隨順」,你不能跟佛的功德背道而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