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聞持,就是前面的一念信解、解其言趣,就對整個一心三觀的思想能夠聞,而且能夠受持。那麼再加一個供養,我們看他怎麼供養。
「何況廣聞是經」以後,「若教人聞」,或者自持,或教人持,或者自書,或教人書。重點是下面,他不但能夠聞持,還能夠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等來供養《法華經》的經卷,他可能是在誦《法華經》的時候用各種香花、幡蓋來供養《法華經》。那麼這個人的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能夠幫助我們早一點成就中道智慧。
蕅益大師說,一念信解、解其言趣是了因慧性,是智慧觀照;而這個「聞持供養」是偏重緣因善性,就講到福德資糧。我們雖然理觀是內善根,理論上是跟福德沒有關係,事實上是有關係。因為我們是業報身,你如果業障太重,你要誦個經也坐不住,要拜個懺你也拜不下去,那就形成障礙了。因為,你很多的理觀初開始要靠身口意的事修來帶動的,靠誦經、靠拜佛來帶動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理觀的善根就像一條船,它是一個船體,正行。但是你這個船上面要有一些槳,要有一些風帆,你才有辦法前進。這個福德就是船上面的一些前進的工具,你要有一些槳、風帆來帶動你慢慢地去進步。這個福德,它還不是說拿來受用快樂,這個福德某種程度是破障的。
在經典上說,這個福德它不能消滅你的業障,但是它可以怎麼樣呢?它可以淡化你的業障。淡化,經典上講一個譬喻。佛陀說,你用一個小杯子,你撒了一把鹽,這個鹽分就很重,因為那個杯子太小,水太少。如果說你今天修福德,你就把小杯子換成大杯子,你這個水加很多。即便同樣的鹽分,但是你水加多了以後,這個鹽嘗起來就淡了。
就是水不能減少鹽的數量,但是它可以讓鹽嘗起來淡化了,它沖淡了。福報就是這樣,福德亦復如是。所以你這個人有點業障,他也有業障,但是同樣的業障,這個有福報的人他看不太出來,這是福報的攝受。它不能夠把業障消滅,但是福報可以淡化業障的力量,就像這個鹽水裡面加水一樣。所以,你要不修福報,你如果業障太大,你就有障礙。所以要修點福報,雖然我們不是享受快樂,但是能夠把業障淡化一點,是這麼一個情況。這第三信,聞持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