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內心是怎樣創造十法界的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開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這個很重要。就是你先在清淨心安住,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安住以後,開始調整妄想,你就可以放手用假觀來調整妄想。

那麼調整妄想,你要先明白一念三千的道理。這個一念三千是這樣子來的,首先我們的念頭,安住的時候是不動念頭,離一切相。但是你念頭一動,欸,就有相狀了,十法界的染淨相狀就出來了。

這個十法界,它有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

理具,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一念清淨心本來就有十法界潛在的功能。比方說黃金,你看黃金可以把它做成杯子,可以做一個椅子,也可以做一個桌子。你也可以說黃金本質是黃金,它有創造杯子的潛在功能,要不然它怎麼能做成杯子呢?它能夠變成椅子,它的本性就有創造成椅子的功能,這叫理具。但是你整個造作,你怎麼把這個黃金變成杯子,這個造作叫作事造,它是修德;理具是性德。

那麼理具事造,你看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比方說,你現在是一個人,表示你前生內心的活動是往五戒十善的方向活動,對不對?所以它就把今生的人法界創造出來,但是你現在顯現人法界,你其他的九法界還在不在?還在!你還有佛法界,還有菩薩法界,乃至還有地獄法界,隱而不顯,暫時隱沒了,這個功能變成潛伏了。就是人法界是事造法界,但是其他的法界還是具足,你隨時可以改變。

這樣講,事造法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理具十法界,就變成怎麼樣?一百,對不對?十乘以十成一百;那麼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十如是我們待會再說,一百乘以十就變一千;然後一千當中,每一個法界又具足三個法。智者大師說,五蘊的實法、依報的國土跟眾生的假名,五蘊是正報,國土是依報,眾生你有一個名稱嘛,就是五蘊實法、依報國土、眾生假名,就變成三法。那麼一千乘以三就變成三千了,一念三千就這樣來。

其實「三千」簡單來講就是森羅萬象,但是它的關鍵點在十如是。最關鍵就是我們的內心是怎麼樣創造十法界的,你前生的心是怎麼活動把今生創造出來,你今生又是用什麼相狀把來生創造出來,整個緣起在十如是。我們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個,內心要活動它一定要有相狀的帶動,它一定有個相狀。你看,你佈施有一個佈施的相狀,忍辱有忍辱的相狀,善心有善心的相狀,貪瞋癡有貪瞋癡的相狀。所以什麼叫「相」呢?「顯現於外,名之為相」。就是內心一動,它一定有一個外表的東西叫作相狀。

什麼叫「性」呢?內分不改名性。相狀的後面那個明瞭的心性,那個推動相狀的叫作性。這個性不是佛性,是習性,每一個人有他不同的習性。就是說你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相狀呢?過去生的等流習性。

這個習性,智者大師分成四種:

第一種,定惡聚。就是這個人前生,他經常生起惡法的造作,累積很多邪惡的妄想,他很容易起惡念。就是這個人惡念強、堅固,這個人叫定惡聚。

第二種,叫定善聚。過去生他熏習五戒十善的法比較多,他很容易生起善念。雖然也有惡念,但是善念多於惡念,這個人叫作定善聚。

第三種人,是出離性。他這個人一天到晚喜歡把門關起來,不喜歡跟別人往來,「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個性清高的。

第四個,是菩提性。他能夠比較中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過去生的這種習性跟相狀結合起來就變成體,就是五蘊的本質。當你把五蘊的相狀跟它背後的習性加起來,就變成一個能夠造業的個體,就是色心二法的主體。這個五蘊的主體,從今生的角度它有什麼作用呢?它有「力」跟「作」。力是潛伏的功能,作是三業的造作,我們解釋一下。

永明延壽大師他解釋這個,他說顏淵跟大禹。他說顏淵處在亂世,所以他表現出來的身口意造作是「處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志」。他能夠在亂世當中自得其樂,這個人有德行。他說大禹,在太平盛世得到君王的重用,結果治水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公為眾,他的德行也非常好。永明大師說,顏淵的德行跟大禹的德行,從德行來說是一致的,是完全一樣。他說:「易地而居,亦復如是」。今天顏淵生長在大禹的情況,他也會為公為眾,三過其門而不入;今天大禹處在亂世當中,禮崩樂壞,他也會選擇獨善其身。

也就是說,潛在的功能是你的習性帶來的,你是緣缺而已,但是你遇到因緣的刺激,有外境的刺激,你就會變成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一個人有邪惡的本性,他不造作只是因為沒有外境的刺激。沒有外境刺激之前叫作「力」;當外境刺激他,他產生身口意造作的時候叫作「作」。那麼業力一作,當然就有善惡的因緣——業因。

因到得果報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叫「緣」。這個緣很重要,就是「助因為緣」,我們解釋一下。你學佛以後,可能你的內心已經有很多功能了,有一些邪惡的相性體力作在活動,也可能有些善良的相性體力作。但是你學佛以後,明白因果以後,你一定要概括承受。那麼我們對於邪惡的相性體力作這個緣要斷相續,就是你想辦法不能讓它相續。你或者用四念處觀不淨、苦、無常、無我對治,或者乾脆轉念念佛也可以。

所以,這個緣是一個很重要的改變的點。你面對惡法的相性體力作要斷相續,面對善法的相性體力作,你要鼓勵自己不斷地增長。就是說你必須讓往生的相性體力作不斷地相續廣大,讓娑婆世界的相性體力作慢慢慢慢地減損,這個就是緣。你要用各種的助緣,讓你內心相性體力作的功能產生改變。

那麼經過緣以後,這個業因就變成「果」跟「報」。「果」指的是等流果,是指內心的等流性——你要是善性後面還是善性,惡性後面還是惡性——等流果;這個「報」就是異熟,就是受用。

最後「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如是本末究竟等」有兩種說法:

從理性上來說,就是從前面的本,「本」就是如是相,這個「末」就是如是報,「相」到「報」的過程當中,皆是一心,平等無二,它都是一心的作用,從理性上來說都是一樣。

但是從它的作用上來說,從「如是相」到「如是末」到「如是報」,它是一連貫的,是連貫性的。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連貫性,就是說,當你的相狀是貪的相狀,貪為法界,一切法趣貪,你所有的性,所有的體,所有的力作因緣果報都跟貪相應。

舉個例子。比方說你佈施,到底這個佈施的法未來會有什麼果報,從圓教的思想不是看表面,就是看你的心是跟什麼法界相應。如果你的佈施跟菩提心相應,那就不一樣了。菩提心為法界,一切法趣菩提,你整個佈施是——如是菩提心的相,如是菩提心的性,如是菩提心的體,如是力作因緣果報,那是成佛的資糧;如果你的佈施是貪求名利,貪為法界,一切法趣貪,那麼你整個佈施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變成人天福報,這叫作本末究竟等,就是說它這個是連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