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特別強調「分別變」的重要,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活動勢力很強大,一天當中,幾乎都在分別變,讓這些境界產生變化,已經不完全是個人的業力,而是有你個人的思想、名言在裡面了。老實厚道一點的人,會把這些境界,往好的方向去想;比較刻薄的人,看到境界,處處不滿意。
事實上,這世間的確有這種人,明明他的情況已經很不錯了,還是老是覺得不滿意、老是覺得很苦惱。如果把他個人的名言、分別心去掉之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他受用的境界已經很好,過去的業力善業很強大,但是他覺得很苦惱,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分別心」有問題,因為你老是往刻薄、缺點的角度去觀察思惟。有些人懂得去觀察別人的優點、讚歎別人,即使過去的業力稍微差一點,善的分別,也能彌補過去的惡業,他厚道。
我們說「萬法唯識」,第八識所變現的是原原本本的業力─本質相分,但是第六意識會再變化一次;第六意識的重點,就是你心中的「名言」,看你是厚道、還是刻薄,感受到的境界就會不同。當然,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剛開始最好什麼名言都沒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完全放下名言;內心是無分別的,就像一面鏡子,一切法都是「如」——他讚歎我,一切法是如;他譭謗我,也是如,因為「我」不可得。所以佛法講生命的增上,不是要我們去改變環境;由於過去的業力創造了各種環境,只能隨緣盡份,要改變的是我們心中的名言。
想要改變名言,以佛法的意思,剛開始應該「從假入空」──先把名言完全去掉,統統不要,慢慢的內心跟空性的無我、無我所相應之後,再生起另外一種名言,才會是好的名言。
在《四十二章經》中也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剛開始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名言──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都是你的分別名言、過去的習氣。如果我們對人能夠厚道包容,雖然有人我的對立、善惡的名言,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以佛法來說,應該要有更深的體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將名言全都放下,大死之後再大活,那就是一種大悲心的活動,都是好的名言。
簡單說,佛法對於「分別變」的態度一開始是:「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一開始把所有的名言去掉,修空觀一段世間以後你再來建立名言,那就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來發動名言,是站在空性、大悲心的角度來發動名言,這個時候看一切事情,心境就會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