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功德如此之大,殺生罪過也同樣十足

在欲界眾生的煩惱中,表現的最熾盛的就是殺生和淫慾,所以解脫道「斷欲」是首要任務,菩薩道慈悲以「不殺」為本。世人之所以難以做到,乃至不能接受,都是認為本能的都是應該的,佛法講出世間,起點的認知就意識到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先從殺生講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是同體不二的,只因一念無明,相待成人、我、眾生之相,眾生間力量不等,以強凌弱,由貪心所使,為了滋養自己,以大食小,彼此之間開始有了殺生斷命的因緣。這裡記載了幾則。

宋時浙江諸暨有一縣令,平時與普賢菩薩相應,禁止當地人捕魚。後被調入京城為官,走的頭一天晚上,夢見江河中成千上萬的魚來哭訴,說:「長者一走,我們要被烹殺了。」他便寫了一篇《夢魚記》,囑託下一任也不要開禁。從中可見萬物皆有靈性,水族世界中也有它們的社會秩序,都想壽盡天年,而人為的網捕相加,便是它們的世界末日,所以戒殺乃至放生,只需將心比心就可以了!

河北冀州有個小孩,最喜歡掏鳥窩的蛋吃。一天突然聽到有人叫他,讓他跟著一起去取鳥蛋,小孩就跟著到一片桑田。忽然感到左邊有城池,裡面又唱又跳很熱鬧,那個人帶他進入城後城門忽然緊閉,到處都是燒紅的鐵片,每走一步腳都燙得疼痛難忍,小孩想跑出去,四面城門卻已關閉。旁邊有採桑的人看著他跑,以為發瘋了,將其父親叫來時,兩腿膝蓋以下已被燒成枯骨。同樣是殺生,從道義的角度、殘酷的程度,也有不同,專門挖鳥才生的熱蛋,世人都覺得不地道,何況在鳥的世界,激起大嗔才能有此現世地獄報的感應。鳥屬於卵生尚且如此,人在胎中時墮斷命根,其怨結可想而之,願深思熟慮生懺悔念佛之心!

人類總以萬物之靈而自居,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盲目自信不但沒有依據,而且也應意識到人類並不算高質量的生命體。然而對於更低級的物種,還是會隨意地毀滅它們的世界,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比如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因為莫名其妙的好玩,就把一窩螞蟻一腳碾壓的經歷。

在明朝末年,無錫有姓餘的,雖然持齋信佛。但就是討厭蒼蠅螞蟻,只要一見就控制不住地造殺業。到七十二歲得重病,臨終前大喊著說,有無數螞蟻爬入口中,又說千萬隻蒼蠅來索命。就這樣在無比驚恐死掉了,可想而知從下一生開始,她將要多少生去償還這數據龐大的命債。可見她雖然持齋奉佛,也只是泛泛悠悠做表面文章的一生而已。真正生起慈悲,功德不在物命的大小級別上論,佛教中常講一個故事:寺院的老和尚是一有道之人,觀到他的一個小沙彌徒弟只剩七天陽壽了,令他回家看望父母,途中因為下大雨,救了一窩將被雨灌的螞蟻,七天後安然無恙地回到寺院,老和尚以為自己看走眼了?入定再觀便知道原來如此。

救命功德如此之大,殺生罪過也同樣十足,造殺業就像種葛藤,只要一發芽,枝葉就蔓延不斷。比如說養貓,凡夫看它造的殺業不過是捕鼠罷了。但在聖人眼中,則能觀照到業績十分旺盛:比如說老鼠本來不加害於人,而人起念要殺它,就叫「無緣殺」;人自己不去殺而讓貓來捕殺,就是「教他殺」;見證貓捕到老鼠而生興奮,就叫「隨喜殺」;如果口裡稱讚貓厲害,又叫「讚歎殺」;把貓故意放在有鼠的地方,名為「方便殺」;希望貓天天能逮著老鼠,名為「誓願殺」;本想養貓逮自己家的老鼠,名為「正殺」;結果貓連鄰居家的老鼠也吃了,名為「盜殺」;養貓本來只為了吃老鼠,平常又得用魚來餵貓,名為「增益殺」;自己家養貓,親戚朋友因為你而倣傚,家中的子弟也養成習慣倣傚,名為「輾轉無盡殺」。這樣無量無邊殺業,都是從最初一念、一行為引發而來,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罪過中,殺業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