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禪定的境界是怎麼回事呢?智者大師講出兩句話來形容,就是在禪定的境界,「覺身空寂,受於快樂」。這個覺身空寂是形容我們的身體的狀態,身體的狀態是覺身空寂;內心的狀態是受於快樂,他的身心是這種境界。這兩句話在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講得很多很詳細,我簡要地說明一下:
欲界定——身體若有若無:我們剛開始不修止也不修觀的人,整天就是散散亂亂,從東邊跑過來,從西邊跑過去,內心是一種粗重的狀態,很粗重,身體也粗重,內心也散亂。但是我們每天有一定的定課,修止修觀以後,慢慢慢慢的內心就會有變化,就是從散亂慢慢慢慢開始使令它專注寂靜。
剛開始是在這個欲界定,就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寂靜、乃至於等持,有九個次第,欲界定是很長很長一段距離,很長的時間。等到你達到欲界定等持的時候,身體有一個很明顯感覺。就是你感覺到身體若有若無,如雲如霧,有這種感覺。就是我們的身體,平常我們感到這個身體就像一塊肉,六十幾公斤,很粗重。就是你要每天要背負著六十幾公斤的肉,走過來、走過去,行住坐臥,很粗重。
但是你的內心寂靜下來以後,你的身體的感覺就不像那麼粗重了,就若有若無,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怎麼知道這樣的一個境界呢?
講一個譬喻,如雲如霧。就像是雲,又像是霧的感覺一樣,如雲如霧。雲你說它有,你去摸摸不到;摸不到你看它是存在。就是我們的色身,你看見我的眼睛、鼻子、身體都在,但是感覺這個身體好像不在;不在但是你眼睛一看是在,就是這種境界。欲界定就是這樣,若有若無,如雲如霧。但這個時候沒有三昧樂,內心沒有快樂,就是感到很輕鬆,但是沒有快樂,這個是九心住。
未到地定——覺身空寂,受於快樂:那麼你繼續用功,繼續用功會從九心住達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這個感覺就是剛剛講的,覺身空寂,受於快樂。前面的欲界定是身體若有若無,這個未到地定出現的時候,你的身體覺身空寂,就身體完全不存在。
這個完全不存在的意思是說,你坐在那個地方,別人看,欸,這個人坐在這裡,他的身體在,別人看你的身體是在;但是你自己感覺你的身體不存在了,是這樣子。這個還不夠,你內心有殊勝的三昧樂。可能是從腳底下一直生起來,也可能從頭部下去,全身那個身心特別得舒暢,殊勝的三昧樂。這個就是未到地定。
初禪——性障根本:未到地定到初禪就很快,你如果用功,很快就達到初禪。你欲界定要到未到地定那很不容易,但是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後,得初禪就容易了。到了初禪,感覺也是覺身空寂,受於快樂。
但是他跟未到地定會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智者大師說:事障未到,性障根本。事障未到,這個事就是身體,我們修未到地定最大的障礙是身體。就是你從欲界定達到未到地定,身體最難調。不是腰痛就是腳痛,你各式各樣的頭痛,身體是不容易調,身體會障礙你達到未到地定。等到達到未到地定以後,身體不能障礙你了,覺身空寂,受於快樂;那麼你從未到地定到達初禪是什麼障礙呢?性障根本,這個性就是煩惱。你要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修無我觀。
所以初禪的人,從禪定出來的時候,他看到那些煩惱的五欲的境界,內心不動。不是說他斷煩惱,那個高深的禪定可以把煩惱給壓住了,如石壓草,他煩惱不動。如果你從禪定裡面出來,看到那些男女的境界,還是會起煩惱的活動,你沒有得到初禪,這個馬上可以判斷出來。得到初禪的人,他煩惱是不活動了。他是一個色界的境界,沒有煩惱的境界,性障根本,煩惱障礙你得到初禪。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就是把未到地定跟初禪作一個簡別。
總之,未到地定以上,他的身心就是覺身空寂,受於快樂,就是很殊勝的境界了,這個不是世間的五欲樂能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