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煩躁惱亂!眾生的心,因為有這些煩惱的心理作用,所以常常感到心煩意亂,片刻不得安寧,起惑造業。
佛教修行,是內求自心的清淨,求煩惱的淨化,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不論講明心見性或往生淨土,都是強調「一心不亂」和「善根福德因緣」的具足。藉由戒、定的薰修,令心明淨,淨化煩惱的雜染,產生洞澈一切的智慧,積極的行善積德,利人利己,最後福德智慧絕對圓融完滿,隨心自在,這就是成佛的境界。
凡眾的心,體性上,本來是清淨無染的,好比一面鏡子,心起了無明煩惱,就像飛揚的灰塵,落在鏡面上一樣,覆蓋了鏡子的光明。
修,就是把障蔽性靈的灰塵—煩惱除掉,戒、定,就是去除煩惱的究竟方法!《六祖壇經》裡神秀大和尚有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就是漸修的功夫!
學佛,不願修行,不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注意自己的身口行為,改惡行善,沒有真心誠意,實實在在的去做,這樣學佛一點受用也不會有,就像人在河流裡卻渴死一樣,
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對人的影響最大,是人最根本的煩惱,最根本的輪迴苦因。
貪,貪五欲—財、色、名、食、睡;貪—色、聲、香、味、觸,貪外財、貪他愛、貪自身、貪一切……。
眾生在三界裡輪迴,生生死死,受苦煎熬,都是因為貪!貪慾多,苦,自然無窮盡。
雖然苦,還是執著不捨,不畏懼,這就是迷糊,迷失了本性,以苦為樂,積習難返,被慾望繫縛,不知道學佛求解脫,雖然知道學佛好,但是下不了決心修習,拖拖拉拉。
小孩子,裹被的毛巾用久了,媽媽說:「好髒、好臭,又破又爛,換條新的好不好?」小孩子不肯,媽媽換了,小孩又哭又鬧,再也睡不著覺,媽媽只好又把臭毛巾還他,蓋在他的身上,小孩聞到熟悉的臭味又安心的睡著了。
經典裡,佛也說過這樣一種情況,一群賣魚維生的婦女,賣罷,背著魚籠要回家,途中遇到一場豪雨,花店的女主人見天色已暗,好心留她們過夜,滿室的花香,卻讓賣魚的婦女們怎麼睡也睡不著,因為不習慣這香味,最後一個聰明的婦女,提議把魚籠放在床頭,大家才在天快破曉的時候,沈沈睡去。
眾生處在煩惱世間,濁穢污染,因為貪慾不知出離,就如小孩和婦女戀棧熟悉的氣味一樣。貪是煩惱,是輪迴的苦因,是業習,一般人,如果沒有決心想要修,努力反觀自省和克服改變,是很難真正察覺的。
佛法的芬芳和喜樂,不一定讓眾生能夠習慣,道場的無求無諍和清淨也不一定適合眾生性的需求,學佛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容易產生衝突。要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捨離的是什麼?
佛教訶斥的是有雜染、自私,顛倒的、不正確、會帶來痛苦、損己不利他的貪慾,但是鼓勵追求善法,利己利人的道德追求和修行,讚歎向上向好的慾念,這叫善法欲。修,就是把「欲」的雜染淨化,以慈悲代替貪慾,用智慧融化、調御感情,以行善法的欲替代煩惱欲,以清淨心克除煩惱心,這樣才能解脫,才有真正的快樂。志願成佛,就是最好的善法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