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專門用一種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執一法。

問,有云出聲念追頂持,有云金剛持,有云默持,有云記數,有云隨息等。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

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7頁答幻修學人問)

451、各種念佛方法可否輪換著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

問,時而金剛,時而默持,時而記數,時而隨息等,不知於一心有礙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記數,亦只可動時記。靜坐時,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傷。(《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7頁答幻修學人問)

452、靜坐時可否出聲專持四字洪名?

靜坐宜默持,出聲亦可。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問,學人現在於靜坐時,出聲持四字洪名,攝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執持,用耳諦聽之法,稍覺輕安。欲修一心不亂,專行此法,可能達到否?

答,此法甚好。靜坐宜默持,出聲亦可。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8頁答幻修學人問)

453、隨息念佛怎麼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問,隨息一法,尊鈔頗極提倡,但未說明如何念法。《寶王論》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雲稱佛名號,隨之於息,仍未詳如何念法。惟《飭終津梁》云,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學人疑吸息不念,豈非間斷,每每試練一呼一句,頗覺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隨吸時,念阿彌,隨呼時,念陀佛,既不間斷,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時,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雲間斷?一呼念一句,吸則不念。呼吸俱念,必傷氣。若只念二字,則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8頁答幻修學人問)

454、如何實踐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鼻、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9頁答幻修學人問)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捨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致崔德振居士書)

455、為什麼靜坐念佛時宜按鐘計數?

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致受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問,念佛時跏趺對像坐,口念耳聽,手數珠,心想無量光佛,以冀三密相應,乃昏散仍不能免。將從容以待其純熟,抑有何法以資都攝?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致受病。宜按鐘計數,一刻鐘念若干佛,即與掐珠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4頁答俞大錫居士問)

456、靈岩山寺念佛功課有什麼特點?

每日功課,專門念佛,與打佛七無異。凡念經、拜懺、放焰口、做水陸、講經、傳戒、收徒、傳法等,通不行。

靈岩念佛,於江浙可算第一。每日功課,與打佛七無異,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迴向耳。此山系太平寺真達和尚地方,近來改作十方,專門念佛。凡念經、拜懺、放焰口、做水陸、講經、傳戒、收徒、傳法等,通不行。常年念佛,夏月隨便講淨土法門,不招外人來聽。(《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92頁復沈授人居士書)

457、靈岩山寺的打七規矩怎麼樣?

靈岩規矩,係光所立,與天下叢林不同。常年功課,與打七同。有請打七者,不過多加三次迴向而已。此法實為辦道應酬佛七之第一法,為從來所未有,故人多樂於靈岩打七也。

靈岩規矩,係光所立,與天下叢林不同。(唯杭州彌陀寺彷彿,彼亦光立,後稍帶點應酬派,也放焰口。)常年功課,與打七同。有請打七者,不過多加三次迴向而已。無論請多請少,全堂通通照念。所有資,全堂並外寮均分,無偏無黨,不以開多開少起爭執。一律同念,一律均分。但施主,請多人彼只得多人之功德,以故無一人不念。若照別處,則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閑住,於功課有間斷,於僧眾有開否。此法實為辦道應酬佛七之第一法,為從來所未有,故人多樂於靈岩打七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35頁示靈岩打七規矩)

458、長齋念佛外應守哪些規律?印祖為何深為厭惡佛門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務盡倫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心動念,不幹邪僻,並及虛偽。與人做事,克盡厥職。遇有緣者,勸令入道。

須知為佛弟子,凡所作為,必須超過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實益,令他相觀而善。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於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盡其本分。如是之人,名為假善人。因地既偽,實益何得?

所言長齋念佛外之應守規律,即是敦行孝友,務盡倫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心動念,不幹邪僻,並及虛偽。與人做事,克盡厥職。遇有緣者,勸令入道。其種種行相,不須具標,但勤看《印光文鈔》,及《安士全書》自知。須知為佛弟子,凡所作為,必須超過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實益,令他相觀而善。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於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盡其本分。如是之人,名為假善人。因地既偽,實益何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0頁復馬契西居士書一)

念佛法門,誠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凡聖共由之路,成始成終之法也。修行人須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身口意三業無虧,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是名假善人。因地既偽,實益何得?又利人一節,倘他人不信,當可默爾而已。其與父母眷屬,天性相關,倘有不信,能至誠代為懺悔,久久自能感格。所謂誠之所致,金石為開,使父母眷屬,業消智朗。自己修持誠篤,他人相觀而善。古云: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身率言從,效力極大。具信心者,不可學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來生富貴欲樂等報。吾保決定蒙佛接引,決定花開見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4頁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編者註:

印祖對佛門中的「假善人」深為厭惡。他在給一位居士的覆信中說:「尚外現修持之相,而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別指出:「若學佛之人不以躬行實踐為事,則與世俗之伶人無異。在當場,苦、樂、悲、歡,做得酷肖,實則一毫也與己無干。」

卷九 念佛遇到境界和問題如何對治

459、修行境界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1頁復何慧昭居士書)

460、怎樣分別魔境、勝境?

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魔境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54頁復何慧昭居士書)

461、念佛人見到善惡境界時該如何對待?

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礙也。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切勿以為念。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

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境現而勘,汝謂是分別。汝既能見境,勘又何礙。勘者非特起別種法,乃攝心於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識勘之事,意謂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別。念佛人並不是一籠統,無分曉。乃於一切境,如鏡照相,相來即現,相去即無。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3頁復溫光熹居士書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實攝心,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之謂也。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

《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之謂也。況汝之境界,乃屬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從前所有淫慾瞋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當即覺照,令其速滅。喻如賊至其家,若主人識得是賊,其賊即時便去。若當做家里人,則其家便被賊劫掠淨盡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47頁復諦醒法師書)

463、修淨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觸與六妙?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八觸、六妙不應注意。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之八觸及與六妙,不應注意。倘或工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否則或恐以為勝妙,致將正修淨業,反視為等閑。(《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3頁復慧昭居士書)

464、禮拜時為何會出現種種震動?

皆提神過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禮拜種種震動,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度所致。以後禮誦,但專誠懇切而已,不必過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蓮華,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以此種現相,多半屬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汝乃輕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51頁復楊慎予居士書)

465、念佛耳根發音是怎麼回事?

言耳根發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後知齒舌相擊,並非外境所現。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於信願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蓋欲借此以張大門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議境界。使光不阻止,則不知印幾多萬,以引人入魔乎?汝淨功雖好,於機於教,尚欠閱歷,故作此說。若有閱歷,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為斂默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34頁復何慧昭居士書一)

466、念佛好靜厭喧是病相嗎?如不速改有何危險?

至誠恭敬,心繫佛號,久久當靜鬧一如,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復劉慧焯居士書)

467、念佛時為什麼會發悲痛?

念佛發悲痛系善根發現。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則墮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復劉慧焯居士書)

當念佛時,愍彼苦惱眾生,心酸淚流,係善根發現。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則墮悲魔,切要切要。(《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81頁復陳士牧居士書一)

468、念佛頂門痛癢怎麼辦?

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均可日見消滅矣。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9頁復劉慧焯居士書)

469、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久則自可澄清。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8頁復丁普淨居士書)

470、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念佛發光,乃屬魔境。勿以為是,久則自息。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

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29頁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471、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

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何愚癡一至於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31頁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472、念佛現黑影是怎麼回事?

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當專為迴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所言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瞭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為伊于課誦迴向後,又專為迴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9頁復楊佛典居士書)

473、念佛為什麼不可著外境相?

念佛著外境相,易著魔境而不了知,則殆矣。切囑切囑。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須志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則心地不通,觀道不熟,魔境現前,亦不了知,則殆矣。切囑切囑。(《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7頁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474、念佛如何防止著悲魔和歡喜魔?

念佛悲痛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須至誠懇切念佛可防止。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6頁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475、怎樣消除魔鬼攪擾?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如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迴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迴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69頁復某居士書)

若閣下既知佛法,盡情棄捨先所修之煉丹法,則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當空,何有魑魅魍魎興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無存立之地。由閣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於汝身中妄現妖相。雖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認作魔鬼之妖相為是,尚有可救。倘認做得道得通,則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險極險極!汝既問光,當依光說,從此以後,將從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丟脫,不存一絲一毫之寶貴心。至誠懇切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身口意三業,專注於修持淨業上。汝心中既無邪見,再加以佛名號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將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為汝作障礙乎?

其作障礙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若言若行,悉合誠明之道,則放僻邪侈,肆無忌憚,所作所為,悉皆暗昧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無黑暗;大暑之中,了無冰霜。汝能全依淨土法門而修,不復以先所期望者為是,則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賊,則彼自當遠去。如其認做自己家中人,則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竅,令汝著魔發狂,以致喪身殞命也。無論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發菩提心,持佛名號,皆當消滅。如其不消,則天地當易位,日月當倒行者。所慮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見,勿道印光所說者不靈,即諸佛所說亦不靈矣。以根本既邪,正無由施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4頁復徐紫焜居士書)

476、念佛人如何正確對待病苦?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並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業可消,安樂無量。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慰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其業可消,如湯消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1頁復周孟由昆弟書)

477、為什麼有病及遇危險災難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即為違背佛教,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7頁復周孟由昆弟書)

478、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往生想,能與佛感應道交嗎?

有病即作將往生想,一定能與佛感應道交。世壽未盡,則可速愈,世壽已盡則決定往生。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壽若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癒,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2頁復曾怡之居士書)

有病,即作將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壽未盡,則可速愈,世壽已盡,不至以求愈而與佛不能感應道交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74頁復楊慧芳居士書)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壽若未盡,則當速愈。壽若已盡,則決定往生。倘於病時,急於求好,絕無求往生之念。即或壽未盡,以急於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縱念佛,以求好之妄念過重,反致與佛不相應矣,決難速愈。若壽已盡,以求病癒之心切,決無往生之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6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四)

479、病重的時候如何發心,如何念佛?

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裡,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消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12頁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480、如何對治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等疾?

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至於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然觀音於娑婆有大因緣,於念佛外,兼持觀音名號亦可。或兼持楞嚴、大悲等咒,亦無不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4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481、色慾是修行人一大障礙,如何對治?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幹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

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幹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資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

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慾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2頁復甬江某居士書)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慾,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人前尚不敢為非,況於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雲,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未到此時,尚存戰兢。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3頁復徐書鏞居士書)

482、在家念佛人不能斷欲是否有過?色慾與疾病關係重大嗎?

在家人固不以斷欲為事,然須節減。若將此事作尋常茶飯,則亦有過,但比邪淫較輕點。果能節欲,則於己於婦於兒女,皆有不思議之大益。

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慾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慾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所以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

女色一事,在家人固不以斷欲為事,然須節減。若將此事作尋常茶飯,則亦有過,但比邪淫較輕點。果能節欲,則於己於婦於兒女,皆有不思議之大益。或年、或季、或月行一次,量自與婦之性情而為限制,則於修道、於宗祀,皆可有大利益。以寡慾之人多子,而且龐厚無病,性情淳淑故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復金慧暢居士書)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慾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慾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無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慾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世無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哀!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

夫婦正淫,前已略說利害,今且不論。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艷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蒞止,鬼神誅戮。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故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87頁慾海回狂普勸受持流通序)

重重災病,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致。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世人以行欲為樂,不知樂只一彈指頃,苦便一生常膺也。汝宜息心念佛,並念觀音,將己妻妾,作道友想,相敬如賓,不使起一慾念。如是久久,則諸病悉可痊癒矣。若病已痊癒,猶不可即行房事。須大強健後,為繼嗣故,偶一行之,則必能生育。而且龐厚聰明,無諸疾病,此係先天之培植也。若不知此義,則自己妻妾,並所生兒女,均無強健無病之幸福矣。此語亦宜與妻妾說之。此求諸己者。至於念佛,乃求諸佛者。己不節欲,佛也不易保佑。己肯節欲,再加至誠念佛,定規會諸病不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8頁復鮑衡士居士書)

483、遇到病苦等逆境時怎樣念佛?

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迴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5頁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484、治病的同時一心念佛必有奇效嗎?

於醫治時,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

凡有大病,非醫能聞者。於醫治時,兼令念佛。仗佛力故,必有奇效。於己於人,均有利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92頁復志梵居士書四)

485、如何治療怨業病?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必須戒殺吃素,及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除此治法,斷難痊癒。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係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4頁復許慧舫居士書)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又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癒。(《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11頁與馬星樵醫士書)

所言異疾,殆宿世之怨業。(怨,世每誤作冤。冤,屈也。怨,仇也。)怨業病,勿道(道,音到,言也。)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號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23頁復某某居士書)

486、為人不做虧心事,為什麼要怕鬼呢?

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

鬼比人當多百千倍。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人若做暗昧之事,鬼便爭相揶揄,故難吉祥。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此種鬼,乃善鬼,人來則讓開,人去則又遍佔其地。若厲鬼發現,則有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誠,雖厲鬼,亦當謹遵佛敕,不復為厲。是以凡怨業病,醫不能愈者,至誠念佛,念觀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許多善鬼,或惡鬼。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81頁與陳慧恭醫士書)

487、念佛屢信屢退是何原因?如何對治?

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如教以淺近因果,並能志心懺悔已往之罪,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跡。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顛倒也。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5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488、念佛人遇大禍臨頭時,如何才能不失正念?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能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全身心靠倒在一句佛號上,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正念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餘諸不能料理者,概不縈懷。以縈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入,當作如,往也。中庸作入,故仍照書,實則是如。)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67頁復俞慧郁居士書)

489、念佛可以閉目嗎?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復沈彌生居士書)

490、念佛時如何防止心火上炎?

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華,則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68頁復沈彌生居士書)

491、怎樣念佛才能消除惡業,使病癒身安?

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墮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癒身安。

彼既不能動,則終日以志誠心念佛,或大聲,或小聲,或心中默念皆可。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無論大聲小聲,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雖不能禮拜,然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墮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癒身安。病癒之後,仍不可放捨,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3頁復湯慧振居士書)

492、如何對治悲觀抑鬱想自殺的煩惱?

守本分,修實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觀抑鬱和想自殺的煩惱可治也。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凡一切人,發顛發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係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財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淫泆,無所不至。如此之禍,較比自殺,當重萬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煩惱,當事事守分,不於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隨緣做事,即為人作僕,必須盡我為僕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僕之資格之心。而今得為僕,我能盡我為僕之職分,不生矜己輕人之心。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慍。我盡我分,知否任人。無計較心,無抑鬱心。如此為僕,人當尊之為師,不敢以僕視矣。即人以我善於盡僕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僕,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覺得僕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鬱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態度。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否則,小人常慼慼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27頁復某居士書)

493、念佛不相應能往生嗎?為求相應打餓七就能相應嗎?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為求相應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

觀汝來書,係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

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岩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癒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69頁復慧空大師書)

494、用心過度之人應如何調理?

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佈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應時之人,須知時事,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書中所說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於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致受傷也。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佈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頁復弘一大師書)

495、坐久及念久不覺久是怎麼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此係心靜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為得。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務勝。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問,弟子無論居何地,清旦盥漱後,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至精神睏乏後,即就地趺坐持名。有時過於勞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亂想;間亦有身心暢適,坐半時許,如數分鐘之短者;亦有時手捻念珠,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斯須即盡,心亦似知朗朗稱誦,但不甚明瞭焉爾;亦有時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覺糊里糊塗念誦佛號。此等畢竟是何境界,尤望發引。

答,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係心靜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為得。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況上進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係意識隨妄心正念轉變而現。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顛倒錯亂矣。然此顛倒錯亂,猶屬工夫所使。設無工夫,則並此糊里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務勝。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71頁復恆漸法師書二)

496、妄想來時怎麼辦?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7頁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497、如何才能作到夢中與佛相應?

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欲夢境相應,當於日間力求相應。若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答俞大錫居士問)

498、怎樣治療恐懼症?

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

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見光字,痛洗先心。當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慮。即使宿業現前,怕之豈能消滅。唯其不怕,故正念存而舉措得當,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則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無主,舉措全失。可不哀哉!今為汝計,宜放開懷抱,一切事可以計慮,不可以擔憂。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禍患鬼神。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悉不計慮,隨緣應變。縱大禍臨頭,亦當想及同罹此禍之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於無可如何中,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可以恃怙,有何可畏。以念佛、念觀世音,作為無畏之據,放開心量,勿預恐嚇,則病自痊癒,身自安樂矣。若不知此義,則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於危中,雖佛菩薩亦莫能救。所以君子素患難行乎患難,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3頁復同影居士書)

499、為什麼不能有求早死早往生的執著心?

求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7頁復唯佛居士書)

500、如何避免以佛法結惡緣?

念佛人遇事只究自心,不計他非。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之心。若如是則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昨接來書,不勝嘆息。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於表面上強支持。人生世間,各有職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為父母弟等,與所殺之生,念佛超度。為父母弟等,解怨釋結,何可生此極大之嗔恨心乎(孝弟之心安在)?此心,即是墮惡道毒蟲之最猛利心。若是由此命終,汝不生毒蛇猛獸中,將何所生?學佛要解脫煩惱,(盡己心,不計人之依否。)汝反增長煩惱,試思汝若不聞佛法,還能與世異趣乎?(恐汝好殺好吃之心,更盛於彼等。)祈從此只究自心,不計他非。

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若殺生者若所殺之生之心。又鬚生欣幸心,我若不聞佛法,現在同彼殺食生類,將來墮於生類,為他所殺。生此二心,極力念佛,則嗔恨不生,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華嚴行願全經云(四十卷行願品中):「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了生死,愚學入泥犁。」吾言止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97頁復卓智立居士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