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印光大師,關中人也。宿具善根,幼志聖賢。光緒七年,時年二十一歲,發心剃髮於終南蓮華洞,住太乙峰大寺,廣閱諸家教典,達入古今智海。

十二年,朝北五台,至北平紅螺山習靜,一塵不染,萬慮皆空。

十七年,移住阜城圓廣寺,精修淨業,頗有心得。

十九年,南海普陀法雨寺方丈化聞和尚赴京頒請藏經,請師往南方,為法雨常住首座,主理藏經。

二十四年,餘二次訪道普陀,道經三聖堂,訪真達上人於關房,宏筏房拜潤濤和尚及茅蓬高僧,法雨寺吊化聞長老,與師會晤於化鼎丈室。次早,師略示淨宗信願行修持法,寮房之中,淡薄衣單,外無長物,真是一個清淨僧寶。

二十七年春,師函金山詢餘禪學如何,囑往一談。隨至普陀,師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開示淨宗諸家法要。餘好禪學,留談經五晝夜,示以方便多門,歸原無二。是時門風高峻,學者望崖而退。

二十九年春,餘函告再朝五台,往終南結茅。師約往一談,留意秦中佛法,囑提倡實行其道,不可虛度光陰。並言及南方飯吃不來,欲回陝西云云。

三十二年,餘視察徐淮海水災,小住江天念佛樓,師約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訓,周安士之因果書,並談末法眾生障深業重,縱發大心,群魔擾亂,如無善根定力,即被所轉,真可惜也。

宣統元二三年,師常函詢外方佛法如何,囑提倡淨宗及因果報應。民國元二年,狄楚青居士發心辦佛學叢報,餘至海上,索師文稿編入叢報,師用常慚之名,印光二字,無人知也。師約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師關房,暢談諸家淨土文,沿途皆談因果報應,並言欲皈依我者,決不承認云云。

民國三年春,餘仍由五台返終南經冬。民四,修僧尼二座普同塔,二處念佛堂,茅蓬數處。復在攝身台南天橋溝,購文殊台山場上下約二里許,欲造大覺精舍茅蓬,預備請師返秦。

民國六年秋,津京大水為災,滬上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樓諸居士,電囑下山救濟。又接師及諦老函,謂救災即是普度眾生,亦是保護佛法。故此出山,將自了之念拋棄。時天寒地凍,大雪封山,冒險便道京津,勘災事畢,南下,隨到滬上,狄楚青,虞洽卿,王一亭,程雪樓,應季中,朱葆三,及盛府諸善士,合組佛教慈悲義賑會,推餘往各處勸辦分會,負擔總務及查放事。餘先到寧波,觀宗諦公發心允設分會。隨至普陀,師與了清方丈,招集錫麟堂了餘上人,長生庵老當家佛頂文質和尚,及諸山長老,說明北方賑災救濟事,設分會於普陀,隨緣樂助。次朝,師辦陝西小米粥油餅賜食,早餐並談某某老先生等來山請皈依我,我決不准。並送香金,分文不收云云。餘再三頂禮勸師,如有真正發心請求者,務說方便皈依,普度眾生,適合佛祖遺風。如違常住之規模,餘向法雨老當家及方丈請求通過。師始含笑點頭允之。師雲,我僅存洋拾圓,取出交汝帶滬。餘再四不收,縱然有款,理應送交分會。告別,師囑賑事畢,來山休養。

民國七年夏,餘賑畢返申。師以初次出山,人地生疏,函約往揚州刻經,以經貲不敷,意在隨緣而不募緣,邀餘相助。餘隨至普陀,同師到滬,餘擬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掛單,師堅不允,雲,你的熟人太多,人家要客氣辦齋,你我是苦人,何必苦中求樂,又要化費錢文,消耗光陰。於是再四思維,覓得最冷落之小廟,天台中方廣下院,二人住四日,共費伙食二圓。(中方廣下院是照禪上人所開,乃興慈法師之師,餘朝天台相識也。)由餘介紹會晤狄楚青,程雪樓,王一亭,陳子修,鄧心安諸居士,廣談孔孟諸家歷史,及淨土因果等事。另有善信多人,欲送香儀禮物,師卻之。到揚,寓萬壽寺,開示於人,皆言信因果報應,老實念佛而已。餘返里掃墓,復回揚城,送師返申。師仍回普陀,餘往終南。是時關中大亂,餘由秦嶺,羊腸鳥道,經漢中,復返泰山度歲。

民國八年,餘湘賑畢,到滬。師復邀往普陀商談印經之事,須同到申,餘介紹往南園與簡氏弟兄諸居士相見。師說淨土法門,及因果報應事。簡氏兄弟及諸居士,遂發意供養千餘圓,正好填還刻經之貲。

民國九年,餘由雲南雞足山歸,到滬。王一老雲及法雨寺與羼提庵因修路爭訟不休,囑餘往普陀解釋誤會。與法雨主人及師談數晝夜,瓦解冰釋矣。師常欲回秦,因關中大亂,道途不便,故不果行。而攝化緣熟,龍天推出,皈依者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矣。供養之款,概作刻書之用。來求佛法者,皆勸老實念佛,廣談因果報應。

民國十年春,餘自粵羅浮杯渡山經冬,送香港青山陳春廷老居士,赴寧波觀宗寺出家受戒。師約餘同到滬上,是時三聖堂老當家真達上人,一再囑餘介紹,請師到伊下院供養庵住(即太平寺),餘遂送往。承真老賜來蜜棗圓眼各兩盒,決不敢受,頂禮致謝,辭往天台山中度夏。自此師常來申江,專事宏化,隨機說法,普利群生。

民國十一年,師函約餘到滬。簡氏弟兄發心印書,囑餘請師午餐,談及道場之事,師言要掃除習弊,實行清修,洗滌身心,不染俗氣者,方有益處云云。師返普陀,餘往九華山過夏。

民國十二年,南京魏梅蓀老居士創建慈幼院法雲寺放生池,約餘請師同往參觀。是時京市名流皈依者眾,方便說法,由此放大光明,相助而成,功德不可思議。後同至揚州寓少懷學校(張瑞曾居士所辦)。師雲,張居士願撥灘地百八畝,欲助貞節院。餘心不安,故力辭未收。師屢欲來劉莊觀光貞節院,餘辭以敝院尚未成立。歸來一看,仍回揚州,送師返申。餘因地方災重,視察疊辦救濟,與師不常見矣。回憶陪師同行,一次有一次的利益,並留心他語默動靜,出入往還之時,不談玄言妙語神通異奇,皆是平常話多。即使行不到,其中亦有不可思議利益身心之妙處。

民國十九年,為辦義賑到申,沈惺叔,關絅之居士囑餘往蘇州報國寺,勸清禪師讓與印老宏法,清師默認。候洪居士回,隨後歡迎。後由諸大居士商妥,送師往報國寺掩關,立弘化社,印經流通,幸有德森師相助,餘因救濟賑災事忙,未能趕來歡送。以後常因賑務往滬,道經姑蘇報國寺,必往瞻禮,請求開示,師輒送淨宗書,並言信因果勤念佛,以此二者廣勸大眾,自慚力微而不善言,有負師囑。師掩關後,遠近皈依者,不可計數。

真達上人發起重興靈岩道場,妙真方丈主修,奔走多年,勞苦功高,幸有大師法力相助而成。師二十六年避亂靈岩,終老於此。大師戒律精嚴,淨修苦行,六十年如一日,道德文章,行解相應,真是一塵不染,六根清淨。乘願而來,普度眾生,性情孤高,淨風遍於中外。弘化之緣事畢,靈岩西歸,蓮宗又添一大祖師也。

印光大師永思集